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文集》法義(下)

2021-03-02 儒1釋2道3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分上下兩期,內容有:

人生之最後

佛法十疑略釋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學習初步

佛法大意

常隨佛學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下)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學習初步

佛法大意

常隨佛學

佛法宗派大概

關於佛法之種種疑問,前已略加解釋。諸君既無所疑惑,思欲著手學習,必須先了解佛法之各種宗派乃可。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並加以融化光大,於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 又名南山宗

唐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槃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義。

唐時盛,南宋後衰,今漸興。

二、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底,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後衰。

三、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後衰,唐以後殆罕有學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並由印度傳至中土。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於大小之間。

四、三論宗 又名性宗 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後衰。

五、法相宗 又名慈恩宗 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底也。

唐中葉後衰微,近復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天台宗 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華嚴宗 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後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密宗 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後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

元後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毀謗,至堪痛嘆。餘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淨土宗

始於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於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敘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復有種種不同。吾人於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於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价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佛法學習初步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說。

或謂高深教義,難解難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輩常人慾學習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門,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無困難,速獲實益耶?

案佛法寬廣,有淺有深。故古代諸師,皆判『教相』以區別之。依唐圭峰禪師所撰華嚴原人論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

二、小乘教

三、大乘法相教

四、大乘破相教

五、一乘顯性教

以此五教,分別淺深。若我輩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人天教』也。其他四教,義理高深,甚難了解。即能了解,亦難實行。故欲普及社會,又可補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應以『人天教』最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夢死,謂富貴貧賤吉兇禍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報應。或有解因果報應者,亦唯知今生之現報而已。若如是者,現生有惡人富而善人貧,惡人壽而善人夭,惡人多子孫而善人絕嗣,是何故歟?因是佛為此輩人,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業報及善惡因果分為二章詳述之。

一、三世業報

三世業報者,現報、生報、後報也。

一、現報: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

二、生報: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

三、後報:今生作善惡,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

由是而觀,則惡人富、善人貧等,決不足怪。吾人唯應力行善業,即使今生不獲良好之果報來生再來生等必能得之。萬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謂行善無有果報也。

二、善惡因果

善惡因果者,惡業、善業、不動業此三者是其因,果報有六,即六道也。

惡業善業,其數甚多,約而言之,各有十種,如下所述。不動業者,即修習上品十善,復能深修禪定也。

今以三因六果列表如下:

┌上品.地獄───────┐

一、惡業┼中品.畜生 │

└下品.鬼 │

┌下品.阿修羅 ├六道

二、善業┼中品.人 │

└上品.欲界天 │

┌次品.色界天──┐ │

三、不動業┤ ├天─┘

└上品.無色界天─┘

今復舉惡業、善業別述如下:

惡業有十種。

一、殺生

二、偷盜

三、邪淫

四、妄言

五、兩舌

六、惡口

七、綺語

八、慳貪

九、嗔恚

十、邪見

造惡業者,因其造業重輕,而墮地獄、畜生、鬼道之中。受報既盡,幸生人中,猶有餘報。今依華嚴經所載者,錄之如下。若諸『論』中,尚列外境多種,今不別錄。

一、殺生.短命、多病

二、偷盜.貧窮、其財不得自在

三、邪淫.妻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

四、妄言.多被誹謗、為他所誑

五、兩舌.眷屬乖離、親族弊惡

六、惡口.常聞惡聲、言多諍訟

七、綺語.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八、慳貪.心不知足、多欲無厭

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長短、恆被於他之所惱害

十、邪見.生邪見家、其心諂曲

善業有十種。下列不殺生等,止惡即名為善。復依此而起十種行善,即救護生命等也。

一、不殺生:救護生命

二、不偷盜:給施資財

三、不邪淫:遵修梵行

四、不妄言:說誠實言

五、不兩舌:和合彼此

六、不惡口:善言安慰

七、不綺語:作利益語

八、不慳貪:常懷舍心

九、不嗔恚:恒生慈憫

十、不邪見:正信因果

造善業者,因其造業輕重而生於阿修羅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餘報,與上所列惡業之餘報相反。如不殺生則長壽無病等類推可知。

由是觀之,吾人慾得諸事順遂,身心安樂之果報者,應先力修善業,以種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報,而決不肯種少許善因,是為大誤。譬如農夫,欲得米谷,而不種田,人皆知其為愚也。

故吾人慾諸事順遂,身心安樂者,須努力培植善因。將來或遲或早,必得良好之果報。古人云:『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以上所說,乃人天教之大義。

唯修人天教者,雖較易行,然報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諸大善知識,盡力提倡『淨土法門』,即前所說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淨土宗』。令無論習何教者,皆兼學此『淨土法門』,即能獲得最大之利益。『淨土法門』雖隨宜判為『一乘圓教』,但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學,所謂『三根普被』也。

在此講說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願世界安寧,眾生歡樂,佛日增輝,*輪常轉。

佛法大意

我至貴地,可謂奇巧因緣。本擬住半月返廈。因變、住此,得與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說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願,努力作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為佛教徒之名稱。

