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走出國門 影視佳作海外熱播——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史競男)精心譯製的電視劇《木府風雲》在東南亞掀起「中國風」,譯製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用地道的中國美食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徵服了大批海外「粉絲」,動畫片《熊出沒》讓中國的卡通形象登上了全球知名的迪斯尼兒童頻道……

  自2013年中宣部組織實施的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啟動以來,遴選資助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影視作品並進行多語種翻譯向世界推介,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走出國門,一股勃勃湧動的「華流」正吸引著全世界關注的目光。

  「中國故事」在海外收穫熱烈反響

  今年11月6日,電影《夜鶯》由美國AMC院線代理發行,在北美7個城市同時公映,讓美國觀眾感受到濃濃的中國風情。此前,作為中法合拍電影,《夜鶯》已於2014年5月登陸法國院線,觀影人數達到了12萬人次,並連續上映了4個月,成為在法國排期最長、放映場次最多的中國影片。目前,該影片版權銷售已覆蓋北美、法國、英國、德國等世界主流電影市場,取得了市場效益與口碑雙豐收。

  「家庭是中國關係的核心,也是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共鳴的話題。」影片導演及編劇法國人菲利普·彌勒說,看過這部影片的國外觀眾,會了解和觀察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對中國社會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毋庸諱言,影視作品是傳播文化和價值觀、塑造國家和民族形象的絕佳窗口。席捲全球的好萊塢大片讓世界感受到「美國精神」,風靡一時的韓國電視劇在東亞颳起「韓流」……如今,在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的幫助下,「中國故事」正在突破「語言瓶頸」跨出國門,展現中國當代主流價值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全世界講述美麗的「中國夢」。

  自翻譯工程實施以來,影視譯製工作抓住內容選擇、翻譯製作、推廣播出三個重點環節,探索影視節目本土化譯製的多種模式,建立版權方、譯製方、推廣方商業合作機制,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打造譯製精品。在工程推動下,中國當代優秀影視作品在海外熱播形成陣陣「華流」——

  依靠「活色生香」的翻譯,在國內備受讚譽的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1》播出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大部分觀眾都能「一飽眼福」。該片目前已在印度、比利時、波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主流頻道播出。不少外國觀眾看完節目後專程來到中國,不僅僅為「尋味」畫面中那些中華大地上的珍饈美食,更為「品味」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譯製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銷售至港澳臺、韓國、拉美、中東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等60多個國家或地區,在拉美、韓國等多地播出,韓國更是因為首播熱播而進行了二輪播出。在國際紀錄片市場上,《舌尖上的中國》《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成為一張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動畫片《熊出沒》銷售至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俄羅斯Karusel、土耳其SHOWTV、巴西Globo環球電視臺等多國主流頻道播出,深受觀眾青睞;譯製版《兒女情更長》等電視劇10月亮相法國坎城秋季電視節展,並在國際Viemo視頻播放平臺中進行宣傳推廣,獲得海外客戶的好評……

  全景式展現中國雲南納西族古老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電視劇《木府風雲》經過譯製,在緬甸國家電視臺播出,同時銷售至包括港澳臺、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劇總製片人蔣曉榮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木府風雲》以中國民族文化為原點,實現了國際化的表達,是國產電視劇走向國際化的一次成功嘗試。」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隨著《木府風雲》在國外熱播,該劇體現出的中華文明最優秀的文化主張,即求大同、求和諧也被世界所更深刻了解。

  搭建平臺推動中國與世界交流對話

  上海電影譯製廠老藝術家喬榛說,在過去幾十年裡,中國人以開放胸懷翻譯了大量海外影視劇,包括《葉塞尼婭》等上一代觀眾耳熟能詳的作品,當代美國大片更是同步翻譯上映。而通過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國優秀的影視作品也終於通過高水平的對外譯製實現海外「啟航」,這讓他倍感欣慰。

  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不但幫助中國影視走向了世界,還搭建起促進中國文化與世界開展對話交流的各類平臺——

