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入手 特色農業經濟促農增收

2020-12-14 廣西新聞網

2009年11月07日 08:28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楊志德 編輯:雷倩倩(見習編輯)

 

永福縣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入手,積極探索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有效途徑,按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特色產業辦基地、圍繞基地舞龍頭、圍繞龍頭闖市場,結合傳統優勢和地域特點,著力打造羅漢果、優質米、西紅柿、柑橘、桑蠶特色板塊和種蛋鴨、溫氏雞等特色養殖,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今年上半年全縣農民人均收入2700多元,同比增長11.6%。

在培育發展特色農業工作中,該縣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圍繞羅漢果、優質米、西紅柿、柑橘、桑蠶、甘蔗、木薯等傳統特色優勢產業,通過政策鼓勵等,先後培植壯大了桂林中族中藥公司、綠禾米業、睿豐制絲、五洲製糖、順興糖業、桂林薈力、溫氏養殖公司、香盈八方腊味公司等30餘家規模大、效益高和輻射能力強的「農字號」加工龍頭企業,基本形成了一個或幾個龍頭企業帶動一個區域優勢產業發展的格局,實現年產值10餘億元,農產品加工增值率達到40%以上,並帶動了10萬農戶增收致富,戶均年增收入400元,直接吸納1萬多名農村勞動力就業。

龍頭企業的帶動,實現了特色農產品產、供、銷的有效連結,提高了糧食、桑蠶、羅漢果、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目前該縣已發展訂單農業20多萬畝,建立起了羅漢果、優質谷、西紅柿、桑蠶、甘蔗、柑橘等10大農產品生產基地,總面積達30多萬畝。同時該縣突出質量意識、品牌意識,主攻特色、無公害農產品,增創農產品市場競爭優勢,全縣已有羅漢果、優質米、西紅柿等6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    

目前,桂林中族中藥公司帶動農戶種植羅漢果4萬多畝;桂林綠禾米業公司帶動2萬多戶農民發展訂單生產優質谷10多萬畝;桂林睿豐制絲有限公司帶動發展桑園種植3萬多畝;桂林五洲製糖有限公司、永福順興糖業貿易有限公司帶動發展甘蔗種植近4萬畝;桂林薈力澱粉公司帶動種植木薯3萬多畝;廣東溫氏家禽養殖公司帶動1000多戶養殖戶,戶均年純收入萬元以上。在桂柳家禽公司的帶動下,該縣羅錦鎮養殖種蛋鴨40多萬羽,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上千元,成為全國最大的種蛋鴨養殖基地。為擴大養殖效應,今年該鎮部分養殖戶大膽揮師下江南,在江蘇發展種蛋鴨養殖近20萬羽。(楊志德)

 

