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被稱「壽衣之都」 年輕人「從死人衣服堆裡長大」

2021-01-15 騰訊網

新京報記者探訪全國著名殯葬用品生產批發源頭六道口村,發展四十餘年薄利多銷仍是當地最穩定的營銷模式

4月1日,天津武清區六道口村,村內最為繁華的中心區域殯葬用品商店林立。 3月31日,航拍六道口村,主幹道約兩公裡的街道兩旁都是賣殯葬用品的店。 4月1日,高陽(化名)列出殯葬服務清單向記者介紹每項服務的費用。

在天津坐車,如果你和司機說去六道口,一定會被上下打量一番。天津市武清區六道口村,這個擁有7000多村民的天津最大行政村,是全國著名的殯葬用品產地,中國北方殯葬用品的批發源頭。當地對外宣傳時,自稱「壽衣之都」。這裡生產批發的殯葬用品,不僅覆蓋中國北方市場,還遠銷南方多地。

在年輕村民眼中,六道口能形成今日規模,始於老一輩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艱苦奮鬥,「從耗子窩一樣的」作坊一點一點做大。時至今日,六道口不乏子承父業的村民,戲稱自己是「從死人衣服堆兒裡長大的」一代人。

六道口名聲在外,中國人的殯葬觀念也隨著鼓起的腰包產生了變化。時至今日,移風易俗成為社會的趨勢,然而外界對殯葬行業暴利的質疑卻始終不斷。很多六道口的商家認為,殯葬用品的暴利往往是由買、賣雙方等多方面促成。儘管人們對於殯葬用品行業的盈利有諸多偏見,但在當地人眼中,薄利多銷仍然是當地最穩定的營銷模式。一名當地商戶表示,「我們這麼多年靠這個吃飯,畢竟是生產銷售的源頭」,「產業的集聚決定了你不能瞎報價。」

3月29日,村內一家營業到十一點多的殯葬品零售批發店。 4月1日,高陽(化名)拿出一件最近流行的用於殯葬的風衣套裝。

靠壽衣代工起家的六道口

進入六道口村,村子裡主要道路是東西向的津永路,從村子東邊的村碑到村子最西側的小區,全程1.8公裡,馬路兩旁集中著上百家殯葬用品店。和其他普通的北方村落不同,村裡來往的車輛中,更多的是外省市的牌照。近到北京、河北、山東、山西,遠到浙江、四川,穿梭不止。

31歲的劉佳(化名)站在店裡電話詢問著發往包頭的貨,吩咐著工人不停地搬貨。正說著,門口一輛白色凱迪拉克轎車停下,下來一名戴著金項鍊的男子,拿走了5件壽衣。這是劉佳的丈夫,到總店拿貨到分店銷售。如今,劉佳父母創立的壽衣廠日發貨量能達到5000件,不僅覆蓋了北方市場,還會發貨到南方多地。

劉佳在六道口屬於典型的子承父業。在她的童年記憶中,家中到處都是堆積如山的壽衣材料,家裡請來的工人吃、喝、住、幹活都在一起,父母老兩口起早貪黑背著麻袋,坐火車去各地發貨。

「壽衣之都」的歷史始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六道口村第十五生產小隊的一名業務員在外跑業務時,聽說為天津瑞蚨祥做壽衣加工可以賺錢。消息一出便帶動了村裡一批村民做起了壽衣加工。

1978年是中國發生改變的一年。彼時的六道口村,雖尚未解散生產隊,但也依靠之前的些許積累,成立了「利民壽衣廠」和「劇團服裝廠」兩個工廠,也為六道口後來的壽衣產業打下了基礎。

1985年,25歲的劉德恩(化名)在種地之餘,開始在村裡壽衣加工廠為人代工。加工一套壽衣能掙幾毛錢,一個月可以掙到十幾塊錢,這對於當時的自己已經是很高的收入了。

1987年,劉德恩的兒子出生,他開始決定自立門戶做生意。拿著從親戚那裡借的二百多塊錢,湊夠了三百元做「啟動資金」。他沒有選擇跟村裡其他人一樣做壽衣加工,而是選擇了做壽衣原料的供應。

