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史競男)精心譯製的電視劇《木府風雲》在東南亞掀起「中國風」,譯製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用地道的中國美食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徵服了大批海外「粉絲」,動畫片《熊出沒》讓中國的卡通形象登上了全球知名的迪斯尼兒童頻道……
自2013年中宣部組織實施的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啟動以來,遴選資助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影視作品並進行多語種翻譯向世界推介,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走出國門,一股勃勃湧動的「華流」正吸引著全世界關注的目光。
「中國故事」在海外收穫熱烈反響
今年11月6日,電影《夜鶯》由美國AMC院線代理發行,在北美7個城市同時公映,讓美國觀眾感受到濃濃的中國風情。此前,作為中法合拍電影,《夜鶯》已於2014年5月登陸法國院線,觀影人數達到了12萬人次,並連續上映了4個月,成為在法國排期最長、放映場次最多的中國影片。目前,該影片版權銷售已覆蓋北美、法國、英國、德國等世界主流電影市場,取得了市場效益與口碑雙豐收。
「家庭是中國關係的核心,也是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共鳴的話題。」影片導演及編劇法國人菲利普·彌勒說,看過這部影片的國外觀眾,會了解和觀察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對中國社會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毋庸諱言,影視作品是傳播文化和價值觀、塑造國家和民族形象的絕佳窗口。席捲全球的好萊塢大片讓世界感受到「美國精神」,風靡一時的韓國電視劇在東亞颳起「韓流」……如今,在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的幫助下,「中國故事」正在突破「語言瓶頸」跨出國門,展現中國當代主流價值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全世界講述美麗的「中國夢」。
自翻譯工程實施以來,影視譯製工作抓住內容選擇、翻譯製作、推廣播出三個重點環節,探索影視節目本土化譯製的多種模式,建立版權方、譯製方、推廣方商業合作機制,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打造譯製精品。在工程推動下,中國當代優秀影視作品在海外熱播形成陣陣「華流」——
依靠「活色生香」的翻譯,在國內備受讚譽的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1》播出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大部分觀眾都能「一飽眼福」。該片目前已在印度、比利時、波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主流頻道播出。不少外國觀眾看完節目後專程來到中國,不僅僅為「尋味」畫面中那些中華大地上的珍饈美食,更為「品味」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譯製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銷售至港澳臺、韓國、拉美、中東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等60多個國家或地區,在拉美、韓國等多地播出,韓國更是因為首播熱播而進行了二輪播出。在國際紀錄片市場上,《舌尖上的中國》《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成為一張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動畫片《熊出沒》銷售至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俄羅斯Karusel、土耳其SHOWTV、巴西Globo環球電視臺等多國主流頻道播出,深受觀眾青睞;譯製版《兒女情更長》等電視劇10月亮相法國坎城秋季電視節展,並在國際Viemo視頻播放平臺中進行宣傳推廣,獲得海外客戶的好評……
全景式展現中國雲南納西族古老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電視劇《木府風雲》經過譯製,在緬甸國家電視臺播出,同時銷售至包括港澳臺、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劇總製片人蔣曉榮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木府風雲》以中國民族文化為原點,實現了國際化的表達,是國產電視劇走向國際化的一次成功嘗試。」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隨著《木府風雲》在國外熱播,該劇體現出的中華文明最優秀的文化主張,即求大同、求和諧也被世界所更深刻了解。
搭建平臺推動中國與世界交流對話
上海電影譯製廠老藝術家喬榛說,在過去幾十年裡,中國人以開放胸懷翻譯了大量海外影視劇,包括《葉塞尼婭》等上一代觀眾耳熟能詳的作品,當代美國大片更是同步翻譯上映。而通過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國優秀的影視作品也終於通過高水平的對外譯製實現海外「啟航」,這讓他倍感欣慰。
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不但幫助中國影視走向了世界,還搭建起促進中國文化與世界開展對話交流的各類平臺——
