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精舍 佛法中「藏、通、別、圓」之詳解

2021-02-08 一圓僧


佛法中「藏、通、別、圓」之詳解: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非同小可!幾乎所有的修行人都會背誦《心經》,即使他不能背誦《心經》,這四句他也能背誦,這是一句口頭禪。這四句話就是講「如是我聞」;就是講「阿彌陀佛」;就是講「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是講三個「如來藏」。你以為三藏十二部經有多少內容啊?反反覆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那麼就這四句話,我們對照到通常講的藏、通、別、圓這四教門來作一個比較。藏教菩薩從有門而入,執事昧理,執相昧性——他只見色,不見空。在這裡我們要把這個色,注意,概述為一切的萬法,乃至包括後面的受想行識都可以概括為色法——只要它有形相,受想行識是不是有動相啊?有分別相、思維相都可以概括。這裡的空,一定是指「空如來藏」,是阿彌陀佛的「阿」,是講我們的真心本性——不可以把它說為虛空,在《楞嚴經》裡虛空是作為色法。

所以剛才講到藏教菩薩呀,他執著念佛、拜佛、行善、斷惡,在有形有相的萬法上執著。他這樣修,修得好能得人天福報,修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他也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不能明心見性。通教菩薩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他是離色見空性,所以他是執,叫什麼?執性昧相,執理昧事。他只是執著一個「阿」,他要破「彌陀」,連藏教菩薩修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等一切的善法他都要統統破除,他是滅相見性。所以他理解的「色即是空」,他是講「色不是空,空不是色」;講「色異空,空異色」——但是他比藏教菩薩有進步,藏教菩薩連空都不懂,壓根沒有空的概念。

那麼到了別教菩薩呢,他雖然也承認空,也承認色,他是從「亦空亦有」二門而入,但是來講呢,他是有次第性:在空才能見到空,在色才能體會到色。彌勒菩薩在《楞嚴經》講: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他強調另外有個識性造就出無量的佛來,但是他沒有講:無量的佛都是一尊佛,無量的佛沒有哪一尊佛不是哪一尊佛。他沒有講識性即是無量佛,所以他帶有次第性。所以在別教,講色,不是講「色就是空」,而是講「色也是我,空也是我」。他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那麼按照圓教來講,是從「非空非有」這二門而入。他是對空說非空,對有說非有;換一種說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色」。而且當下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一就是二,二就是八,八就是九。所以在這個角度來講,才是真正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下面通過打比方來說明這四句話。我們通常用拿手好戲來講這個法,比如說:手掌的五個指頭是表無量萬法,是不是啊?這無量萬法的佛、菩薩、天人鬼畜、牛馬豬羊、風雲雨霧都在,是不是?還表無量的那個行持、說法,善呀,美呀,真呀,大善、中善、小善,是不是?都包括在內。

那麼藏教菩薩在這有形有相的萬法裡執著,他行善斷惡,也叫佛;但他不知道手掌當下就是拳頭,是不是?那麼通教菩薩他眼見手掌,心裡呢,似似乎乎悟到那個拳頭,但悟得不真實,他知道一切的萬法都是一個真心變現出來的,但怎麼樣變他不懂。

所以對於『如來藏』的道理,藏教叫「秘密」,藏教根本不懂;通教、別教的叫「微密」,它似是而非懂得了一點。它知道破除一切的相,把這個掌歸到拳頭,它必須把相破掉,叫滅相歸性。

通教菩薩呢,他講:掌不是拳,拳不是掌,色不是空,空不是色。他滅相見空性,認為這是大解脫;但真正見到了空性以後,它才能證到原來的那種次第:「哦,是這麼回事」。沒有證到之前,它仍然存有疑惑。

那麼別教菩薩呢,在空的時候他能體會到空性,但是他不能刻骨銘心的體會到有性,同時他最大的問題,就是認為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一尊佛,也就是彌勒菩薩講的:識性流出無量如來。那麼用圓教來講呢,「識性即是無量如來」,是不是啊?就這個拳頭大法而言,圓教看的是手掌當下就是拳頭,是不是?看到手掌這裡一個指頭,當下是不是拳頭啊?看到這裡的三個指頭,當下是不是還是拳頭啊?那麼這裡的一當下是不是就是這裡的三吶?都是一個本體。所以圓教呢,是在相即是見性,在一相即是無量相,在二相即是八相,在九相即是一萬相,沒有哪一相不是哪一相,這叫圓頓大法。所以對「色不異空……」這四句話,我們要作如是的觀照。一般地涉及不到這四句話的解釋,唯有在別教和圓教對這四句話的解釋要仔細把它分別清楚。為什麼別教只能破除十二分無明,就是因為還有我執障礙,他認為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一尊佛,問題在這裡;而圓教講一切的萬法就是一尊佛、一個念。

