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句及釋義(中小學教材外的)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於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
1.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譯:為人正直坦蕩,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不做任何有愧於人的事。
附原文: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譯文】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以德服天下並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秀人才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譯:憂患使人得以生存發展,貪圖安逸享樂會使人萎靡死亡。
4.人皆可以為堯舜。
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尊敬、愛戴別人的長輩,要像尊敬、愛戴自己長輩一樣;愛護別人的兒女,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造福天下,使天下人都能這樣。
7.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棄者不可有為也。
譯: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8.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譯:人的毛病,在於喜歡教導別人,做別人的老師。喜歡教導別人的人,又往往自以為是,自以為正確,一副高高在上的氣魄。
9.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譯: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10.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譯: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
11.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塗卻硬要叫人明白.
12.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譯:豐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現懶惰;災荒年成,年輕人多表現強暴,並不是天生的資質有所不同,是由於環境把他們的心變壞了的結果.
13.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譯: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的話,仍然是一個廢井。
14.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15.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16.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17.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1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譯: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
1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百姓最為重要的,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是最為輕的。
20.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譯:有兩個版本:1.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我也善於培養我的浩然正氣。(教科書)2.我善於言辭,後同前。
《荀子》名句及釋義(中小學教材外的)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1-7]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荀子》全書一共32篇,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闢,善於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從《荀子》一書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張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總結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人性論、天人論、社會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學派中獨樹一幟、別具特色。
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裡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
譯:聰明的人還一定得勤學好問才能成才。
3.利少而義多,為之。
譯:出自先秦《荀子·修身》。利益少,但是道義多,這樣的事要做。在利與義之間要舍利而取義,強調的是一種修身原則。
4.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
譯:出自先秦《荀子·非相》。贈人以有益之言,比贈人以金石珠玉更顯珍貴。說明有益的建言對他人事業人生的助益作用。
5.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
譯:出自先秦《荀子·哀公》。鳥被逼得走投無路之時就會用嘴啄人,獸到困窘之時就會用爪抓人,人到窮困潦倒之時就會設計騙人。以鳥獸困窘之時的行為為喻,說明人到窮困潦倒之時便會放棄道德操守的原因。
6.居必擇鄉,遊必就士。
譯:出自先秦《荀子·勸學》。定居一定要選擇適當的鄰裡,交遊一定要接近賢士。說明要加強道德修養,就應該注意周圍環境。
7.生死俱善,人道畢矣。
譯:出自先秦《荀子·禮論》。生是人的開始,死是人的終結。開始與終結都做得好,那麼他的為人之道就完善了。說明意在勸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終。
8.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譯:出自先秦《荀子·榮辱》。贈人以善良之言,好比冬天的衣服一樣讓人感到溫暖;說傷害別人的話,比用矛戟刺人還要厲害,為人說話不可太刻薄。
9.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譯:出自先秦《荀子·修身》。批評我而又批評得恰當的,他便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又實事求是的,他便是我的朋友;討好奉承我的,他便是我的仇人。說明修身養性要有聞過則喜的雅量,要親近正人君子而遠離諂諛小人。這樣,才會有利於自己道德的修煉進步。
10.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譯:這句話出自《荀子·勸學》。蓬草生長在麻田裡,不用扶持也能長得挺直;白色細沙混在黑泥裡,也會跟著一起黑了。這句話指出生活環境對人的成長和作為有重大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作者本人許可,不得轉載,更不得用於商業用途。
作者:朱鳳嵐,高中語文教師,河北固安第一中學教研室主任,全國優秀教師、特級教師、省骨幹教師,省級優秀班主任,正高級教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訪問學者。 廊坊市高中語文名師朱鳳嵐工作室理念:致良知、蘊良師、育良才。工作室主要研究語文教學的閱讀和寫作,不同文本閱讀,整本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