佛法解行並重 以理作基礎

2020-12-20 解碼國學

華嚴第七不退轉住第二偈:「過去未來現在世,一切諸佛有以無,佛智有盡或無盡,三世一相種種相。」

過去未來現在世,一切諸佛有以無。三世有沒有佛,都無所謂。這個部分,要能夠不退轉。

佛智有盡或無盡,三世一相種種相。佛是不是萬能的,很多人在吵這個。不要越講越神,感受到了,知道就好。好多相應根本就不是真的,有會說夢到觀世音菩薩;信瑪祖的,一定夢到林默娘;信瑪利亞的,一定夢到瑪利亞,因為信她,她潛意識裡發展出來的,一定是那個部分。

這樣爭吵,越吵越殊勝,教徒越往後,他的神跡就越多,都是大腦取向的思維模式,大腦會去分辨,我的厲害比你的更厲害;你法門很厲害,我就比你更厲害,這樣下去就弄錯了。

中國有判教,講教理,哪部經圓,哪一部經大,哪一部經殊勝,但是並不表示去排斥其它。講大乘,並不是說小乘就不好。大乘的意思是小乘修好了以後,要繼續往大乘走。並不是說修大乘好,小乘不要管。大乘行者,這個法門多好,不要修小乘,根本就弄錯了。

我們不讚嘆小乘,並不是不要把小乘的修好。小乘是基礎佛法,三十七道品,三法印,不能否認,為什麼不修?四念處,為什麼不修?沒有五根、五力,能修行什麼?佛法到最後在北傳佛教裡,通通變成講的佛教,不是行的佛教。既然要我們修行,佛法是修行的東西,不是講的東西。

講,是講那個理,理的整個存在與理的運作過程,要到達真理的那個過程,不是講怎麼做;行,也是行那個理。而不是講我怎麼修。要來講行的就是行我講的,這不是佛法。

佛法解行並重,是指在理的前提之下,才能解行並重,所以一定要從小乘佛法基礎上修行,絕對不能否認。

三世一相種種相。三世,是一個相或有種種相,是對時間上來講的。時間本身所產生的種種狀況,第一個是佛,第二個是法,佛就是真理到底有盡無盡?第三個,過去現在未來的這種種相,到底是一還是多的問題。深入去了解,就知道。下輩子會生在哪裡,你知道嗎?下輩子要生在哪裡,看這輩子的心性。

我們在投胎的地方,很有可能跟過去完全一樣;也很有可能比現在更激烈的競爭的環境,要看自己的心。心假如是一個非常激烈競爭,又很有福報的話,就可能在我們這個地方了。假如一個心雖然修了很大的福報,又競爭激烈;然後器世間的福報又修不夠,會生在古代的宮廷,宦官太監在那裡競爭。

到底是往前三世,或者往後,大腦說,已經進步到這裡了,再投胎大概會比現在更進步。未必。生命是在過去現在未來的哪一點?即使是在現在,現在有現在的因緣福報。看看生命品質,跟生命種類來做劃分。

現在人家欺負你,你都能夠不要緊,他就情緒不好,這樣帶過去,下輩子你的眷屬,跟布希一樣,他的兒子也要當總統。要到處沾花惹草,福報再大,下輩子就變柯林頓,就不一定了,那都不是你現在說我下輩子要怎麼樣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生命品質上的問題,自己的生命品質怎麼樣訓練,來走這一條路?