2015年6月,作為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的重要活動之一,由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的「2015中外影視譯製合作高級研修班」在上海舉行,受到海內外業界專家好評,開啟了中外影視譯製的國際化專業交流與合作機制。中外影視藝術家和譯製專家以多種語言共同發布了《「中外影視譯製與傳播」國際合作倡議》,為拓寬國際影視產業鏈條上的製作、翻譯、配音、發行、貿易、傳播等環節的合作通道奠定了基礎,鼓勵中外優秀影視作品通過高水平的譯製合作得到更廣泛傳播。
在工程的「牽線搭橋」下,蒙古電視臺向中方列出了希望譯製的25部影視作品「心願單」,巴黎中國電影節創辦主席高醇芳將30多部中國最新電影譯介傳播給法國主流社會。研修班還促成了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與約旦中東傳媒公司、美國A+E電視網公司就《水脈》《南海一號》等作品譯製發行的合作,上海電影集團就《西藏天空》與美方開展譯製合作,以及《中外影視譯製人才培養計劃》等一系列中外影視譯製合作項目。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奚美娟表示,這是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標誌。
「當今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共同利益也越來越多,以文化作品塑造國家和民族形象並進行理念和情感的對外表達,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共識。」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負責人說,通過搭建中外影視譯製合作的平臺,提升中外影視作品跨文化互譯的規模與層次,將促使更多優秀的中國影視作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螢屏裡的大使」傳遞「中國夢」
「一部好的電視劇在民眾中產生的作用可能比建一個工程項目更明顯、更深刻,也更長遠。」我國駐非洲的一位大使如此感嘆道。
自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斯瓦希裡語版成功登陸坦尚尼亞等非洲國家開始,在國內螢屏上活躍著的當代中國青年形象,如今已漂洋過海走進了非洲觀眾的心中。在當地,很多男青年看到中國女性,甚至會喊出電視劇裡女主人公「豆豆」的名字。
「對於非洲人來說,中國很遙遠,可是通過中國影視劇,我們感覺到中國人就在身邊,和我們一樣,有生活的煩惱,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共同的夢想和追求。我們歡迎這樣的故事。」曾引進《媳婦的美好時代》的坦尚尼亞國家電視臺臺長姆沙納說,中國影視作品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非洲人民更加全面認識中國社會、中國家庭和普通中國人,進而理解和支持中國的窗口,成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的「螢屏裡的大使」。
據統計,近年來,中非廣播影視節目、技術、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發展迅速。一大批反映中國現實、平民生活、主流價值的優秀影視節目在非洲熱播。
無獨有偶。今年是中越建交65周年,在習近平主席11月到訪越南的前兩天,越南國家電視臺青年頻道開始播出來自中國的譯製電視劇《北京青年》。50多名越南籍人士參與翻譯和配音,包括越南影視明星、主持人、在華留學生等,原汁原味的越南語生動演繹了北京青年漂泊奮鬥的經歷,俘獲了很多越南觀眾的心。有當地觀眾在網上留言,說這部中國電視劇非常好看,讓自己感同身受。
如今,譯製影視作品已經成為中國和不同國家、人民進行文化交流的橋梁,國外觀眾通過中國的影視劇生動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及當代社會,「中國夢」得到理解、尊重和認同。隨著中國影視譯製範圍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海外已經凝聚起一大批忠實的「華粉」。
專家指出,影視作品通過譯製推廣,能夠產生良好的國際傳播效果,有利於切實提高中國文化在國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煉好、講述好、傳播好「中國故事」,將為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的美麗窗口。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總裁馬潤生表示,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啟動以來,中國影視作品的海外傳播呈現出方興未艾的新局面。一方面影視作品的出口量明顯增加,每年向海外出口的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等超過1萬小時;另一方面翻譯質量也顯著提升,翻譯語種從以英語為主體擴大到多語種,從在國內翻譯到去國外翻譯,從字幕翻譯到配音翻譯等;此外,中國影視作品出口的題材更加廣泛,以前主要以古裝劇為主,而現在都市劇、紀錄片、動畫片都廣受歡迎,種類更加多樣豐富。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視劇在包括『一帶一路』地區在內的世界各國落地開花,以中國影視作品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正在迅速走向世界,日益擴大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馬潤生說。
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實施兩年來成效顯著,如春風化雨,消融了「語言壁壘」,打通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諸多環節。一幅幅「中國故事」的美麗畫卷,正在世界面前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