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是存在於黃豆等豆類中的一種生物類黃酮,由於在人體中能發揮類似雌激素的功效,因此又稱為植物雌激素。
流行病學觀察也發現,攝取較多黃豆製品的亞洲女性(特別是中國與日本)除了有較低的更年期熱潮紅症狀發生率(約25%,相較於北美的85% ),且雌激素相關癌症(乳癌)、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發病率也低於西方國家女性,而背後原因被認為當中所富含的植物異黃酮(isoflavones)有關。
在自然界中,大豆異黃酮主要有三種分子結構(如genistein、daidzein、glycitein),是以較不具 生物活性的配糖體(glycosides)形式存在(指與糖結合的形式),當經過發酵或腸道消化等流程後能轉換為去除醣基的形式(aglycone)才能 為人體所利用。
大豆異黃酮被推薦的科學驗證功效有哪些?
1.改善更年期不適症狀(特別是熱潮紅)
更年期是月經停止前,因卵巢功能下降,歷經荷爾蒙劇烈變動的一段過渡期(通常歷時2到10年),此時因雌激素急遽下降,造成生心理出現一連串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失眠、容易緊張、憂鬱、暈眩、心悸、頭痛等)。
在早期一則雙盲對照研究(為期6個月,針對79位45歲以上有更年期症狀女性),發現大豆異黃酮(150 mg ,每日2次)與雌激素均有改善更年期症狀的效果(使用Kupperman index/更年期指數評估法),但大豆異黃酮效果較慢(需2個月以上才有較全面效果,但降低熱潮紅次數在服用後1個月便看到效果注1實驗結果也提到,相較於服用雌激素,大豆異黃酮沒有造成子宮內膜增生的疑慮。
隨後在一則較大型的研究(為期2年,針對 236 位女性)也發現,服用大豆異黃酮(含有54 mg 金雀異黃酮/genistein )的確能降低熱潮紅的每日發作次數(從4.4 次降到1.9次,降幅達56.4%),而安慰劑組未看到效果。
近期在一則大型回顧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24則研究)中也提到,大豆異黃酮(不論是飲食中或保健品攝取)皆與降低熱潮紅(hot flashes)與陰道乾燥(vaginal dryness)有關連,但對於夜間盜汗則無效果。
2.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在常見婦女癌症中排名前三,它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約佔所有病例的37.7%,尤以45到65歲的女性最為常見。
一則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包含13則流行病學調查)及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指出,攝取較多大豆異黃酮(來源為大豆製品或其它豆類)有助降低19%的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然而,植物雌激素補充劑是否能影響子宮內膜厚度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仍有待確認。
除了大豆異黃酮之外,豆類中的其它營養素也在抗癌中扮演重要協同角色,如皂苷、植酸和蛋白酶抑制劑。
3.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密度約在30歲時達到人生最高峰,之後每年以1%的速度流失,其中,特別是女性在更年期後,因失去荷爾蒙保護,骨質流失率更高達2-3%,大幅提升骨質疏鬆發生率。
由於骨質疏鬆無明顯症狀,通常都等到發生骨折才被診斷出(常見有有髖骨、脊椎、手腕骨折),而當中尤以髖骨骨折最為致命,因為一旦發生,不僅可能長期臥床,還可能發生感染,造成死亡率大幅提升。
在一則更年期研究中(針對臺灣43位年齡在67歲以下的女性,促卵泡激素(FSH)小於40 IU/L),發現服用大豆異黃酮(每日100 mg,持續1年)具有減緩骨質流失的效果,但服用較高劑量200 mg的組別則未發現有效。
但另則為期一年的對照研究指出,不管是服用大豆蛋白或大豆異黃酮補充品皆無法影響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與骨代謝速率(bone turnover )。
截 至目前為止,大豆製品及其中所含異黃酮,對於骨質的影響結果仍不一致,但近期在一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包含9則隨機對照試驗)認為大 豆異黃酮(每日90 mg)除了能抑制骨質再吸收(bone resorption),還能進一步刺激骨質形成(bone formation)注6,因此結果可是正反面都有。
4.改善認知功能
