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彼此之間的態度,對上帝的態度、耶穌倫理觀之總括

2020-12-15 蛐蛐說書

論門徒彼此之間的態度  

1~2. 論斷(krino{)常含有「定罪」的意思,這裡用的正是這個意思。新約聖經時常要求我們,用我們的評判能力來作出公平的判斷,如本章第6節及第15~20節等處。口頭的指責,甚或更厲害的做法有時也是可以的,如十八15~17所說。不過此處所涉及的卻是往往因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而來挑剔別人,譴責別人的態度。這種態度的最好結果也是招來別人同樣嚴厲的論斷。

馬太在這裡用了他慣常用的被動語態(「被論斷」),其暗含的意思大概是被神來論斷。正像六14~15所說的神定會饒恕那饒恕別人的人,神也一定會譴責那譴責別人的人。不饒恕人的債主的故事(十八23~35),正是對這一觀點的清晰寫照。請參看羅馬書二1、21~23和雅各書四11~12。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這個警句在馬可福音四24和路加福音六38裡都有,不過側重各有不同:馬可是說要去關心那接受耶穌教訓的人,路加指的可能是要慷慨的施捨。在猶太文獻中這句話也常出現,指神的懲罰(如 Mishnah Sotah 1:7)。這裡則指的是互相論斷的原則,因而是對前一句的加強。

3~5. 這幅奇異的木工房素描,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第1~2節裡所指責的那種批評的虛偽性。眼中有刺(karphos,指一小片木屑或一莖草,在世俗希臘語裡用來比喻微小的東西)和有梁木(直譯為梁或椽)的說法還發現在兩個拉比文獻裡(Arakhin 16b; BB 15b),可能都是來自耶穌的例子。這裡的假冒為善的人(見六2的注釋)是唯一一處指門徒,而不是指敵視耶穌的猶太人。AB 把它譯作「詭辯家!」,其實英語裡的 hypocrite(「假冒為善的人」)和這裡所要表示的「前後矛盾」的意思差不多。除非把第5節的話理解為一句諷刺語(當梁木移走之後,才發現刺不過是出於虛構的想像),否則它的意思是弟兄可能真的有錯,假冒為善的人判斷的並不錯,他的失敗在於責人過嚴而待己太寬,對他弟兄的一言一行用放大鏡來檢查,而對自己的毛病則視而不見。

6. 這個謎一般的句子孤立地放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呢?它恰如其分地起著第1節不要「論斷」人的禁令的作用。聖物指的大概是祭物,只有祭司及他們的家人才可以吃(出二十九33~34;利二十二10~16;民十八8~19),而狗被看作是不潔的動物,應餵以不潔之食(出二十二31),故把聖物餵狗,是難以想像的事118。把珍珠這類貴重物品扔給豬這種不潔的動物,也同樣不可想像(參,彼後二22,也把豬、狗並提以示輕蔑)。

十五26所說的事固然不同,但在那段有種族主義色彩的上下文裡也以狗為喻,那段話被人認為有猶太排他主義的意味在裡面。這裡的上下文倒沒有這個意思。一切聖物和貴重物品(主要指的是耶穌的教訓)恐怕只應給能珍重賞識的人。參看保羅的話,他強調只有「屬靈的人」才能領會屬靈的教誨(林前二13~16)。神的恩賜不是讓人糟踐侮辱的,祂的真理也不許人愚弄嘲笑,所以採取不同的對待是對的,和第1~2節裡所說的吹毛求疵的論斷人是兩回事。早期的基督徒曾把這句話作為領聖餐的一條紀律(Didache 9:5),未免把這條一般性的原則限定得太窄了。

117 猶太人的觀點認為神有兩個「量器」,施恩的量器和懲罰的量器,這一觀點可能也在作者考慮之中(見 Jeremias, PJ, pp.213~214)。如果是這樣,那麼這段經文就是告訴門徒,要想從神得那施恩的量器,自己就要多多施恩。不過,馬太那個警句卻與此無關。

118 有一種看法認為聖物是對亞蘭文 q#d[a{s%a{~(意「戒指」)的訛譯(見 Black, pp.200以下);戒指與珍珠並提,倒是很誘人,可是提狗就顯得不倫不類了。

