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丨新生兒疼痛評估與鎮痛管理專家共識(2020版)

2020-12-20 圍術論壇

疼痛是機體受到損傷或潛在損傷時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情感體驗,是一種複雜的生理、心理活動。疼痛既可以是局部表現,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種反應。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早產兒和足月兒均能感受到傷害性刺激帶來的疼痛並產生應激反應,除近期生理指標及血流動力學波動、行為改變、激素水平變化,還能導致遠期的痛覺敏感性改變、神經系統重塑、內分泌系統改變、免疫應答失衡、情感認知及行為障礙。

目前,新生兒的疼痛管理問題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師的重視,為進一步規範疼痛評估和鎮痛管理,通過檢索、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萬方資料庫等,檢索日期截止至2020年5月31日),中國醫師協會新生兒科醫師分會和中國當代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識。本共識國際實踐指南註冊號:IPGRP-2019CN011。共識意見的證據和推薦級別依照GRADE標準。證據級別分為高、中、低和極低4級(表1)。根據對共識推薦意見的證據支持級別、效益、負擔、風險和費用的綜合判斷,推薦級別分為4種:推薦使用、建議使用、建議不使用、推薦不使用(表2)。GRADE推薦強度分類的優點在於它為患者、臨床醫生和決策者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尤其適用於缺乏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的臨床情況。

1、疼痛評估

專家共識:疼痛評估方法的選擇取決於新生兒個體和疼痛的類型;而且,因新生兒處於被動狀態,動作少,面部表情不明顯,心率和呼吸率變異性低。評估方法推薦生理和行為等多項指標的綜合評估,即多維性評估;非緊急情況下,推薦聯合應用幾種量表評估;疼痛量表中的各種行為反應判定依賴於觀察者的主觀判斷,推薦測評者通過培訓以減少差異性;評估結果受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使用鎮靜藥物的影響;評估量表並不能充分評估新生兒持續性或慢性疼痛(如大手術、骨髓炎或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術後造瘻)的強度,故臨床工作中不能完全依賴於疼痛評估量表,而忽視患兒自身的疼痛體驗。

常用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有以下幾種(表3)。

(1)早產兒疼痛量表(PIPP):先記錄胎齡得分,操作前後記錄經皮氧飽和度、心率等生理數值和面部表情。為多維疼痛評估工具,用於早產兒。總分為7項之和,最低為0分,最高為21分,分值大於6分表示存在疼痛,得分越高,疼痛越顯著。因PIPP需要醫護人員計算百分率,會一定程度影響臨床可行性。目前該表已經過改良,考慮到胎齡和行為狀態對測試結果的影響。修訂後的PIPP(PIPP-R)已推出,精確性及靈敏度得到進一步提高。

(2)新生兒疼痛/激惹與鎮靜量表(N-PASS):為多維疼痛評估工具,包括哭鬧、行為狀態、面部表情、四肢肌張力、生命體徵5項。用於足月兒和早產兒疼痛和鎮靜水平評估。疼痛/躁動評分是在沒有任何幹預的情況下通過觀察進行評估,每項評分0~2分,總分0~10分;鎮靜評分通常用於使用鎮靜藥物的患兒,每項標準為-2~0分,總分-10~0分。疼痛總分>2分和鎮靜評分<-2分均需幹預治療。缺點是很難對疼痛和激惹加以區分,另外,用於早產兒需要根據胎齡糾正評分(胎齡<28周加3分;28~31周加2分;32~35周加1分)。

(3)新生兒疼痛量表(NIPS):為多維疼痛評估工具,用於早產兒和足月兒(出生至生後6周)操作性疼痛評估。NIPS包括面部表情、哭鬧、呼吸類型、上肢、腿部、覺醒狀態6項。最低為0分,最高為7分,分值愈高表示疼痛愈嚴重。其中哭鬧項,如果患兒插管哭不出聲音,但有明顯的嘴部活動也記錄為大哭。該量表較為簡單,醫護人員容易掌握,便於臨床操作,不需要額外的評估技能或工具。

(4)新生兒術後疼痛評估量表(CRIES):為多維疼痛評估工具,包括啼哭、氧濃度、生命體徵、面部表情、睡眠5個方面,用於評估胎齡32周至糾正胎齡60周新生兒的術後疼痛,也可監測患兒對治療的反應或恢復情況。總分為10分,>3分為輕度疼痛,即應進行鎮痛治療;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生命體徵在最後測量,以免驚醒患兒,幹擾結果。

