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2021-02-07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1月18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小鼠內側視前區在任一性別個體中都能介導雌雄二樣性行為》的論文。該項研究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許曉鴻研究組完成。此項研究首次通過光遺傳手段在不同性別的小鼠中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同時通過多種方法證明內側視前區表達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 α,Esr1)的神經元在介導雌雄行為差異中起關鍵作用。

 

在有性繁衍的物種中,雌雄個體在求偶行為和後代照看行為中表現出不同。這些雌雄行為差異在人類和非人靈長類中可能由社會因素決定,而在其他物種中則更多反映了神經系統的性別分化和雌雄神經系統的功能不同。內側視前區(the medial preoptic area, mPOA)位於大腦的底部,下丘腦的前端,在包括人在內的很多物種中都存在顯著的雌雄差異,在細胞數目、基因表達以及神經聯結等多方面雌雄不同,因此內側視前區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調控雌雄行為差異的重要腦區。然而,對於內側視前區的研究長期以來停留在描述性或者損傷性實驗上,缺乏精確的功能學層面的研究,因此對於內側視前區是否調控雌雄行為差異以及其行為調控的神經機制我們一直都不清楚。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許曉鴻課題組利用最新的光遺傳學和光纖記錄等研究方法,同時在雌雄小鼠中系統性地探究了內側視前區神經活動和性別二樣性行為輸出之間的關係(圖一)。首先,他們發現內側視前區神經元,尤其是Esr1+神經元的神經活動和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發生次數高度相關。令人興奮的是,激活內側視前區神經元或者是特異性地激活Esr1+神經元在雌雄個體中都可以同時誘導出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表明內側視前區在任一性別個體中都具有支配任一性別特異性行為的潛能。與此同時,如果在行為過程中實時阻斷內側視前區Esr1+神經元的神經活動,則可以阻止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的發生。相應的,殺死Esr1+ 神經元則完全消除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的性別差異。

 

綜上,論文提出性別分化後大腦仍然具有雙性潛能的假說,並提出內側視前區Esr1+神經元的性別特異性激活是造成雌雄行為差異的關鍵因素。此項研究不但增強了我們對於內側視前區功能的了解,也為未來性別二樣性行為神經機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框架。

 

該項工作由博士研究生魏益超和王少冉等在許曉鴻研究員的指導下合作共同完成。本研究由基金委面上項目(31471065),科技部青年973計劃(2015CB559201)和中科院交叉創新項目資助完成。

內側視前區Esr1+神經元介導雌雄行為差異:當給予雌性小鼠作為刺激動物,雄性實驗動物在行為測試時較雌性實驗動物更多的表現出模式化的求偶動作,而當給予幼崽作為刺激,雌性動物在行為測試時則較雄性動物更多的表現出母性行為。a. 在Esr1-Cre動物中定位注射Cre誘導表達的編碼鈣離子指示蛋白(Gcamp6s)的腺相關病毒(AAV),通過光纖記錄的方法,我們發現內側視前區Esr1+神經活動與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的發生高度相關。b. 在Esr1-Cre動物中定位注射Cre誘導表達的編碼光敏感蛋白(ChR2)的AAV,通過光遺傳學手段特異性地激活內側視前區Esr1+神經元,我們發現在雌雄個體中都可以誘導出類似的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c. 在Esr1-Cre動物中定位注射Cre誘導表達的編碼光敏感蛋白(GtACR1)的AAV,在行為發生時通過光遺傳學的手段實時抑制Esr1+神經元的神經活動,與對照動物比較,顯著性地阻斷雄性求偶行為和母性行為的發生。

 


