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點心理學——投射性認同

2020-12-11 Xixi的一時半刻

投射是指個體依據感受、情緒、需求等主觀指向,並將其投入到客觀世界中,就如同投影儀一樣,讓內心的內容呈現在別處。

投射性認同是雙向的防禦機制,它需要投射對象的認同與配合,並作出反應。舉個例子,在親子關係中,如果母親總說孩子的行為散漫、愛拖拉,孩子雖然心理否定,嘴上往往不敢表達,但是時間長、次數多,孩子最終內心會認同母親的話,並向著這個特點發展。

再例如,一個從小在父親家暴母親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女孩,結婚後,如果潛意識裡認為所有的丈夫都會家暴妻子,她就相當於把這個意識投射到丈夫身上,並且會在平時的言語、動作、眼神甚至行為上「證明」她的這個潛意識是對的,或許,最終她的丈夫就會被成功「勾引」,並作出相應的行為。

相關焦點

  • 投射性認同
    在精神分析的客體關係理論裡,投射性認同是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行為模式。它源於一個人的內部關係模式(即當事人早年與重要撫養人之間的互動模式,這種模式的內化成為自體的一部分),並將之置於現實的人際關係的領域中。概念詮釋投射性認同最早被克萊因用來描述嬰兒與母親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原始的防禦機制。
  • 隱秘的遊戲:投射性認同
    不過,1926年弗洛伊德發表《群體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在這篇文章中已經有了投射性認同的萌芽,但是他並沒有明確提出來。 投射性認同被明確地提出並廣為人知,得益於「客體關係之母」之稱的梅蘭妮·克萊因。1946年,梅蘭妮·克萊因首次明確提出這個概念。
  • 「投射性認同」遊戲,我們是如何淪陷的?
    欄目|心事周周聊主講人:張紅雲、龍江玲、李豔、戚卓一個故事——發現「投射性認同」談到投射性認同,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來自精神分析師克萊因早期的一個臨床案例,也是在這次案例中,克萊因第一次提出「投射性認同」這個詞。
  • 科普|投射性認同:「為什麼我越害怕你離開,你就越會離開?」
    從心理學的角度中尋找理論去解釋的話: 這叫做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 2.投射性認同的幾種常見類型 1.權利型的投射性認同: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
  • 視頻回放|投射性認同-交流中的操縱
    也非常高興有機會在地面見到這麼多的朋友,然後也在網絡上有這麼多的朋友,我是有一點感動的。其實投射性認同在學精神分析的過程中是一個很常見的,大家一定接觸到的概念,又有一些生澀。它是一個很專業的概念,能有這麼多對精神分析,對客體關係感興趣的人,我是有一點surprise,也很感動的,所以很高興跟大家在這裡交流。談到投射性認同,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來自於克萊茵本人的一個案例。
  • 請父母留意,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是否已陷入投射與投射性認同的怪圈
    她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吃了很多的虧,所以特別不喜歡自己這一點,在不知不覺中就把對自己的這種「不喜歡」投射在了孩子身上。投射性認同與投射相對的,還有一個心理學上的重要概念叫做:投射性認同。整個投射與投射性認同是兩個人在不良互動中不斷發展的過程。如果玲玲媽媽沒有覺察,她陷入這個怪圈裡很難發現,原來自己對孩子的不認同,其實就是對自己的否定和不認同。
  • 投射性認同:有多少「乖」小孩最後活成了家裡的替罪羊
    投射性認同如果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有他們無法處理的情感包袱,他們可能將它投射到外部,使它成為你的負擔。這聽上去可能有些不可思議,但人們確實可以迫使你為他們處理他們自己不想承認和面對的陰影面。在精神動力學中,這被稱為"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 魯迅《祝福》|習慣了投射性認同的人,最終都會活成祥林嫂
    祥林嫂悲慘的命運,不光光是那個社會投射給她的,更是她在一次次的反抗中自己承受和認同的。祥林嫂沒有自己的名字,沒有真實的身份,她的一生也註定只能被人擺布,伶仃漂泊。02、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外部投射:你廉價、你骯髒、你羞恥在精神分析以及心理分析領域,有一個重要概念,最早由克萊因提出,即投射性認同理論,它被認為是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做出反應行為的模式。
  • 煤氣燈效應pk投射性認同,相似又不同的兩個人格深淵