雖然做原料生意,但劉德恩也希望像村裡人一樣能將壽衣買賣做到外地去。於是便嘗試著出去跑買賣。風餐露宿地往外跑,辛苦程度讓他始終難忘。「累了直接打開背著的壽衣,鋪在地上睡覺。旁邊的人看著直害怕。」

哪辦喪事,哪就有六道口人的買賣。一次,劉德恩想去遠一點的地方。千辛萬苦到了河南嵩縣,拿上自家樣品去了縣裡百貨大樓,本以為能有所收穫,結果發現當地人要麼自己做壽衣,要麼就已經有了穩定的渠道。一打聽才知道,貨源就是六道口,村裡人已經有人捷足先登了。

折騰來折騰去,地方去了不少,生意卻沒能開展起來,偶有幾處小市場,一年掙不了幾個錢,慢慢也就放棄往外跑。踏踏實實回歸到自己的原料生意上。

第一代創業者的奮鬥促成了六道口後來的地位。1991年以後,鄉鎮企業成爆發式發展,六道口村的壽衣生意也越做越大,在幾屆村書記的回憶中,90年代的六道口,一度達到了「壟斷全國貨源」的水平,自此名聲大噪,堪稱壽衣之都,甚至「全球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六道口的壽衣」。

劉德恩也跟緊了這個潮流,1993年他租下了村子十字路口處的一個門面,這也是他生意開始走上正軌的一個起點。到了90年代末,村子裡400多戶人家,全都依靠壽衣產業為生。如今,他的店也成為村裡資格最老的店家之一。

壓價也賣不出去老套壽衣

殯葬用品門檻低,缺乏行業規範,90年代後,村裡人發現,在一些布料的貨源地,也開始有人做起壽衣加工的產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讓發展初現端倪的六道口人遇到了挑戰。

六道口村原黨支部書記劉猛2007年曾做過一份《六道口村殯葬用品行業市場營銷調查報告》。其中顯示,全村壽衣個體工商戶400餘家,從業人員達2000餘人,行業收入超過5000萬元。

2006年,劉猛當選六道口村黨支部書記。他認為,必須「抱團取暖」才能讓六道口的品牌更加響亮。經過兩年籌備,劉猛帶領村中16戶規模較大的商戶成立六道口殯葬用品協會並註冊了六道口殯葬用品有限公司,拿下天津武清區唯一一塊殯葬用品許可證。

除了「抱團取暖」,在劉猛的《調查報告》中還寫道,六道口的壽衣銷售缺乏品種花樣,「二十年如一日總是老一套,缺乏工藝創新」,而隨著用戶對產品要求的提高,當地曾存在即使壓價也賣不出去的尷尬情況。

作為年輕一代,劉佳認為,現代時裝的出現是推動壽衣行業革新的一個動力,而她家之所以能發展成現在的規模,主要是源於他們家能夠不斷創新推出新產品。

劉佳的店內,幾百平米的店面一塵不染,一排排衣架上掛滿了各式壽衣,除了傳統唐裝棉襖、還有大量現代服裝。三層的店面安裝了電梯,方便上下運貨。如果不是門口的招牌,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家時裝店。

「同樣的衣服,領子動一下,或者多弄幾個顏色,馬上就會不一樣」。在劉佳店中,一款普通的風衣三件套顏色足有20多種。「南方人喜歡穿套裝,有9件套、7件套,不僅要有外衣,裡面還要有罩衣。而北方顧客更偏向『幾大件』。」劉佳認為,只有不斷推出新產品,才能持續吸引老客戶回頭,訂單多了才能促進壽衣廠的規模化、品牌化。

與劉佳夫婦不同的是,村內雖然不乏老店,但很多店家因為缺乏創新,導致規模一直做不大,脫離不了家庭作坊的桎梏。

2008年,劉猛以六道口殯葬用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的身份,參加了上海舉辦的全國殯葬用品博覽會。劉猛認識到,六道口村單純局限在壽衣生產上已經很難跟上時代的潮流。儘快完善殯葬產業的一條龍服務才是大趨勢。

劉猛回到村裡,就開始籌備成立一個殯葬用品產業園區,在他的設想中,這個園區應該達到一個前店後廠,殯葬用品一條龍,並且還要有研發區,只有保證產品不斷更新,產業才能更好發展。