相關焦點

  • 神經所研究發現果蠅行為靈活性的神經機制
    該論文報導了一對伽馬氨基丁酸能神經元(Anterior Paired Lateral Neurons, APL神經元)與蘑菇體(mushroom body)形成的抑制性神經環路參與果蠅靈活學習行為的調製。該工作是由神經所博士生任慶仲等人在郭愛克院士的指導下完成的。生物生活在一個持續變化的環境裡,行為的靈活性可使生物更好的適應環境,從而在殘酷的自然選擇中生存下來。
  • 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項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需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Neuron | 吳太紅博士等揭示信息素調控學習行為的分子與神經機制
    這些早期的研究表明信息素能夠調節動物的學習行為,但信息素是如何調控學習行為的神經機制尚未被闡明。胰島素和胰島素類肽(Insulin-like peptide, ILP)在神經系統中廣泛表達,參與調節包括學習和記憶在內的多種生理功能【4】,並且對於使用嗅覺系統來尋找食物的生物是至關重要的。
  • 瑞金醫院聯合中科院神經所揭示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機制
    上海瑞金醫院及中科院專家利用術前額葉-紋狀體功能連接來預測手術後強迫症患者的臨床改善狀況,首次發現腹側和背側額葉-紋狀體功能通路分別對應著手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和預測因子,為利用功能影像生物標記來指導臨床治療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 強化學習系列之2-model-free RL的神經機制
    目前,哺乳類動物model-freeRL的神經機制已被研究得相對清晰。Model-free RL主要依賴由前額葉(PFC)和紋狀體(striatum)組成的frontal-striatal system。
  • 科學家揭示果蠅產卵地選擇行為機制
    早期研究證明水果芳香的化學味道可以激發果蠅的產卵行為,那麼柔軟的質感是不是也可以呢?  近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果蠅通過機械力感受機制選擇「產房」的秘密。  喜軟怕硬,憑什麼?  「一直以來,研究動物嗅覺和味覺的工作很多,而研究觸覺的則比較少。」
  • 動態|聽力與漢語二語學習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
    內容轉發自公眾號「心理語言學專委會」聽力與漢語二語學習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近年來有關第二語言學習神經機制的研究有了顯著增長,研究層面涵蓋語音、詞彙、語法學習等不同方面,研究範式包括實驗室訓練和自然環境學習等不同學習方式,研究內容從二語學習伴隨的腦結構、腦功能變化到腦網絡的重組等。然而關注第二語言學習中個體差異的神經機制的研究還為數不多。
  • 語音學與大腦神經機制高級研討會
    張揚,上海交通大學科技英語學士,美國華盛頓大學言語聽力科學博士,現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言語-語言-聽力科學系和神經行為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訪問教授。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
    衰老是有機體生理功能隨時間逐漸退化的過程,是許多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風險因素。長生不老是人類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標,對長生不老藥的尋求也從未停止過。二十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衰老研究進入了基因時代。目前已發現上百個基因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  壽命的延長應以延緩老化,保持一定的生活質量為前提。
  • 肖巍:女性主義「神經倫理學」的興起——從全球男女大腦性別差異...
    她試圖總結關於大腦組織結 構「性別差異」研究的成果,並得出男女的一些思考 和行為差異緣於他們大腦結構不同的結論,強調女 性大腦如同「高速路」,男性大腦卻似「鄉間路」。無論 男孩還是成年男性,都不如女孩和成年女性「能說會 道」。女性平均每天要說2萬個單詞,比男性多出 1.3萬個,而且女性說話的語速也比男性快。大腦組 織結構的差異也使女性更為健談,而這種差異從胎 兒發育時期便開始了。
  • Nature Commun:社交狀態調控觸覺感受的神經機制