認知退化是許多年長者常見的腦部症狀,事實上隨年紀變大,大腦的容量的確會慢慢變小,從25歲開始後的每10年會減少2%,所以到75歲時,大腦容量會縮減10%,再加上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下降,就導致整體心智功能變的遲緩。
在早期曾有小規模的研究(針對更年期女性)指出,增加大豆異黃酮攝取(為期6-12周),對於認知功能測試(特別是短期記憶)、心智靈活度、專注力、計劃能力有改善效果。
隨後在一則雙盲對照試驗也同樣發現,服用大豆異黃酮(為期6個月,每日60 mg)具有改善認知功能及情緒的效果(相較於安慰劑組)。
另外,在一則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研究,共計7則是針對更年期女性,其中有4則發現大豆異黃酮(soy isoflavones)確實具有改善認知功能(主要針對非文字記憶及大腦額葉)及降低阿滋海默症發生風險的效果。
5.降膽固醇
膽固醇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主要由肝臟製造,是構成人體細胞膜、合成荷爾蒙的主要物質,在血液中須由載脂蛋白運送至全身,因此成為常聽到的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依當中血脂比例區分)。
而適量的膽固醇對於維持人體健康非常重要,但目前已知低密度膽固醇一但長期過高,便容易沉積於血管壁,引發免疫反應,造成血管硬化,可能誘發危及性命的腦心血管疾病。
截至目前,在一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中(包含11則隨機對照試驗)發現,食用黃豆蛋白(富含大豆異黃酮)能降低高血脂患者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而高密度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則沒有影響。
但隨後一則統合分析(包含9則隨機對照試驗,針對血膽固醇值正常的更年期女性)發現,單獨服用大豆異黃酮並無法顯著改善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因此確切效果仍待更多研究進一步驗證。
6.降低乳癌發生率
乳癌是女性癌症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是從乳腺管細胞所生長出的惡性腫瘤,發病原因未明,但主要認為與肥胖、嗜吃高脂食物、抽菸喝酒、環境毒素有關,此外,遺傳也是重要因子,若有家族病史,則罹患率會遠高於一般人。
在一則長時間大規模的前瞻性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包含35303位新加坡華人女性 ),發現攝取大豆相關製品(富含大豆異黃酮)能降低18% 停經後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
在研究中作者也提到,每日只要自飲食中攝取10mg 的isoflavones,就能起到預防乳癌的保護效果。
另外,一則目前規模最大的前瞻性世代研究中也同樣指出(包含73,223 位華人女性 ),若能在青少年及成年期間攝取較多的大豆類食物,則最多能降低43%的停經前(premenopausal )的乳癌發生率。
但目前為止,若想自單獨服用大豆異黃酮補充品來預防乳癌,相關證據仍顯不足。
大豆異黃酮有副作用嗎?
大豆(富含異黃酮)作為人類飲食中的一部分已有悠久歷史,具有高安全性。而其中一則為期6個月的研究也指出單獨服用大豆異黃酮補充品(每日100 mg)呈現耐受良好,未發生副作用。儘管如此,仍有部分副作用被報導,如腸胃不適,提高血壓(在 5 mg/kg的高劑量下) ,且長期高劑量服用的安全性仍未知,尚須進一步驗證。
安全注意事項:
乳癌患者勿用,特別是雌激素受體呈現陽性/estrogen receptor positive 的患者。儘管部分研究認為大豆製品能降低乳癌復發率,但還是有動物研究發現當中的異黃酮可能刺激乳癌細胞生長,因此乳癌患者是否該食用相關大豆製品或植物異黃酮保健品仍有爭議。
長期高劑量大豆異黃酮(連續5年,每日150 mg)可能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僅在3.37% 的對象上觀察到),提升子宮內膜癌罹患率,雖然大部分研究未證實此結果。
孕婦、哺乳媽媽、幼童勿用(安全性未知);
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勿用(可能干擾甲狀腺功能);
曾對黃豆製品過敏者勿用,可能產生過敏反應;
由於異黃酮代謝與腸道菌有關,因此抗生素療程可能干擾異黃酮作用,請小心;
勿與抗雌激素藥物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並用,如tamoxifen(動物研究發現高劑量soy isoflavones可能干擾藥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