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認同:有多少「乖」小孩最後活成了家裡的替罪羊

2020-10-01 鹿鳴心理

個體神經系統的發育受先天因素的調控(如遺傳基因、母體在孕期中的各種激素水平等),這使得一些人從小就比一般人擁有更高水平的情緒體驗或智力發展,對外部刺激也更加敏感。

作為一個高度敏感的人,這類個體可能會有異於常人的同理心和洞察力。比如當踏進一個房間時,他們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到那些不易被察覺的細微之處——若有若無的氣味、家具的布局擺設、地板的紋路等。更重要的是,即使對方一言不發,敏感的個體也能輕易識別ta散發出的情感上的信號和微妙的情緒流動。

當房間裡的氛圍有所改變時,他們的身體會自發地有所感應;類似地,當有人難過時,他們也能仿佛是自動地注意到。這一類人的直覺可能相當敏銳,乃至於有的人會打趣說ta是一個有靈性或"通靈"的人。

然而,在還是一個小孩兒的時候,個體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沒有情緒調節技能,所以常常被充斥於人群中、龐雜無序的心理能量所淹沒。


過度共情的傾向使這類個體更容易受到功能不良的家庭動力的傷害。因為他們的思慮與感受都更加深刻,因此更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任何形式的被動攻擊、謊言和虛偽在他們面前都無所遁形,在他們自己意識到之前,可能就已經成為了所有家庭成員的情緒護理員、情緒垃圾桶,甚至成為全家人的受氣包。

對兒童的虐待行為並不是只有身體傷害,更為普遍與隱蔽的是慢性複雜創傷——出氣筒、煤氣燈、長期忽視和隱性暴力等都會在兒童心中留下深深的創傷,但長期以來,這些心理傷害由於其無形的本質而被社會所忽視。

天性敏感的孩子更有可能被迫扮演情緒護理員的角色,他們不得不早早地懂事,告別短暫的純真童年,以彌補父母的情感缺陷和適應不良。而且由於這種局面可能不是大人有意識的或惡意的行為造成的,因此長大成人後的小孩可能並沒有注意到自己情感上的創傷。

作為情緒護理員的"懂事"小孩

人類受到彼此情感體驗的影響是很常見的;當看到有人傷心難過時,正常人會很自然地想為其提供安慰和支持(Rime,2009)。在大多數人際互動中,我們通過邊緣系統調節彼此的情緒,在與親密的人相處時更是如此。比如,母親會通過模仿嬰兒的表情和孩子一起逗樂或是在孩子哭鬧時以此安撫孩子(Field, 1994)。

心理學家們將這種幫助另一個人調節情緒的行為——不管是讓他們高興起來還是讓他們平靜下來——稱為"外在人際情緒調節(extrinsic interpersonal emotional regulation)"(Nozaki & Mikolajczak, 2020)。 同理心較強的人比之一般人更能感受到細微的情緒波動,往往因為太有"眼力界兒"而被迫要做得比別人做得更多、更好。小時候他們通常會在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無意中對整個家庭的情感系統進行感知和調控:

•當看到父母陷入抑鬱時,努力幫助他們分擔家務或試圖改善他們的情緒。

•感覺家裡氣氛不佳時,用開玩笑、出洋相等自嘲的方式來轉移大家的注意力。

•當預測家中即將有一場情緒爆發時,悄悄地收好自己的需求,轉身去保護更弱勢的家庭成員不受傷害。

更有甚者,還可能通過改變自己的自我認同來默默滿足周圍人的需要。比如通過自我障礙扮演一個離不開父母的"笨小孩"角色,以滿足父母成為"稱職家長"的需要。其他的情況還包括通過無意識製造出的心身疼痛或飲食失調來讓父母停止爭吵。

《馬男波傑克》劇照


原本理所應當天真爛漫的年紀,卻不得不早早懂事,在家人心態失衡時,充當他們的"情緒調節器",乃至成為吸收他們憤怒、恥辱、自怨自艾和其他不良情緒的"海綿"。

投射性認同

如果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有他們無法處理的情感包袱,他們可能將它投射到外部,使它成為你的負擔。這聽上去可能有些不可思議,但人們確實可以迫使你為他們處理他們自己不想承認和面對的陰影面。在精神動力學中,這被稱為"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策略,即一個人將自己否認、抗拒的感受和品質安置到他人身上。