(5)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NFCS):根據新生兒面部動作變化評估疼痛,為單維疼痛評估工具。如果患兒有以下1項表現計為1分:①皺眉;②擠眼;③鼻唇溝加深;④張口;⑤嘴垂直伸展;⑥嘴水平伸展;⑦舌呈杯狀;⑧下頜顫動;⑨嘴呈「O」形;⑩伸舌(伸舌只用於評估早產兒)。NFCS的總分為以上10項得分之和,最低為0分,分值愈高表示疼痛愈嚴重。早產兒最高10分,足月兒最高9分。此評分不適用於面部表情破壞的操作,如氣管插管、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篩查。研究表明,NFCS用於評估足月兒急性操作性疼痛比PIPP更為敏感。

(6)新生兒急性疼痛評估量表(NIAPAS):為多維疼痛評估量表。包括5個行為指標(警覺性、面部表情、哭鬧、肌張力和對操作的反應)、3個生理指標(心率、呼吸和血氧飽和度)和1個情境指標(胎齡)。胎齡、哭鬧0~3分、警覺性、面部表情、對操作的反應、心率、氧飽和度0~2分,肌張力和呼吸0~1分,總分0~18分。該量表信度、效度高,實用性和可行性較強。

(7)新生兒疼痛與不適量表(EDIN):為評估量表。包括面部表情、肢體活動、睡眠質量、與護士接觸的反應、可安慰性5項,大於5分表示存在疼痛。用於評估早產兒和足月兒持續性(慢性)疼痛的評估,如機械通氣過程中疼痛的評估。該量表排除所有生理性指標和一些公認的疼痛影響因素,如行為狀態、疾病嚴重程度等,信度、效度高,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性。

2、疼痛管理

2.1 輕度疼痛管理

專家共識:輕度疼痛管理,包括手指血及足跟血採樣。主要以環境措施為主(溫柔撫觸、母親親、餵),輔以非藥物措施(舒緩音樂療法、非營養吸吮聯合蔗糖水餵養)。

2.1.1 環境措施  

(1)採血前溫暖足跟以增加局部血流的做法是無用的,不作推薦(4 B)。

(2)採用撫觸、輕聲安慰等方法分散新生兒的注意力,建立這些良性刺激阻止疼痛向大腦皮質傳導,達到良好的安慰(2 B)。一項納入16個研究的系統評價證據顯示,使用感覺刺激的所有方法比單用24%蔗糖水更能有效緩解操作性疼痛。

(3)儘可能讓嬰兒母親參與採血過程,可母親抱餵或是母嬰間親密接觸(2 B)。

(4)選用自動針刺裝置,而非手動採血針(2 B)。

(5)不要擠壓灌注良好的足跟,且擠壓本身也會產生不必要的疼痛,故採血時擠壓不作推薦(4 B)。

2.1.2 非藥物性措施 

(1)應用24%蔗糖水(0.2~0.5 ml/kg)、非營養吸吮或母親抱餵(1 A),也可選用25%葡萄糖液(0.5ml/kg)(2 B)。在疼痛操作前2 min給予蔗糖水,可最大程度降低生理性和行為性疼痛指標,效果可持續4 min。而一項納入51個非藥物治療減輕疼痛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非營養性吸吮可緩解早產兒及足月兒足跟採血引起的疼痛。音樂對於足跟採血亦有良好鎮痛效果(2 B),音樂來源可採用父母親的輕柔話語聲、舒緩的歌曲聲,聲音強度不應超過75 dB,儘可能不要使用耳機,而應使用揚聲器在離患兒合適的距離播放(1 A)。另一項納入42例研究對象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音樂鎮痛有效,而若聯合口服蔗糖水效果更佳,但2018年的一項綜述對此亦有質疑,應慎重看待。

(2)需要注意的是,出生2 d內反覆接受足跟採血的足月新生兒,單純口服蔗糖水的效果不理想(3 B)。因非營養性吸吮聯合蔗糖水有協同鎮痛效應,推薦儘可能採用(2 B)。一項隨機對照試驗(RCT)比較了口服蔗糖水、葡萄糖液及非營養性吸吮3種方法的效果,單獨應用時以非營養性吸吮的鎮痛效果最好,同時非營養性吸吮聯合口服蔗糖水或母乳有協同作用,對足跟採血鎮痛效果好,且無不良反應。可在操作不同階段(如足跟採血前2 min、採血時及採血後2 min)予以非藥物性措施,比單次應用更有效(2 B)。