  2015年6月,作為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的重要活動之一,由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的「2015中外影視譯製合作高級研修班」在上海舉行,受到海內外業界專家好評,開啟了中外影視譯製的國際化專業交流與合作機制。中外影視藝術家和譯製專家以多種語言共同發布了《「中外影視譯製與傳播」國際合作倡議》,為拓寬國際影視產業鏈條上的製作、翻譯、配音、發行、貿易、傳播等環節的合作通道奠定了基礎,鼓勵中外優秀影視作品通過高水平的譯製合作得到更廣泛傳播。

  在工程的「牽線搭橋」下,蒙古電視臺向中方列出了希望譯製的25部影視作品「心願單」,巴黎中國電影節創辦主席高醇芳將30多部中國最新電影譯介傳播給法國主流社會。研修班還促成了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與約旦中東傳媒公司、美國A+E電視網公司就《水脈》《南海一號》等作品譯製發行的合作,上海電影集團就《西藏天空》與美方開展譯製合作,以及《中外影視譯製人才培養計劃》等一系列中外影視譯製合作項目。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奚美娟表示,這是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標誌。

  「當今中國與世界的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共同利益也越來越多,以文化作品塑造國家和民族形象並進行理念和情感的對外表達,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的共識。」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負責人說,通過搭建中外影視譯製合作的平臺,提升中外影視作品跨文化互譯的規模與層次,將促使更多優秀的中國影視作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螢屏裡的大使」傳遞「中國夢」

  「一部好的電視劇在民眾中產生的作用可能比建一個工程項目更明顯、更深刻,也更長遠。」我國駐非洲的一位大使如此感嘆道。

  自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斯瓦希裡語版成功登陸坦尚尼亞等非洲國家開始,在國內螢屏上活躍著的當代中國青年形象,如今已漂洋過海走進了非洲觀眾的心中。在當地,很多男青年看到中國女性,甚至會喊出電視劇裡女主人公「豆豆」的名字。

  「對於非洲人來說,中國很遙遠,可是通過中國影視劇,我們感覺到中國人就在身邊,和我們一樣,有生活的煩惱,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有共同的夢想和追求。我們歡迎這樣的故事。」曾引進《媳婦的美好時代》的坦尚尼亞國家電視臺臺長姆沙納說,中國影視作品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非洲人民更加全面認識中國社會、中國家庭和普通中國人,進而理解和支持中國的窗口,成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的「螢屏裡的大使」。

  據統計,近年來,中非廣播影視節目、技術、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發展迅速。一大批反映中國現實、平民生活、主流價值的優秀影視節目在非洲熱播。

  無獨有偶。今年是中越建交65周年,在習近平主席11月到訪越南的前兩天,越南國家電視臺青年頻道開始播出來自中國的譯製電視劇《北京青年》。50多名越南籍人士參與翻譯和配音,包括越南影視明星、主持人、在華留學生等,原汁原味的越南語生動演繹了北京青年漂泊奮鬥的經歷,俘獲了很多越南觀眾的心。有當地觀眾在網上留言,說這部中國電視劇非常好看,讓自己感同身受。

  如今,譯製影視作品已經成為中國和不同國家、人民進行文化交流的橋梁,國外觀眾通過中國的影視劇生動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及當代社會,「中國夢」得到理解、尊重和認同。隨著中國影視譯製範圍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海外已經凝聚起一大批忠實的「華粉」。

  專家指出,影視作品通過譯製推廣,能夠產生良好的國際傳播效果,有利於切實提高中國文化在國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煉好、講述好、傳播好「中國故事」,將為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國的美麗窗口。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總裁馬潤生表示,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啟動以來,中國影視作品的海外傳播呈現出方興未艾的新局面。一方面影視作品的出口量明顯增加,每年向海外出口的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等超過1萬小時;另一方面翻譯質量也顯著提升,翻譯語種從以英語為主體擴大到多語種,從在國內翻譯到去國外翻譯,從字幕翻譯到配音翻譯等;此外,中國影視作品出口的題材更加廣泛,以前主要以古裝劇為主,而現在都市劇、紀錄片、動畫片都廣受歡迎,種類更加多樣豐富。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視劇在包括『一帶一路』地區在內的世界各國落地開花,以中國影視作品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正在迅速走向世界,日益擴大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馬潤生說。