論門徒對神的態度

7~8. 這兩節包含三個句型相同的短句,規勸人要堅持不懈地禱告,是十分有力的勸誡。尋找和叩門都比喻禱告,並不是不相干的教訓(「叩門」在拉比的說教中也比喻禱告)。第7節裡三個動詞用的都是現在式祈使語氣,表示禱告要堅持不斷,長久不懈。這樣的禱告必能得到回答(參,路十一5~8,十八1~8的故事)。耶利米亞(PJ, pp.159~160)稱之為「乞丐的智慧」:「一個乞丐,即使先遭到了嚴詞拒絕,但他知道,不停地求告定能張開那鐵石心腸之人的手,何況你們,你們該多麼確鑿地相信,你們禱告的恆心定能張開你們天父的雙手啊!」

9~10. 之所以有此信心,就是因為知道他是父親。兒子要食物時(餅和魚是加利利海周圍最普通的食物,參十四17),就連一個世間的父親也不會拿不能吃的東西或有害的東西給他的兒子。(圓餅本來就像石頭,蛇也可能被當成魚,特別是加利利那種像泥鰍似的魚,Clarias lazera。)

11. 世間的父親不好(這是個很重的詞,與六13等處的「惡者」差不多),儘管人性本惡,但為父的願望還要勝過這惡。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親(這裡就是本段的關鍵),祂必將最好的給他的兒女。於是,由於第7~8節號召堅持不懈的禱告而產生的「神的施予可能勉強」的觀點,就應該不攻自破了,門徒可以充滿信心來到父神的面前,知道神是樂於回答的。好的東西在路加福音十一13裡說得很具體,就是「聖靈」,是門徒在生活中蒙福之源(見羅八),馬太的述裡也包含這一內容,不過籠統一些。這幾節位置的安排也暗示與六25~34所說的物質供應有聯繫。把這句話理解為只是將來時代的賜福(如 Jeremias, PJ, p.145所說)是無根據的。

耶穌倫理觀之總括

第13~27節將對門徒的要求作總結,所以本節便是登山寶訓中訓及倫理道德專題的高潮了。所以一詞不僅將這節與前面幾節聯繫在一起,而且也與整個寶訓連成一氣,它教導我們對人應有的態度,隨後用一條原則概括了門徒們「更大的義」,門徒與常人不同的行為及態度。這一「金律」〔羅馬皇帝亞歷山大.瑟佛留(Alexander Severus)命令人將此律用金字鑲在牆上,遠近馳名──不愧為一好榜樣!〕常被人們與這一原則的反說形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提並論;後者所用之廣,遍及從雅典的伊索格拉底(Isocrates)到猶太學者希列所著之古典作品(Shabbath 31a;參看 Tobit 4:15)。