在這四個次第中,藏教永遠不能明心見性,永遠不能成佛;通教要破除一切的相——這一切的相本來就是我,它給漏掉了,他能成佛嗎?所以他修得非常非常好,非常非常認真,只能破除一分滅相無明見空性,他沒有辦法成就;別教要經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才能成就,就是因為他有個我執:我要成佛,雖然我成佛以後要度化一切眾生,但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成一尊佛,這就對自己造成巨大的障礙。所以他超不出十二分法性身!而且修得很苦。圓教非常妙,他聽經聞法就知道一切的萬法都是我;他不需要去滅相見性,他在相就見到性,無相也是我,有相也是我。只要他這個我執破除掉,刻骨銘心深信不疑,他就是一步登天。所以佛講啊:「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何籍劬勞,肯綮修證?」越是真理越簡單,越是成佛越容易,只問你信不信。圓頓大法只愁悟不愁證,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是這樣教化。佛在《法華經》、《楞嚴經》教化眾生,修行人沒有離開講堂,沒有離開板凳,當下成佛——就是從正信而入。

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意思告訴我們:你還修嗎?一念信解,蒙佛授記,你當下就是佛啊!你當下就承認吶!你即是佛,佛即是你呀,只要你相信!那麼我們有些同修講:「我就是相信啊,那我為什麼現在不能千變萬化呀?我現在還有煩惱習氣呀。」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是我們最大的障礙,是不是?

把這些道理好好搞明白。我們現在難就難在還有這個肉團身無明殼,在佛法裡叫定業。即使你沒有明白,你也成佛了,為什麼?你裡面還有一個心,知道嗎?它已經明白了。在《法華經》叫「俱崇密化之跡」,為什麼?你裡面那第七個心它已經瞞天過海,瞞著你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意識心之天,而過生死之海。所以我經常講啊:你就是在這裡睡覺,你就是把死人抬過來,他聽了『如來藏』的道理都能當下成佛。這是佛在《地藏經》講——聞在本識。本識本識,就是我們第七識、第八識,它是一個識。

我們現在為什麼得不到妙用呢?就是因為無名殼束縛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妄想心在束縛我們,在調虎離山;可是我們裡面那個真心,它能不能調動啊?調動不了。所以只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一旦中陰現前,肉團身這個無明殼解體,眼耳鼻舌這六種妄想心銷亡,唯一的第七識當下做主;他這個時候呢,會把我們在有生之年所明白的『如來藏』道理所證得的一切功德現量現前,是走這個過程。

佛為什麼給法華會上的菩薩授記呀?因為他是過來人,他知道你在肉團身的時候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當下就已經成佛。所以我們以此作為標準答案,各自對號入座。就比如說,你先在遊泳池裡學會了遊泳,你在這裡(講經堂)能不能遊泳啊?不能,是不是?因為這裡沒有水呀,那當你到大海裡的時候,你會不會遊泳啊?想一想,你是在大海裡才會遊泳呢?還是在遊泳池裡就會遊泳呢?那我們到中陰身成佛的時候,你是中陰身成佛的,還是現在成佛的?現在啊。所以諸佛菩薩都是這樣成就,絕對不是說到死了以後才成就,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的煩惱習氣是六種意識心的罪過,是肉團身的罪過,但它不會障礙我們往生。我們在中陰身期間這些東西都沒有了,它沒有辦法對付我們,你學會了這個本事,是不是?

師父經常講:比如說一個很壞很壞的壞人,他對電路非常精通,跑到配電房去怎麼怎麼搗鼓,他會不會觸電啊?不會,因為他明心見性了。雖然他很壞,他能帶業往生,是不是這個道理呀?一個人即使是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學雷鋒標兵,但是他對電路不通,你叫他到配電房去搗鼓,是不是找死啊?所以行善積德不能成佛,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嗎?我們圓頓大法還有一條,只愁悟不愁證,你在見道位見到的真如本性與在證道位證到的真如本性無二無別。我們還打了個比方:你在黑夜裡前方一百步的地方看見一盞燈,你會不會又屁股轉過來往黑暗的地方跑啊?好,不會的。所以見道就等於晚上見到燈,見到了燈你是不是進入了亮光了?進入亮光就是進入佛土,你永遠不落六道輪迴;那你繼續往前走,走了一百步的時候拿到燈了,成佛了,拿到的燈是不是就是見到的燈啊?有沒有區別啊?