2.1.3 藥物性措施  

輕度疼痛一般不推薦藥物幹預,下述臨床措施已證明無效。

(1)足跟採血時局部麻醉低熔混合物(EMLA)不能減輕疼痛,不推薦使用於新生兒(4 C)。

(2)操作前提前應用對乙醯氨基酚類藥物鎮痛無效,不推薦使用(4 B)。

2.2 中度疼痛管理

專家共識:中度疼痛包括外周動靜脈穿刺、肌肉及皮下注射,蔗糖、母乳和非營養性吸吮雖對緩解中度疼痛有效,但不足以顯著緩解相關疼痛,選用合適套管針(24~26 G)、精準穿刺是減少疼痛的重要前提。另外,穿刺部位應用局麻類藥物亦有效,不推薦靜脈用藥。

2.2.1 靜脈穿刺、動脈穿刺

(1)環境措施:可應用上述足跟採血時所推薦的方法。儘可能選擇24~26 G的較小型套管針(1 A)。

(2)非藥物性措施:採用24%蔗糖水、穿刺前母親抱餵安撫和非營養性吸吮(2 B)。一項系統評價表明,母親抱餵同其他非藥物措施一樣,對於緩解靜脈穿刺疼痛有效。

(3)局部藥物性措施:①如有可能做出計劃安排,穿刺前60 min局部用咬合繃帶覆蓋EMLA霜,這樣可以替代常用的醫用膠布,其黏性較低,以避免撕脫時產生疼痛(2 B)。②如可能,應使用起效更快(30 min內)的麻醉劑(如40 g/L利多卡因脂質體霜)(2 B);而像丁卡因霜等製劑對新生兒無效,不推薦使用(4 A)。

2.2.2 肌肉及皮下注射 

(1)環境措施:①可能情況下應優先選用靜脈給藥,疼痛程度小(1 A)。②另外,可應用前述足跟採血的環境措施,同時儘可能選擇較小型號針頭(1 A)。

(2)非藥物性措施:可採用撫觸(包括皮膚接觸護理,skintoskin)、蔗糖水和非營養性吸吮(2 B)。一項涵蓋19項研究的系統綜述表明,皮膚接觸護理對於穿刺鎮痛有效。

(3)局部藥物性措施:操作前60 min應用0.5~1.0 gEMLA霜(2 B)。5%EMLA為2.5%利多卡因和2.5%普魯卡因混合物,對肌肉及皮下注射等操作均有良好的鎮痛作用。

2.3 中-重度疼痛管理

專家共識:中-重度疼痛包括各種穿刺(腰椎、胸腔、腹腔、側腦室穿刺)、各種置管(氣管插管、胸腔引流管、導尿管、經皮中心靜脈置管)、ROP篩查。除輕度疼痛所用措施外,操作前需擺好體位,做到精準穿刺,可局部應用麻醉藥物,而靜脈應用鎮靜藥物,如何權衡其利弊、目前證據不一。

2.3.1 腰椎、胸腔、腹腔、側腦室穿刺

(1)環境措施:良好的體位可緩解及預防疼痛,不良體位還可引起誤吸、低氧血症、心跳驟停,尤其是在危重患者(1 A)。同樣建議儘可能選用小號穿刺針,移去穿刺針管芯能提高成功率(2 B)。

(2)非藥物性措施:聯合應用24%蔗糖水、非營養性吸吮或母乳(2 C)。

(3)局部藥物性措施:操作前60 min穿刺部位應用EMLA霜(1 A)。由於新生兒α1-酸性糖蛋白、白蛋白濃度低而導致藥物血清游離濃度高,且肝酶系統發育不成熟,局麻藥半衰期延長,故要慎用局麻藥。因此,局麻藥物的使用(如0.5%~1.0%利多卡因皮下浸潤)並不推薦為一線用藥(4 A)。

(4)全身性藥物性措施:對於已插管的患兒,若極不配合,可應用鎮痛鎮靜類藥物,如靜脈緩慢注入阿片類藥物。一項納入45例新生兒的RCT顯示,新生兒腰椎穿刺前使用芬太尼(每次0.5~3.0 μg/kg)能有效降低操作性疼痛,僅少數病例出現嘔吐和輕微暫時的氧飽和度降低。對於未插管、煩躁的足月兒,可以使用咪達唑侖類鎮靜藥,但應注意監測生命體徵變化(2 B)。

