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佛法的十種誤讀 弘一大師一一做出解釋

2020-12-20 佛教在線


弘一大師油畫(資料圖)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對於佛法而起之疑問亦復不少。故學習佛法者,必先解釋此種疑問,然後乃能著手學習。

以下所舉十疑及解釋,大半採取近人之說而敘述之,非是講者之創論。所疑固不限此,今且舉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來知識份子,多批評佛法謂之迷信。

我輩詳觀各地寺院,確有特別之習慣及通俗之儀式,又將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內,謂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異之現相,也難怪他人謂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來面目則不如此,決無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儀式莊嚴、規矩整齊實超出他種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豈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謂佛法為迷信者,實由誤會。倘能詳察,自不至有此批評。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宗教,此說不然。

佛法與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茲不詳述,應知佛法實不在宗教範圍之內也。

三、佛法非哲學

或有人疑佛法為一種哲學,此說不然。

哲學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測而得之某種條件即謂為真理,其結果有一元、二元、唯心種種之說。甲以為理在此,乙以為理在彼,紛紜擾攘,相非相謗。但彼等無論如何盡力推測,總不出於錯覺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見象之形狀,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謂是為象之全體,故或摸其尾便謂象如繩,或摸其背便謂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謂象如地,雖因所摸處不同而感覺互異,總而言之皆是迷惑顛倒之見而已。

若佛法則不然,譬如明眼人能親見全象,十分清楚,與前所謂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須親證「真如」,了無所疑,決不同哲學家之虛妄測度也。何謂「真如」之意義?真真實實,平等一如,無妄情,無偏執,離於意想分別,即是哲學家所欲了知之宇宙萬有之真相及本體也。夫哲學家欲發明宇宙萬有之真象及本體,其志誠為可嘉,第太無方法,致罔廢心力而終不能達到耳。

以上所說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學,僅略舉其大概。若欲詳知者,有南京支那內學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一卷,可自詳研,即能洞明其奧義也。

四、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復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鬚髮「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六、佛法非不宜於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後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以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

八、佛法非廢棄慈善事業

常人見僧尼唯知弘揚佛法,而於建立大規模之學校、醫院、善堂等利益社會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學佛法者廢棄慈善事業,此說不然。

依佛經所載,布施有二種,一曰財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為主,故應多致力於弘揚佛法,而以餘力提倡他種慈善事業。若在家之佛徒則財施與法施並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種種慈善事業。近年以來,各地所發起建立之佛教學校、慈兒院、醫院、善堂、修橋、造涼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錢、施棺等事皆時有所聞,但不如他教仗外國慈善家之財力所經營者規模闊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經濟學者謂人人能生利則人類生活發達,乃可共用幸福,因專注重於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於人類,此說亦不免誤會。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礙於職業,士農工商皆可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議。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觀之似為極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蟲,但僧尼亦何嘗無事業,僧尼之事業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間接直接有真實大利益於人群者正無量矣。

十、佛法非說空以滅人世

常人因佛經中說「五蘊皆空」「無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說空,若信佛法者多,將來人世必因之而消滅,此說不然。

大乘佛法皆說空及不空兩方面,雖有專說空時,其實亦含有不空之義,故須兼說空與不空兩方面,其義乃為完足。

何謂空及不空?空者是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業。雖知無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業,故空而不空;雖努力作救世之事業,而決不執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實了解,乃能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作種種之事業無有障礙也。又若能解此義,即知常人執著我相而作種種救世事業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間促、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於佛法之空義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業乃能圓滿成就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之建設乃得實現。信能如此,若雲犧牲必定真能犧性,若雲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堅堅實實、勇猛精進而作去,乃可謂偉大,乃可謂徹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須向空上立腳,而再向不空上作去,豈是一味說空而消滅人世耶!