當家中有一個或多個家庭成員正糾結於一種讓他們害怕或排斥的情緒時,比如無助、嫉妒、自我厭惡,他們便可能會盡其所能地否認自己的那一部分,並把它排除在自己之外。然後,他們將這種被自己否認的感受投射到接收者身上。而作為接受者,你可能並沒有意識到究竟發生了什麼,就成了為他們的替罪羊。

《馬男波傑克》劇照

比如,內心深處掩藏著恥辱感的姐姐或哥哥可能會將自己無法接受的那一部分"分裂"出來,然後把它丟給你,並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讓你感到自卑和羞愧,在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讓你替ta消化了ta深藏的恥辱感。

再比如,父母把自己討厭的、無法處理的自我厭惡部分投射出來,傾瀉到在你身上,於是這些一開始本不屬於你的恥辱和自我厭棄如跗骨之蛆一般伴隨你的成長而日益壯大。

投射性認同比單純的投射行為更加隱蔽、破壞性也更強。如果投射者對你的影響足夠大,投射持續的時間足夠長,那麼ta針對你的投射性認同就可能會侵蝕你的自我意識(Minnick,2019)。

通過直接或隱微的操縱,投射者能夠觸發你的情感反應,對你造成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同一性混亂。這是一種嚴重的個人邊界的侵犯,精神分析學家比昂將其描述為"產生了一種不屬於自己的想法"。

《馬男波傑克》劇照

投射性認同最令人不寒而慄之處在於,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發生在一種無意識的、右腦與右腦之間的交流層面上。投射性認同是我們前言語自我(preverbal self)的殘餘,繞過了理性的成人自我。你的家人多數時候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的行為是出於自己絕望的、創傷的一面。受此影響,你可能一直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們的投射性認同。

擺脫投射性認同的第一步是意識到它的存在。當你確實識別出自己身上存在投射性認同之後,可能會陷入暫時的否認,或對投射者的憤怒或怨恨中,但這一步的最終目標是接受已經發生的事情,勇敢地面對真相。

話雖如此,探查並分辨這種不良家庭互動模式的過程對大部分人來說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它會從根基上衝擊你的世界觀——想要保護家人的那一部分的你感到內疚,試圖繼續否認自己受到的傷害;又或者習慣於自責的你害怕拆穿童年時候的真相所可能帶來的改變。

但承認並接受事實其實並不是為了追責或自憐,它是一個發現真實自我的機會,也是釋放空間幫助你獲得療愈和成長的機會。


在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你大部分時候都是身不由己的,但如今你已經具備遠離有害環境的選擇權。

你可以設定個人邊界,對任何企圖越界的人說 "不"。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心理上拒絕接受有毒的投射性認同,重新找回真實的自己。


主筆 | Imi Lo

編譯 | 一隻鹿

進階閱讀:

1. 卡亞金. (2020). 精神分析式對話:從心理醫院到躺椅 (薛飛 等 譯).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Field, T. (1994). The effects of mothers' physical and emotional unavailability on emotion regulation.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9, 208-227.3.Minnick, C. (2019). Splitting-and-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4.Nozaki, Y., & Mikolajczak, M. (2020). Extrinsic emotion regulation. Emotion, 20(1), 10.

5.Rimé, B. (2009). Emotion elicits the social sharing of emotion: Theory and empirical review. Emotion review, 1(1), 60-85.