我們對於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是一相,還是種種相,不用在意。看自己要緊,理論懂那麼多幹嗎?懂那麼多,下輩子可能去一個地方,並不是你設定到哪裡去你就到哪裡。你生命品質怎麼樣子去完成它,外面來的這些會有,我們不必去在意!(海雲師演華嚴,圓明心要筆記)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佛法」只是個假名,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法叫「佛法」
    釋迦世尊以四十九年的時間所說的法,稱為佛法。若以眾生可以感受到的,就是語言和文字。現在的佛經就是文字的佛法,而四十九年所說者,是為語言之佛法。佛所宣說的法,其實只是整個佛法的一小部分而已,譬如經云:「我已說法,如爪上塵;我未說法,如大地土。」佛法可分為廣義的佛法、狹義的佛法。
  • 蓮華精舍 佛法中「藏、通、別、圓」之詳解
    佛法中「藏、通、別、圓」之詳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那麼就這四句話,我們對照到通常講的藏、通、別、圓這四教門來作一個比較。藏教菩薩從有門而入,執事昧理,執相昧性——他只見色,不見空。在這裡我們要把這個色,注意,概述為一切的萬法,乃至包括後面的受想行識都可以概括為色法——只要它有形相,受想行識是不是有動相啊?有分別相、思維相都可以概括。
  • 世人對佛法的十種誤讀 弘一大師一一做出解釋
    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二、佛法非宗教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譬如手中這個菸灰缸,由化學品、玻璃作原料,加上熱能、人工,放入模子中壓製出來,是因緣所生,無物質自性,因緣聚了,就構成這個東西;打破了,因緣散了,也就不成這個東西了。如果當初不叫它作菸灰缸,現在就叫了別的名字了,名詞也無自性。我們大家相聚在這裡,也是一樣。所以因緣的兩個道理,就是緣起和性空;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一切皆無自性,沒有單獨自動存在的可能和性質。
  • 佛慧法師:參禪同樣需要佛教義理基礎
    佛慧法師:古來祖師大德沒有一位大德是不了解佛法的,他們除了禪宗的修行以外,包括對義理方面都是非常非常了解的,可以說是非常出色的了解,比如說六祖大師不識字,我告訴你《六祖壇經》真正註解的有人說是《金剛經》,但是也有人說是《維摩詰經》,他對佛法或者是義理上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 應急部:堅持「管理裝備素質系統」並重 大力推進煤礦安全基礎建設
    人民網北京7月13日電(記者賀迎春)12日至13日,全國煤礦安全基礎建設推進大會在山西省潞安礦業集團公司召開。會議指出,要堅持「管理裝備素質系統」並重,大力推進煤礦安全基礎建設再創新水平。 應急管理部黨組書記黃明對開好這次大會作出重要批示。
  • 佛學教本·律宗 (二)談止持、作持、四分律及具足戒的八段五篇
    隋唐時,大乘佛法風行,此等小乘消極戒 律,漸感不適用,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觀察眾機,乃不得不以大乘教義,釋小乘法,於是就四分律,明 其戒體 (7),立其行相 (8),調和大小二乘,解行相應,遂成四分律專宗,亦名律宗,或南山宗。
  • 浩如煙海的佛法佛理,可以概括為哪些內容?
    佛陀所講的佛理佛法,目的是超脫生死,主要思想有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其內容涉及古印度社會人生的諸多問題。據後人結集整理,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官方刊刻的《大藏經》,就收錄佛教經典1669部、7168卷,共計5600多萬字,其內容簡直是浩如煙海。
  • 《金剛經》:修行佛法,要深入悟解空無妙理,不可落入斷滅知見
    《金剛經》中奧義繁複,如果沒有仔細的探究其中的微妙大義,很容易便會因為輕忽而放過,難以使之與自己的修行相連,就更談不上徹解金剛般若法門的智慧了,所以有志於證得涅槃聖果的佛法修行眾生,對此一定要深入悟解《金剛經》中的空無妙理,萬萬不可因為妄念分別之心而有所輕忽。
  • 對佛法指指點點,將會犯下滔天大罪
    再移至佛法上作觀察,釋迦牟尼佛是此段教法期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的怙主,佛拯救眾生的核心事業即是建立教法。這個教法一旦建立起來,就能普遍利益到以後極漫長時期裡的眾生。不能對佛還作下劣想、還作不圓滿想。對佛的聖教,還有一部分是不正確、不合理、不善巧等的想法,那實際上是在毀謗佛以及佛的聖教。
  • 佛法與科學(超弦理論)
    雖說弦理論是物理學上的學說,但我們用佛法仍然可以將弦理論解釋清楚,這顯然說明佛法與物理學息息相關。在我們看來,物理學上將弦理論解釋的讓人難以理解,佛法簡單幾句話讓人大徹大悟,這正是佛法的奇妙之處。根據弦論,如果你用一架超級顯微鏡來窺探基本粒子的內部,那你所看到的將是空空如也的景象。如果你能再把放大倍數提高十億個十億倍,你就會看到在中心處有一根振動著的弦。
  • 合乎人性的理才叫合理
    一接觸佛法,就執著,就會產生「不是說嗎?」不是說什麼?那就是執著。佛法有標準沒錯,可是它更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以人性為標準,人性不能扭曲、人格要健全、心理要健康、人生觀不能偏激、人際關係要良好。這五大人格性,每一個都要八十分,這才叫及格。
  • 美貌與智慧並重?林媽媽介紹女孩品味很差,林作網上急求女友
    林作說以前的擇偶要求美貌與智慧並重。有律師不做,跑去教英文的林作,向來都很會炒作,跟著書展又出書。日前林作在社交平臺公開徵女友,他還寫明說︰「公開誠徵女朋友。由於智商高的原因,我目前很難找到喜歡的女孩。由於漸覺生活無趣,現特別公開誠徵女朋友。參加者只需要與一張我的照片合影,然後發給我,即可參加。請給我一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