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期抑鬱症:這個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卻隱藏得很深

2020-09-05 鴕鳥說話

談到抑鬱症,似乎這是一個在只在成人間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們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正在逐漸加強,但對於它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很多時候我們的確防不勝防。而兒童期抑鬱症,更是隱藏得很深,如不及時發現,則會延續到成年期,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10-19歲的人群,目前佔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在這部分群體的疾病和損傷中,有16%是精神衛生問題。而這16%的精神衛生問題中,又有半數是起病於14歲的。但遺憾的是,大多數病例並沒有被發現,也沒有得到治療。

究其原因,和老年人經常出現的隱匿性抑鬱症的診斷相似,在確認兒童期抑鬱症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幹擾因素出現。

在世界範圍內,抑鬱症是青少年患病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殺則是15-19歲兒童的第三大死因。由此可見,兒童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非常需要我們關注、重視的。所以這篇文章就來聊一聊,關於兒童期抑鬱症的內容。

兒童期抑鬱症經常被認為是行為障礙

兒童行為障礙,是10-14歲兒童的第二大疾病,是15-19歲青少年的第十一大疾病。它主要包括我們熟悉的「多動症」以及行為障礙。

多動症的主要表現,是難以集中注意力、過度活動,以及會出現和年齡不符的、不顧後果的行動;

行為障礙,就是經常在行為中表現出破壞性,比如沒有同情心、暴躁、打人等;或是出現挑戰性的行為,比如事事都和家長反著來,無視規則等等。

這樣一來,如果兒童出現了無法集中注意力、脾氣變得暴躁或是打架等行為時,家長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會是多動症和行為障礙,畢竟它們的發生率的確很高。

但實際上,抑鬱症和以上兩種問題會有很多交叉的症狀。例如,抑鬱症病人也會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發脾氣、對他人充滿敵意,同時由於他們會有情感淡漠的表現,會讓人以為他們缺乏同情心。

一來二去,這種誤解就會越來越深。

關於兒童期抑鬱症,有兩種比較普遍的觀點

第一種是:「我家孩子一直這樣,應該不會是抑鬱症的」

通常,人們會認為抑鬱症是偶發的、暫時的;而行為問題則會被認為是較為長期、穩定的,更傾向於是人格方面產生的障礙。

由此人們會認為長期、穩定的,不會是抑鬱症。但是,有一些慢性抑鬱症是會持續一年以上的。所以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時,還是要考慮抑鬱症的可能性。

第二種常見的觀點是:「他還是個孩子,怎麼會抑鬱呢?」

這種想法是更為常見的,父母並不相信孩子能患上抑鬱症,或是懂得什麼是抑鬱。但是,即便他們不知道如何描述抑鬱這種情緒,但還是會有情緒體驗的。也正是因為他們可能不會用語言表達感受,所以才會出現明顯的行為變化,比如容易暴怒、產生破壞性,都是內心的痛苦無處安放的結果。

而針對以上兩種比較常見的觀點,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就會知道兒童期抑鬱症有多麼常見:

3-12歲的兒童中,有超過4%的人;12-17歲的兒童,有超過6%的人,患有抑鬱症。

這些數據確實讓人驚訝,年齡很小的孩子甚至連情感體驗都還不全,怎麼會患上抑鬱症呢?有研究者指出,抑鬱症可以是內源性的,也許沒有什麼環境因素的刺激,但抑鬱就是實實在在發生了。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出現抑鬱症狀,卻被誤認為是行為或是態度問題。比如,孩子數學考了90分,家長給到的反饋是「為什麼不是95分?「當孩子終於考到了95分,家長又問「為什麼不是100分?」當孩子終於考到了100分,家長卻說「為什麼語文還沒考到100分?」

由於他無法得到正向反饋,感受到的心理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如此一來就出現了胃疼、腹瀉等症狀。然而,一些家長會把這些症狀解讀為「他們想偷懶」,並且和態度扯上關係。

如此一來,明顯的抑鬱症狀,被當成了孩子態度不好,品行欠佳。最後,得不到及時的幫助。

建議

1、孩子如果出現長期的「態度」問題,比如不聽話、消極等等,還是要把慢性抑鬱症的可能性考慮在其中;

2、孩子容易發脾氣不一定只是沒有禮貌,或是天生暴脾氣,十幾歲的男孩子,抑鬱時就很容易發火,而不是悲傷;

3、多和孩子溝通,而不是一味指責或者打壓,那樣會讓孩子覺得不被重視,自己的情緒並沒有被關注到;