相關焦點

  • 我市農業產業扶貧促農增收
    本報訊 記者萬明報導:日前,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16年以來,上饒市農業農村局切實履行部門工作職責,紮實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和各項巡視反饋問題的整改落實,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實現高質量、確保可持續」工作原則,圍繞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強化產業扶貧提質增效,持續推進產業扶貧精準到戶,為全市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
  • 撒拉溪鎮:多元布局產業發展 調整結構助農增收
    近年來,七星關區撒拉溪鎮不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黨建引領,合作社帶動,建立利益聯結,全力推動該鎮特色產業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特色」的產業格局。黨建引領抱團發展一場雨剛過,撒拉溪鎮龍鳳村漫山的刺梨樹在風中搖曳,再過半個月,刺梨花就要開了。
  • 【鄉村振興】臨夏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鋪就助農增收幸福路
    【鄉村振興】臨夏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鋪就助農增收幸福路 2020-12-22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榕江縣多舉措助推壩區農業產業發展促群眾增收
    榕江縣多舉措助推壩區農業產業發展促群眾增收 發布時間:2019-04-02 13:51:52      來源:榕江縣政府辦公室   一是強化技術支撐
  • 襄陽南漳大力推進「以旅助農」促農民增收
    2014年,左相虎進駐染坊灣,為響應政府號召,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目標,從改良土壤入手,引進果樹苗,從荊州、山東等地請來種植能手幫忙種植葡萄和果蔬。  「目前,我們擁有林果採摘園200畝,有葡萄、甜柿、枇杷、羊木奶、桑葚、草莓等16種水果,去年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45萬元。」
  • 寶清縣:發展特色產業 農民增收致富
    東北網7月21日訊 近年來,寶清縣夾信子鎮以提高供給質量、發揮特色優勢、帶動農民增收為目的,進一步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和品種品質結構,打造了一條特色種植扶貧致富之路。寶清縣夾信子鎮富硒產業協會果蔬分會會長隋寶柱說:「今年毛蔥和大蒜種植面積大約1000畝左右。採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毛蔥產量大大增加,預計到7月20日一畝地產量能接近2噸左右。生吃毛蔥好處非常多,我縣的市場需求就能把咱們種的毛蔥消耗掉。部分毛蔥出口到印度,沒受到疫情影響。」
  • 系列報導【鄉村振興 江蘇作為】之六 東臺:優化農業結構 特色產業...
    近年來,江蘇各地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供給體系質量得到新的提升。東臺:優化農業結構 特色產業結出"累累碩果"   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近年來江蘇以穩住糧食產量為基礎,提升農產品供給體系。優化提升主導產業,擴面增效特色產業,建成一批優質食味稻米、應時鮮果、特色蔬菜、設施農業等高效特色產業集群。特色產業5年累計增加1232萬畝,全省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的縣域優勢特色產業達162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總數居全國第三。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漸入佳境
    作為天等縣都康鄉把孔村第一書記,為了踐行「村民一天不脫貧絕不回南寧」的承諾,他選擇連任,並發動村民種植2000畝富硒水稻,每畝增收1600多元。「十三五」以來,在廣西,現代特色農業從越來越多的「把孔村」破局,並嶄露頭角。廣西是全國農業大省區,生態優勢明顯。
  • 江西特色產業促增收
    (央廣網發 通訊員傅建斌 攝)央廣網都昌11月17日消息(記者鄧玉玲 通訊員傅建斌)近年來,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推進產業扶貧過程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引導當地農民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種植、加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11月16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陽峰鄉金星村村民在晾曬麵條。
  • 喀什地區多措並舉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持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新疆新聞在線網12月14日消息(新疆臺記者李維、嶽普湖臺記者艾合麥提江):喀什地區不斷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培育壯大特色產業。眼下,嶽普湖縣12萬畝紅棗進入採收尾聲。這兩天,在嶽普湖縣鐵熱木鎮喀拉託格拉克村,棗農們忙著把初選後的紅棗裝筐,搬到運輸車上。
  • 農業農村部:影響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還很多
    我們把範圍縮小一點,從農業農村經濟自身來看,有這麼幾方面的情況需要在工作當中以及各個方面予以關注、採取一些舉措來應對。 第一,供需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業結構調整面臨市場風險。減玉米是結構調整當中的一個重點,這兩年已經累計調減5千萬畝,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一季度主產區玉米平均批發價格同比上漲18.5%,農民預期收益增加,可能導致農民誤判形勢,增加種植面積。
  • 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升級版」——武鳴區積極推進創建現代特色農業...
    火龍果「點燈睡覺」成「網紅」,「中國沃柑看武鳴」品牌聞名遐邇,農旅融合漸入佳境,伊嶺溪谷休閒農業(核心)示範區獲評自治區五星級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2017年,南寧市武鳴區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創建工作的成績單很亮眼。
  •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
    河南夏邑縣王飛家庭農場 ——科學搭配種植品種 實現四季穩定增收 7. 天津薊州區禹道家庭農場 ——特色經營謀定位 多元經營增效益 8.
  • 香河:特色農業助農增收(圖)
    近年來,香河縣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等農業項目,培育特色農業品牌,依託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記者田明攝影報導近年來,香河縣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等農業項目,培育特色農業品牌,依託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拓寬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記者田明攝影報導
  • 品牌強農 中國農業特色品牌穩發展
    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研究中心在上述論壇上發布的《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報告》,將我國農業概括為一個「穩」字:中國經濟穩中有升,農業品牌穩成長,特色品牌穩發展。306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38個、建設農業產業強鎮811個、創建了50個優勢特色
  • 農業部就「農業結構調整」答記者問
    [農業部辦公廳主任葉貞琴] 轉方式、調結構是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線,大家都非常關注。為了讓大家對農業結構調整有個全面系統的了解,我們今天非常高興地邀請到農業部餘欣榮副部長、種植業司曾衍德司長、畜牧業司馬有祥司長、漁業漁政局趙興武局長,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現在首先請餘欣榮副部長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
  • 「南果北種」引領現代農業新風尚 優化農業種植結構促增收
    這兩年,喀什市通過科技創新,引進熱帶水果大棚種植技術,並試種成功,不僅優化了當地農業種植結構,也極大地豐富了居民的「果籃子」眼下,在喀什市深喀現代農業產業園「南果北種」創業基地,種植戶張樹傑的幾個大棚種植的火龍果
  • 洛陽:「特色+品牌」農業更出彩
    1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現代農業    「十年九旱」的氣候特徵、「五山四嶺一分川」的地形地貌,既是洛陽農業發展的天然障礙,也是自然優勢。推進農業發展,必須探索農業結構調整新途徑和發展方式轉變新突破。    因循守舊,沒有出路;只有創新改變,才能實現改革目標。
  • 故城縣東大窪現代農業園區創新「農業+」模式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日本伯格地球規劃建設150畝領先國際水準的育苗、育種基地;梅頌園應用設施栽培、節水灌溉、立體種養等農業新技術,規劃建設國際領先的日光溫室+魚塘的種養模式。把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用得上」的實用技術,使園區發展成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基地,成為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