    投射、移情、反移情、認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投射性認同開始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你們的關係。當一方覺得對方不夠好,整天焦慮著對方可能會去做什麼不好的事情。久而久之,對方真的就去做他想像中的那些事情。電影《苦月亮》中的mimi與奧斯卡的關係正是投射性認同,在奧斯卡覺得乏味想要斷絕關係的時候,mimi卑微地回到他面前跪地求饒:「我求求你不要趕我走,你可以喜歡其他的女孩,可以跟她們做愛,但讓我留在你身邊好不好?」奧斯卡心想,既然你都這麼說,這麼想了,那我必須要去這麼做。
  • 銘科教育退費:人際關係的問題,一個心理學概念就可以說清楚
    01投射性認同是心理學精神分析領域的一個名詞所以,投射性認同,首先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種自我保護機制主要是為了讓個體在遭遇外在環境時,不受到內在不舒服感受的影響。簡單來說,投射性認同是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作出反應行為模式。可以拆解成以下三個方式:a.投射了如此多的你自己在另一個人身上,以致於你對他或她產生巨大的曲解。
  • 投射認同:對心理治療技術與訓練的反思
    這個觀察讓我意識到,在心理治療訓練中識別和命名發生的投射性認同,並思考處理它們的恰當方法是多麼重要。這樣的實踐可以增強心理治療學生對這種複雜現象的理解,可以應用於工作和推進治療與他們的客戶。投射性認同投射認同(PI)由克萊因(Klein, 1946年)創造,它包括自我將被否認的感覺分離出來,並將它們投射到一個外部物體上。
  • 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FrankLau傾聽你的故事,走進你的世界『自我認同』是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首先提出來的一個心理學概念,也被稱為『自我的同一性』。也可以理解為: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對所認知的自己,抱有一種持續的、穩定的認同感。外界對你的評價影響到你對自己的認知,心理學上管這個現象叫做「投射性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你把外界環境對你的影響和評價內化為你的自我認知的過程。
  • 心理學解讀:為什麼那些缺愛的女生,更容易「遇人不淑」?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說說,為什麼有些女生總是「遇人不淑」,很容易遇到「渣男」。1.缺愛的女生,更容易陷入愛情一個人缺什麼,會一直尋找什麼。那些缺愛的女生,更容易墜入情網,因為她們渴望得到愛。2.投射性認同,是女生遇人不淑的心理機制如果說,我這個朋友的第一段婚姻,是因為要彌補自己童年缺失的愛,急著結婚導致的識人能力不足,我們可以理解,那麼第二段婚姻,為什麼會失敗呢?正常來說,我們都是吃一塹長一智。
  • 心理學解讀:為什麼那些缺愛的女生,更容易「遇人不淑」?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從心理學角度說說,為什麼有些女生總是「遇人不淑」,很容易遇到「渣男」。2.投射性認同,是女生遇人不淑的心理機制她的第二段婚姻,我們可以用投射性認同來解釋,其實也是她「勾引」的結果。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投射性認同,是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提出來的,指的是一個人誘導投入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做出反應的行為模式。
  • 是投射性認同作祟,自卑的父母養不出自信孩子
    那麼可能這個小孩有一點小自卑。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父母不用驚慌。如果他們犯了小錯誤的時候,父母可以用鼓勵去替代批評。告訴他們:犯錯並不可怕,只要不要一直犯同樣的錯誤,就是值得稱讚的人。今日話題:你認為「投射性認同」問題根源在父母嗎?
  • 為什麼我一定要你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因為這項能力影響孩子的一生
    心理學專家布蘭特說心理學上管這個現象叫做「投射性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你把外界環境對你的影響和評價內化為你的自我認知的過程。這是因為,家長把的「不行、懦弱、膽小」形象投射在了孩子身上,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認同,接受了家長的「投射性認同」,於是就真的變成了家長所想的那樣的形象了,這就是負面的「投射性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