4、孩子出現軀體症狀時,如果必要的身體檢查沒有發現問題,那麼要考慮抑鬱症的可能性,兒童期抑鬱症很容易出現頭痛和胃痛;

5、如果出現食慾改變、睡眠障礙、疲勞,很可能是抑鬱症;

6、多動症、行為障礙的孩子,不會排斥社交,但是抑鬱症的孩子會。

總結

有時候,不好的行為是內心寫給我們的一封信。只有好好解讀它,才能有效處理掉這些不好的行為。


文|@鴕鳥說話

圖|colorhub.me

相關焦點

  • 關於抑鬱症還能說什麼,這個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卻隱藏得很深
    抑鬱是條「黑狗」,當他形影不離地跟在死後,咱們常常會有4種反應:①勸慰自個說,想開一點就好了②憂慮自個得了抑鬱症
  • 兒童也有抑鬱症?重視心理問題,從孩子開始
    兒童也會得抑鬱症嗎?是的,兒童也會得抑鬱症。而且對於兒童來說,抑鬱症的危害比成年人大得多。有研究表明,抑鬱在兒童中的發生率是0.4%到2.5%,而在青少年中發生率可能上升到5%到10%。抑鬱在兒童和青少年中越來越普遍,發病年齡趨於年輕。
  • 心理研究:有種特殊「抑鬱症」隱藏很深,很難被人發現!
    說到抑鬱症的表現,可能很多朋友都能隨口說上幾條,不就是情緒低落、興趣喪失、悲觀失望嗎?可是還有一種特殊的抑鬱症隱蔽得很深,很難被人發現。疼痛主要表現為頭痛、頸痛、胸痛、背痛、關節痛、肢端痛等,其中較為多見的是頭部、胸部、背部、腹部等部位的疼痛,而且疼痛可以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有時是多部位、多發性疼痛,既可以是鈍痛和銳痛,也可以是刺痛和脹痛,總之,這些疼痛或不舒服患者常常是說不清,道不明,一會兒說在這兒,一會兒說在那兒,有的患者說疼痛的感覺在自己的皮膚以下;有的患者說疼痛的感覺已經深入骨髓。
  • 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體檢:心理問題低齡化,是因為孩子太矯情?
    9月12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通知,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體檢的內容。青少年抑鬱症問題再次進入大家的視線中,並引起了不小的爭論。童期重型抑鬱症的患病率為2%-4%,青春期上升到4%-8%在中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中,至少3000萬人受到學習困難和各種情緒障礙
  • 對待負面情緒的正確方式,擺脫抑鬱症和心理問題的正確方法
    轉發自李嘉琪日誌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2019-1-13 16:41抑鬱症和心理問題十大錯誤認知之八:要接納負面情緒?這個錯誤認知,可能是隱藏的最深的錯誤認知了。經常寫在看起來貌似很美的心靈雞湯內,之所以說隱藏的深,是因為這個觀念,乍一看很有道理,實際上危機四伏。
  • 兒童青少年有哪些突出的心理問題,該怎麼辦?
    如果不及時、有效地對兒童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相應的幹預,極易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礙,而且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會持續到成年時期,影響其學業成就、工作和社會交往,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精神、心理和經濟負擔。 然而,我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
  • 抑鬱症篩查將納入學生體檢:心理問題低齡化,是因為孩子太矯情嗎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近10年來,兒童期重型抑鬱症的患病率為2%-4%,青春期上升到4%-8%在中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中,至少3000萬人受到學習困難和各種情緒障礙的困擾,5.2%的兒童存在人際關係敏感
  • 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越早預防越有效
    抑鬱症呈現低齡化趨勢,是全世界存在的普遍現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隨著社會對心理障礙認知度的提高,抑鬱症的就診率升高;生理、生物、社會三方面原因的變化,也導致抑鬱症發病率升高。抑鬱症低齡化趨勢在我國尤其突出,社會原因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 徹底擺脫抑鬱症和所有心理問題,必須扭轉這3種負面思維模式!
    轉發自李嘉琪日誌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2019-1-13 16:41抑鬱症和心理問題十大錯誤認知之八:要接納負面情緒?這個錯誤認知,可能是隱藏的最深的錯誤認知了。經常寫在看起來貌似很美的心靈雞湯內,之所以說隱藏的深,是因為這個觀念,乍一看很有道理,實際上危機四伏。
  • 為什麼得抑鬱症的普遍都是女生而且普遍比較漂亮?
    作為一個抑鬱症的過來人,這些年來我發現得抑鬱症的普遍都是女孩子,而且往往比較漂亮。不信,你去走飯留言那裡看看,漂亮女孩子真的不少。細思極恐啊,於是我又翻閱了一些資料,結合自己這些年的經歷、體驗、觀察,來說說為什麼得抑鬱症的普遍都是女孩子,而且普遍比較漂亮,先來說說為什麼得抑鬱症的普遍都是女生。第一,可能和女生的性格和思維方式有關。
