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格拉底式對話」中體驗成長的快樂

2021-02-08 白京翔心理團隊





--記白老師督導後成功案例的體會




來白老師團隊學習之前,我曾有一年多的心理學知識學習經歷,但那僅僅限於理論和考試。把我從高大上的心理學概念拉回到接地氣的諮詢個案,實現自我價值的滿足感,那是在接受白老師督導案例成功後的真實感受。


記得第一次個案,是在白老師的鼓勵和「逼迫」下,硬著頭皮倉促上陣,心理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諮詢師的感覺,顯然,它並不成功。很快,白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案例督導課,既有指出共性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又有個性化的分析和點評,還有白老師文字案例成功經驗的分享。

白老師清晰精準的督導講解,富含邏輯,直指要害,猶如醍醐灌頂,使我在迷茫中逐漸找到方向。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初次嘗試了人生當中第一個成功的心理諮詢案例。那晚的心情,從跨越「我不能」到「我也能」,至今回想,令人激蕩,輾轉難眠,信心倍增,感到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幫助到一個人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細細思量,是什麼讓我初次體驗成長的快樂?我想,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



從白老師對我第一個案例督導中,總結分析了失敗的原因。按照白老師指點的思路和方法,在第二個案例中,我改變過程式問話方式,注意「緊貼諮詢者」,圍繞其所問問題來提問,很快得到諮詢者的認同,初步建立了良好的諮訪關係。


在逐步深入諮詢中,我又想到白老師教導我們「要挖掘諮詢者問題根源,找到問題為什麼發生在諮詢者本人身上」且「不對諮詢者做評判」,於是我開始「刨根問底」般的提問,慢慢地,我找到了諮詢者自身問題的本原。


這讓我想起美國認知治療學派大師A. T. Beck發展出一個治療技術稱為「蘇格拉底式對話」,治療師不和諮詢者爭論他們主觀的知覺和詮釋,只是用一系列的問題先了解諮詢者的觀點。推動蘇格拉底式對話的力量是「無知」和「好奇心」,也因此蘇格拉底式對話是一種「了解但不評判」的對話。正是這樣的「對話」,我取得了諮詢者的信任,並讓我找到了問題根源。





白老師在授課中談到「高級共情」表現在不僅要取得諮詢者認同,更要引發諮詢者思考。在引發諮詢者思考中再考證、比對、質問和篩選,最終提高諮詢者的自我覺察力,助其自我成長。


第二個案例我是隨著「蘇格拉底式對話」提問逐步深入,目標逐漸清晰,諮詢者似乎在提問中動搖了之前的認知,重新開始了解和審視自己。正如「蘇格拉底式對話」讓諮詢者評估自己的想法,進而引發出不同的結論,協助諮詢者修正或改變錯誤認知。


雖然我在共情和引發諮詢者思考中,做得還不是很好,但促使諮詢者得到自己的解答這一點,在當晚諮詢者反饋給白老師的諮詢感受中得到了印證,是我取得初步成功的重要力量。


心理個案諮詢是緊張的,同時也是快樂的,在白老師團隊中體驗一名心理諮詢師成長的快樂,那是幸福的事。




作者:方凝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白京翔老師團隊諮詢師第十一期學員





只需要加白京翔老師微信:13911104576,留下200-300問題介紹,即可預約到白老師團隊的優秀心理諮詢師,提供90分鐘文字心理諮詢,諮詢後將反饋效果,以確保諮詢