  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實施兩年來成效顯著,如春風化雨,消融了「語言壁壘」,打通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諸多環節。一幅幅「中國故事」的美麗畫卷,正在世界面前徐徐展開。

相關焦點

  • 中國影視作品在海外的翻譯與傳播
    近年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進當代中國影視作品的輸出。2000年,我國確立了「走出去」戰略;2001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廣播影視「走出去工程」的實施細則》;2006年,原文化部頒布了《文化建設「十一五」規劃》;2009年,國務院發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
  • 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成效紀實
    隨著中宣部組織實施的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的持續推進,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文學翻譯作品,帶著中華民族的誠意大步「走出去」,有血有肉地表現中華文化、中國精神,讓國外民眾在閱讀過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收到了潤物無聲的獨特效果。
  • 2018中國翻譯協會年會:加強本土化譯製 助推中國影視「走出去」
    2018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中國影視翻譯與國際化」專題論壇匯集了從事影視翻譯製作、發行的專業人士,就中國影視作品本土化譯製和國際傳播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影視譯製是提高影視國際傳播力的重要環節,在中國影視「走出去」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影視作品在不少國家掀起「華流」現象,成為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重要窗口,促進了民心相通。
  •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的「無為而為」
    正因如此,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非常重視翻譯在中國文學走出去中的積極有為,通過「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項目」「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項目」等國家「走出去」出版扶持基金,兼及政府、作協和中外高校合作推出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當代文學百部精品對外譯介工程」「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等措施,並且推動實現了作者、譯者、編輯、代理人、出版商、讀者、學者等多向影響因子互動關係的動態「
  • 影視外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影視翻譯可以打破語言藩籬,增強影視作品的國際傳播力,幫助中國影視作品走向世界。自2012年以來,我國政府先後實施「中非影視合作工程」「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國電影普天同映」等項目,對中國影視作品的譯製與傳播予以資助。我國的影視機構也對影視作品的翻譯給予高度重視,不斷增加對譯製的投入。
  • 2018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中國影視翻譯與國際化」專題論壇在京舉行
    朱新梅在「本土化譯製與中國影視國際傳播」發言中,介紹了國家廣電總局譯配工程的實施情況和譯製影視節目的傳播效果,並對本土化譯製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提出了建議。她指出,影視譯製是提高影視國際傳播力的重要環節,在中國影視「走出去」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影視作品在不少國家掀起「華流」現象,成為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重要窗口。
  • 當代文學集結"出海" 釋放中國故事影響力
    (出版方供圖) ■海外出版界及讀者對中國小說的關注喜愛,不再僅僅局限於滿足某種獵奇心理或放大刻板印象,而是出自審美層面的欣賞。中國作品「走出國門」更多靠的是文本自身的藝術質量、美學風格與思想深度 ■在業內看來,要提升當代文學對外影響力和辨識度,推廣傳播時需琢磨作家形象的刻畫,用作品說話,避免概念化、符號化 國內當代作家作品的「文學能見度」在海外持續走高。
  • 推進翻譯工程要防人才跟不上
    精心譯製的電視劇《木府風雲》在東南亞掀起「中國風」,譯製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用地道的中國美食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徵服了大批海外「粉絲」,動畫片《熊出沒》讓中國的卡通形象登上全球知名的迪斯尼兒童頻道……自2013年中宣部組織實施的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啟動以來,遴選資助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影視作品並進行多語種翻譯向世界推介,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張峰表示,中國現當代文學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是當代中國人經驗世界、心靈世界的生動寫照。回顧中國文學作品在歷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外翻譯、推介與接受的歷程,不僅有利於促進翻譯界、出版界和學術界的溝通,加強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和讀者的對話與交流,還能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譯介與研究,思考中國文學、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促進中國文學走進國外讀者的閱讀視野與內心世界。
