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問題:對孩子的寵愛應該怎麼把握這個度?
當代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大多都是要給他最好的,老一輩對孫子孫女更是有求必應,現在很多的小朋友都是在被愛包圍的環境裡長大的。
但是一味地寵愛,就變成了溺愛,而溺愛會讓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發展,也是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的問題,那麼對孩子的寵愛應該怎麼把握這個度呢?
張先生接完幼兒園老師給他打的電話之後,心中一直憤憤不平。自己的寶貝兒子竟然以影響幼兒園正常學習氛圍和學習進度的理由被勸退了,他特地到幼兒園去討一個說法。
對於張先生的質疑,幼兒園的老師已經和他溝通很多次了。幾天前,張先生的兒子小寶將捉來的蟲子放在別的小朋友水杯裡,導致小朋友在喝水後食物中毒,緊急就醫。而這件事情充分說明了張先生兒子缺乏對事物的基本認知情況,如果讓他留在幼兒園裡,對其他小朋友是一個很大的危險。
除此之外,小寶在幼兒園裡的表現是沒有集體意識的,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這些問題在老師的努力溝通下,都沒有得到一定的進展,這與孩子的家庭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最後老師給張先生說,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如果在一個過分溺愛的環境裡長大,他對於善惡是非的認知是非常有限的,希望張先生可以檢討一下家庭對孩子是否過於溺愛。從幼兒園回來的張先生,一直沉浸在老師最後一段話裡,若有所思。
張先生沒有意識到孩子被勸退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家庭對孩子的溺愛導致孩子沒有具備在幼兒園正常生活和學習的能力,同時因為對善惡沒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很容易傷害到其他小朋友。
給家長的建議:
孩子的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給孩子塑造正確的三觀,過分溺愛是絕對不可取的,有時候也可以進行一些&34;教育,讓孩子能有更多的包容心和同理心,這樣孩子長大之後會變得更善良和寬容,更不會一旦遭受打擊就承受不起。
1.目中無人,不懂尊重
被溺愛的孩子對待別人,也以為會像自己的父母長輩一樣包容自己、有求必應,不懂得人與人相處最基本的尊重,長此以往就會養成無法無天的性格,而這樣的性格在以後的社交裡往往容易出現得罪人的情況,非常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2.沒有集體意識,以自我為中心
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往往不會在意他人的感受,如果任何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來做,也就無法參與到團隊活動當中,不懂得如何遷就和調節,容易造成孩子沒有真心朋友的情況,會缺失正常的情感交流。
3.沒有規則意識
當孩子犯了錯,溺愛孩子的家庭往往捨不得教育他,包容他的一切錯誤,甚至是給他掩護,讓他沒有犯錯是會負責的概念,而一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管後果的孩子,會沒有善惡之分,缺乏規規的意識,甚至在法律法規面前也認為自己會被寬恕,這樣就很容易釀成大禍。
溫馨寄語:
對待孩子不能一味溺愛,要懂得張弛有度的教育模式,一味的給予並不能夠讓孩子健康成長,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以自己的行為舉止來影響孩子,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人。
每日一問:你對你家的孩子溺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