相關焦點

  • 蘇格拉底式對話教育:平視您的孩子吧!
    凡此種種,都是家長沒有平視孩子,要麼忽視孩子心理漸進性螺旋式發展規律,一味用成人的眼光審視孩子的言行;要麼無視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糾錯領引的職責,過分慫恿孩子極端試錯,走向偏差。在溫暖中,孩子會敞開心扉,陶醉在父母對自己的深愛中。親其人,信其道。此時才會有與孩子的蘇格拉底式對話教育。
  • 申辯 | 蘇格拉底式對話 人為什麼不自殺?
    本期的蘇格拉底式對話就來聊聊來自加繆的經典論題:」人為什麼不自殺?「人為什麼不自殺?你曾經有沒有過有意識無意識的幻想過自己的死亡?關於蘇格拉底式對話之所以叫蘇格拉底式對話是因為對話採納了蘇格拉底「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的理念,與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比如泰勒斯或者赫拉克利特等人關注世界的本原是什麼不同
  • [CBT技術]四、蘇格拉底式對話
    在認知行為的治療中,有一項技術被稱為:「蘇格拉底式提問」,或者叫「蘇格拉底式對話」。在認知行為治療的過程中,諮詢師也不和來訪者爭論對錯,辨別是非,也不強加自己的生活觀和價值觀,而只是通過一系列的發問,讓來訪者自己去評估自己的想法、觀念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從而找到更合理的解釋和更全面的看法。在諮詢室裡,推動蘇格拉底式對話的力量是來訪者自己對自己的【好奇心】,為了避免對方的阻抗,也要求諮詢師在使用這個技術的時候,能做到【不區分、不評判、不指責】的態度。
  • 蘇格拉底式教育:對話是探索真理與自我認識的途徑
    這種敬畏心情在傳統的經院式教育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經院式教育傳統即使在目前等級制度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在師徒式教育中學生的敬畏心情表現在師傅個人身上;在蘇格拉底式教育中學生的敬畏心情表現在精神的無限性上,在這無限的精神內,每個人要負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責任。
  • 早期的蘇格拉底式對話構成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基石
    蘇格拉底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沒有留下任何書面作品。他的思想中存在的是對他的教導和對話的二手描述 - 包括最著名的是他的朋友,學生和哲學繼承者柏拉圖組成的他的審判和執行的描述。在Euthyphro,蘇格拉底審視了虔誠的概念,並展示了他質疑雅典當局的傾向。
  • 復旦哲學教授用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 悅悅文藝
    魯紹臣建議家長和孩子之間,可以採用蘇格拉底和學生對話的方法。生活中,他和女兒之間就是這麼做的。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是柏拉圖的老師。不過,他教育學生的方式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與人對話。 蘇格拉底說,未經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因
  •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的教學法?如何在課堂中使用它?
    在蘇格拉底的方法中,課堂經驗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種共享式的對話。在這種對話中,教師和學生都負責通過提問推動對話向前發展。對話的「老師」或領導者提出探索性的問題,以揭示構成和支持調查參與者的思想和陳述的價值觀和信念。學生們也會向老師或學生之間提出問題。探究過程是互動的,教師既是討論的參與者,也是討論的引導者。
  • 喚醒靈魂的對話:讀《蘇格拉底咖啡館》
    憑心而論,我真心認為哲學真正迷人之處不在於那些只有修過相關課程的人,才能懂得的知識或者是專業術語;而是哲學開放所有人可以參與其中進行對話的氣度。例如書中有一節是作者在一間中度警戒的監獄裡開蘇格拉底咖啡館的故事,其中作者和這些監獄裡的犯人,熱烈的討論「什麼是智慧」這個問題。作者在書中提到,在整場討論與對話的過程中,他感受到這些中度警戒的囚犯竟然散發出不尋常,甚至是滿盈的智慧。
  • 孔子「對話」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雖然在孔子辭世10年後的公元前469年才出生,但是他們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時代,都是處於一個戰亂與動蕩的時代。神奇的是兩人都沒有留下任何的著述。由於蘇格拉底沒留下著作,甚至出現了「蘇格拉底問題」:蘇格拉底究竟是誰,歷史上有無其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關於蘇格拉底的資料其實是出於柏拉圖的著作當中,柏拉圖的對話式著作的主人公就是蘇格拉底。
  • 柏拉圖為何寫作對話錄?體現蘇格拉底哲學觀念
