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認真觀看了《名師大講堂》王小騫老師的講座,受益匪淺。
和孩子說話有講究
「55387」黃金定律,適合家長,但在現實中很難做到。「55387」黃金定律的內涵是,溝通之道最主要的體現在:
55%的態度:家長說話的神態、表現,都能影響到孩子的表現,你說話的態度溫和,孩子也會溫和地回應;如果你態度惡劣,孩子則橫眉冷對,甚至會把耳朵「加蓋」。
38%的口吻:家長講話的語氣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我家孩子這方面就非常的明顯,如果我說話聲音大或者指出她哪裡不對,她就會據理力爭,甚至頂嘴。相反,我用溫和的語氣和她說話,或者誇她,她則非常開心,會抱著我說:「媽媽,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我最愛媽媽了,我會繼續努力的,驕傲是不對的」。口吻的不同,收到的效果真是大相逕庭。身為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儘量把負面情緒扼殺在搖籃裡。
7%的內容:做到上面兩點,父母的話孩子就很容易聽進去了。
誇孩子的技巧
王小騫老師說,誇獎是對事也對人,批評是對事不對人,這個觀點非常精闢。
她列舉了自己閨女問她的一個問題:「媽媽,白雲後面是什麼?」她答:「白雲後面是大氣層。」孩子繼續問:「那大氣層後面是什麼?」「宇宙。」 孩子又問:「那宇宙後面是什麼?」「媽媽不知道這個答案。」這個問題把她難倒了,因為至今沒有人能回答出這個問題。隨即,王老師「狠狠地」誇了孩子一番:首先,「寶貝你提了一個很有質量的問題,太好了」,這是對事的誇獎;其次,「你這個好奇心真是讓媽媽吃驚,等你長大後研究出來,告訴媽媽好不好」,這是對人的誇獎,這種高質量的誇獎,對孩子的觸動非常大。
我們作為家長對孩子的好奇心、善良、與人分享等等小細節、小事情,都不要吝惜自己最美的語言,要「狠狠地」誇獎孩子。
大人的行為、語言往往會影響孩子。我有時會把工作上的負面情緒帶到家裡,孩子並沒做錯什麼,因為自己心理不痛快,說話語氣就衝,孩子也很委屈:一天沒看到媽媽了,本來開開心心地撲進我懷裡,想把她一天的開心與不開心與我分享,而我連聽的機會都不給她,一下子就吼出來,自己是痛快了,而孩子則眨巴著無辜的大眼睛看著我,甚至緊緊地抱著我。
這時的我也會自責,會把嘴巴拉上拉鏈,讓自己情緒穩定。
所謂的術DCapp法,包括五個方面——
誇細節:一定要具體地誇,誇對的部分,不要一味地只看到錯的揪著不放,這樣能幫助孩子改掉馬虎的毛病、增強專注力。
誇協作: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座孤島,要讓孩子們學會協作,不論是在體育活動中還是做值日等等,都要與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完成。閨女在開學的幾天裡,與同學一起做老師的小幫手,表現不錯,每當自己說起時,滿臉自信,希望以後繼續努力。
誇態度:要讓孩子養成做事情認真、努力完成每個不同難易程度事情的習慣。
誇獎不貶損:讓她感覺到自我榮譽感、自我價值感。
前幾天,閨女在學校把語文、數學、英語作業都完成了,寶爸一頓誇:「寶貝,看看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進步了,這樣是不是節省了好多時間,你可以幹你喜歡的事了,時間是不是多了好多?」「爸爸,是的,我好開心,以後我也會這樣的,不驕傲,我要繼續保持,這樣我就可以看我喜歡的恐龍立體書和宇宙百科了」。
誇計劃:讓孩子幹她自己能幹的事,有計劃地去做。比如整理書包、文具、書桌、玩具等,這方面我女兒做得還不錯,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鼓勵她堅持下去。
不要說「你真棒,很聰明」,這樣只會把孩子誇笨了,她只會做簡單的事情,耍小聰明。
家長要有方法有耐力
對於孩子寫作業拖拉問題,王老師認為,今日事今日畢,讓孩子知道作業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家長的事情,讓孩子決定寫作業的時間,玩就玩個痛快,但不管有多晚,作業一定要寫。困、累都不是藉口,孩子寫,家長要陪著,不能玩手機,可以選擇在一旁看書。
這樣試幾次,孩子自然就知道作業是自己的事情,媽媽真的會不管,就會提前制定自己寫作業時間規劃了。這雖考驗家長的耐力,但很有效果。
對於不少孩子們玩遊戲忽略了正事,王老師建議家長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騎自行車、跳繩、剪紙、打球等一切孩子喜歡的事情,使之從玩遊戲中解脫出來。
做孩子不容易,作家長更不容易,相互配合、相互理解,雙向溝通。家長要了解孩子想法、尊重孩子,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有好處,也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