以上所說之十疑及釋義,多是採取近人之說而敘述其大意,諸君聞此,應可免除種種之誤會。若佛法中之真義,至為繁廣,今未能詳說。惟冀諸君從此以後發心研究佛法,請購佛書,隨時閱覽,久之自可洞明其義,是為餘所厚望焉。(文:弘一大師)

相關焦點

  •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下)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分上下兩期,內容有:人生之最後佛法十疑略釋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學習初步佛法大意常隨佛學
  •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下)【2574期】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分上下兩期,內容有:人生之最後佛法十疑略釋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學習初步佛法大意常隨佛學
  •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上)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分上下兩期,內容有:人生之最後佛法十疑略釋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學習初步佛法大意常隨佛學
  • 弘一大師逼真蠟像落戶承天寺重現大師風採
    (記者羅劍生 實習生林婷婷 文/圖)  逼真蠟像重現大師風採  「真是太像了。」昨日上午,弘一大師的蠟像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賞,80歲的晉江老阿伯施先生看到弘一大師蠟像時不斷感嘆。  施先生告訴記者,他見過弘一大師兩回,印象很深刻,最早是7歲時在泉州開元寺見過大師本人。
  •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什麼意思?
    很多人解不開的「結」,弘一大師做到了,在家庭、事業的鼎盛時期,毅然放棄了身外之物,以一種坦蕩的胸懷,宏大的「愛」心投入到佛法的普及之中。弘一大師的書法靈隱寺又上演了一出生死離別的人間「悲劇」。只有放下對「我」的執著,認識到眾生的平等,萬物的相生,才能真正在佛法的修學中起到真正的效用。具備這種認識,有助於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
  • 弘一大師的書法 究竟好在哪?
    弘一大師書法要寫好,我以為至少包括這樣幾個因素:靜而不躁,文而不野,潤而不枯,簡而不繁,整體上呈現出樸實無華、自然本真的藝術風貌。讀弘一大師的書法,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樣一種境界。弘一大師是在歷盡人生繁華後,由一翩翩濁世佳公子,自願皈依佛門,自稱「朽人」的。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他皈依得徹底而純粹,徹底到超然塵外,成為一代律宗大家。他曾有多種才藝:書畫、金石、詩文、戲劇、音樂、藝術、教育。入空門之後,通通拋舍了,只留下書法作為傳播佛學思想的工具和途徑,他把書法看作符號或者即是佛法本身,他說: 「我的字就是法,居士不必過分分別。」
  • 關於傳為弘一法師「為漳州印友題偈」的考證丨孫向群
    的確,這是用佛教之理來解釋篆刻藝術的真諦。無古無今就是《金剛經》所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消解了時間和空間,世界是我心造的一時當下,了卻時序和距離以及對時間的確認,藝術之事便能隨時而出新。「如」在佛教中解釋為「理」,「如如」是佛教中指諸法皆平等不二的法性理體,是永恆存在不變的真如,即以無分別之正智,得清淨正確了知之所知。
  • 甘作地藏孤臣,弘一法師最後的堅守,以及虛雲太虛印光法師的歸宿
    這四位高僧雖然都已經圓寂多年,但他們對我國佛教所做出的貢獻卻是罕有人及的,現代的高僧大德幾乎都是出自於他們門下,尤其是虛雲老和尚,可見他們的影響力並不會因為他們的離去而減弱,相反都成了後世的楷模和偶像。
  • 弘一大師的書法究竟好在哪?
    讀弘一大師的書法,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樣一種境界。好在靜而不躁  浮躁,是精神信仰上的無所適從、拜金主義和缺乏人性的惡性競爭,讓人們常常處在焦慮、無奈、沮喪之中。浮躁便是這種情緒和心結的外在顯現。   弘一大師的書法常以對聯形式出現,內容取自佛教經典。字與字之間隔得較遠,大概有三分之二個字的距離,給人疏落空闊之感,一個字是一個字,文質彬彬,很好地體現出「計白當黑」的美感效應。  字距章法上體現了「文」,單獨一個字也體現了「文」。