相關焦點

  • 投射性認同
    投射本質上是一種心理活動,並不需要任何的外顯反應。如在敵意的投射中,進行投射的人認為他人是憤怒的,或者脾氣是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實際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為。另外,投射並不需要面對面的互動便可以發生,而投射認同實際上涉及了對他人行為和情感的操縱。投射性認同的源自內在世界,並將之置於人際關係領域。
  • 隱秘的遊戲:投射性認同
    所以投射性認同,特別是這種惡性的投射性認同,對人際關係的破壞是非常大的。就好比小孩子玩的「悠悠球」或者「飛來飛去器」——我心裡有什麼,我投射給別人什麼,最後我收穫的也是什麼。我們中國老百姓不會用西方人這種非常嚴謹的、理性的語言形式把它製造成一個概念,但是我們老百姓無意識地也能識別出一些投射性認同的例子。 比方說,有的人老是處在一個悲慘的境地或者一個糟糕的環境中,按道理這樣的人應該激起周圍人的同情和幫助才對,但是有人就會說:「這是他自找的。」
  • 「投射性認同」遊戲,我們是如何淪陷的?
    這是克萊因最早期觀察到的「投射性認同」的現象,也就是說,Rita把克萊因投射成了一個壞人,克萊因接收到了她的想法,但並沒有認同,也沒有直接反駁或保證說「我不會傷害你」,而是直接把Rita的這份無意識的被迫害的幻想意識化地詮釋出來,Rita感到自己的恐懼被理解了,焦慮得到了釋放,於是就建立了最初的信任關係。
  • 視頻回放|投射性認同-交流中的操縱
    當然在那個時候克萊因還不明白這叫投射性認同,一直到1946年她才開始把所有的個案,她在裡面的經驗她的思考寫成了文章。如果大家對這個個案以及克萊因其他的個案感興趣,她有一本書被臺灣翻成臺版的《兒童精神分析》,可以去讀它裡面的很多有趣的個案,瑞塔的個案,迪克的個案,都非常有意思,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投射認同。
  • 魯迅《祝福》|習慣了投射性認同的人,最終都會活成祥林嫂
    祥林嫂悲慘的命運,不光光是那個社會投射給她的,更是她在一次次的反抗中自己承受和認同的。祥林嫂沒有自己的名字,沒有真實的身份,她的一生也註定只能被人擺布,伶仃漂泊。02、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外部投射:你廉價、你骯髒、你羞恥在精神分析以及心理分析領域,有一個重要概念,最早由克萊因提出,即投射性認同理論,它被認為是一個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做出反應行為的模式。
  • 每日一點心理學——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雙向的防禦機制,它需要投射對象的認同與配合,並作出反應。舉個例子,在親子關係中,如果母親總說孩子的行為散漫、愛拖拉,孩子雖然心理否定,嘴上往往不敢表達,但是時間長、次數多,孩子最終內心會認同母親的話,並向著這個特點發展。
  • 科普|投射性認同:「為什麼我越害怕你離開,你就越會離開?」
    1.什麼是投射性認同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說 肯定是因為你有這個缺點,你本來就是這種人 2.投射性認同的幾種常見類型 1.權利型的投射性認同: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
  • 煤氣燈效應pk投射性認同,相似又不同的兩個人格深淵
    有意地讓寶拉認定自己記憶差,並一步步導致寶拉精神崩潰覺得自己有精神病。很多人覺得驚悚不可思議:一個人怎麼可能這樣輕易被戲弄並摧毀?但是從影片中的設定來說,實際上「煤氣燈效應」是可行的。投射、移情、反移情、認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投射性認同開始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你們的關係。當一方覺得對方不夠好,整天焦慮著對方可能會去做什麼不好的事情。久而久之,對方真的就去做他想像中的那些事情。
  • 請父母留意,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是否已陷入投射與投射性認同的怪圈
    投射性認同整個投射與投射性認同是兩個人在不良互動中不斷發展的過程。如果玲玲媽媽沒有覺察,她陷入這個怪圈裡很難發現,原來自己對孩子的不認同,其實就是對自己的否定和不認同。投射和投射性認同,說到底是要提升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 從「替罪羊」現象解讀團體動力 一種更廣闊的視角
