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高標準建設基本農田 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20-12-14 人民網

東方市把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作為加強耕地保護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助推器」,大力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工程建設,通過對項目區田、水、路綜合整治與科學配套,有效地改善了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冬季時節,記者在位於四更鎮英顯洋的田間地頭看到,一片片冬季瓜菜綠油油地生長著,當地的農民正忙著採摘果實,現場呈現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眼前正忙著在採摘西椒這對夫婦來自四更鎮英顯村,他們告訴記者,自家今年共種植了3畝多的西椒,這一批西椒已經是今年的第三次採摘了。在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之前,取水灌溉十分困難,有的田塊又因排水不暢形成低洼田,難以進行耕作;因此,不少田塊因灌水和排水問題而被農民棄耕。如今,項目建成後,取水灌溉更方便了,原先的土渠也都變成了水泥U型渠,原來坑坑窪窪的土路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發展生產的勁頭更足了。

土路變砂石路,土渠變防滲渠,這是當地村民最直觀的感受。如今,通過土地整治,英顯洋的土地全部得到平整和利用,農田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英顯村村民的生產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四更鎮英顯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鄧井紅說,一直以來受困于田洋道路的,溝渠水利設施的制約,發展生產這一塊以前都是靠肩挑手扛,還有田頭的機井來進行灌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以後,極大地促進英顯村廣大村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耕地的灌溉系統建好後,吸引了農業企業紛至沓來投資開發。據英顯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有關負責人介紹,該村把建好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以每畝700元租金承包給農業公司,村民既可以收租金,又可參與打工,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這是英顯洋綜合整治後呈現出的喜人效果。作為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工建設項目--英顯洋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涉及英顯、居多、沙村、上下榮、旦場園、旦場等7個村莊,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7500畝,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積約8000畝,新增糧食產能1586噸,受益人口7000多人。(鄭萍、蘇群、戴真雄)

(責編:潘惠文、蔣成柳)