2.3.2 氣管插管 

(1)環境措施:對於選擇性氣管插管,良好的體位、溫和的環境、充分的術前準備仍是十分必要的(1 A)。

(2)非藥物性措施:推薦術前30~60 min聯合應用24%蔗糖水(0.2~0.5 ml/kg,不可過晚或過多給予以免插管時誤吸)、非營養性吸吮及音樂療法(2 B)。在高級氣道管理中,快速引導插管可以預防誤吸及氣道損傷,同時可以減少疼痛刺激(2 B)。另外,關於插管後痰液吸引疼痛,目前研究不多。開放式吸痰疼痛感強於密閉式吸痰。而Fatollahzade等研究表明,溫柔撫觸對氣管內吸引疼痛有緩解作用。

(3)局部藥物性措施:氣管插管時應用適當的鎮痛或鎮靜藥物可使操作變得容易(減少操作次數和縮短時間),減少潛在的、有害的應激反應生理波動和疼痛(1 A)。而有關新生兒選擇性氣管插管術前用藥,可採用不同途徑給藥,多種藥物單獨或聯合應用。在經鼻插管前,國內臨床常用小劑量(0.3 ml/kg)的利多卡因凝膠滴鼻或潤滑氣管導管,可能有效(2 B)。

(4)全身性藥物性措施:可採用阿片類藥或阿片類藥物聯合肌松劑,如嗎啡0.05~0.1 mg/kg肌肉注射或靜脈推注(2 C)、芬太尼(1~3 μg/kg)聯合咪達唑侖(0.05~0.1 mg/kg)(2 C)。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的一項系統評價顯示,在NICU中輸注咪達唑侖鎮靜或可增加患兒神經毒性。靜脈推注芬太尼要持續至少2 min,以減少胸壁強直的不良反應。

2.3.3 胸腔引流管、導尿管置入和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  

(1)非藥物性措施:選擇合適的行為性疼痛控制措施,如良好的體位、術前撫觸、非營養性吸吮(2 B)。

(2)局部藥物性措施:非緊急狀態下,可在穿刺點塗EMLA霜(1A);時間允許也可聯用非藥物措施及局部藥物措施;緊急情況下,可直接行0.5%~1.0%利多卡因(2~4 mg/kg)皮下浸潤(2 B)。

(3)全身性藥物性措施:對於非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狀態患兒,前述非藥物措施及局部藥物措施多可滿足鎮痛需要;而對於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患兒,可靜脈緩注阿片類藥物,如嗎啡0.05~0.1 mg/kg靜脈推注(2 B);操作後,繼續使用靜脈注射或持續靜脈滴注阿片類藥物,監測疼痛級別(2 B)。

2.3.4 ROP篩查 

(1)環境和非藥物性措施:檢查時間應與餵養時間有一定間隔,最好30 min以上。採取適宜的環境性疼痛控制措施如音樂療法,以及24%蔗糖水聯合非營養性吸吮或母親抱餵(2 A)。但口服蔗糖水需要間隔多次使用,以維持持續的鎮痛效果。

(2)藥物性措施:這是臨床使用最多的有效措施,多可滿足鎮痛的需要。行ROP時,可於篩查前半小時選擇4 g/L奧布卡因或10 g/L丁卡因或5 g/L鹽酸丙美卡因1~2滴滴眼局麻(1 A)。國外有局麻藥物聯合緩慢靜脈注射阿片類或氯胺酮,但因潛在的不良反應,國內不作推薦(3 C)。

2.4 重度疼痛管理

專家共識:對於重度疼痛刺激,多需使用局部及靜脈聯合鎮靜、鎮痛、肌松藥物,如EMLA霜、咪達唑侖、芬太尼、對乙醯氨基酚、嗎啡,但目前我國尚缺少全國性大樣本的多中心研究,更多的是一些單中心的經驗性應用。

2.4.1 切開式中心靜脈置管  

多用於普通臍靜脈置管、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經皮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輸液港等置管困難而又需長期輸液者,臨床已很少使用。

(1)非藥物性措施:在準備階段,儘可能應用24%蔗糖水聯合非營養性吸吮或母親抱餵(2 B)。注意,如計劃進一步使用全身性藥物措施,所有餵養均應暫停,須禁食禁飲4 h,防止誤吸。