本節所用的形式可追溯到公元二世紀早期基督教的教訓,使徒行傳十五29的幾個早期版本尚保留此說法,還有些早期的猶太箴言集(Ecclus. 31:15; Letter of Aristeas 207)從正面更全面地體現了這一準則。但是,耶穌顯然是第一個將它明確地公式化並賦予新的重要意義的: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是對神所顯示的旨意的總括。在二十二40裡用了相似的說法來概括有關愛的兩條誡命,馬太無疑要我們理解這條原則就是「愛人如己」的再現。有意思的是希列使用其反說形式時,也下了類似的斷言,他說:「這就是全部律法;其餘全是對它的解說。」(Shabbath 31a)在我們做任何倫理道德方面的決定時,金律應是指引我們的最好的總綱。耶穌提出的這種正面說法,要求在行動中體現大公無私的愛,具有極深遠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愛的示範,耶穌為門徒洗腳,謙卑是侍奉上帝最重要的品質
    一切準備就緒,逾越節的晚餐終於到來,耶穌帶著門徒前往帶水罐的男人引進的房間,穿過了街市上的人山人海,大家又熱又累。但是門徒的心情是輕鬆愉快的,看著彼此風塵僕僕的模樣,互相打趣取笑,只有耶穌百感交集,默默地望著他的門徒們。
  • 「聖經」耶穌被捕,門徒絕望
    這一章主要記述了耶穌的被捕和門徒的抉擇。貳 耶穌被捕,門徒絕望㈠ 闡述耶穌被捕,門徒信心軟弱耶穌的抉擇——不躲避因耶穌知道他被釘十字架的時候到了,但是,這麼剛強的西門彼得後來卻三否認耶穌,不承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
  • 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
    最出名的是耶穌的表兄(或堂兄)施洗約翰;另一位便是耶穌所愛的門徒,也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的弟弟約翰。在他所寫的〈約翰福音〉裡,他通常隱去自己的名字,而用「主所愛的那個門徒」代替。我覺得一個人若能明白主對自己的愛,而在墓碑上刻下:「主所愛的門徒」,那該是何等的美 事。每一個相信耶穌的人都應該明白,自己就是「主所愛的門徒」。你有沒有這樣的自信?
  • 耶穌十二門徒是哪些人?他們的使命和結局如何?
    彼得是個沒多少文化的漁夫,他幾乎不識字,他的書基本上都是他的秘書馬可動筆寫的,《新約聖經》中的<馬可福音>,實際上就是彼得的秘書馬可所寫的彼得傳記,因為彼得的謙遜和指導,所以馬可在書中寫出彼得的優點不多,寫出的缺點反而不少,耶穌的門徒們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不美化自己,以謙卑的態度來從事對主的事奉工作。
  • 耶穌十二門徒的下落(下)
    七、多馬多馬,人稱"多疑的多馬",因為他曾經對主耶穌的復活持"非見不信"的態度。耶穌復活了,和他也見上面了,多馬這才信了,是真的信了,而且是堅定不移地信了。在耶穌的門徒們遭受迫害時,多馬去了帕提亞。西門是一個嚴格謹守摩西律法的人,他能夠跟隨耶穌,拋棄猶太教頑固派的那些理念,也實屬不易,但是他卻跟隨了耶穌。耶穌遇害之後,他和其他門徒一樣也遭到了追殺,脫身逃跑後,西門逃到了外邦,他四處尋找有猶太人的地方,在猶太人當中傳播福音。
  • 耶穌十二門徒的下落(上)
    耶穌在加利利湖收了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就是寫出《約翰福音》的那個約翰)幾個漁民為門徒,這其中,彼得和安得烈是親兄弟,雅各和約翰是親兄弟,他們都是一些大字都識不了幾個的窮苦人,後來,耶穌又收了馬太和猶大等人,他的門徒確定為十二人,這十二個門徒是耶穌的團隊核心,除了出去講道之外,他們跟耶穌是形影不離。
  • 耶穌對門徒的三個心意
    (路6:41~42)根據這段經文,我們看到耶穌對門徒三個心意:第一,耶穌希望門徒看見自己眼中的梁木;第二,耶穌希望門徒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第三,耶穌希望門徒去掉弟兄眼中的刺。有時候,你看見什麼對你生命的成長非常重要。如果你只是看見別人的罪,那麼你會容易變得自義和自大。但是,如果你常常看見自己的罪,那麼你就會變得容易悔改和謙卑。
  • 耶穌的門徒-拿但業
    《聖經》中凡有「巴」字在名字前的都是什麼人的兒子的意思,「巴多羅買」的意思是「多買之子」,馬太、馬可、路加則稱呼他「巴多羅買」,只有約翰用他的本名稱呼他「拿但業」。在前三本福音書裡,馬太、馬可、路加常提及腓力與巴多羅買;在〈約翰福音〉裡,使徒約翰則提及腓力與拿但業。(太10:3;可3:18;路6:14;約1:45,46)前三本福音書從未提過拿但業,約翰福音也從未提過巴多羅買,可見兩者為一。
  • 基督徒一定要看:耶穌十二門徒之死
    在主耶穌釘死復活以後,他親自向跟隨他的門徒們顯現,門徒們領受了主的託咐,將福音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境、撒瑪利亞、傳遍地極,作主復活的見證人。其中猶大因出賣耶穌,其使徒職分由馬提亞接替(徒一26)。
  • 耶穌設立十二門徒
