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粉含米量偏低,但不少民眾認為影響健康不大。張良一攝
新竹縣農會昨已先將一樓零售部販賣的米粉下架。林師民攝
中新網1月29日電 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臺灣新竹米粉含米量不實,業者坦言添加玉米粉行之有年,等於是「潛規則」;新竹市米粉商業同業公會昨向消費者道歉;新竹縣、竹東等農會也決定回收問題產品,已購買的消費者可退費。
據「消基會」昨公布市售米粉調查,52件中僅6件符合標準,46件米含量嚴重不足,多是玉米澱粉混充,其中8件竟是不含米的「偽米粉」。臺灣米粉市佔三大廠虎牌、龍口和佛祖牌均在列,3大量販店自有品牌也中招,昨已有5件米粉先下架。「消基會」批業者詐欺。新竹地檢署將介入調查。
僅6件符合標準
市售米粉調查是由網絡媒體上下遊新聞市集和「消基會」合作,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中在全臺賣場等通路抽樣52件,售價22元至145元不等的米粉。
據標準「米粉」定義,純米米粉要以純米為原料,每100公克米粉要有5公克粗蛋白質,調合米粉則以50%以上的米為主要原料,每1百公克米粉須有2.5公 克粗蛋白質。調查發現52件中有37件標示的蛋白質含量低於標準,其餘15件送驗,結果僅聖光牌米粉等6件符合標準。
虎牌米粉、龍口埔裡米粉等46件的蛋白質含量不足,推估含米量約僅4%至38%,其中虎牌米粉、龍口臺灣一把手米粉、新竹純米粉和日正食品生產的極品炒米粉等4件,及同正埔裡米粉的蛋白質含量為零,上述8件米粉等同是不含米的「偽米粉」。
民眾:感覺被騙
「消基會董事長」張智剛痛批這些業者詐欺,要求業者更名。部分米粉湯攤商昨坦言不清楚米粉來源、擔心生意受影響。
龍口表示,已將龍口新竹米粉下架,其餘品項雖含米量低,但添加的都是天然玉米澱粉,也會改善標示。虎牌表示,會配合當局指示處理。同正食品表示,為免消費者疑慮,已將問題產品下架,待重新印製成分標示後再上架。
新竹米粉公會總幹事蔡勝興表示, 1980年代 「農委會」建議業者在米粉中加入玉米粉,其後變成業界常規做法。因應「消基會」的調查,將改善米粉標示,將白米、玉米澱粉 含量標示清楚,未來將遵守當局規定生產米粉,但估計成本可能會漲2倍。但「農委會」指業者說法為找藉口。
長期食用傷肝腎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化驗組組長林玫欣說,市售天然的玉米澱粉非常少,目前臺灣使用的玉米澱粉都是進口的,海外的玉米澱粉因較Q硬,調製時很可能用醋酸或膠質等化學品修飾,長期大量吃米粉恐會傷肝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