(2)局部藥物性措施:操作前60 min應用EMLA霜(2 B),或0.5%~1.0%的利多卡因(2~4 mg/kg),以1:10稀釋於84 g/L碳酸氫鈉溶液中,直接皮下浸潤(2 B)。

(3)全身性藥物性措施:包括兩個方案。方案一:緩慢靜脈注射芬太尼(每次0.5~3.0 μg/kg)(2 B)和咪達唑侖[胎齡24~26周:0.02~0.03 mg/(kg·h);27~29周:0.03~0.04 mg/(kg·h);≥30周:0.03~0.06 mg/(kg·h)](2 B)。方案二:緩慢靜脈注射芬太尼(每次0.5~3.0 μg/kg)和肌松劑,如泮庫溴銨(2 C)。

2.4.2 圍手術期鎮痛 

指手術前(原發病)、手術中(組織器官創傷)、手術後(痊癒期)引起的疼痛。術後後遺症期及併發症引起的疼痛多為慢性疼痛,不屬於此範疇。

(1)非藥物性措施:在準備階段,儘可能安撫,無腸道餵養禁忌證者可於術前4~6 h應用24%蔗糖水聯合非營養性吸吮或母乳(2 B),4~6 h後禁食禁飲。

(2)局部藥物性措施:需行手術的患兒多不採用。

(3)全身性藥物性措施:包括兩個方案。方案一:緩慢靜脈注射芬太尼(2 B)和咪達唑侖(2 B)。方案二:術後通過口服或直腸應用撲熱息痛似可減少聯合嗎啡的用量,如對乙醯氨基酚,其劑量和用法依據出生胎齡/日齡而定:胎齡28~32周早產兒,每6~8 h 1次,每次10~12 mg/kg,最大量40 mg/(kg·d);胎齡33~37周早產兒或日齡<10 d的足月兒,每6 h 1次,每次10~15 mg/kg,最大量60 mg/(kg·d);日齡≥10 d的足月兒,每次4~6 h 1次,每次10~15 mg/kg,最大量75 mg/(kg·d)(2 B)。但對於術後鎮痛,布洛芬目前已證明無效(4A)。

2.5 長期慢性疼痛的管理

專家共識:長期慢性疼痛包括長期機械通氣、各種深靜脈置管、動脈導管、引流管、導尿管置管、手術切口、術後組織損傷、術後併發症期(如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術後造瘻)等引起的慢性疼痛。加強各種切口和管路的護理,避免感染,可以應用鎮靜鎮痛藥物如嗎啡、芬太尼、咪達唑侖,但有一定成癮性,且總體而言目前尚缺乏有效且不良反應較少的舉措。另外,因慢性疼痛長期使用鎮痛鎮靜藥物,應注意藥物不良反應的產生。

(1)非藥物性措施:應用袋鼠式護理、24%蔗糖水聯合非營養性吸吮及母親抱餵可能有效(2C)。

(2)局部藥物性措施:針對慢性疼痛多無有效局部應用辦法。

(3)全身性藥物性措施:美沙酮鎮痛在國外的應用相對廣泛,而在國內目前是禁用的(3 C);非甾體抗炎藥如對乙醯氨基酚可能有效,該藥物屬於非甾體抗炎藥,有胃腸道不良反應(2 C)。機械通氣鎮痛類藥物因可能延長機械通氣時間,有成癮性,目前不推薦常規使用,相關鎮痛可使用嗎啡(早產兒禁用),如口服嗎啡:每次0.08 mg/kg,每4~6 h 1次;肌肉注射或靜脈推注嗎啡:每次0.05~0.10 mg/kg,每4~6 h 1次;持續靜脈輸注嗎啡:0.01 mg/(kg·h),最大劑量0.03 mg/(kg·h)。也可使用芬太尼鎮痛,其負荷量為1~2 μg/kg,隨後0.5~1 μg/(kg·h)維持,效果良好,心率下降、胸壁強直、藥物依賴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2 B)。

2.6 緊急情況疼痛管理

專家共識:對於緊急情況下新生兒疼痛,尚缺乏足夠的研究證據及評估有效手段,處理以救治為第一原則。

2.7 新生兒鎮痛管理階梯方案

新生兒鎮痛階梯方案管理見圖1。

來源:中國當代兒科雜誌

圍術期醫學論壇(zhwsyxlt)

