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網上都流傳著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的說法。可翻遍古書典籍,人的九種體質中,並沒有酸鹼體質之說。
所謂的「酸鹼體質」,和PH值是相關的。在一些不專業人士的眼裡,酸性體質就是PH值小於7的體質,PH值小於7就是酸性體質。在化學上,酸性越強,腐蝕性越強,酸性體質就被認為是不好的。
然而,人體液內的PH值是恆定的,大約在7.35—7.45之間。少部分在生病時,PH值會偏低,呈酸性,比如腸胃不好,胃酸多,PH值就會偏低。所以,PH值和酸鹼體質實際上沒有關係,也不存在酸性體質和鹼性體質之說。
酸鹼體質沒有,但有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之分。酸性食物不是吃起來酸的食物,也不是古人說的「性酸」食物。而是指食物經過消化後,分解出的氮、碳、硫、氯等物質居多的食物,這類食物包括了牛肉、羊肉、雞肉、鴨肉、豬肉等。總之一句話,酸性食物主要以肉類為主。
肉類的蛋白質含量豐富,屬於滋補品,偶爾吃點能起到滋補身體的作用。可人們吃肉很難有節制,大部分都以肉類為主食。肉類的危害,就要比其營養價值更大。
脂肪、膽固醇以及熱量,是肉類產生危害的源頭。吃肉多的人,基本都會發胖,到中年以後,還會因為膽固醇大量堆積,使得血管退化,血液變得粘稠。越是上了年紀的人,越要控制住肉類攝入量。
鹼性食物和酸性食物是相對的,是指食物經過消化後,或者燃燒之後,所得的成分之中,富含的鉀鈉鈣鎂等物質居多的食物。這些物質在溶於水後,液體會呈現出鹼性,故而被稱為鹼性食物。
鹼性食物相對來說是更為健康的食材,其原因就在於鹼性食物更多分布於蔬菜、水果之中。蔬果類食物一直以來是養生的選擇,其營養物質含量高,脂肪、熱量以及膽固醇等物質相對較少,從來都是養生人士飲食必備。
鹼性食物具體下面幾類:
蔬菜類:馬齒莧、金針菇、番茄、竹筍、海帶、蓮藕、甜菜、蘿蔔、茄子、生菜、菜花、茭白、蘑菇等。
瓜果類:黃瓜、絲瓜、冬瓜、佛手瓜、苦瓜、南瓜、西瓜、菜瓜、哈密瓜、獼猴桃、桑葚、香蕉、荸薺、蘋果、無花果、芒果等。
草藥類:石斛、決明子、西洋參、何首烏、桂花、黃芪、當歸、白朮、菊花、薄荷、白芍、黨參、甘草類。
從具體的食物來看,鹼性食物也確實要比酸性食物更為健康。而且在搭配合理的情況下,還能起到防病之效,特別是草藥類的鹼性食物,也可用於日常養生調理中。
一個人選擇鹼性食物,還是酸性食物,要根據個人的體質判斷。一些人體弱多病,就不適合經常吃鹼性食物,而要多吃肉類、堅果等酸性食物,提升機體的免疫力。相反,已經肥胖、存在血管問題的中老年人,應該更偏向於選擇鹼性食物。
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大家能夠對酸鹼食物有個全新的認識,知道在什麼時候應該吃什麼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