    (馬可福音4:12-19)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汙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祈禱 神。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祈禱 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人,稱他們為使徒。
  • 耶穌開啟的新團契模式是怎樣的?
    在猶太教中,我們知道由摩西樹立的一種祭司模式,一直是猶太宗教乃至社會的共同特點,這種模式中祭司代表著上帝的權威,民眾不能質疑祭司。在宗教聖殿的格局中,也同樣存在著這種格局,那就是至聖所的存在。至聖所一直是聖殿中最神聖的一部分,只有大祭司可以進去,其它俗人是不能踏入半步的。至聖所的存在與其說保留了上帝的權威,不如說是祭司權威的秘密之地,保證著祭司權威的效力。
  • 天國的奧秘|主耶穌最愛的門徒,在約翰福音中記載了哪七大神跡?
    《聖經》啟示我們,「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這就是偉大的上帝,祂給人寶貴的應許,並且可以讓人倚靠。當人的生活糟糕透頂的時候,當人感到無路可走的時候,可以投靠神,可以求神來安慰、幫助我們。上帝對先知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約翰福音讓我們看到,主耶穌能帶給人類哪些屬靈的福分。
  • 什麼是永生之道 | 耶穌生平學習19
    77、講論生命之糧(約6:22-71)(歷41)【約6:22-71,22 第二日,站在海那邊的眾人知道那裡沒有別的船,只有一隻小船,又知道耶穌沒有同他的門徒上船,乃是門徒自己去的。23 然而,有幾隻小船從提比哩亞來,靠近主祝謝後分餅給人吃的地方。24 眾人見耶穌和門徒都不在那裡,就上了船,往迦百農去找耶穌。
  • 耶穌平靜風浪
    平靜風浪後,他們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都聽從他了?」從門徒對耶穌平靜風浪後的驚奇表現,可以看出他們對耶穌的認識很是不夠。(三)門徒們對耶穌缺乏信心。從《馬太福音》看到,門徒在漁船快要被狂風巨浪淹沒時,慌亂中求耶穌說,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膽怯呢?」《馬可福音》裡說:「為什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
  • 耶穌四十天之久向門徒顯現,講說上帝國的事,課程一定很精彩?
    答:在《使徒行傳》13章說: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上帝國的事,課程一定非常精彩,而且重要,為什麼《聖經》裡沒有記載講了哪些呢?耶穌對門徒講了三年半,結果呢,耶穌還沒有死以前的最後一天,門徒們還在討論哪個更大,門徒以後的真正首席代表是誰,哪一個是首相,哪一個是丞相,左相右相,彼得說當然是我,你們還在吵。然後呢,一個叫雅各一個叫約翰的,就去他們的媽媽說,彼得的媽媽不像你這個積極,你快去耶穌那裡去求情,讓我們一個在左一個在右。這叫做什麼?
  • 耶穌的誕生與傳說
    在聖經中記載了耶穌的傳說。巴勒斯坦地區的耶路撒冷城裡住著一位叫約瑟的木匠,為人善良正派。他的未婚妻瑪莉亞沒有過門就懷孕了,讓約瑟很不高興,想悄悄地解除這個婚約。一天晚上,上帝的使者在約瑟夢中顯靈了,給他說,不必擔憂,儘管取回你的未婚妻瑪麗婭。因為她的身孕是從上帝,聖靈而來。她將生一子你應給他取名耶穌。
  • 耶穌的門徒—奮銳黨西門
    但是主對他們的愛是一樣的,主對他們的呼召也是一樣的,除了有時帶著三個門徒去禱告或做事,在主耶穌的行蹤裡,他們都一樣地領受著主精心的教導。當聖靈澆灌時,一個也沒有落掉,除了己經尋短見的猶大,每一個人都領受到主豐富的恩典。不管是衝動派,溫柔派,多言型,靜默型,主都一樣眷愛。所以不管我們有怎樣的性情,都可以放心到主面前,祂對你的愛不會少過對彼得的愛,也不會多過對約翰的愛。
  • 信上帝,為什麼還要信耶穌?猶太教和基督教有什麼不同?
    上帝就開始揀選他眼中的義人,與他們立約,但人類在這個約定中一次次的毀約,上帝卻在這個過程中努力地堅守之約,拯救人類。下面就以《聖經》中記載的以色列民與上帝之間所經歷的立約、毀約、懲罰、寬恕、拯救的歷程。來認識那位與我們的老天爺相同又好像有所不同的上帝。
  • 「最後的晚餐」 耶穌十二門徒聚餐點——南非~開普敦~富人區
    」之稱,長期是荷蘭、英國殖民者向非洲內陸擴張的基地。城市背山面海迤邐展開,西瀕大西洋,南入印度洋,她的地標之一就是兩洋之交匯點的好望角,還有被譽為「上帝之餐桌」的桌山。開普敦的殖民文化很重,市內多殖民時代的古老建築,自然景觀十分秀麗,加上溫暖的氣候,令她成為南非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為什麼說開普敦是立法首都呢?
  • 成為耶穌信徒以前,保羅什麼樣的宗教觀念,我們現在已無法考證了
    耶穌死後,承擔傳播耶穌教義的人就只剩下從加利利就開始追隨他的門徒弟子了。這些人在才能和思想上遠遜於耶穌,所以經過他們的理解和再傳播,耶穌教義就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曲解甚至誤解。基督教起源的歷史,就是兩者此消彼長的歷史。我們可以從四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看到大量拼湊的、不合邏輯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