相關焦點

  • 重症肌無力管理國際共識指南重磅發布丨2020更新版
    >昨日(2020年11月3日),神經病學雜誌發布了《重症肌無力管理國際共識指南(2020更新版)》,該共識指南基於文獻中的最新證據,對2016年《重症肌無力管理國際共識指南》的內容進行了更新。文末附指南原文下載連結~2016年《重症肌無力管理國際共識指南》是首個的重症肌無力國際共識指南,發布之前醫脈通也對其中的指南要點進行總結,可以點擊下方文章回顧☟☟☟ 2013年10月,美國Myasthenia Gravis基金會任命了一個工作組來制定重症肌無力(MG)的治療指南,並召集了一個由15名國際專家組成的小組。
  • 不同情況下成人體外膜肺氧合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20版)發布
    文章轉載自:李軼江專家簡介:李軼江,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是原德國弗萊堡大學心臟中心心血管外科醫師,弗萊堡大學醫學院博士導師,德國漢諾瓦醫科大學分子醫學科研博士,心臟外科學臨床博士,同時擁有德國心臟外科專科醫師執照和德國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執照。是深圳市「孔雀計劃」認定的B類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深圳市寶安高層次人才。
  • 中國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技術專家共識
    中國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技術專家共識(2020)[J].中華圍產醫學雜誌, 2020,23(7):433-440.DOI:10.3760/cma.j.cn113903-20200416-00354 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產科學組 中華護理學會產科護理專業委員會 中國醫院協會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委員會
  • 東北製藥嗎啡產品進入中國首部癌痛PCA專家共識
    近日,《皮下持續輸注癌痛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版)》在國家核心學術期刊-中華醫學會《中華疼痛學雜誌》成功發布,對國內難治性癌痛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其中,東北製藥鹽酸嗎啡注射液產品成功進入《共識》治療方案。  《皮下持續輸注癌痛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0 版)》是中國首部癌痛PCA治療的專業共識。
  • 《兒童流感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20年版)》發布!
    《兒童流感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20年版)》是在2015版專家共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修訂,關於兒童流感診斷標準與治療,共識主要涉及以下內容。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流感病毒特異性IgG抗體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重症病例: 流感病例出現下列1項或1項以上情況者為重症流感病例: (1)呼吸困難和/或呼吸頻率增快:5歲以上兒童>30次/min;1~5歲>40次/min;2~12月齡>50次/min;新生兒
  • 專家共識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中國專家共識(2020更新版)》發布
    2020年5月30日在第十四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結構論壇上,《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中國專家共識(2020更新版)》 隆重發布。發布會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達新教授主持,葛均波院士、王建安教授、吳永健教授、周玉傑教授、陳茂教授、蘇晞教授、羅建方教授、陶凌教授、潘文志教授、宋光遠教授等參加發布會。
  • 重症肌無力管理國際共識指南重磅發布丨2020更新版
    2016年《重症肌無力管理國際共識指南》是首個的重症肌無力國際共識指南,發布之前醫脈通也對其中的指南要點進行總結,可以點擊下方文章回顧 制定背景 2013年10月,美國Myasthenia Gravis基金會任命了一個工作組來制定重症肌無力
  • 最新版《重症肌無力管理國際共識指南:2020更新》搶先看
    2020年11月3日,神經病學雜誌Neurology在線發表了《重症肌無力管理國際共識指南:2020更新》[1],這是繼2016年發表首個重症肌無力管理國際共識指南後第一次更新
  • 每周一課|王沂峰教授:子宮內膜異位症長期管理中國專家共識解讀
    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症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多次討論制定了本共識,旨在以2015年《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治指南》為基礎、在新的診治觀念的背景下強調、重視、推廣和規範內異症的長期管理策略,以提高中國的內異症診治水平。