這個藏教、通教、別教,他講解行並重,因為他見到的這個解跟我們這個解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呢?我們是面對燈見到燈光,通教菩薩是背對燈見到燈光,但是他看不到燈,懂不懂?我們圓教是面對燈,既見燈,也見光;通教菩薩呢,他背對燈,所以他那裡仍然是摸索,叫坐鬼窟窿,不知道摸索了多少個無量劫,也許能夠明心見性。他走啊走啊,跑啊跑啊跑啊跑啊……但跑到快黑暗的時候,噯,怎麼越跑越黑暗了?再返回頭來看,哦,這邊越來越亮了,又往這邊跑,明白嗎?那麼別教菩薩比通教菩薩又好一些,他可能不是背靠燈,他可能是這樣(耳朵對著燈),這他也看不到燈,是不是?這同樣見道不一樣,解行並重是前七種方便,圓頓大法不存在解行並重,而是見道成佛(當然這是指分真即佛。成圓滿極果如來還要修證)!

這個問題很嚴重,我們現在已經登臺一些講經的法師在這個問題上還在含糊。這一含糊不得了啊!你要誤導一大片。圓頓大法就是圓頓大法,不是說說而已,它是真實。所以師父重點從「為什麼見道當下成佛」來解答這個問題,要我們心裡刻骨銘心,深信不疑。要好好觀照啊!聽經要好好認真,但是有些人聽經太認真了也不好,他心繃得太緊了,是不是啊?有些人甚至懈怠開小差;有的帶逆反心理,這個不一樣。我經常勸導聽經太認真的同修,心要放開,聽經的時候你不要記錄,要根據各人不同的情況。這是我們在講到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四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者見大,小者見小啊!所以這個色空,空是不是就講「如」啊?色是不是就講「是」啊?所以我們可以講:「是即是如,如即是是;是不異如,如不異是。阿即是彌陀,彌陀即是阿;阿不異彌陀,彌陀不異阿」,是不是啊?
哈哈……

目前涵蓋《法華經》、《楞嚴經》、如來藏法理、每月佛事法訊、佛學知識、心得感應、佛教影音、網絡依止、科學、哲學、素食養生等精彩內容。在佛滅度後大力弘揚《法華經》、《楞嚴經》的佛教網站。

