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我愛你——《挪威的森林》的書與電影

2020-12-11 邑人電影院

本文作者:康斯坦丁1900

一 小說與小說改編電影

看到很多評論說,好的書一般不能夠被改編為好的電影。這個觀點我實在不敢苟同,且不論那些電影比書偉大,比如史蒂芬金的短篇小說集《四季奇譚》中三個小故事都改編為電影,且至少兩部都是偉大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和《伴我同行》。還有很多經典的電影和原著小說一樣偉大,從早年的《亂世佳人》,之後的《教父》,最近的《指環王》等等,事實上多數電影劇本之前都有書作為支撐,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就是因為這個捨得。那麼為什麼還會有人說好的書不能被改成電影呢?其實問題應該被闡釋的更為清楚一些,書,或者直接說小說,分成很多種類型,風格,流派,但如果簡單粗暴的區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故事為小說的主要線索和內容,一類並不以故事見長,而是通過更多的複雜元素,作者對於世界,對於人,對於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以文字的方式儲存起來,成為一種時間的藝術。有的小說兩方面都有,有精彩的故事,也有豐富的內容。《悲慘世界》全書一百二十多萬字,故事並不是它的核心,但故事同樣精彩,因此它的改編長盛不衰。餘華的《活著》和李碧華的《霸王別姬》共同促成了張藝謀和陳凱歌電影事業的巔峰。但有的小說內容很豐富,但故事性不強,這種小說相對比較難讀,也比較難被影像化,《追憶似水年華》是鼎鼎有名的作品,它既不好讀,改編的電影也很難看進去,1999年算是不錯的銀幕之作。同樣,《在路上》作為垮掉一代的代表作,2012年的改編不可謂不用心,但仍不算是一流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不算是故事性特別強的小說,小說主要是由作者對於生命的感受組成,人物不多,且缺乏激烈的矛盾衝突,因而本身就不大適合改編成電影。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改編成好的電影,為什麼?

二 「戲劇電影」與「小說電影」

「戲劇電影」與「小說電影」這個提法在國外的電影著作中極為少見,是在孟犁野先生在《中國電影藝術史稿》中看到的,覺得雖然沒有嚴格的學術論證傳統,但這個簡單的分類是很有意思的。「戲劇電影」也就是以講故事為中心的電影,絕大多數商業片都是以講故事為主的。「小說電影」大概可以理解為一部分不以講故事為主的電影。前者靠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人,通過故事塑造人物,表達思想。無論是純靠故事取勝的《兩桿大煙槍》,還是諾蘭複雜的故事結構,這些電影成功的重要基礎就是一個好故事。後者並不以激烈的矛盾衝突推動故事的發展。而是靠電影語言來表達作者對世界的感受。很多藝術電影,包括早期很多實驗電影都屬於此類。國內五代導演很多作品故事性都不強,《黃土地》、《一個和八個》等,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甚至《一代宗師》都感受大於故事。而電影史上很多藝術片經典與作者都是直接用影響來表達感受,儘管這些人有時候很難被理解和接受,比如泰倫斯·馬力克的《生命之樹》,達倫阿羅夫斯基的《珍愛源泉》。這意味電影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故事性強的,一種故事性差的,兩者並非孰優孰劣,定位不同。商業片更多的需要用故事吸引觀眾。而靠電影語言成為表達感受的可能成為經典,但很可能不為多數人接受。

三 《挪威的森林》的電影與書

《挪威的森林》由越南導演陳英雄指導,這位堪稱越南電影名片的導演擅長長鏡頭,對畫面有極強的感受力,前者讓他經常被人評為越南的侯孝賢,而後者讓他和張藝謀一樣,對電影畫面的色彩與美,總是有出眾的把握。但可惜這次,陳英雄並沒有用他的特長,很好的改編這本他很喜歡的小說。

首先是定位問題,影片從項目開始就是一部瞄準市場的商業片。而商業片最好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這點本身原著小說比較缺乏,但並不意味著沒有,幾個主要人物互動確實少,但幾個關鍵的起轉承合,渡邊在直子和綠子之間的來回搖擺,也算是經典的三角戀,但綠子在電影中戲份過少,幾次出現都沒有交代前因後果,現代十分突兀。因此很難讓人看到渡邊的糾結。而電影的時間和鏡頭過多的給了渡邊和直子,甚至直接給了渡邊。

綠子這個角色從始至終都沒有真正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陳英雄對室內的戲把握的很不錯,幾場重要的室內戲,色彩布置都不重複。以此場景為例,燈光的布置是精心設計過的,三個人之間的位置也很花心思。