在現任村支書盧志發眼中,劉猛當年的殯葬用品產業園區是個好思路,這也是盧志發現在重點想要推進的工程,建設一個園區,在園區內完善殯葬產業一條龍,強化六道口村的壽衣品牌。

頂級骨灰盒也才兩三千元

清明前夕,記者走訪了北京八寶山附近的幾個殯葬用品商店。以骨灰盒為例,標價從幾千到幾萬不等。兩款標出18800元的紫檀和25600元的黑紫檀骨灰盒,最終店主表示出售的底價為2800元和4800元。而當記者拿著這樣的價格詢問了幾位六道口的商家之後,他們都表示十分無奈。

2012年清明,央視《焦點訪談》報導了六道口村與北京終端銷售之間價格存在巨大差異,直指殯葬用品銷售存巨大暴利。

報導中,一款雞翅木骨灰盒在六道口村批發價約為450元,而在北京某醫院門口的一家壽衣店,類似款式的雞翅木骨灰盒卻高達16800元。此後類似的新聞報導也層出不窮,讓一些六道口人出門做生意時有些苦惱。「每次談生意,對方都感覺你是在蒙人騙錢。」

劉德恩回憶,一次,一位外地親戚家裡有人去世,找到店裡,希望推薦一款骨灰盒。劉德恩精心挑選了一款後報價500元。這一報價讓親戚猶豫起來。劉德恩很奇怪,這麼便宜還嫌貴?親戚終於開了口,「還有更好的嗎?」劉德恩有點生氣,「我是看在親戚面上才報價這麼低,他還以為我推薦了次品。」

42歲的高陽(化名)從業15年。他認為殯葬用品的價格虛高現象,往往是由買、賣雙方等多方面促成。

高陽經常遇到過這樣的客戶,在推薦了店內最高檔的骨灰盒之後,客戶仍然嫌檔次低。在高陽看來,這樣的客戶往往是根據價位來判斷產品檔次,這種判斷方式本是無可厚非,除去客戶本人的消費能力、攀比心理之外,高陽覺得,殯葬產品有其特殊性,殯葬產品的價位、檔次,寄託了客戶對逝者的感情,而在購買上往往會比購買其他商品出手大方。

以骨灰盒為例,決定其檔次高低無非是材質和雕工。在六道口的老闆口中,如果不考慮個別高檔品牌,頂級的骨灰盒也才2000至3000元,一般「不差錢」的客戶在別的地方購買的萬元以上的產品,基本都是這個檔次的。

一名商家舉例表示,一款成本為5000元的骨灰盒,我們可能會賣到6000元,但這樣的生意很長時間都碰不到一單。從商家的角度,還是更喜歡薄利多銷來得穩定。

然而,終端的價格也並不能影響六道口的批發價。「該是多少錢,還是多少錢。」高陽表示。「不排除有些商家就會利用客戶的這種心理,忽悠客戶多花錢。實際上他賣出的產品,成本最高也就那麼多。」

在批發價上,村內各個商家也不可能相差太大,因為外地經銷商來進貨,可能會挨家挨戶問價格,覺得合適才會下單。「村裡這麼多商家,這家賣貴了可以去另一家,這就決定了你不能瞎報價。」

「人有錢了,也不能誤導多花錢」

在天津,提供殯葬一條龍服務的老闆被稱為「大了(liao)」,高陽就是一位一年能做300單的「大了」。

至今,高陽還會遇到有的家屬要求「大操大辦」,老人(遺體)16人抬或32人抬,然後跟著樂隊,吹吹打打走一路,早上走個三裡二裡路,晚上擺大席。有家屬還會提出請雜耍表演。

高陽說,儘管喪事辦得很多,但是家屬如果要求太多,作為「大了」的他,也會相勸適可而止。「『厚養薄葬』,生前要對老人好,盡孝道,死後喪事簡單辦。大操大辦就是搞走了樣。」

10多年前,高陽接到一個「大了」活,客戶是一名中年男子,母親去世。不同於往常客戶需要設靈堂、做儀式等等繁瑣程序,事主只是通知將紙花、紙馬拉到固定地點一燒,然後約好靈車送去殯儀館火化。送靈前一天晚上,高陽到了事主家,發現男主人還在家看電視,男主人的妻子還正常出門跑步,「就跟日常一樣,完全不像家裡辦著喪事。」