  • 2020年中國乾眼專家共識定義、分類、檢查、診斷解析
    在2017年長沙舉辦的全國乾眼會就提出了我們要起草新的乾眼共識,歷經四年,終於在2020年出版了全新的乾眼專家共識。本文將從定義,分類,檢查和診斷四個方面來解析2020年乾眼專家共識的內容。(摘自共識原文)與2013年版共識不同,2020年版乾眼專家共識將「蒸發過強型乾眼」改為「脂質異常乾眼」,將「粘蛋白缺乏型乾眼」改為「黏蛋白異常型乾眼」。本次專家共識命名更科學規範,水的問題歸一類,脂質問題歸一類,黏蛋白問題歸一類。所以我們將原來的蒸發過強型改為了脂質異常型,而黏蛋白也由缺乏型改成了異常型,就是說除了量的問題以外,質的變化也會造成淚膜的不穩定。
  • 中國支氣管擴張症專家共識(2020版)要點解讀,純乾貨來了!
    患者常常因支擴反覆感染、急性加重而多次住院,如何規範診治是呼吸科臨床醫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的瞿介明教授在2020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上為我們精彩解讀了《中國支氣管擴張症專家共識(2020版)》(簡稱「共識」)的更新要點。
  • 解熱鎮痛藥在兒童發熱對症治療中的合理用藥專家共識解讀
    作為這份《專家共識》的主要執筆人,非常高興通過公益平臺為大家進行解讀,也希望能藉此在網上與大家交流。 兒童發熱概述、機制及影響 發熱是指體溫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體溫波動的上限。通常採用肛溫≥38 ℃或腋溫37.5 ℃來定義。
  • 速讀長三角:中國首個自動化腹膜透析專家共識發布
    (文匯報)國內首個完整的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建設方案發布作為《健康上海行動》首批40個重點項目之一,「上海市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建設研究」由市疾控中心組織開展研究,歷經一年多時間,從評估範圍、評估內容、指標體系、評估流程、組織管理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完成研究報告及上海市健康影響評估《管理辦法》《評估指南》《指標體系》三個技術方案,
  • 10部最新兒科指南和共識,一文收入囊中|10月指南更新
    兒童腦性癱瘓疼痛管理專家共識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的核心問題是中樞性運動發育障礙和姿勢異常,但其疼痛問題也非常突出,據報導腦癱患兒中伴發疼痛者約佔3/4。腦癱本身可引起多種疼痛,此外,治療肢體殘疾也可引起醫源性疼痛。疼痛不但會強化腦癱患兒異常姿勢、加重肢體畸形,而且還會在心理層面造成患兒負面情緒,導致其社會生活受限。
  • 如此專家共識
    從涵蓋範圍看,有中國**專家共識、**省專家共識、**市專家共識,還有湘皖鄂專家共識、長三角專家共識等等,甚至還有某某醫院專家共識;從學科分布看,內外婦兒臨床科室無一例外,檢驗病理放射一個不落;從涵蓋內容看,從預防、幹預、診斷、治療、護理、管理。細分到如何,舉個例子,連「拉粑粑」都有了中國專家共識。如何制定專家共識,也有共識!!!
  • 創傷性脊柱脊髓損傷康復治療專家共識
    為進一步規範TSCI康復治療、促進脊柱脊髓損傷術後康復,中國醫師協會急救復甦專業委員會創傷骨科與多發傷學組召集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結合國內外最新的循證醫學證據和臨床經驗,撰寫了本共識。本共識從TSCI的損傷分級、康複評定、康復策略及主要康復措施等方面提出專家推薦意見,為TSCI患者的早期處理提供標準規範,以提升其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後。
  • 《兒童輪狀病毒胃腸炎免疫預防專家共識(2020版)》發布!
    適齡兒童按照本共識所推薦的免疫程序儘早開始接種RV疫苗;按照相關法規或方案要求做好兒童接種RV後的預防接種信息登記、報告和AEFI監測工作;有條件的地區或RV疾病負擔較重的地區可儘早將RV疫苗納入免疫規劃。
  • 【專家共識】2020版外周神經阻滯併發症防治專家共識
    為規範此類併發症的診療流程,降低其發生率,優化患者預後,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特制定《外周神經阻滯併發症防治專家共識》。 外周神經阻滯是較為安全的臨床技術,整體併發症的發生率很低,約為0.05%,主要包括神經損傷、周圍組織損傷、局麻藥溢散、局麻藥毒性反應以及感染等。
  • 10部最新心血管指南和共識,一文收入囊中|10月指南更新
    近十年來AHA發布了多個心肺復甦指南版本,2020年又有新的證據,促使2020年版本出爐,對涉及成人、兒童、新生兒、復甦教育科學和救治系統等主題的指南進行了全面修訂。但是,新冠疫情對心肺復甦的影響不在此次更新範圍之內,預計年底會有相關更新。
  • 郭寧教授丨從《超高危ASCVD患者血脂管理共識》看ACS患者血脂管理
    鑑於中國人群與歐美人群對於降脂治療方案響應的差異,2020年4月,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CSC)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學組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輯委員會共同制定的《超高危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國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