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是休假的周末,毫無意外又加班了,自 3 月從悠閒的成都來到深圳,周末加班、晚上加班似乎已成日常晚上,一老師問我,看你每天都是公司最忙的,在忙什麼呢?
![]()
看上去很充實、很繁雜,但轉念想,這些就是需要我在休息日加班 10 個小時的理由嗎?並且,我真的把這些事做好了嗎?我從中又學到了什麼?
今天本打算是回到家早點趴床上刷刷手機的,突然感覺很有必要打開電腦來記錄下自己的真實工作感悟
![]()
筆者相信自己絕不是個例,和我一樣每天都生活在忙碌中的人還有很多每當和朋友/同事聊到工作太忙時,總會收到諸如:"多勞多得"、"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等類似回答
![]()
如果是這樣,那每天起早貪黑的環衛工人、除了吃飯上廁所只剩工作的生產線工人為何收入反倒是最低的筆者之前在《》提到過,大多數人反感的不是 "996" ,而是付出了卻沒有對應的收穫
老天是公平的,它給了每人每天都分配了 24 小時,不會因為你是馬雲就多加幾個鍾,也不會因為你是街邊乞丐就扣你兩個鍾
![]()
有的人每天按時上下班,周末出去爬山釣魚,工作生活一切正常,十分愜意
有的人每天都處在忙碌中,工作不停,加班不止,最終也沒有特別的收穫,反倒因工作毀了生活
![]()
時間管理的感悟來源於前天看到「圈外同學」的一篇文章作者葛老師作為一創業公司骨幹,每天只需 8 小時,卻完成了諸如閱讀50本書、寫15萬字文章、開多少次講座等工作之外的項目
不,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並且我的忙碌時間遠超葛老師
![]()
真實情況是我沒有把時間利用好,或者說不懂得時間管理工作總量不易變化,那麼縮短工作時間就成了提高工作效率的唯一方法,道理誰都懂,可具體怎麼落實呢?
甚至明明現在每天工作 12 個小時都完不成工作,還要縮減工作時間?所以上面的工作效率公式只能用於哲學家,對經濟學家並不可行
工作時間 = 工作啟動時間 + 專心工作時間 + 其他零碎時間
首先需要完成整理桌子、準備紙筆、打開電腦等準備工作(工作啟動時間)其次紙上勾勒文章框架、上網查詢案例資料、撰寫修改文章(專心工作時間)
![]()
當然,中途我們可能會接個電話、發條微信、喝口水、上個廁所、甚至在查資料時刷刷淘寶(其他零碎時間)
現在看懂了吧,要提前我們的工作效率,只需要減少工作啟動時間和其他零碎時間
![]()
筆者自己也沒有做好時間管理工作,以下內容為當前定下的規劃,僅供參考
01.事項列清單(四象限法則)
首先把自己每天待辦的事情列一個清單,然後分別歸到 "重要且緊急" 、"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緊急" 四大類"重要且緊急" 的事是當天的工作重心,譬如筆者今天需要完成的營銷文案(開業在即,急需推廣)
"重要但不緊急" 的事則是未來工作重心,且需要未雨綢繆,在完成今天的首要工作後,就需要花時間做準備,比如下月的政府培訓項目"緊急但不重要" 的事應該選擇性放棄或者交給他人協助
![]()
當我們把待辦事項這樣分類整理後,就會突然發覺工作量減輕了,工作壓力小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會提高舉例:早上是大家精神狀態最好的時候,利於做一些項目方案規劃;下午精神狀態普遍不好,最好做一些動手不動腦的工作;夜晚是思維最冷靜的時刻,利於完成一些思考性問題另外,有的人喜歡一邊吃飯時一邊刷抖音、一邊聽音樂一邊寫文章、一邊喝咖啡一邊思考...