事後,高陽奇怪地問親屬,喪事是不是辦得太簡單了?親屬透露,男主人並非不孝,老人生前得了癌症,需要打一種止痛針,只有北京才有,打一針就得7000塊。老人宣告不治後,光打針就花了17萬元,男主人只是工薪階層,還是堅持給老人打。高陽說,自己做「白事兒」這麼多年,每次一想起這事兒還是很感動。

與之相反,高陽也遇到雖然喪事辦得體面,卻因種種原因在喪禮上大出洋相的家庭。一次喪禮上,因房產問題,兒子與女兒、女婿大打出手。高陽至今記得,妹妹當著眾親友大聲質問哥哥:「你都沒養過老人,憑啥要分房產?」

隨著社會進步,傳統喪事程序朝著逐漸簡化的方向發展。但是殯葬用品的種類也是越來越花哨。過去的紙牛紙馬變成了如今的紙糊家電、紙糊別墅、紙糊豪車等等。

雖然掙這行錢,高陽仍覺得燒紙放炮屬於陋習。「移風易俗其實是有利於殯葬行業發展。喪葬儀式簡化了,我們的服務內容也可以隨著改良,質量也會上升,在相同時間內接單量多了,反倒更有利於賺錢。」高陽說。

「人都有錢了,也不那麼在乎花錢了」,這是好的一面;消費能力上去了,有商家以此誤導消費者多做項目多花錢,這是不好的一面。「做紅白事的是在行善,做我們這一行,不能給客戶灌輸錯誤思想。」