若專修淨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既為佛教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

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眾生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了解悲智之義,如是所作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統及其真精神所在,則常人謂佛教是迷信是消極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當。即謂佛教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謂佛法為世界一切哲學中最玄妙之哲學者,亦未為盡理。

 

            ┌說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                  ┌謬見,而與之正見

因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之正信

            │                  ├惡行,而與之正行

            │                  └幻覺,而與之正覺

            ├包括世間各教各學之長處,而補其不足。

            └廣被一切眾生之機,而無所遺漏。

 

不僅中國,現今如歐美諸國人,正在熱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書籍及雜誌等甚多。

故望已為佛教徒者,須徹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實行,俾不愧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虛心下氣,盡力研究,然後於佛法再加以評論。此為餘所希望者。

以上略說佛法大意畢。

又當地信士,因今日為菩薩誕,欲請解釋南無觀世音菩薩之義。茲以時間無多,惟略說之。

南無者,梵語。即歸依義。

菩薩者,梵語,為菩提薩埵之省文。菩提者覺,薩埵者眾生。因菩薩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眾生,故稱為菩提薩埵。此以悲智二義解釋,與前同也。

觀世音者,為此菩薩之名。亦可以悲智二義分釋。如楞嚴經云: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約智言也。如法華經云: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約悲言也。

常隨佛學

華嚴經行願品末卷所列十種廣大行願中,第八曰常隨佛學。若依華嚴經文所載種種神通妙用,決非凡夫所能隨學。但其他經律等,載佛所行事,有為我等凡夫作模範,無論何人皆可隨學者,亦屢見之。今且舉七事。

一、佛自掃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柰耶雜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見地不淨,即自執帚,欲掃林中。時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是事已,悉皆執帚共掃園林。時佛世尊及聖弟子掃除已。入食堂中,就座而坐。佛告諸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心清淨。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

二、佛自舁(音餘,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制飲酒戒緣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龍故,得酒醉。衣缽縱橫。佛與阿難舁至井邊。佛自汲水、阿難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

十誦律云:佛在阿羅毗國。見寺門楣損,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淨。拭已洗之。洗已復為浣衣曬乾。有故壞臥草棄之。掃除住處,以泥漿塗灑,極令清淨。更敷新草,並敷一衣。還安臥病比丘已,復以一衣覆上。

西域記云:只桓東北有塔,即如來洗病比丘處。

又云:如來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獨處。佛問:汝何所苦?汝何獨居?答曰:我性疏懶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佛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

五、佛為弟子裁衣

中阿含經云:佛親為阿那律裁三衣。諸比丘同時為連合,即成。

六、佛自為老比丘穿針

此事知者甚多。今以忘記出何經律,不及檢查原文。僅就所記憶大略之義錄之。佛在世時,有老比丘補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線穿針孔中。乃嘆息曰:誰當為我穿針。佛聞之,即立起曰:我為汝穿之等。

七、佛自乞僧舉過

是為佛及弟子等結夏安居竟,具儀自恣時也。增一阿含經云:佛坐草座(即是離本座,敷草於地而坐也。所以爾者,恣僧舉過,舍驕慢故)告諸比丘言: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

靈芝律師云:如來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範後世故,令眾省己故,使折我慢故。

如是七事,冀諸仁者勉力隨學。遠離驕慢,增長悲心,廣植福業,速證菩提。是為餘所希願者耳!


