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英語的人來說,英語思維是一個熟悉而又神秘的詞,大家經常談到,但是又不確知是啥。
先不考慮各種文化傳統,社會習俗,只看語言學習本身,簡單的說,用英語思維,就是看你能否用英語來理解英語。
做一個簡單的測試,給你任意一個學過的英語單詞,譬如說,justify,你腦子裡最先蹦出來的是什麼?
如果你回答,就是「證明什麼什麼是合理的「,那麼恭喜你,你怎麼也無法克制自己翻譯一遍的衝動,這就是中文思維。
有人會說,腦子裡對應的應該是一個具體的圖像。這當然比對應中文解釋要進步得多,但其實也不對。因為除去一些諸如apple,car這樣有實體的名詞,很多名詞,動詞都是抽象的。如果每個詞都要先聯想到一個圖片,那麼要理解一句話,也實在是太慢了,再說了,justify你能想到啥圖像?
如果不信,請再把上一段中文文字讀一遍,然後問問自己,理解的過程中,有任何圖像跳出來麼?
但是一個多少能夠用英語思考的人,拿我自己來說,看到justify這個詞,腦子裡會蹦出什麼呢?
答案是:什麼也蹦不出來,這個詞我就是認識,一眼就認識,到此為止了。
所以要達到英文思維的水平,最起碼的,就是像中國人讀中文一樣:一段話從前看到後,就讀懂了。(當然,我指通俗讀物中的文字,過於彎彎繞的,中文也未必能一眼讀懂)不需要從英文翻譯到中文,從中文翻譯到漢語拼音,更不需要翻譯到一幅幅圖片,你就是讀懂了。
別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實際上學了幾年甚至十幾年英語,居然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其實是件蠻可悲的事情。
對於英語閱讀,大多數人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文章詞彙沒問題,但通讀下來,什麼都沒記住,尤其是細節層面的邏輯關係,於是乎腦子中只好先翻譯成中文再翻譯成英文。
有位老師是這樣講的:在之後碰到的較為嚴肅的文章,主題段落主要由三種形式組成,一種是sub by sub,一種是case by case,一種是directly case。
sub by sub:sub 就是一個細節補充。sub by sub 就是遞進的細節補充。比如說有篇文章的主題段說一個城市文化好,第一句sub說這個城市有豐厚的歷史文化,之後第二句sub說這個城市在藝術史上博大精深。(藝術史是對前面歷史的一個細節補充)第三句sub說,這個城市在15-18世紀有哪些藝術家,在19世紀有哪些藝術作品,近現代又有哪些藝術創新。(這是對藝術史的細節補充)
case by case:case by case 就是舉例論證,例子與論點有清晰的支持關係。比如說推薦一個城市給旅遊者,主題段還是說這個城市文化博大精深。於是乎舉例:AAA來了,感受到了什麼文化,BBB來了,感受到了什麼文化。
directly case: 就一個case,但是詳細的說明起因經過結果。
這三種方法,前兩種往往混用,第三種單獨出現。
再掌握了主題段大致結構後,還要能夠分清連接詞。轉折容易看出,但哪些是emphasis,哪些是 in addition,這個真的很重要。
英語中句子與句子直接的邏輯關係非常強,相比讀懂每句話,更加重要的是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
那麼,嘗試用這種方式完整的分析幾篇英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