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美歌手Justin Bieber在紀錄片《Seasons》中自曝,他用「高壓吸氧」方法來保持身體活力時,還一度引起人們猜疑,近日便得到科學家證實。
據《每日郵報》報導,以色列科學家Shai Efrati在小型臨床試驗中發現,反覆、間歇地高壓氧治療,可將端粒再生長20%,相當於身體機能回到25年前水平。這項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Aging》雜誌上。
01 90天細胞回到25年前
實驗中,研究人員將35位64歲級以上能夠獨立生活且認知狀態良好的老年人,置於加壓室模擬缺氧狀態,然後提供90分鐘,100%氧氣的高壓氧治療。3個月後發現,實驗參與者的衰老標誌得到明顯改善。其中,衰老細胞比例減少37%,端粒延長20%,最多達到52.7%。
作為目前一種較為成熟的輔助治療手段,科學家解釋其背後原理。高壓氧艙先模擬缺氧狀態,再提供充足氧氣,這增加了組織中的溶解的氧氣量,使得細胞再生,端粒再長。研究員Efrati教授認為:「此項實驗讓端粒長度取得顯著改變。我們可以理解為衰老過程確實可自從細胞生物學水平上進行逆轉,這為科學界提供了一個新的基礎。」
02 年輕背後機制:「生命量尺」端粒延長
端粒位於DNA兩端的小型結構,是染色體的保護套主要用於維持基因穩定。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Elizabeth Blackburn就發現,端粒越長、縮短速度越慢,生命時間越多;反之,則會加速老年系列症狀出現,生命時間越短,被人們稱之為「生命量尺」。
近年來,隨著抗老研究的進一步發展,被認為是衰老生物學『聖杯』的端粒,得到學界進一步探索。實驗參與者Efrati教授表示,「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在努力開發藥物和環境幹預手段,以使其延長。」
美Hisayuki研究團隊去年在實驗中發現,維生素衍生物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穩定端粒長度作用。相關結果發表在科研頂刊《《Cell Metabolism》上。11月,衰老研究院NIA一位華人科學家通過分析大量端粒過短的先天性角化不良症細胞樣本後也證實其可通過早前《自然》雜誌提到7大靶向措施NAD+產生作用。研究結果發表在《The EMBO Journal》雜誌上。
今年7月其在資本市場露頭後,引起數家上市企業布局,其中生物企基因港還與哈佛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等合作,每年投資5000到6000萬港元用於迭代研發。並且,生物科學界對抗衰老的研究也並不止於外源性物質。
2015年,美企業家利茲.帕裡什在哥倫比亞接受基因療法,並聲稱這種療法讓其能夠對抗肌肉流失長出端粒。其他普遍研究也表明,健康飲食,高強度運動,如馬拉松訓練等生活上的幹預措施可一定程度地減緩端粒縮短。
03 吸氧逆衰需進一步研究,但未來可期
針對此次實驗,研究第一作者、沙米爾醫學中心Sagol首席醫學研究員Amir Hadanny博士表示:「在我們的研究中,僅三個月的高壓氧治療就能如此顯著延長端粒,其速度遠超過目前任何可用的幹預措施或生活方式的改變。這可能為進一步探究高壓氧治療對細胞的影響及其逆轉衰老過程的潛力打開了一扇門。」
但一些研究人員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儘管此次實驗吸氧療法確實取得一定成效,但同艾沐菌一樣實現成果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一方面是由於本次實驗樣本較少,缺乏對照組;另一方面則是影響的持續時間以及端粒酶活性等都還有待後期進行評估。此外,據京東相關研報顯示,目前研究中未發現維生素衍生物有毒有害可能性,但高壓吸氧可能存在氧中毒、氣壓傷等問題。
「該實驗證實了衰老過程實際上可在基本的細胞分子水平上逆轉。」 參與該研究的該特拉維夫醫學院教授,埃夫拉蒂表示。這說明人類在不久的將來,或許真的可以攻克衰老。投行Merrill Lynch也預測,在生物科技的飛速發展下,人類但很快就能健康老去。而高壓吸氧是否就是衰老終結者,還需時間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