相關焦點

  •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下)【2574期】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分上下兩期,內容有:人生之最後佛法十疑略釋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學習初步佛法大意常隨佛學
  • 《弘一大師文集》法義(上)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法義 分上下兩期,內容有:人生之最後佛法十疑略釋佛法宗派大概佛法學習初步佛法大意常隨佛學
  • 《弘一大師文集》書簡(下)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書簡分上中下,共為:與豐子愷居士二通與夏丐尊居士九十四通
  •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下)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書簡開示分上中下,共為:改過實驗談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南閩十年之夢影
  •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上)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書簡開示分上中下,共為:改過實驗談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南閩十年之夢影最後之□□授三皈依大意敬三寶
  •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下)【2589期】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書簡開示分上中下,共為:改過實驗談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南閩十年之夢影最後之□□授三皈依大意敬三寶
  • 《弘一大師文集》開示(中)【2587期】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書簡開示分上中下,共為:改過實驗談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南閩十年之夢影最後之□□授三皈依大意敬三寶
  • 《弘一大師文集》律學(下)【2576期】
    《弘一大師文集》是迄今為止已出的大師文集中規模最大、篇幅最多、收集最全的一部。 我們將連載大師最核心的論述,以法義、律學、修持、書簡、開示等分類推薦給大家,約十餘期,歡迎學習。《弘一大師文集》律學 分上下兩期,主要內容:餘弘律之因緣弘律願文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願文在家律要之開示
  • 弘一大師研究會移址承天寺
    泉州弘一大師學術研究會日前正式移址泉州承天寺,新址設在承天寺山門甬道北側「月臺別院」內,來自佛教界及文化界、藝術界的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這一文化盛事。
  • 弘一大師逼真蠟像落戶承天寺重現大師風採
    (記者羅劍生 實習生林婷婷 文/圖)  逼真蠟像重現大師風採  「真是太像了。」昨日上午,弘一大師的蠟像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賞,80歲的晉江老阿伯施先生看到弘一大師蠟像時不斷感嘆。  施先生告訴記者,他見過弘一大師兩回,印象很深刻,最早是7歲時在泉州開元寺見過大師本人。
  • 弘一大師的人格和道行
    見到弘一大師的遺物,一度「悲欣交集」。在紀念會上,我談起大師的人格,希望跟當下社會做一對比,以說明人生的可能性。弘一大師在有限的歲月裡所示現的成績是無限的,我見過他在修行期間跟外界往的信函和書法,用功之勤,我們今人多半望塵莫及。
  • 印祖故事:弘一大師受教,一筆一畫必恭必敬
    閉關期間,弘一法師發心刺血寫經,印光大師回信開示:「座下勇猛精進,為人所難能。又欲刺血寫經,可謂重法輕身,必得大遂所願矣。雖然,光願座下先專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後行此法事。倘最初即行此行,或恐血虧神弱,難為進趣耳。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 弘一大師的書法 究竟好在哪?
    弘一大師書法要寫好,我以為至少包括這樣幾個因素:靜而不躁,文而不野,潤而不枯,簡而不繁,整體上呈現出樸實無華、自然本真的藝術風貌。讀弘一大師的書法,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樣一種境界。看大師書作,你會感到一種莊嚴的靜謐。那些安穩、妥帖的字,絕不像時下那些追求展廳效應人士的書法,張牙舞爪、狂怒乖張、面目猙獰(好此味者,或謂之「奪人眼球」、 「衝擊力」 、 「創新性」)。
  • 弘一大師的書法究竟好在哪?
    讀弘一大師的書法,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樣一種境界。好在靜而不躁  浮躁,是精神信仰上的無所適從、拜金主義和缺乏人性的惡性競爭,讓人們常常處在焦慮、無奈、沮喪之中。浮躁便是這種情緒和心結的外在顯現。  看大師書作,你會感到一種莊嚴的靜謐。那些安穩、妥帖的字,絕不像時下那些追求展廳效應人士的書法,張牙舞爪、狂怒乖張、面目猙獰(好此味者,或謂之「奪人眼球」、 「衝擊力」 、 「創新性」)。
  • 一本文集裡記載夏丏尊 弘一法師莫逆之交
    文 / 淑曼一本《夏丏尊文集》被我再一次閱讀。何為真我?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願望的本真及夏丏尊與弘一法師甚篤的友情,文集裡娓娓道來。《夏丏尊文集》出版於一九八二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序(葉聖陶)。
  • 弘一大師出塵百年紀念活動在寶相寺舉辦
    據常州寶相寺報導,為學習弘一大師愛國愛教、嚴持淨戒的精神,2018年12月7日,寶相寺舉辦了弘一大師出塵百年紀念活動,社會各界近200人參加本次活動。「戒是無上菩提本」,學戒、持戒乃沙門釋子之本分。值此弘一大師出家百年紀念之期,寶相寺僧俗齊聚,或以佛學講座,或以生平展覽,或以音樂演唱,或以書法作品等多種形式,紀念大師,以追慕聖賢之德風,誓效佛陀之芳跡。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今天我們有幸請到弘一大師的嫡孫女李莉娟居士,來到晉江五店市傳遞大師遺風,讓我們得以學習大師精神。李莉娟居士:尊敬的法師,各位朋友,很高興來到泉州,來到晉江五店市,跟大家分享我所了解的我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弘一大師跟泉州非常有緣,我本人也多次來到泉州,但是今天是第一次跟大家分享我的祖父的事跡和貢獻。
  • 福建泉州舉辦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傳唱經典
    福建泉州舉辦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傳唱經典 2018-12-30 10陳龍山 攝   中新網泉州12月30日電 (陳龍山)「百年一音——弘一大師作品音樂會」29日晚上在福建省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劇場舉行,吸引了百餘名市民現場聆聽。據悉,音樂會以弘一大師所創作的部分音樂作品呈現,採用合唱、獨唱、演奏、朗誦等形式演繹弘一大師的作品。
  • 弘一大師湛山寺的故事| 紅塵內外看世間 |素食TV
    佛教教歌《三寶歌》弘法利世 延續佛燈明-----也是李叔同號弘一大師,作曲。「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這首歌《送別》的作者是李叔同。38歲的李叔同卻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為僧,師從了悟上人,法名演音,字弘一,後被尊為弘一大師。
  • 弘一大師:我是這樣改變自身壞習慣的
    本文節選自《弘一大師文集》吾人因多生以來之夙習,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環境之薰染,而自然現於身口者,名曰習慣。習慣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對於不善之習慣,而略稱之曰習慣。今依俗語而標題也。在家人之教育,以矯正習慣為主。出家人亦爾。但近世出家人,惟尚談玄說妙。於自己微細之習慣,固置之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