相關焦點

  • 天台宗化法四教(藏通別圓)間的關係
    所以不同於現在在分藏通別圓時,尤其是現代人解釋的藏通別圓,他就是只是在種種教育上拆解,什麼是藏教,什麼是通教,什麼是別教,什麼是圓教。甚至於有的人還說這些末法眾生,根本沒有圓教或別教的根機,所以只是藏教。這完全是在拆解天台,那不是在解釋天台,那叫拆臺,拆那個臺子,是拆解天台。
  • 《妙法蓮華經》全經概要
    《妙法蓮華經》,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讀誦過其中的一品,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是在本部經的第二十五品,我們要詳解《普門品》。蓮華則不同,花果同時,開花的當下,蓮果自成。這是佛經裡面經常引用蓮華作形象比喻的真實用意。  蓮華就代表了佛法種善因的同時,善果如影隨形。相反,惡因,就是做惡呢,惡果緊隨其後,他幾乎就是同步的、同時的。再進一步,我們說從善因到淨因,修淨土的、淨緣的,我們結的是淨緣,修的是淨因,清淨之因,就會得清淨之果。清淨之果是什麼呢?
  • 經疏部——妙法蓮華經文句
    ○序有通、別,從「如是」去、至「卻坐一面」,通序也;從「爾時世尊」去、至品,別序也。通序通諸教;別序別一經。通序為五或六或七(云云)。  「如是」者,舉所聞之法體。「我聞」者,能持之人也。「一時」者,聞持和合,非異時也。「佛」者,時從佛聞也。「王城耆山」,聞持之所也。「與大比丘」者,是聞持之伴也。此皆因緣和合,次第相生。
  • 佛教:「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學佛必讀的五部經,你讀過嗎?
    一者,祖師大德對經藏多有註解,譬如淨宗印祖有《文鈔》傳世,稱其為「小三藏」亦不為過。能通讀祖師的著作,也能基本把握三藏的脈絡。二者,佛法典籍煙波浩渺,五乘教理博大精深,但是每個人的根基不同,唯以契機為妙。種種佛典、法門,無外乎修行的工具,最終都通向大乘佛果,五乘歸於唯一佛乘。
  • 《妙法蓮華經》的不可思議公案
    出家之後,他也學著誦《法華經》,後來也在那個地方就修建了一座「法華精舍」。曇翼法師在這兒念誦《法華經》,持誦了十多年。有一天傍晚,忽然來一個女人,提著一個籃子,裡邊裝著一隻小白豬,還放有兩顆蒜頭,用籃子這麼拎著;身上的衣服,穿得花花綠綠的,好像很不守規矩的這麼一個女人。
  • 醍醐妙法|《妙法蓮華經》 中的222未曾有之十二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所以這次再講大乘經,讓我們在某種意義上透過隔陰之迷,知道過去世中怎麼回事。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蓮華」,這就是《法華經》的精華。「蓮華」在十方佛土都有,你能把它觀照透徹,就是明心見性。
  • 【經中之王】《妙法蓮華經》的殊勝功德利益
    【經中之王】《妙法蓮華經》之浩瀚博大功德《法華經》是經中之王, 能攝其他經為眷屬, 所以抄寫、讀誦法華經不可思議。法華偈六萬餘言七軸裝 無邊妙意廣含藏白玉齒邊流舍利 紅蓮舌上放豪光喉中甘露涓涓潤 口內醍醐滴滴涼假饒造罪過山獄 不須妙法兩三行聆志居士版妙法蓮華經 完善版1-7(複製連結)http://v.qq.com/vplus/adc7d5f1c9166c13fe847780cf9eac06/foldervideos/rlf000101g1gp96
  • 佛法楞嚴|鼻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鼻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法楞嚴|耳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耳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眼入即是空,《楞嚴經》之會眼入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識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識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法楞嚴|行即是空,《楞嚴經》之會行陰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 Today農曆五月十三丨恭迎伽藍菩薩聖誕,護持佛法,功德無量!
    佛經中沒有以關羽為伽藍菩薩的記載,隋代以前也沒有這種習俗,那關羽是如何成為佛教護法菩薩的呢?據《佛祖統紀——智者傳》載: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隋代天台宗的創始者智顗(智者大師),「到荊州,欲創精舍。一日見關羽神靈告之,願建寺護持佛法。七日後師出定,見棟宇煥麗,師領眾入室,晝夜演法。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四三至四八」
    願文明明說「他方國土諸菩薩眾」,「他方國土」是指極樂世界以外之諸佛國土,這一點大家不會理解錯,問題是出在「諸菩薩眾」上面。須知,修行佛法的人,凡是能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又能作自利利他之行者,都可以叫他做菩薩,所以菩薩的範圍很廣。在大乘佛法中,自初信位至等覺,都叫菩薩,所以菩薩之間的果位、神通、智慧,差距很大。有的菩薩,將近成佛,有的菩薩,見惑尚未斷,簡直是凡夫。
  • 印光法師:佛法中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之法
    即此一生,圓成佛道。其為利益,窮劫難宣。較彼自命通家,買櫝還珠,棄金擔麻之拘墟漢,豈不天淵懸殊乎哉。此為佛法中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之法。其利益又超出一切諸法之上。——《印光法師文鈔》 李鳳岐先生夫婦壽序白話譯文:眾生既然具有佛性,那麼眾生的壽命,為什麼各自不同呢?只是因為眾生迷惑而沒有覺悟,背離覺性,合於六塵,凡情生起而真智相隔,妄想不同而形體有異。
  • 妙法蓮華經第一品
    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遝,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敘歷,故所非述。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
  • 釋賢甲出逃精舍整整三周年
    而學誠被正式公告下臺,是在8月份。這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者,梵語修多羅,此言契經,一者契理: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二者契機: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通於一切經藏故
    二者契機: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此一字是通題,通於一切經藏故【經:釋尊演說之教理,本稱為法,即教法之意,後世弟子以之為教理綱要之書,而稱為經。經者,梵語修多羅,此言契經,一者契理: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二者契機: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此一字是通題,通於一切經藏故。】
  • 【靜思妙蓮華】第1724集 薰法香逐字筆記
    「此人有所說,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於眾無所畏。持法華經者,意根淨若斯,雖未得無漏,先有如是相」。《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為一切眾生,歡喜而愛敬。能以千萬種,善巧之語言,分別而說法,持法華經故」。是人持此經,安住希有地=>是持經傳法人心淨,能持此經,安住法性,希有之地。
  • 【靜思妙蓮華】第1666集 薰法香逐字筆記
    大愛之道廣披寰宇,⻑情之路古往今來。向內能自修謂之功,向外能行持謂之德;內修外行功德兼備,則得六千福德圓俱,是謂法師典範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父⺟所生耳,淸淨無濁穢,以此常耳聞,三千世界聲。象馬車牛聲,鍾鈴螺鼓聲,琴瑟箜篌聲,簫笛之音聲,淸淨好歌聲,聽之而不著,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
  • 通於三教的關聖帝君
    在儒教中崇其為武聖,在道教中尊之為三界伏魔大帝。此信仰可謂遍於儒、釋、道三教。  1.於是智者大師,就繼續入定禪坐,並於七日後出定,出定後前往關羽所言之處,大師見到原先有千丈湫潭(大池、大潭)之處,已被填平,眼前所見乃一莊嚴棟宇、煥麗巧奪人目,真可謂鬼斧神工之作,於是智者大師,就引領學眾,入駐於內,日夜精勤弘揚佛法。在智者大師於當地,演說佛法之後,有一日,關羽又於大師面前出現,關羽:『弟子今日獲聞「出世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