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常和家長與孩子們打交道,但有一個問題,我也一直沒有時間好好想明白,直到有一天,在討論很多家長眼裡的「可怕的兩歲」時,突然驚覺一個重要的問題:
父母教養孩子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建議你也稍微思考幾秒鐘,腦海裡閃現出了什麼呢?
約翰.羅斯蒙德在《可怕的兩歲》中提出,父母教養孩子的目標,是培養孩子的性格。
培養的起點,就在於兩歲,並且要幫助孩子完成角色的轉變。
在這裡,就需要我們注意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存在著「養育的三季」。
兩歲以前,孩子像個「王」,他獲取了大量的關注與照顧,他的任何一個舉動和哭鬧,都能得到照顧他的父母和長輩的關照,此情此景,就像是「王」與僕人一般的關係。
因此,在孩子眼中,他的一切都來自於父母的照顧,同時,他也產生一種想法,我的一切都必須得到回應與照料。
在這個從出生到兩歲的時段裡,羅斯蒙德稱之為「服務季」,特點就是以孩子為中心,夫妻關係變得次要,父母的角色重要於夫妻的角色。
此時,站在孩子的感受來看,他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因為父母都在圍繞著他來轉。
兩歲到三歲時,孩子自我意識增強,並且開始會用各種逆反來回應父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可怕的兩歲」。
在羅斯蒙德這裡,他認為,這就是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養育季,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從「服務季」過渡到「權威季」,開始需要有意的樹立父母的權威,並且反過來要讓孩子來關注父母,而不是仍像原來那樣,仍以孩子為中心。
在這裡,也往往是很多育兒理念爭論的焦點,比如託馬斯.戈登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中就認為,只有以孩子為中心才是健康的家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與自尊心。
父母要儘可能與孩子互動,關注與經常性的鼓勵。
實際上,這也是我一直以來所信奉的觀點,但後面羅斯蒙德指出來的部分,也讓我陷入思考。
他說,正是我們過度的關注了孩子,現在的媽媽,給予孩子的關注度,有可能超出了父輩們十倍,而且也受到很多類似託馬斯.戈登這樣育兒理念的影響,對孩子過度關注,放大其因為父母的態度所受的影響,因此反而導致了現在的孩子,缺乏獨立性,也變得難以管教。
那麼,母親在這個階段,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
1、明顯減少為孩子做事的數量,一次少做一件事,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比如,兩歲左右就開始做如廁訓練,自己穿衣服,學會自己上床睡覺等等,把責任委託給孩子,而不是一切都還是由父母代勞,這樣做一舉兩得:既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又讓自己變成「兼職母親」,是個不錯的做法。
2、心理上和情感上與孩子劃出局限,不要過度接近自己
這一點又顛覆了很多媽媽熟知的育兒理念,我們總認為,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定要及時的關注與溝通,充分發揮父母「安全港灣」的作用。
但羅斯蒙德的看法卻相反,他給出的理由是:
現在的親子關係中,缺少界限是普遍的現象,我們總是被要求:類似「十句話不要跟孩子說」,像「我現在沒空理你」「我不在乎你的感受」等等,否則會帶來心理創傷。
羅斯蒙德大力抨擊這種說法,認為這是錯誤的,否則為什麼小時候父母這麼說,他卻也沒受什麼創傷呢?
他認為,母親有權拒絕孩子,也有權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不受打擾,這一點往往被人忽略或者否定。
這就有意思了,一般來說,很多育兒工作者也傾向於上面的那種不要說的一些話,真的沒有意識到,母親是可以明確拒絕的。
在我看來,這段話也話可以這樣理解:拒絕孩子的態度和話語,哪怕對孩子有傷害,但只要能夠及時安撫,還是不會留下什麼創傷的,真正的創傷,來自於對孩子的不理不睬,和長期的打罵、嘲諷和忽視。
換句話說,時間因素要考慮進去,而且也要看總的趨勢。
3、媽媽有必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她對自己的定義,首先是妻子,其次才是媽媽
這一點好理解,如果永遠圍繞著孩子轉,這個家庭的關係也不是最佳的。在這裡,我很認可羅斯蒙德所說的,沒有什麼比父母的穩定關係更能為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奠定堅實的基礎了。
以上三點,綜合起來,會形成新的關係圖,孩子適應了父母的權威,也開始不斷的關注父母,並且會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這個說法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些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不高,往往在於處於這個權威季時,父母沒有很好的樹立起權威來。
這一季,時間長達10年,從3歲一直到12歲。此後進入到另一季:指導季。
指導季實際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春期,中外的看法都差不多,但在形成原因上面,除了荷爾蒙的作用外,還有一點需要重視,那就是父母的角色沒有轉變。
在這一季裡,父母是引導者,孩子已經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他們需要的,更多是指導,而這時候父母既不能像權威季裡一樣的表現父母的影響力,更不要像服務季那樣什麼都聽從孩子的。
那麼,回到我們開頭所說的,關於可怕的兩歲,實際上卻是培養孩子的性格。在兩到三歲的這個權威季的開端,我們需要做很多的事情來轉變。
除了上面所列的三個方面,還有怎麼培養孩子如廁,如何有效溝通,怎麼面對孩子的領地意識等等,大家也可以看看他的書,點擊下面連結即可了解。
所以,簡單來說,父母需要經歷三個養育季的變化,並且懂得調整自己的定位與關係。類似這樣的變化,總是很多。
那麼,具體怎麼做的,篇幅關係,這裡就不展開,以後有機會再深入來探討。有興趣的家長們,也可以讀一讀羅斯蒙德的這本《可怕的兩歲》,相信你的收穫一定不會小。
最後,不用迷信專家的意見,一切的教育,都要結合自己孩子的情況,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