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草莓農殘風波:很多農藥毒性比食鹽都低
坐「診」專家:曹坳程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農藥室主任
草莓真的存在致癌農藥殘留嗎?光明網科技頻道就此採訪了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農藥室主任曹坳程,他表示,草莓是一種安全的水果,因傳言而造成的草莓滯銷狀況,是一種社會恐慌症,是長期以來農藥被「妖魔化」的結果。
「目前乙草胺對人體的致癌性的證據並不充分,真正農藥要是被確定為致癌的話,是要被淘汰的」,曹坳程說,「草莓從種植到移栽結果,至少需要3個月,很多農藥都沒有這麼長的殘留時間,在草莓結果的時候,再檢測出大劑量乙草胺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我建議以後有關作物農藥殘留的檢測,至少應該找兩家檢測機構一起進行,如果兩家機構都得出同樣的結果,再進行消息發布,因為檢測農藥相應的技術水平要求也是很高的,一定要搞準確。」曹坳程表示。
長期以來,人們談到農藥總會心有餘悸,曹坳程認為,這是由於對農藥的宣傳缺乏科學依據,從而造成部分公眾對於農藥產生恐慌情緒。
「我本人認為農藥應該是很安全的,特別近十來年研發的農藥,很多的毒性都低於食鹽了,比平常吃的藥都低,應該安全性是很高的。」
曹坳程指出,農藥生產有著國際化程序,也有非常嚴格的監管,「農藥從一種化合物到最後成為商品化的農藥,成功率都是很低的,如果要做一個新的藥劑,農藥從開發,到最後成為商品化的藥劑,至少需要8到10年,投資都是上億美元,農藥的代謝物都要分析地很清楚,否則就被淘汰掉了。
曹坳程認為,現階段對於農藥安全使用的監管非常重要。「現在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市場上的農藥可以隨便購買和使用,這樣監管就比較麻煩,」他建議,應當按照一定標準對農藥進行分類,危險性小的農藥,可以允許在市面上買到,另一些危害比較大農藥則需要設置級別,由具備資質的機構直接給農民使用,不再經過其他流通環節。其次,需要把農藥的流向記清楚。
「像美國,農藥就分為限制性農藥和非限制性農藥,限制性農藥就必須有執照,像醫生一樣,有個PCA,給你開處方,然後你拿著處方去買藥,而且每個土地上都有土地條形碼,根據土地面積決定開多少農藥,想多買都不行,在使用農藥之前,這些土地信息信息都需要報給特派員,是有備案的。」曹坳程說。
現在我國唯一實現使用監管的農藥就是劇毒農藥「氯化苦」,在使用氯化苦之前,安監局首先要培訓,發證件,倉庫也有監管,運輸有專用的GPS定位的運輸車,「如果所有農藥都能像氯化苦這麼管的話,我相信我們國家農藥就不存在任何問題了。「農藥不可怕,關鍵是科學的管理和評定,這太重要了,農藥的科學標準需要科學的討論一下。」
在談到消費者對於草莓的選擇購買時,曹坳程指出,僅憑肉眼觀察是無法辨別草莓的質量安全的,而且網上傳的用鹽水清漂洗等辦法也不太靠譜。「從我的經驗來講,草莓應該是很安全的,如果一定要買到衛生安全的草莓,建議到大的超市,他們有自己的基地和生產規範,做的檢測的種類也特別多。」
「現在生物防治和有機種植的產量還都偏低,只能滿足高消費人群的需求,農業生產還是離不開農藥,如果一聽農藥就談虎色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不利的。」曹坳程說。
(光明網記者 陳百惠)
【小貼士】乙草胺是什麼?致癌嗎?
乙草胺是1971年由美國Monsanto公司研製生產的一種優良的氯代乙醯胺類除草劑,由於其選擇性好、藥效高、價格低廉、施用方便而被廣泛應用於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小麥等旱地作物除草。乙草胺是我國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劑之一,2010年我國乙草胺原藥產量超過6萬噸,用量超過1萬噸。由於乙草胺與土壤之間的吸附作用較弱,可通過滲濾遷移到淺層地下水中,或通過雨水徑流進入地表水中, 從而增加環境汙染及對人類潛在暴露風險。因為乙草胺應用廣泛,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們很難完全避免接觸到乙草胺。
乙草胺作為重要的除草劑之一,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地表水、地下水及飲用水中被檢出。美國對亞祖河和密西西比河的研究中發現乙草胺檢出濃度為130-1660ng/L。我國科技工作者曾利用固相萃取-氣質聯用法調查了我國36個重點城市145個水源水中乙草胺的殘留水平,水源水中乙草胺的檢出率為66.9%,平均濃度為33.9ng/L。
乙草胺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黏膜進入人體。乙草胺對人畜屬於低毒類物質,大鼠的乙草胺急性毒性經口、經皮半數致死量分別為2148mg/ kg、4166mg/kg。其中毒機制主要是在動物肝內經非特異性醯胺酶作用,迅速水解為相應的酸或以原形排出,從而影響機體組織的氧化磷酸化過程,導致組織細胞缺氧性損害。
我國科技工作者以96%乙草胺分別給大鼠餵飼含200、800、3200mg/kg的飼料90天,陰性對照組動物餵飼標準飼料。根據各劑量組的攝食量,對照及低、中、高劑量染毒組實際染毒劑量雌鼠分別為0、16.8、65.1、262.7mg/公斤體重/天;雄鼠分別為0、14.9、59.6、252.8mg/公斤體重/天。結果顯示,高劑量組動物各周體重明顯低於對照組,中、低劑量組動物各項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或生物學意義。提示乙草胺原藥對動物體重增長有抑制作用,其受損靶器官可能是肝臟、腎臟;但是乙草胺對動物的損害存在劑量依賴性,雌、雄大鼠亞慢性經口毒性試驗最大無作用劑量分別為65.1和59.6mg/公斤體重/天;低於該暴露劑量,則不能證實乙草胺對實驗動物造成了亞慢性損害。
美國環保局將乙草胺定為2B類致癌物質,這是否說明吃了含有乙草胺的食品或飲水會致癌呢?致癌物嚴格說來只是致癌的外部因素。國際腫瘤研究所(IARC)對人群致癌性化學物質的分類指出,2B類致癌物屬於可疑人類致癌物,包括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且動物實驗致癌性證據不夠充分的化合物;或人群致癌性資料不確切,但動物致癌性證據充足的化合物;以及有時雖然人群致癌性資料不充分,動物致癌性資料也有限,但有其它相關資料支持。我國科技工作者開展的乙草胺致癌病理學試驗的評價結果表明,給SD大鼠每日攝入12、42、120mg/公斤體重/天的乙草胺至104周,對SD大鼠未出現致癌陽性結果。可以認為,作為2B類致癌物質的乙草胺,其致癌性在人類未獲得肯定證據,在動物實驗中證據不夠充分,至少是存在學術上的爭議。所以直接表述乙草胺致癌並不妥當。
(作者:科普中國責任編輯:天極科普君)
IT新聞微信公眾平臺
第一時間獲取新鮮資訊
使用手機掃描左方二維碼
評論
* 網友發言均非本站立場,本站不在評論欄推薦任何網店、經銷商,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