    他們認為,早期的柏拉圖比較忠實於蘇格拉底的思想。他在這些早期的對話錄中所呈現出來的觀點是歷史上的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中所持有的。從中期開始,自柏拉圖提出廣為人知的「理念說」之後,標誌著他開始慢慢遠離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著重體現「理念說」的對話錄有《理想國》《會飲》《斐多》《斐德若》,我們把這幾篇當作是柏拉圖中期作品中最重要的對話錄。而到了晚期,柏拉圖又離開了「理念說」。
  • 西方思想奠基人:蘇格拉底——一個活在傳說中的人物!
    蘇格拉底的生平有三個主要的來源:歷史學家色諾芬,劇作家阿里斯託芬,當然還有哲學家柏拉圖。色諾芬筆下的蘇格拉底不同於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他說了什麼,怎麼說,這更像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早期柏拉圖對話錄中的蘇格拉底比後期柏拉圖對話錄中的蘇格拉底更有可能是真正的蘇格拉底。
  • 《提問力》——蘇格拉底式提問
    《提問力》這本書介紹了蘇格拉底式提問法,促使對方把問題思考得更深入、更全面,彰顯你的智慧。第1步,克制表達的本能,起碼在對話的前半段,不要說自己的觀點,不要給對方提建議。第2步,用封閉式提問跟對方核對主題。
  • 蘇格拉底: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小編今天帶來了古希臘很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蘇格拉底的有關故事,小編廢話也不多說了,請往下看吧。蘇格拉底: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越多進步疑難越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
  • 坤鵬論:讀《高爾吉亞篇》學蘇格拉底的三段論(中)
    所以,想在金融中活久見,最有效的也是以真實為永遠的目標——儘自己最大努力追求真實,獲得最大的確定性,而不是虛幻的未來收益。——坤鵬論不少朋友很好奇蘇格拉底是如何在對話中擊敗對方的。小前提:好人和壞人經歷著同等的痛苦(壞事)和快樂(好事),壞人的體驗甚至更加強烈。結論:「壞人會變得和好人一樣壞和一樣好,甚至比好人更好。」
  • 讓幼兒在快樂體驗中幸福成長
    園級的區域活動分為三類:多功能室、綜合活動室、美工室、布藝坊等8個專用活動室;快樂書吧、九真長廊、繪本長廊、永安小鎮等7個室外區角;蹦跳區、騎滾區、體能綜合區、沙水區、種植區、快樂塗鴉區等14個戶外區角。同時提供可操作、可變化的開放性材料,給孩子提供積極探索的空間和欲望,體驗活動的快樂。園所堅持每天戶外活動不少於2小時,並充分利用設備與場地,確保幼兒在戶外活動中鍛鍊成長。
  • 蘇格拉底:幸福是精神體驗,物質的目的是使精神得到滿足
    02物質滿足不等於幸福幸福的多少不是物質生活是否滿足決定的,蘇格拉底是個不折不扣的窮人,但是他真誠追求自己的理想價值,所以他是個幸福的人。蘇格拉底認為幸福是精神的體驗,物質生產的最終目的是使精神得到滿足,但是人的欲望卻是無窮的,所以物質的豐富程度遠不能掩蓋住精神的空虛程度。
  • 柏拉圖式的愛情如何解釋愛情與婚姻,蘇格拉底這個比喻令人信服!
    很多人嚮往柏拉圖式的愛情,就像年少無知的我們活在自己的理想國裡面,實際上柏拉圖的世界也是一個理想國。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出生於雅典一個名門貴族家庭,他早年追隨蘇格拉底,潛心學習老師的學說。奇怪的是蘇格拉底從不著書寫作,他只從事口頭說教,作為學生的柏拉圖,便有心地將老師的言行一字一句記錄下來,並把他的觀點加以系統化。後來,蘇格拉底因反對雅典民主制,攻擊民主派領袖,而被雅典民主政府判處死刑。老師的死也使這位忠心耿耿的學生大禍臨頭,於是柏拉圖逃離了雅典,前往西西里島,他試圖在那裡實現師生倆的意願:建立奴隸主貴族政治。
  • 家長可試試「蘇格拉底式提問」
    家長可試試「蘇格拉底式提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想讓孩子愉快執行我們的「指令」?家長可試試「蘇格拉底式提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蘇格拉底:教育是喚醒,而不是貨物轉讓
    首先,他相信真理會在正確的發問中顯現出來,自知無知就不會無知,相反會產生決定生命意義的知識。其次,蘇格拉底的虔誠表現在他對古希臘眾城邦神明的信仰中。最後,蘇格拉底的虔誠也表現在對守護神的敬意裡。受過蘇格拉底影響的人通過思考而潛移默化,使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
  • 蘇格拉底:西方哲學之父
    但對於那些希望介紹蘇格拉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機會,可以慷慨地體驗這位傑出人物和著名哲學家的生活和思想。蘇格拉底出生於公元前470年,於公元前399年在雅典逝世。他來自一個貧窮而卑微的家庭。他的父親是雕塑家,母親是助產士。蘇格拉底最初跟隨他父親的職業,這在當時很常見,但最終他辭職,全身心投入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