相關焦點

  • 一個穿壽衣長大的孩子
    念小學的時候學校裡都是村裡的孩子,知道我常年穿壽衣,也習慣了。但到了初中,周圍的人看我的眼光變了,沒人願意跟我同桌,連同宿舍的人都嫌晦氣,多次向班主任反應。爺爺為此來過幾次,不知道用什麼辦法讓班主任妥協了,還叮囑我不管任何時候都不能脫掉壽衣,否則會出事。
  • 寶釵為何願拿自己的新衣,給死人做壽衣?箇中原因,看懂的人不多
    ……「姨娘也不必念念於茲,十分過不去,不過多賞他幾兩銀子發送他,也就盡主僕之情了。」薛寶釵的這些話很多人解讀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關鍵是王夫人說了下面的話後,寶釵的反應,就值得一說了。王夫人道:「剛才我賞了他娘五十兩銀子,原要還把你妹妹們的新衣服拿兩套給他妝裹。誰知鳳丫頭說可巧都沒什麼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兩套。
  • 在農村,人去世之後要穿壽衣,老人留下的規矩,年輕人還知多少
    我們這裡的講究是,人去世以後要趁著身體還沒有僵硬的時候,趕緊穿上壽衣,否則的話,身體僵硬穿不上了,穿著隨身的衣服就證明人沒有穿衣服。 去世的時候沒有穿上衣服,怕鄰居們笑話子女準備不周。一些上了年齡的農村老人,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趁著自己活著的時候,他們自己提前就準備了壽衣,放在柜子底層。
  • 農村人去世時穿壽衣,老祖宗留下民間習俗,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
    在我國農村人去世之後的喪葬習俗非常的講究,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的規矩,比如說在人去世的時候要穿壽衣,那麼各地在老人去世時穿壽衣有什麼講究呢?現在年輕人還知道嗎?下面我來說說我們當地的傳統喪葬習俗。在老人去世之後,第1件事情就是由子孫後代幫忙洗澡淨身,然後穿上壽衣。洗澡的時候必須用艾草泡水,當然不是真的全身洗澡,主要是用艾水擦拭一下,讓老人乾乾淨淨的上路。這件事情必須是剛剛咽氣之後馬上就開始做,因為這個時候老人的身體還是軟的,沒有變得很僵硬,否則的話如果身體一旦冷了變硬了,就不好操作了。
  • 老人去世後,子女不懂穿壽衣怎麼辦
    【壽衣誰給穿】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老人的壽衣應該子女給穿。其實,子女給穿壽衣,也是有講究的。如果死者為男性,壽衣應由兒子、女兒來穿;如果死者為女性,壽衣應由女兒、兒媳給穿。這種穿壽衣的講究,限於兒女雙全的家庭。那麼,如果老人只有一個子女,又該如何穿呢?
  • 厚厚的壽衣到底有什麼用?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很多人年輕人不懂
    這種開解人的詩句也算唐寅獨一份了,若是想得開的人還好,想不開的人讀了難保不會更加發愁,在他看來我們周圍,每年都有人被黃土一抔掩去,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留戀,總之,人都只能活這麼就。至於那些總惦記身後事的,有多少人去世了連個祭奠掃墓的人都沒有,人生到頭一場空啊。
  • 為什麼要在死人的臉上蓋上一塊白布?
    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我們都曾在影視劇中看到這樣一幕:一個護士推著一個蒙著臉的病人出來,這個時候醫生會在一邊說很慚愧什麼什麼的。這個時候家屬崩潰,開始撲在本人身上大哭大叫,甚至還會及激動過度昏迷過去。一般來說出現這樣的劇情,顯示著病人已經死了。不止在電視裡是這樣,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的,雖說沒人想在醫院中看到這樣的情況,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 人死後為何都穿壽衣,而且不能露手?原來是這樣
    老話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逃不過的,人們一直對死亡這個話題諱莫如深,其實我們應該正視死亡,讓它順其自然,不要去害怕死亡,更不至於「談虎色變」。說到死亡,就不得不說說身後事了。
  • 95後女孩當壽衣模特,「一開始聽著都很害怕」
    告訴她時,她愣住了,還讓我辭職,說「小姑娘做這個多不好呀」。在她的傳統認知裡,壽衣的款式陳舊、陰森、古板,她對這方面的認知比較局限。我拿出我賣的壽衣給她看,這些款式各異的壽衣打破了她對壽衣的認知。我和她分享我設計這些款式的思路和想法,還跟她講我和顧客溝通時遇到的問題,聊著聊著,我媽甚至會幫我出謀劃策。一來二去的,她也就接受了這份工作。
  • 人死後為何要穿壽衣,殯儀館工作人員說出真相,原來沒那麼簡單
    在古代一直延傳至今的事情很多,比如我們每天都在用的筷子,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再比如人去世後,無論是歷代的君王,還是平民百姓,都很重視人去世後的一些事宜,這也是一直延傳至今。這些事宜,不僅是一種文化,也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人去世後,為什麼必須穿壽衣?來看看殯儀館工作人員怎麼說。