那我們是不是就儘量把吃飯和刷抖音,聽音樂和寫文章,喝咖啡和做思考的的時間安排在一起,這樣是不是就會省出一倍的時間了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把幾件事情合併到同一時間執行,既能相互促進效率,又能節省工作時間
![]()
之前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們每天 95% 的時間都是在做重複性的工作內容
聯想到自己的工作,身邊同事的工作,的確如此,例如:寫公眾號文章時,首尾部分引導性圖片/文字一般就是重複的常言道:"熟能生巧",既然是重複性工作,那一定是每一天所花費的工作時間比前一天少才對
a.對同一事情採用多種方法完成,整理技能技巧,選擇最優解法b.工作中多總結規律,把工作內容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合併處理
![]()
前面聊了許久的時間管理,歸根結底是為了方便我們更好地完成一項事情
![]()
投簡歷時,我們會發覺很多企業會在招聘崗位要求上列上一條:工作經驗豐富或 3 年工作經驗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是工作時間的長短,工作經驗是指做好一件事情的能力,或者叫工作體系工作體系不是專業性的技能技巧,而是人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工作體系需要工作時間來沉澱,學習、嘗試、犯錯、改進、犯錯、再改進...有工作體系的人在做事之前就已胸有成竹,做事過程中也是能時刻掌握整個項目進度做起事來駕輕就熟,換個崗位也能立刻適應,這才是企業需要的工作經驗豐富的人
![]()
例如:同樣是做學習公眾號文章,有的人在三個月內就可以投稿賺錢,有的人寫了一年多連基礎排版還是不入眼
明確目標分為兩點:
a.確立唯一目標;b.目標不輕易改變
別以為明確目標很簡單,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往往會偏離原有的軌跡
比如:本來我最初只想寫一篇文章簡單記錄下自己近期的工作狀態,萬萬沒想到寫到現在反倒成了一篇類雞湯文
以一篇公眾號文章為例:既想著建立自己的偉大人設、又想著打廣告賣點貨、還想著用戶轉發漲點粉絲...
![]()
多個目標反倒會增添做事過程中的額外憂慮,最終讓人躡手躡腳,不敢行動
大家看過黃宏的春晚小品《砸牆》吧,就因為在裝修過程中房主鞏漢林不停地換裝修目標,最終本來好端端的新房被砸成了蜂窩煤中途隨意修改目標會讓之前所有的付出都白白浪費,甚至還需要承擔額外的補救損失
面對數學考試中最後一道大題,小明瞟了一眼就馬上埋頭寫起來,寫到中途發覺不對勁,又把之前寫的刪掉繼續寫,再刪再寫...最後到考試結束也不知道是否做正確,反倒把試卷搞得一團糟像小明這樣的人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簡單來說就是做事情沒規劃
![]()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要砍柴就必須先磨刀,下手開始做一件事情前一定要先制定好框架、規劃還是以公眾號文章為例,選題之後,我們要列出大致框架,開頭怎麼寫,文章分為幾個要點...文章最後怎麼收尾等到文章框架已經在我們的腦海中大體成型了,這時才是下筆的最好時機
不然你就像我一樣,本來要寫簡簡單單的一篇工作感悟日記,到現在已經是想到什麼寫什麼了,毫無邏輯關聯最近,筆者發現不少平臺都推出了一個全新的項目 "案例拆解訓練營" ,大致內容就是去拆解一些經典的運營案例(例如裂變漲粉、營銷事件...)
因為透過這些過往的實際案例我們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並且找到改進的方法
![]()
既然拆解他人的案例都能有這樣的效果,那自己親自操盤過的項目豈不是更應該去深度復盤總結我們不要把一個項目簡單當作是一個單獨的小個體,放大來看,很多項目之間其實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完成一個項目後,不管是結果是好是壞,及時梳理總結整個過程,站在項目外來看項目或帶著結局來看項目,你會發現更多的新奇點
![]()
唉,從一篇工作感悟寫成現在這樣,也真是佩服自己,既然如此,再送給大家幾條工作感悟
04."道" 與 "術" 的較量中,"道" 才是核心
05.如果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時,要麼放縱一把完全放空自己,要麼把當下的工作做到極致,滿則溢
![]()
另外,這個公眾號完全屬於個人後花園,沒考慮過廣告變現、漲粉等問題,即使我知道怎麼去做所以內容主題完全取決於筆者的見聞;更新時間更也不固定,得看工作與生活的時間安排
作者 | 濁水溪邊
來源 | 公眾號運營磚家(ID:yy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