    動物依賴特化的機械感受器官和神經元來感知外界環境中的機械力刺激,並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社交環境會顯著地影響動物對外界刺激的感受,同樣的機械力刺激在不同的社交背景下會觸發不同的感受和行為,但這其中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發現,觸碰果蠅翅膀會引起踢腿等防禦行為,這個行為是由翅膀邊緣的機械感受器介導的。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最新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便是一次該議題上的嘗試和努力,該研究展示了神經成像和個性化模型如何量化想像體驗中的個體差異。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26名參與者回憶起常見的情景。然後,將研究參與者置於磁共振掃描儀(fMRI)中,並要求他們重新想像體驗,而研究人員則測量了大腦的哪些區域被激活。
  • 腦科學日報|腦細胞生長模式;網路遊戲過度使用背後的神經機制
    6,網路遊戲過度使用背後的神經機制來源: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官網VBM結果發現LOL組在前額葉皮層區域具有較低的灰質體積1月16日和2月28日,何清華教授與加州州立大學Turel教授聯合團隊論文分別被《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神經影像領域排名第五)和《Addiction Biology》(物質成癮領域排名第二)接收,
  • 陳根: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誠實的人如何作弊?
    8月3日,來自荷蘭伊拉斯姆斯大學鹿特丹管理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研究則從神經學的角度揭開了作弊背後的神經機制,並確定了認知控制在誠實或作弊行為中的確切作用。具體而言,研究人員通過fMRI實驗,探索了響應作弊機會的神經活動
  • 大自然界雌雄同體動物的奧秘?這些動物是如何產生的?
    當他意識到這隻特別的鳥是雌雄同體時,便把鳥交給了他原來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阿特·阿諾德。他認為,阿諾德主要研究性別差異,或許可以從這隻鳥身上研究出點兒什麼。長久以來,科學家認為鳥類的性別形成過程與哺乳類動物的性別形成過程相同。起初,一隻小鳥只是一個無性別的胚胎。之後,在性別染色體的主導下,小鳥長出一對睪丸或卵巢。
  • 人格神經科學:探索人格特質的神經生物機制
    人格神經科學(personality neuroscience)通過整合人格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人格差異的潛在神經基礎,探索人們在行為、動機、情感及認知等方面產生個體差異的生物學根源。近年來,人格神經科學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為人格特質的生物學基礎提供了新的理論方向。人類的經驗與行為是由生物性過程產生的,尤其是大腦的生物性過程。
  • Nature通訊:判別神經網絡間的個體差異——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例如現在如果想研究哺乳動物的大腦是如何區別貓和狗的,可以去考察判別貓和狗的神經網絡是如何工作的。然而11月1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的論文指出,由於神經網絡的訓練初始條件和超參數不同,即使具有相近的判別精度,不同的神經網絡也存在顯著差異。該研究還指出在比較網絡結構差異性時,需要考慮對比多組而不是多個神經網絡間的區別。
  • 痛覺信息是通過怎樣的神經環路機制來處理的?
    已有的研究表明:脊髓投射神經元將軀體感覺信息傳遞給大腦的多個腦區,包括丘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孤束核和臂旁核等。該課題組研究人員利用病毒示蹤的方法,發現小鼠單側脊髓的投射神經元同時投射到同側和對側臂旁核,這一發現與脊髓上投射到其他腦區的對側投射的模式差異很大。小鼠在受到疼痛刺激後會表現出保護性的舔舐行為,例如熱板法用於研究藥物的陣痛活性。研究人員利用藥理遺傳學、光遺傳學方法研究同、對側脊髓-臂旁核環路在炎症痛覺誘發的保護性舔舐行為中的作用。
  • Cerebral Cortex:利用言語細化運動感覺間的認知神經機制
    來源: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我們的運動動作會以複雜且多變的方式影響感知,從而塑造人類豐富多樣的行為。例如,我們自身的運動可以引出相對應的感知(跑步時,風迎面而來),其本身與外界刺激引起的感知很難區分(吹風機的風吹在臉上)。而我們的神經系統卻可以很輕鬆的區別這兩者的差異。
  • 神經機制解釋下的邏輯本體論
    ,進而揭示意識是兩種以上感覺神經同時興奮的主體實現,建立感覺神經因同時興奮建立連接並由連接引發興奮的神經工作核心機制模型,明確感覺神經連接路徑即意識邏輯。關鍵詞:認知原理;神經連接;形式邏輯;多元主體;辯證邏輯  邏輯學是研究思維規律的科學,意識及其神經機制解釋對邏輯學具有根本意義,柳下神經現象學進路的研究給出了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