導演不惜筆墨,在渡邊與直子一起的時候,開啟了PPT 與MV模式,大量的長鏡頭拍攝美麗景色

渡邊最後流浪的部分也過於拖沓,沒有對故事產生影響。

實際上,原著小說還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講得,玲子的戲中戲很有衝擊力,但是編導直接捨棄,以至於本來故事性不強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故事更弱了。過於孱弱的故事讓讀者觀眾沒有看到很多有趣的情節,更讓沒有讀過原著的人,很難理解故事到底發生了什麼。

其次,如果電影不想拍成故事性強的電影,想拍成「小說電影」,想拍成王家衛式的夢囈,那也可以,這需要有極為出彩的片段和人物。原著小說某種意義上也是這兩點做的極為出色。可是電影兩點都沒有做到。很多原著中精彩的,有感受力的場景,電影中沒有出現。比如渡邊第一次去療養院,直子在月光下裸露身體,比如在綠子家看火災,比如和初美打撞球,都沒有。而在我看來,書裡面最有意義的是渡邊和綠子幾段關於喜歡和愛的形容。導演用了一段,但更精彩的幾段都沒有用。

這是導演用的一段,而沒有用到的更多,比如這一段:

「說什麼?」

「什麼都行,只要我聽著心裡舒坦。」

「可愛極了!」

「綠子,」她說,「要加上名字。」

「可愛極了,綠子。」我補充道。

「極了是怎麼個程度?」

「山崩海枯那樣可愛。」

綠子揚臉看看我:「你用詞倒還不同凡響。」

「給你這麼一說,我心裡也暖融融的。」我笑道。

「來句更棒的。」

「最最喜歡你,綠子。」

「什麼程度?」

「像喜歡春天的熊一樣。」

「春天的熊?」綠子再次揚起臉,「什麼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裡,你一個人正走著,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玩好麼?』接著,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著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說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這麼喜歡你。」

綠子緊緊貼住我的胸口,「好上天了!」

還有這一段:

「喜歡我的髮型?」

「好得不得了。」

「如何好法?」

「好得全世界森林裡的樹統統倒在地上。」

「真那樣想?」

「真那樣想。」

還有這一段:

「喜歡我喜歡到什麼程度?」綠子問。

「整個世界森林裡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黃油。」

這幾段在我看來是書中最有意思的,可惜陳英雄只看到了渡邊和直子的情感,沒看到渡邊和綠子的愛情。

四 一點碎碎念

早些年喜歡川端康成,了解了一些日本文學,也喜歡日本文化所推崇的「物哀」美。其實有關日本文化研究有很多了,作為率先進入後現代社會的日本,文化上呈現出雙方面的極端,一方面極端強調工具理性,強調實用、效果、效率,這維持著整個日本物質社會。一方面極端強調精神的自由甚至虛無,強調生存的意義的感受性、人與人溝通與交流的困難、甚至人性的惡與複雜。這兩方面的張力體現在文化產品的各個方面。電影中也是,既有日式純愛,也有像園子溫這樣的作者。但說實話,越來越不喜歡這種兩個極端的張力,不喜歡《挪威的森林》中,作者單純的強調對生活的感受。可能我們會被其中不正常的人和敏感的自己打動,可是生活不光是這些呀。我們往往將馬克思主義理解成高中政治,但細想起來,渡邊在書的開始,對政治運動的冷漠,是不是典型的脫離社會的作法。正是公共領域的坍塌造成日本文化的超娛樂化,也正是對外部世界的不關心,過分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讓渡邊永遠是個孤獨的他者。他嘴上說著不喜歡孤獨,實際上他是享受的吧,這種有些悲情英雄主義的情節還是少些吧。如果想不孤獨,多去真正的關心外在的世界吧,如果你自己都不關心這個世界,何必總覺得世界不關心你呢?

