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到底該如何翻譯?
直接給出觀點,幾種翻譯都對,適合不同的場景和人群。然後開始解釋。
2005 年,Steve Jobs 在 Stanford 畢業典禮上演講,最後送給了在場的年輕人一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個演講後來被廣為流傳,,有些人把這句話翻譯為「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後來這個翻譯也被很多人詬病。批評的觀點如下:
什麼叫 Hungry?
美國人不會用 hungry 來形容對於知識的追求。對知識,他們用的是「好奇」(curious)這個詞。一個求知若渴的人,叫做「intellectually curious」或是「eager to learn」,但絕對不會是「intellectually hungry」,也極少是「hungry to learn」。用到hungry的時候,針對的「成功」,也就是「hungry for success」。所以 Steve Jobs 的「Stay Hungry」,根本不是叫你去求「知」的意思,他真正想說的,是要你去不停的尋找成功,永遠不知道滿足。為什麼?因為創業者最常犯的錯誤,除了做出沒人要的東西之外,就是太快滿足於初期的成功,接著開始以為自己是神,再也不會失敗。回頭看 Steve Jobs,過去 14 年來,他像一頭肌餓的猛獸,永遠不會滿足,Mac、iPod、iPhone、iPad 一招接一招,不停直搗對手的心臟,如果不是因為健康狀況,他大概永遠沒有停歇的一天,這,就是 hungry。
什麼叫 Foolish?
美國人也不會用foolish 來形容虛心,虛心叫做「humble」、叫做「be a good listener」、叫做「be open to new ideas」。而 fool,根本不是「虛心的人」,fool 是「笨蛋」的意思。
「You gotta be a fool to believe that will work.」(你一定是個白痴才會相信那東西會成功)是所有的創業者最常聽到的,而Steve Jobs想告訴你的,就是別理他們,繼續當你的傻瓜。因為要創新,你就註定要在眾人的誤會中孤獨的前進。
按照這個觀點Steve Jobs在standFord的校園裡所講 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翻譯成中文 無疑應該是功成不息,堅守痴心 或者永不知足,我行我素,弄個再悲壯一點的也可以是這個「功成不息 至死方休」。這三個翻譯是一個意思。
那麼真的是只有這一個意思嗎?是從哪裡摘抄的此金句?原創者是如何詮釋的?
賈伯斯的記下三十多年的這兩句話來自他最喜歡的《全球概覽》上一幅畫的題目,它是一副清晨鄉間小路的照片,鼓勵人去冒險,讓人覺得它是一個人搭便車旅行時看到的場景。
我們看European雜誌參訪地球概覽的創始人布蘭特,而布蘭特怎麼說的?
問: 你提到了關於驚訝和驚喜這樣的看法。記得在1974年的《地球概覽》雜誌的背後有這樣一句話:「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跟你剛才說的很像。是什麼意思呢?
布蘭特:它的意思是,你需要有像初學者那樣的心態去看待新事物。我們需要自信以及好奇心的結合。那是根植於我們天性之深處的一種機會主義(opportunism),並且這是一種樂觀的心態。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因為我的愚蠢而死呢。我們還是繼續發揚這種精神吧,讓我們一起來冒險。這句話說的是,我們的知識永遠都是不夠的,並且我們需要因此而做點什麼。有了這樣的心態,你就會打開你的心智,去進行探索。
布蘭特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釋義,其實很清楚,非常接近「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再認真想想,不得不佩服原創了這一金句的那位,當然他可能是布蘭特,也可能不是,現在估計很難知道了。沒錯,一語多義,在不同的語境和場景中,多種含義。"Stay hungry. 「可以有兩個意思,是指保持一種狀態,對於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像一個冒險者,航海者,旅行者那樣去看到不一樣的美麗風景(牛掰如賈伯斯著);也是指年輕人(涉世未深的少年)不要輕易地自我滿足,要去追求更上一層樓般的成功,而不會固步自封,被輕易超越。「Stay foolish.」的意思是面對外面世界人們各種各樣的說法,你要保持自己內心深處的定見(雷軍?),但也要面對這個世界有敬畏之心,知道了解自己看法的不足,從而不會自以為是(賈躍亭?)
牛吧?
其實這個偉大金句的來源,和美國惟以立國的清教徒精神是一脈相承的。16世紀,英國人丁道爾(William Tyndale)把新約聖經翻譯成英文,據說他是英國的第一位清教徒。早期清教徒希望完全按照聖經的原則生活,順服聖經的教導可說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如丁道爾的目標就是讓英國每位識字的人都擁有一本聖經。歷史上,將在英國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爾文教義、不滿英國國教教義的人稱為清教徒。宗教改革是促使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根源所在,將歐洲從天主教黑暗神學禁錮下解放出來,重新回到一世紀使徒時代,回歸聖經本源,其實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更準確地應該稱為「清教徒革命」。而由於英國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國,在禱告中看見神的應許,要在荒蕪陌生的北美大地建立起一座「山上之城」。
清教徒並不是一種派別,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或者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主張簡單、實在、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美國的清教徒正是懷著這樣一種使命感、神聖感在創業,將在美國的開拓疆土、擴大產業、增加財富視為天職;同時也努力過著一種聖潔、公義的生活,他們將自己的一切活動都神聖化。因此為美國人立下了偉大的產業和基業,為美國發展市場經濟立下了典範和原動力。
原來是傳承有序,才有了這一句。那麼和這一句有關的類似金句還有些神馬呢?
致虛極 守靜篤 (道德經)
如果你不忙著求生,你就在忙著求死 (If you're not busy being born, you're busy dying)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凱魯亞克)
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好,就到這裡了,最後留個彩蛋作業: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跟馮諾依曼計算機結構有關係嗎?如何來映射CAS(中國演講好聲音)主張的「美好人生,需要輸入和輸出的均衡」呢?
直接給答案吧:美好人生,關於輸入和輸出,就是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就是功成不息,堅守痴心,就是輸入帶寬一定要寬,輸出效率一定要高。
晚餐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