相關焦點

  • 探訪江西泉嶺鄉高標準農田: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探訪江西泉嶺鄉高標準農田: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2021-01-15 21:29: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姜雨薇 責任編輯:姜雨薇
  • 浦江:「三效」合一 農業水價改革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累計完成改革面積20.43萬畝,落實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資金489.42萬元,建立農民用水管理組織233個,頒發產權證420本,實現改革區域內計量設施安裝率100%、末級渠系管護覆蓋率100%,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成果覆蓋全縣。一是農業灌溉講時效。
  • 博州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情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自2014年起至今,博州農業綜合開發以全面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為己任,繼續以水利工程建設為主,農業、林業、科技措施為輔,大力發展高效節水滴灌技術,打造博州旱澇保收的高產田,確保項目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使博州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真正成為得"民心工程"。
  • 建設高標準農田 實現農業現代化
    近年來,市農業局大力實施農田質量提升工作,積極爭取上級建設資金,深入開展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墾造耕地後續管護、中低產田改造和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等工作,全力提升農田生產能力,為藏糧於地、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 同安出臺政策扶持退養戶轉產轉業 促進農業增效
    圖為村民在已經完成復墾的基本農田裡勞作。­  記者昨日從同安區獲悉,同安區農林局和同安區財政局日前聯合印發了《同安區牛蛙與畜禽退養後場地開發利用方案》。­  在全面完成全流域畜禽與牛蛙退養工作後,同安區把工作重點放在退養戶轉產轉業上。相關文件指出,此舉旨在提高該區牛蛙與畜禽退養拆除後場地利用率,推動退養戶加快轉產轉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好地搞建設,劣地搞農業?基本農田怎麼辦
    地裡栽有農作物,一些農民正在裡面勞作。當地黃河河務部門知情人士說,這些地雖然處在河道內,但有的已經被劃入基本農田。2019年7月18日,在河南省鄭州市某區唯一的自然山區,曾違規佔用的基本農田被復耕 馮大鵬 攝好地搞建設,劣地搞農業?
  • 涼州區紮實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近年來,涼州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總體目標,堅持「夯實基礎、確保產能,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依法嚴管、良田糧用,政府主導、多元參與」原則,精心組織,科學規劃,規範管理,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 永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入手 特色農業經濟促農增收
    ,積極探索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有效途徑,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特色產業辦基地、圍繞基地舞龍頭、圍繞龍頭闖市場,結合傳統優勢和地域特點,著力打造羅漢果、優質米、西紅柿、柑橘、桑蠶特色板塊和種蛋鴨、溫氏雞等特色養殖,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 全國人大代表黃志峰:整合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機構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黃志峰提交建議,建議整合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管理機構。  建議指出,近幾年,中央及地方政府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極為重視,投資量逐年增加,為國家糧食安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改善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參與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有國土、財政、農業、水利、發改、菸草等部門。
  • 小港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火熱進行中
    小港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火熱進行中 2020-12-15 13: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市農業產業扶貧促農增收
    本報訊 記者萬明報導:日前,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16年以來,上饒市農業農村局切實履行部門工作職責,紮實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和各項巡視反饋問題的整改落實,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實現高質量、確保可持續」工作原則,圍繞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強化產業扶貧提質增效,持續推進產業扶貧精準到戶,為全市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
  • 推進農業現代化新模式——浙江吳興促長三角農業增收
    兩年多來,吳興區產業園圍繞水稻、水產兩大主導產業,在培育龍頭企業,推動主導產業規模化,農業綠色化發展和產業鏈延伸等方面全力推進創建工作,逐漸成為區域土地集約、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旅高效融合、農民增收的先行示範區,形成了在土地資源稀缺的長三角地區推進農業現代化新模式。
  • 河北景縣:「訂單農業」豐收忙 農民增收樂開花
    圖為王瞳鎮西場村農民正在收胡蘿蔔。牛志江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 通訊員牛志江、郝立建)往年一到胡蘿蔔成熟季節,就會出現銷路難的問題,而現在河北省衡水市景縣通過「訂單農業」,既解決了銷路,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建設高標準農田 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復工復產以來,兵團第六師一〇二團、一〇六團、軍戶農場加快推進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施工步伐,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精品工程,促進農業增產,職工增收。 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早日惠及職工群眾,師市相關部門組織一〇二團、一〇六團、軍戶農場八個標段的施工負責人、工程監理人員通過現場觀摩學習,明確了施工安全、工程質量、工程進度等方面的要求,爭取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打造成示範工程、精品工程。 據了解,師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投資975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資金7955萬元,建設項目惠及一〇二團、一〇六團和軍戶農場。
  • 扶貧故事 | 無線電集團:改善農田水利設施促增產增收
    扶貧故事 | 無線電集團:改善農田水利設施促增產增收 2020-12-01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遂寧市推動農田水利暨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綜述
    堅持五個「高標準」,注重建管並重提質效,高標準農田有了新底色  隨著「百日會戰」的深入推進,射洪市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洋溪鎮片區)已初現新底色,項目以洋溪鎮岱欽橋村、雙檬村為核心,圍繞玉米和水稻制種產業,重點整治農田宜機化,通過集中連片、立體開發,加強田網、路網和渠網配套,建設高標準農田1.15萬畝,切實擴大制種產能,提升土地綜合產值,充分發揮高標準農田建設效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江蘇崑山:智慧農業有甜頭 農民增收有奔頭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江蘇崑山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完善智慧農業平臺,幫助農民增收、創收,農業成為越來越有奔頭的產業。
  • 雞東縣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做好服務促農增收
    眼下,在雞東縣廣袤的農田地裡,時時聽到的是農民的歡聲笑語,處處可見的是撒歡奔騰的農機,一派豐收的喜人場景展現眼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不誤農時,以科技培訓、農技推廣為載體,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備耕生產啟動早、質量好,農作物全部播在了高產期,加之田間管理得當,農作物長勢良好,迎來收穫之秋。
  • 現代農業 促進增收
    近年來,廣平縣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依託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將遠程數據採集、智能電力溫控等先進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形成了蔬菜智能育苗、管理及銷售的全產業鏈,培育智慧農業、生態旅遊農業,輻射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 叢臺區農業科技園區被評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叢臺區以叢臺紫山現代農業園區為基礎,按照「一心一帶四區」的格局進行總體布局。「一心」即綜合服務與行政管理中心,「一帶」即創新聯動發展軸帶,「四區」即創業孵化與文化提升引領區、三產融合與農業科技體驗區、高標準都市農業生產技術創新區、農旅休閒景觀拓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