    團體諮詢師不僅僅自己是一個容器,同時還需要有能力去創造團體成為容器。一個重要的功能是接受和承受投射和投射性認同,並且在恰當的時候,經過自己的消化用調整之後的方式去哺育團體或者組員。如果之前有個體諮詢的經驗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需要繼續學習團體諮詢的理論和被督導,很重要的原因是諮詢師需要生成新的職業視角和職業習慣。
  • 偏見的本質:為什麼猶太人成了替罪羊?
    這個理論反映了很大一部分現實,然而卻無法解釋為什麼唯獨是某些群體成了偏見的受害者,為什麼遷怒並沒有發生在其他的群體身上。替罪羊的含義替罪羊(scapegoat)這個詞起源於希伯來人著名的宗教儀式,在《利未記》(Leviticus 16: 20-22)中有所記載。在贖罪日當天,人們會抽籤選擇一隻活山羊。
  • 投射認同:對心理治療技術與訓練的反思
    他們可能認同一種投射,並採取與投射者的幻想和期望完全一致的行動。或者他們可能無法認同對感覺的投射,而採取與來訪者的投射和期望相反的行動,或者更有可能介於兩者之間。通過這樣的回應,這需要自我意識和投射性認同的動力學知識,治療師可以促進治療的進步,促進來訪者的突破。當然,對投射性認同有不同的治療反應,就像有不同的治療師和來訪者一樣。
  • 經典微小說:《替罪羊》
    有一次,趁母親不在家,我從抽屜裡拿了張100元裝進書包…… 第二天一早,我就被吵鬧聲驚醒了。 客廳裡傳來母親歇斯底裡的吼叫:「不是你還會有誰?為什麼以前什麼都不丟,你來就丟了。」 我見奶奶面色鐵青地說:「別以為我非靠你們養老,我自己能活,再說了,我活不起還死不起嗎?」
  • 餘生,你可以做一個「不乖」的人!
    原來,在中學時代,李雪琴的家裡出了變故,她成了母親唯一的精神支撐和情緒發洩的出口。雪琴被迫成為一個比大人還要成熟的乖孩子。這樣經年累月的對自我感受的忽視和壓抑,讓她喪失了尊重自我感受的能力。內在動機不足、自我輕視、失去內在中心,這些都是「乖」背後的毒藥。看似一時滿足了別人的期待,卻無法淋漓盡致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 懂事的「乖小孩」,失去的卻更多,做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
    家裡有性格相反的兩兄弟弟弟每天都很調皮,家裡的東西不知道被摔壞多少了因為家裡不允許他們有過多的需求,孩子從滿懷期待到最後變成「無欲無求」。相反他們還要幫助家裡人承擔一些生活上的瑣事,本應該幸福快樂的童年,卻背負了很多不應該這個年紀所要操心的事情。
  • 家庭關係不和,孩子成替罪羊?父母做回成年人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後蓋布瑞在忍無可忍中不得已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就是一種「家庭替罪羊症候群」:在長期惡劣的婚姻關係裡,糟糕的家長會選擇衝孩子發洩自己的怒火和壓力,甚至是在某些情況下,孩子會主動或者是被動充當「替罪羊」的角色來緩解父母糟糕的關係。
  • 是投射性認同作祟,自卑的父母養不出自信孩子
    因此小孩子從牙牙學語到有自己的思想,這個過程需要家長好好的引導,只有好的引導才能讓孩子順利成長。這是因為小孩子對大人有依賴感,如果父母總是說一些讓孩子自卑的話,那麼他的一生很有可能就會因為這些話一直自卑。像白白這樣的案例,就是因為父母長期的打壓,從而導致白白的自卑一直存在。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孩子家的港灣。如果父母總是說一些嫌棄孩子或者打壓孩子的話,一定要及時改正,不然等到孩子把這些話都記下了心裡,那麼他們就會一直感到自卑,甚至沒有辦法從自卑的情緒中走出來。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乖」意味著失去自我「乖」意味著討好他人「乖」意味著活在別人評價的標準裡「懂事」和「乖」,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 生存智慧:真正厲害的女人,從來不乖,大都活成了自己嚮往的樣子
    乖是活給別人看得 我們在為人處世上總是秉持著不要過於計較,你好我也不差的心態,對待發生的事情都抱著和諧的心態 這裡我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乖是活給別人看的,我們在對待自己的事情上可以稍稍的帶些「叛逆」,這樣你的生活會快樂的很多。 偶爾叛逆下會讓你覺得「原來生活還可以這個樣子呀」,在很多事情上乖巧是一種假象,只是我們對外樹立的一種人設,但是要時刻記住,自己的骨子裡一定要帶著叛逆,不要把人設當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