  • 萌萌為何如此不開心——兒童抑鬱症,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深?
    萌萌為何如此不開心——兒童抑鬱症,對孩子的傷害究竟有多深?萌萌是家中的獨女,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因此從小對她抱有極高的期望。因此,這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要比別人多些,智力開發要比別人早些,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每次考試都是優秀。但是,在小學4年級一次期中考試的時候,萌萌患了重感冒。
  • 兒童會有什麼心理問題,抑鬱症是其中之一,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心理疾病一般都是成年人的問題,很難想像其實兒童也會有心理疾病。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實告訴我們中國小孩的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問題。目前中國兒童心理疾病比率最高就是抑鬱症,而來源就是壓力過大所致。
  • 兒童抑鬱症:被忽視的痛苦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0期,原文標題《兒童抑鬱症:被忽視的痛苦》,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在中國,成人抑鬱症經過近些年的普及,逐漸走進公眾的視野,但未成年人特別是年齡較小兒童可能受精神情緒問題的困擾
  • 孩子也會得抑鬱症!爸媽請小心
    ,近年,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已成為重要的公共問題,在其中心治療的最小抑鬱症患者才6歲。,又被稱為「心靈的感冒」,是一個發生率較高,隱藏較深的精神疾病,會影響人的感覺、思維和行為,並可能導致各種情緒和身體問題。
  • 正確認識抑鬱症:它不是心理問題而是一種病
    然而目前,我國抑鬱症的識別和有效治療不甚樂觀,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及其家屬重視不夠,未採取任何措施,甚至未到醫院就診治療過,間接導致一些消極行為,甚至還會發生自殺行為。城陽區人民醫院心理諮詢室崔孝菊醫生診斷張大娘患有抑鬱症,當跟張大娘的兒子解釋病情時,張大娘的兒子說就是想多了,沒事幹閒的,不想事就好了。面對一個個這樣的抑鬱症患者,崔孝菊醫生再一次呼籲廣大市民朋友:抑鬱症不是心理問題,抑鬱症是病!患者每天痛苦不是想事多、想不開,而是抑鬱症的症狀!所有的抑鬱症患者都需要治療,而不是讓他少想事!
  • 心理疾病要接納負面情緒?隱藏了一個大陷阱!
    心理疾病要接納負面情緒?隱藏了一個大陷阱!——全球首位將超心理學——量子力學+心理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用於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恐懼症、躁鬱症、雙向情感障礙等心理問題,並取得成功。——致力於幫助全人類擺脫一切心理痛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
  • 想要親子關係更好 5種兒童心理問題得解決
    說到親子關係,都是很多家長比較重視的,目前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父母都比較重視兒童的教育,也希望能快樂育兒。而生活中也有一些父母因為對孩子不了解,導致親子關係惡化,因此想提高親子關係或者改善,以下這些兒童心理的了解,大部分兒童問題,父母只有了解才能在出現時正確應對。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 面對越來越普遍的青少年抑鬱症,我們應該怎麼做?
    有相關數據統計,我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中,約3000萬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因抑鬱症自殺的人數高達20多萬,其趨勢逐年上升。且我院青少年抑鬱症的接診總量也大幅上漲,由此可見,抑鬱症年輕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 糖尿病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例如抑鬱症
    日前,中國新聞網、澎湃新聞等多家國內媒體,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對準了糖尿病與抑鬱症之間的關聯。這些報導都表示,糖尿病不僅會導致身體方面的疾患,同時由於患者的心理素質、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的不同,也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 關於兒童抑鬱症:他們未必無憂無慮,而是抑鬱表現更加隱蔽
    但實際上,即便兒童期和少年期不是抑鬱症的高發階段,相關的病例也並不少見。根據國外的研究者調查表明,抑鬱在兒童中的發生率在0.4%-2.5%,進入青春期之後這個比例會上升到5%-10%。而在其他研究中,甚至報告過3歲兒童的抑鬱症案例,可以看出抑鬱症所涉獵的人群不止是成人這個群體。那麼,兒童期抑鬱症有什麼區別於成人抑鬱症的特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