  • 弘一大師 丨 晚晴集
    《晚晴集》,乃弘一大師1941年夏(時年六十二歲)掩關福林寺,集佛經、祖語、警句編集所成。共101條,前49條為上卷,後為下卷。《晚清集》可謂融貫弘一大師畢生佛學之精髓。弘一大師晚晴集 弘一大師編著  1、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
  • 解密弘一法師在漳往事 「七寶寺」改名為避「豬母亭」
    《弘一法師在漳州》出版,海都獨家專訪作者施正峰解密弘一法師在漳往事  閩南網1月30日訊 近日,《弘一法師在漳州》一書正式出版,這是關於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漳州往事的最新研究成果,年近七旬的作者施正峰,用兩年的時間寫就。
  • 弘一大師的人格和道行
    見到弘一大師的遺物,一度「悲欣交集」。在紀念會上,我談起大師的人格,希望跟當下社會做一對比,以說明人生的可能性。弘一大師在有限的歲月裡所示現的成績是無限的,我見過他在修行期間跟外界往的信函和書法,用功之勤,我們今人多半望塵莫及。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今天我們有幸請到弘一大師的嫡孫女李莉娟居士,來到晉江五店市傳遞大師遺風,讓我們得以學習大師精神。李莉娟居士:尊敬的法師,各位朋友,很高興來到泉州,來到晉江五店市,跟大家分享我所了解的我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弘一大師跟泉州非常有緣,我本人也多次來到泉州,但是今天是第一次跟大家分享我的祖父的事跡和貢獻。
  • 《弘一大師文集》書簡(下)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書簡分上中下,共為:與豐子愷居士二通與夏丐尊居士九十四通
  • 弘一法師:這個世界,我總要來
    -  弘一法師  -這 個 世 界 , 我 總 要 來在俗的李叔同與在僧的弘一法師,都義無反顧地活成了世人眼中的「傳奇」。▲ 李叔同印稿(刊印於《弘一大師李叔同篆刻集》)弘一法師是一絲不苟地奔向自己的命運的
  • 張愛玲眼中的弘一法師,哪怕在圍牆外面,也必須要謙卑
    提起弘一法師,許多人都知他大悟於世,遁入空門,卻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經也是風流才子,才華橫溢,令許多人敬仰萬分。就連高傲如張愛玲,哪怕在圍牆外,也十分謙卑。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他的一生可謂之傳奇。前期的他風流瀟灑,流連於紅塵燈紅酒綠的繁華。甚至於挑戰時代和傳統的藩籬,做出許多令人驚嘆之事。
  • 福建泉州舉辦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傳唱經典
    福建泉州舉辦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傳唱經典 2018-12-30 10陳龍山 攝   中新網泉州12月30日電 (陳龍山)「百年一音——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29日晚上在福建省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劇場舉行,吸引了百餘名市民現場聆聽。據悉,音樂會以弘一大師所創作的部分音樂作品呈現,採用合唱、獨唱、演奏、朗誦等形式演繹弘一大師的作品。
  • 弘一法師慈悲對世人,偏偏傷害了他的日本妻子,原因為何?
    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李叔同:「愛是慈悲。」悲傷和喜悅交織在一起。日本女人叫誠子。她丈夫的俗名是李叔同。他是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大師和僧侶。那是杭州最美的季節。天是藍的,水是滾滾的,煙是黑的,雨是藍藍的。消瘦的背景正在褪去,永恆公式的嗚咽聲不絕於耳。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印光大師不願接受這個才學聲譽遠遠高出自己的弘一法師為徒弟,忍心掉頭走進了關房。不多時,關房裡飄進來皮肉燃燒發出的奇臭,不言而喻是那弘一法師燃臂香的結果。目睹此時此景,印光大師再也忍不住了,大步奔出去奪下弘一法師的臂香,眼裡早已湧出熱淚來,哽咽著埋怨說:「弘一法師快快請起!哎呀,你這是何苦呢?」
  • 弘一大師研究會移址承天寺
    泉州弘一大師學術研究會日前正式移址泉州承天寺,新址設在承天寺山門甬道北側「月臺別院」內,來自佛教界及文化界、藝術界的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文化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