  • 男子因醫患糾紛穿壽衣躺路邊 路人嚇壞報警(圖)
    「有個男的穿紅色壽衣,頭戴壽帽,躺在路邊兩眼緊閉,整整半個小時沒有動彈。」昨天早上,有讀者撥打本報熱線電話962000,稱眼前這一幕就發生在潛山路與望江西路交口東側一百米處。據介紹,路人以為有「死人」被遺棄路邊,紛紛打電話報警,民警和120急救人員相繼趕到後,該男子卻突然起身「復活」,把周圍市民嚇得不輕。
  • 95後女生放棄高薪辭職做「壽衣模特」,坦言:逝者也應可可愛愛
    第一次是你的心臟停止跳動,那麼從生物的角度來說,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禮上,認識你的人都來祭奠,那麼你在社會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後,那你就真的死了。提起死亡,我們總是略分沉重,尤其在2020年,這一不平凡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太多的離別,太多的逝去。
  • 上山打蛇做琴、穿壽衣登臺演出……麗江居然還有如此迷古樂的95後!
    從動作到談吐,他都像一個至少年過四十的中年人,就連朋友都叫他「老人的朋友」。但再仔細看看他面色紅潤、皮膚飽滿的樣子,又確實是個25歲小夥子的模樣。  其實,與年齡衝突的不只談吐舉止,還有他「古樂傳承人」的身份。在古樂式微的年代,這個95後突然就出現在一群鶴骨霜髯之間,然後篤定地說道:不管別人怎麼看我,我一輩子就搞這個了。
  • 人去世後為什麼要穿壽衣,有些講究你也應該了解一下
    人離世後,壽衣是必須要為離世之人準備的,對於壽衣就有很多講究,看看都有哪些講究吧!第一,穿壽衣。不同性別的人死去,由不同的後代給他們穿衣服。如果離世的是女性,就得讓女兒或則是兒子媳婦給穿戴衣服。如果離世的是男性,就得是自己的孩子給穿戴衣服,專門給離世之人穿戴衣服的人也可以給穿戴整齊。總的來看,都是家裡最親近的人才有資格給離世的人穿衣服。這就是穿壽衣的規定。
  • 把黛玉衣服給死人裝裹,王夫人只討厭黛玉?她對所有人都冷漠無情
    跛足道人有把神奇的風月寶鏡:正面看是紅粉美人,背面是一副骷髏,這副鏡子的用法也奇怪,千萬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美人不能看,看了會要命,只能背面的死人骷髏。作者有把如椽之筆,寫的都是假語村言。乖巧的寶釵馬上說,不用麻煩,她有生日衣服,可以拿來救急,王夫人道:「雖然這樣難道你不忌諱?"寶釵笑道:「姨娘放心我從來不計較這些。」這個情節怎麼看怎麼彆扭:王夫人吃齋念佛,應當說比較迷信的,知道生日的衣服給死人很忌諱,寶釵主動提出給衣服,反問難道你不忌諱?
  • 女大學生稱因給淘寶商家差評 被店家郵寄一套壽衣
    事件:女大學生發帖包裹裡面竟是一套壽衣在帖子裡,買家詳細地陳述了事情發生的原委。她是一名女大學生,也是一個網購迷,10日下午,在宿舍樓下,她收到了一個中通快遞,快遞由北京海澱寄出,具體地址沒有寫,打開一看,裡面竟是一套壽衣!
  • 壽衣的種類及注意事項
    壽衣從廣義上理解,品類是不計其數的。逝者家屬完全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各種款式、面料(易造成汙染的面料除外)。以下介紹的只是傳統和現今比較流行的壽衣的種類:衾:裹屍的包被,形似鬥篷,以綢、緞面料織成,繡以花卉、蟲魚、壽星等吉祥圖案,穿在逝者的最外層。壽衣:壽衣包括衣、褲、裙。衣有長衫、短襖、馬褂、旗袍等,並有內衣、中衣、外衣之分,褲和裙皆有長、短及各類中西不同款式。壽帽:又稱壽冠。
  • 壽衣面料忌緞子 黑傘火盆要必備
    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贊叔說,家裡出了這種事,一般人都是比較低調的。如果不是特別好的朋友,並不用專門通知他們。一般人都是從別人口中得知,主動上門弔唁。這期間,主人家一般不會到別人家做客,外人無事也不會登門。許多人都會問,出席喪事是否要給「帛金」?記者了解到,廣州人也有給「帛金」的習慣,但它與喜宴的「紅包」不同,並不是一定要給,多少也沒有定數。
  • 湖南79歲患癌老人挖洞等死被救出,稱不想連累子女,壽衣都穿好了
    文/小何社會論標題:湖南79歲患癌老人挖洞等死被救出,稱不想連累子女,壽衣都穿好了人生不過數十載,我們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過程,但相比較老去,我們更擔心自己會患上絕症痛苦的離開癌症是每個人都談之色變的疾病,它每年會帶走無數的生命,但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絕大多數老人還是擔心自己會連累到子女,這份親情令人動容。近期,湖南武岡一79歲患癌老人住院多次,因疼痛難忍且子女不在身邊,便生出了輕生的念頭。為了不連累子女,老人自己給自己挖好坑洞,穿著預先準備好的壽衣,就蹲在坑裡靜靜地等死。
  • 張愛玲穿奇裝異服校稿,工人駐足停產:只要別致,壽衣也挺好
    張愛玲的作品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被廣為傳誦,否則,以張愛玲的人格魅力,現在一定有非常多年輕人喜歡她。張愛玲的性格,就和現在的年輕人所嚮往的那樣,最顯著的,就是標新立異和鋒芒畢露。許多人說張愛玲狂,從衣著、從行為舉止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