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抑鬱症,似乎這是一個在只在成人間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們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正在逐漸加強,但對於它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很多時候我們的確防不勝防。而兒童期抑鬱症,更是隱藏得很深,如不及時發現,則會延續到成年期,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10-19歲的人群,目前佔總人口的六分之一。在這部分群體的疾病和損傷中,有16%是精神衛生問題。而這16%的精神衛生問題中,又有半數是起病於14歲的。但遺憾的是,大多數病例並沒有被發現,也沒有得到治療。
究其原因,和老年人經常出現的隱匿性抑鬱症的診斷相似,在確認兒童期抑鬱症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幹擾因素出現。
在世界範圍內,抑鬱症是青少年患病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自殺則是15-19歲兒童的第三大死因。由此可見,兒童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非常需要我們關注、重視的。所以這篇文章就來聊一聊,關於兒童期抑鬱症的內容。
兒童行為障礙,是10-14歲兒童的第二大疾病,是15-19歲青少年的第十一大疾病。它主要包括我們熟悉的「多動症」以及行為障礙。
多動症的主要表現,是難以集中注意力、過度活動,以及會出現和年齡不符的、不顧後果的行動;
行為障礙,就是經常在行為中表現出破壞性,比如沒有同情心、暴躁、打人等;或是出現挑戰性的行為,比如事事都和家長反著來,無視規則等等。
這樣一來,如果兒童出現了無法集中注意力、脾氣變得暴躁或是打架等行為時,家長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會是多動症和行為障礙,畢竟它們的發生率的確很高。
但實際上,抑鬱症和以上兩種問題會有很多交叉的症狀。例如,抑鬱症病人也會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發脾氣、對他人充滿敵意,同時由於他們會有情感淡漠的表現,會讓人以為他們缺乏同情心。
一來二去,這種誤解就會越來越深。
第一種是:「我家孩子一直這樣,應該不會是抑鬱症的」
通常,人們會認為抑鬱症是偶發的、暫時的;而行為問題則會被認為是較為長期、穩定的,更傾向於是人格方面產生的障礙。
由此人們會認為長期、穩定的,不會是抑鬱症。但是,有一些慢性抑鬱症是會持續一年以上的。所以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時,還是要考慮抑鬱症的可能性。
第二種常見的觀點是:「他還是個孩子,怎麼會抑鬱呢?」
這種想法是更為常見的,父母並不相信孩子能患上抑鬱症,或是懂得什麼是抑鬱。但是,即便他們不知道如何描述抑鬱這種情緒,但還是會有情緒體驗的。也正是因為他們可能不會用語言表達感受,所以才會出現明顯的行為變化,比如容易暴怒、產生破壞性,都是內心的痛苦無處安放的結果。
而針對以上兩種比較常見的觀點,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就會知道兒童期抑鬱症有多麼常見:
3-12歲的兒童中,有超過4%的人;12-17歲的兒童,有超過6%的人,患有抑鬱症。
這些數據確實讓人驚訝,年齡很小的孩子甚至連情感體驗都還不全,怎麼會患上抑鬱症呢?有研究者指出,抑鬱症可以是內源性的,也許沒有什麼環境因素的刺激,但抑鬱就是實實在在發生了。
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出現抑鬱症狀,卻被誤認為是行為或是態度問題。比如,孩子數學考了90分,家長給到的反饋是「為什麼不是95分?「當孩子終於考到了95分,家長又問「為什麼不是100分?」當孩子終於考到了100分,家長卻說「為什麼語文還沒考到100分?」
由於他無法得到正向反饋,感受到的心理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如此一來就出現了胃疼、腹瀉等症狀。然而,一些家長會把這些症狀解讀為「他們想偷懶」,並且和態度扯上關係。
如此一來,明顯的抑鬱症狀,被當成了孩子態度不好,品行欠佳。最後,得不到及時的幫助。
1、孩子如果出現長期的「態度」問題,比如不聽話、消極等等,還是要把慢性抑鬱症的可能性考慮在其中;
2、孩子容易發脾氣不一定只是沒有禮貌,或是天生暴脾氣,十幾歲的男孩子,抑鬱時就很容易發火,而不是悲傷;
3、多和孩子溝通,而不是一味指責或者打壓,那樣會讓孩子覺得不被重視,自己的情緒並沒有被關注到;
4、孩子出現軀體症狀時,如果必要的身體檢查沒有發現問題,那麼要考慮抑鬱症的可能性,兒童期抑鬱症很容易出現頭痛和胃痛;
5、如果出現食慾改變、睡眠障礙、疲勞,很可能是抑鬱症;
6、多動症、行為障礙的孩子,不會排斥社交,但是抑鬱症的孩子會。
有時候,不好的行為是內心寫給我們的一封信。只有好好解讀它,才能有效處理掉這些不好的行為。
文|@鴕鳥說話
圖|colorhub.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