相關焦點

  • 《挪威的森林》與我
    平時借書會提前計劃好要看的書,然後搜出索書號,到圖書館便直奔目的地找到並借出。今天倒是不趕時間,便也沒有計劃,也就隨意的看到喜歡的書名然後坐下來慢慢看。拿了《恆河的女兒》和《挪威的森林》,兩本書都只是翻了一會,並沒有認真讀完。
  • 看罷《挪威的森林》,合上書,把玩孤獨
    相關歌曲.影片體會一下伍佰的歌曲《挪威的森林》:讓我將你心兒摘下試著將它慢慢溶化看我在你心中是否仍完美無瑕是否依然為我絲絲牽掛依然愛我無法自拔心中是否有我未曾到過的地方填滿你感情的缺口心中那片森林何時能讓我停留那裡湖面總是澄清那裡空氣充滿寧靜雪白明月照在大地藏著你最深處的秘密或許我不該問讓你平靜的心再起漣漪只是愛你的心超出了界線
  • 挪威的森林|愛為何總是生死相隨?
    聽很多人說起《挪威的森林》的時候,總是與愛情綁在一起。年少的人總讀不懂其中的深意,於是沒有絲毫閱讀這本書的欲望的人們,便將這本書放在了高高的書架上束之高閣,那時的人們更喜歡《杜拉斯的情人》。無意間翻開了《挪威的森林》,第一眼除了晦澀難懂的語言外,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
  • 重訪挪威的森林
    時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那張1996年的專輯曾經讓《挪威的森林》成為一首街歌,但進入2010年代以後,似乎人們已經不再欣賞伍佰的那種嘶啞的嗓音。只有在KTV裡,幾個赤膊的中年男子,還總是要挺著肚腩唱上兩遍《突然的自我》。當然了,即使是KTV這種東西,也似乎不再出現在年輕一代的字典裡。
  • 《挪威的森林》有聲書獨家登陸懶人聽書
    8 月 15 日,懶人聽書與上海譯文出版社在上海書展現場舉辦「村上春樹有聲書獨家授權儀式」,獨家首發《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奇鳥行狀錄》《舞!舞!舞!》  目前,《挪威的森林》和《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有聲版均已在懶人聽書火熱連載中,《且聽風吟》《舞!舞!舞!》《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等 3 部作品的有聲書籍也將陸續在懶人聽書平臺上線。其中最負盛名的經典作品《挪威的森林》有聲版本為懶人聽書獨家首發。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年於 1987 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
  • 如何評價《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
    而書中的「我」便一個人躲在裡面聽著爵士樂,喝著罐裝啤酒,一邊慢慢地細細品味孤獨和無奈。 村上毫不忌諱地把這些都表現了出來,愛就是愛,無需隱晦。 無論你對書中主人公的愛情有什麼看法,都不能否認這些都是現實中存在的。可以說《挪威的森林》是本現實主義的愛情小說了。 而在村上春樹筆下的愛情又是怎樣的呢?
  • 走進挪威的森林
    挪威七日,無論於挪威電影還是挪威本身都只能止於走馬觀花,而挪威的森林作為這個北歐國家特有的意象卻深植於心,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引誘著人們的探尋之心。 培爾·金特的迷幻叢林 挪威的森林,並非單指這個北歐國家的某片森林,也不是通常概念裡的樹木林場,某種角度說它已超越了具體稱謂,變成了另有所指。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我整本看了不下十遍,我是偶然在書店裡買到它的,同期買的書還有渡邊淳一的《白色戀人》。如果你沒聽說過渡邊淳一,那我希望你永遠都不要走進他的世界。關於《挪威的森林》,從第一次閱讀開始,我就深陷主人公渡邊的情感世界。他和直子之間的命運糾葛,以及和可愛的綠子的發展曲線,都吸引著我一次又一次的翻看那本小說。後來我又買了幾本村上春樹的書,很不幸,在班裡傳閱的期間傳著傳著就找不見了。
  • 人到中年才讀懂《挪威的森林》,但我希望你永遠讀不懂它
    《挪威的森林》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就像村上春樹談到他最喜歡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樣:「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估計很多人像我一樣,都是十七、八歲讀過《挪威的森林》,書中圍繞著性的描寫讓人既緊張又慌亂,可還是忍不住往下閱讀,直到結束為止。而縈繞於腦海的疑問,比如,木月為什麼自殺?直子為什麼自殺?渡邊君為什麼和玲子做四次愛等等,始終沒有答案。其實,這並不能怪年輕的讀者。
  • 《挪威的森林》:背負創傷的抒情詩,我們拿什麼找回逝去的青春?
    只因為在一個什麼都不能證明的世界裡,我們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感受到愛的存在。從陳英雄電影改編說起無論是改編什麼名著,大概都會聽到有人說:電影不及原著小說!改編《挪威的森林》遇上的問題,可能比改編任何名著都要多。
  • 你有想過,伍佰的「挪威的森林」,其實是一首電影插曲嗎?
    挪威的森林?那不是一首歌嗎?是的,它的確是一首歌,可也是一部日本電影的名字,就叫做」挪威的森林」它是2010年日本拍攝的一部電影,可是到現在你要看的話還是那麼的唯美,一點也不過時,故事講述的女主人公與男主人公有一個共同的朋友,叫做木月,他與女主人公直子是是青梅竹馬的朋友,可是有一天木月卻自殺了!
