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
吉野彰先生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我連忙打電話給旭化成公司前駐北京總代表森山博之先生,問他一句話:「你熟悉吉野先生嗎?」森山先生回答說:「幾次陪他一起出差、一起喝酒,他是一個很坦率的人。」
吉野彰先生今年 71 歲,是旭化成公司的名譽特別研究員。
問日本人:「旭化成公司是做什麼的?」幾乎所有的人的第一反應是「生產保鮮膜」。確實,日本的保鮮膜的一半,都是旭化成生產的。
但是,旭化成其實是一家集化學、纖維、住宅、建材、醫藥、醫療、電子零部件生產於一體的綜合性化工企業。吉野先生一輩子都在這家公司工作,直到現在,整整半個世紀。
吉野先生於 1948 年出生在大阪府, 1970 年畢業於京都大學工學部(又是一位京大畢業的諾貝爾獎得主),學的是石油化學專業,恩師是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的福井謙一教授。 1972 年,吉野先生獲得碩士學位後進入旭化成公司工作,先後擔任過離子二次電池研究組組長、電池材料事業開發室長。
1983 年,吉野先生運用鈷酸鋰開發陰極,運用聚乙炔開發陽極,在 1983 年研製出世界第一個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原型。 1985 年,吉野先生克服諸多技術問題,徹底消除金屬鋰,確立了可充電含鋰鹼性鋰離子電池( LIB )的基本概念,並取得日本註冊專利。世界上第一塊現代鋰電池的誕生,拉開了人類移動信息革命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吉野先生在研發過程中,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陰極材料——直到他讀到了牛津大學教授古迪納夫的論文,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根據古迪納夫的研究原理,把現有的鋰鎘電池的重量縮減了三分之一。吉野先生因此與古迪納夫教授結下了友誼,這一次,兩人雙雙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吉野先生研發出來的這種鋰電池,具有安全性高、體積小、能量密度高等特性,突破了以往鎳氫電池的技術限制。索尼公司獲得這一技術後,與旭化成合作,在 1991 年首次將鋰電池實現了商業化。
眾所周知,索尼當初喜歡這一項技術,是因為索尼生產攝像機,這鋰電池成為攝像機的長效電池。但是,產品一直局限於攝像機中,旭化成公司自己也沒啥信心。
但是,到了 1995 年,微 軟發 布了具有劃 時 代意 義 的 Windows95 操作系 統 ,它 帶 著「我的 電腦 」、「 IE 瀏覽 器」等一系列 發 明一路狂奔, 世界開始進入移動 IT 時代,隨後手機、筆記本電腦、數位相機等「移動互聯」電子工具的出現,鋰電池出現了幾何級增長。
吉野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2004 年時,鋰電池在電池中的佔比還不到 1% ,如今已經成為移動電池的主流,現 在主要 應 用在兩大 領 域:一是移 動 式 產 品,如手機、 電腦 ,佔 鋰電 池使用量的 2/3 左右 ; 第二大 領 域便是 車載電 池。他說:「世界 變 化的速度 實 在太快了,根據我 們 2010 年掌握的數據 統計 ,當 時車載 用 鋰電 池幾乎是零, 現 在 則 要達到 30% 多,以後 這 一比例可能 還 會不 斷增加。 電動 汽 車 的出 現 ,等於 給鋰電 池打開了一個新的 應 用方向,是全新的商 業 機遇。」
吉野先生不否 認 ,目前 車載電 池 還 是有一些弱點的,但 這 並不能 歸結 於 鋰電 池本身的技 術 困境,也有一些客 觀 原因。筆 記 本 電 池 畢 竟 經歷 了 20 多年的 時間 ,但 車 用 電 池的使用 時長 從被開始使用到目前 還 很短 暫 ,汽 車 行 業 在一 邊 摸索新 車 型,一 邊 研 發 及製造著 鋰電 池,需要 給 電動汽車一些 時間 。如 2015 年,人 們 看到了 續 航裡程 為 200 公裡左右的 電動車 ,那麼到了 2020 年你可能會看到 續 航 400 公裡左右的 車 型。
吉野先生不僅研發出了鋰電池,也研發出了構成鋰電池的四種基本材料——陽極材料、陰極材料、電解液、絕緣材料。而這四種材料左右著鋰電池的安全性與壽命。在這一方面,吉野先生所在的旭化成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鋰電池絕緣材料的製造商。同時,由此衍生出來的樹脂薄膜,也成為人工透析的一項新技術材料。
根據預測,吉野先生研發的鋰電池技術,隨著智慧型手機與電動汽車的普及,到 2022 年,將催生 7 萬億日元( 4645 億元人民幣)的世界市場。
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吉野先生,沒有此次同時獲獎的美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約翰·古德伊納夫,我們的手中,可能還沒有手機、沒有筆記本電腦,自然也不會有微信和支付寶。鋰電池的發明,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奠定了人類無線、無化石燃料社會的基礎。
我們在祝賀吉野先生的同時,也特別關注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吉野先生獲獎之後,他的一切活動,包括舉行記者會見和接受媒體專訪,都是在旭化成公司裡舉行,也由旭化成公司全力操辦。
為什麼一個退休老職工與原來的公司還有這麼緊密的關係?我問了旭化成公司負責宣傳的廣報部長關塚太郎先生,關塚先生深夜給我答覆說,吉野先生雖然退休了,但是,公司一直聘任他擔任名譽特別研究員,需要他培養一批後繼的技術力量。
我於是想到了日本企業中一個特殊的制度,叫「 OB 制度」 (顧問,或者「長老」制度),也就是說,一批擔任過公司管理職務的員工和技術骨幹,雖然退休了,但是公司一直會與他們保持緊密的聯繫,讓他們成為公司的「 OB 」,撥出一筆資金資助他們的活動,提供場所讓他們能經常來公司轉轉,讓他們為公司發展繼續出謀劃策,做到「退而不休,休而不離」,至死作為公司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