  • 原創作品讓海外觀眾「愛上中國」
    此外,《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戀愛先生》等劇集海外熱播,紀錄片《愛上中國》也被海外觀眾所喜愛……這些影視作品的「出海」,讓世界範圍內的更多觀眾領略中國影視劇的發展與進步,更是一扇對外展示當代中國生活、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難在哪裡
    「上述經歷看似是一個笑話,卻折射出中國當代文學在國外傳播不容樂觀的現狀。」白燁說。3月29日,由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當代文學精品海外譯介與傳播論壇」在京舉辦,與會的作家、評論家及出版界人士,圍繞「中國當代文學如何走出去」的話題,展開了一場思想的碰撞。
  • 莫言獲獎翻譯功不可沒 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
    ]   記者 劉莎莎  隨著11日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實現中國籍作家諾獎「零的突破」,中國當代文學對外翻譯問題再次引發社會熱議。是誰翻譯了莫言作品?這些譯本的海外影響究竟如何?莫言作品的翻譯版又是如何虜獲瑞典文學院評委「芳心」的?
  • 麥家:原創作品走出國門的「運氣」來自底氣
    他記得英國漢學家藍詩玲寫過一篇文章,指出了中國文學在海外出版的尷尬:「2009年,全美國只出版了8本中國小說」,「在英國劍橋大學最好的學術書店,中國文學古今所有書籍也不過佔據了書架的一層,其長度不足一米」,「中國文學的翻譯作品對母語為英語的大眾來說始終缺乏市場,大多數作品只是在某些院校、研究機構贊助下出版的,並沒有真正進入書店」。
  • 中國當代詩歌走出去步履維艱 翻譯報酬低難留人才
    在全球化時代,詩人及其作品被動地等待有緣人,已經不符合現代傳播之道。要讓更多的人領略詩的魅力,詩歌就必須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推動中國當代詩歌在各語種中的翻譯與傳播,由北京語言大學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詩歌對外翻譯與傳播高層論壇日前在京舉辦。來自13個國家的數十位詩歌界人士齊聚一堂,共話中國當代詩歌的翻譯與傳播之道。
  • 國產影視劇快步走向海外(圖)
    多年來,中國影視產品出口往往以武打、宮廷題材為主,但近幾年,體現當代中國社會現狀和普通人現實生活風貌的時裝劇、都市愛情劇、家庭倫理劇也不斷走出國門。《媳婦的美好時代》、《金太狼的幸福生活》是其中的代表。
  • 當代精品直通世界 文學翻譯溝通心靈
    麥家對中國文學「走進」海外的前景滿懷信心。《解密》就是由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第一期所資助的作品。可以說,翻譯工程的實施,為中國優秀當代作品的海外傳播提供了強大支撐,讓更多的名家名作得以乘此東風,遠涉重洋,颳起一股「中國旋風」,讓更多國外讀者得以領略中國當代文學的魅力。
  • 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新聞發布會
    為了推動這個趨勢,吸引鼓勵願意從事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對外翻譯出版的學者和翻譯愛好者,更加有成效地開展自己的事業,也為了增加中國文化的傳播渠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外文局決定舉辦2013中國當代優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
  • 當代文學: 走出去,還要走進去
    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劉江凱表示,根據翻譯作品數量和研究數量兩者或者其中之一超過5篇的標準,莫言、蘇童等關注度高,劉慈欣、麥家的作品較受歡迎。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姚建彬認為:「目前,莫言、餘華、殘雪等人在海外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性人物。」  除了在國內享有盛譽的實力派作家,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也被翻譯至海外,受到海外讀者關注。
  • 海外學術期刊與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
    作者:周春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向世界講好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故事,提升中國在世界的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國策。習總書記在多次出訪中,都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這個國策。
  • 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新風景
    劉慈欣小說在日本的成功不是個案,近年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作家與作品正在增加。科幻文學、諜戰小說、網絡小說等類型文學在國外讀者中影響力日益增強;除歐美英語世界外,亞洲、東歐各國對中國文學的接受也令人欣喜。隨著中外文學交流愈加頻繁與深入,了解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與接受情況,對中國文學更好地「走出去」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