  • 你有沒有想過伍佰的「挪威的森林」實際上是一個電影插曲?
    挪威的森林?這不是一首歌嗎?是的,這確實是一首歌,但他也是日本電影的名字,他叫做挪威森林他是由日本在拍攝的,但他仍然如此美麗,沒有過時,雌性主人公和雄性主人公有一個共同的朋友,稱為木月,他和他的女兒主人公是青梅竹馬的朋友,但是有一天木月自殺了!這使得直子陷入深深的悲痛,無法自拔,甚至需要心理治療。
  • 「電聲版」《挪威的森林》來了
    《挪威的森林》配音者吳磊本報訊(記者 張知依)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上海譯文出版社獲悉,在上海書展活動現場,上海譯文出版社數字業務平臺推出了村上春樹的「電聲版」——電子書和有聲書。首發九部村上春樹代表作的電聲版包括《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奇鳥行狀錄》《舞!舞!舞!》
  • 《挪威的森林》:在村上春樹的書中相遇
    《挪威的森林》:在村上春樹的書中相遇有人說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孤獨的,我們總要學會和孤獨相處。在紛雜的世界中,能遇見一個和自己志趣相同的知己實在是在不容易了,而且就算遇見也會很快迷失。就像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面所說的,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具體內容。可能就如張愛玲所說的,每個男人一生之中都會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紅玫瑰一個是白玫瑰。真本書中的男主人公渡邊也是這樣,他生命中遇到的兩個女人,分別是直子和綠子。
  •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提起《挪威的森林》,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他的意思,反正我搞了好久都不知道啥意思。我們知道,「挪威」是北歐的一個小王國,與1954年與中國建交,也是我國的一個友好國家了。看書名,你會以為這本書在講述一個發生在挪威森林的故事,實際上書中的所講的故事發生在日本,內容與挪威的森林是毫無關係的。作者起這個書名,是因為他喜歡披頭四的這首歌,作者便在書中設定女主人公直子喜歡聽《Norwegian Wood》這首歌,每聽此曲必覺得自己一個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凍的森林深處,這正是年輕必經的彷徨、恐懼、摸索、迷惑的表徵。也就是說,作者在這本書裡,把「wood」理解成了森林。
  • 《挪威的森林》:愛與欲的糾結,身與心的迷失和救贖
    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可能對於電影所呈現的故事的流暢性和合理性存在質疑,這是因為影片刪去了部分戲份。雖然一些戲份被刪減,但導演陳英雄還是抓住了原著的幾個精髓,將渡邊與直子、綠子之間的愛情故事詮釋了出來。《挪威的森林》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小說,是村上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
  • 《挪威的森林》為何充斥著性和死亡?
    《挪威的森林》是一本極其容易讓人思維深陷孤獨與渴望的書。書中充斥著大量關於自殺,性和酒的壓抑的描寫,巧妙的通過主人公渡邊君以第一人稱「我」來激發每個人內心對於自由意志的追求。《挪威的森林》中有這麼一段感情史:木月對直子:我以為我們相愛,原來卻不是愛。直子對木月:我以為你愛我,原來你不愛。直子對渡邊:我需要愛上你才能愛這個世界。
  • 人到中年才讀懂《挪威的森林》,男人的性和愛是可以分離的
    《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充斥著孤獨和死亡的影子。正如扉頁上寫著,「先給許許多多的祭日」。書中服下毒藥的人永遠定格,但飲下解藥的人,繼續樂觀生活。當孤獨與你如影隨形,或許《挪威的森林》可以是你的解藥。估計很多人像我一樣,都是十七、八歲讀過《挪威的森林》,書中圍繞著性的描寫讓人既緊張又慌亂,可還是忍不住往下閱讀,直到結束為止。而縈繞於腦海的疑問,比如,木月為什麼自殺?直子為什麼自殺?渡邊君為什麼和玲子做四次愛等等,始終沒有答案。
  • 《挪威森林》中的愛情
    《挪威森林》日本作者村上春樹的作品,書中描寫渡邊君19歲到21歲的感情經歷。書中內容這裡不詳細講自已可以百度查。這裡要說的是作者繼承了日本作家細膩 平實的寫作風格,讀完此書讓人感覺真有一個叫渡邊君的青年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那樣的生活過。
  • 侃侃《挪威的森林》
    這本《挪威的森林》尤為如此,觀後的印象,恰象它的中文譯名——挪威的森林,想像中那是歐洲極北之處高山腳下一處寂靜的山林,林木蕭疏、雪壓樹梢,林中空地上迷漫著淡藍色的輕霧,遠處有時斷時續不知名的鳥鳴,那是一個使人忘返的地方,也是一個使人迷失的地方。我可能是兩年前看的這本書,看完了就是這種迷失而悵然的感覺,也僅是這種感覺,然後跟自己說,喔,總算也看完了一本小資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