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貨幣政策運用保持了市場流動性的平衡,運行的實際結果雖穩中稍偏緊,但這與金融去槓桿的要求相匹配,既滿足去槓桿的需要,同時也滿足市場流動性不要受到太大的壓力,即處理好去槓桿和經濟平穩運行的關係,總體上達到了調控目標。」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昨日表示,對2017年央行貨幣政策作了上述評價。
多工具組合平滑流動性
今年以來,央行貨幣政策強調穩健中性,靈活運用和創新各種不同期限的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市場流動性,從流動性的管理上保證了量適度和價合理,達到了調控的目標和效果。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昨日表示,今年央行貨幣政策通過逆回購、開展常備借貸便利(SLF)和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等多個貨幣政策工具進行運用組合,根據市場流動性不同時點的需要進行調控,對期限工具進行合理搭配,如遇到季末和半年末,通過投放跨季度和跨時點的期限,避免季節性因素對流動性穩定帶來影響。
另外,央行今年以來還進一步豐富了貨幣政策工具的期限品種,於10月下旬啟用了2個月期逆回購操作。對此,連平認為,今年央行貨幣政策運用有更多的創新和靈活性。兩個月期逆回購工具的增加,有助於年底流動性的對衝,保持市場流動性平穩。
「目前貨幣政策工具從短期到中長期,形成了一個完美而平滑的曲線,既有利於跨期限操作,避免短期波動,也為金融市場利率的參考和定價保持平穩發揮了積極作用。」溫彬表示。
在貨幣政策工具創新方面,9月30日,央行宣布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政策,並從2018年起實施。對此,溫彬認為,此舉是按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需要,在原有定向降準操作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定向降準的內涵,雖從明年才開始實施,但監管層已設定了門檻目標,有助於提前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按照達標的要求,在信貸上對上述領域給予支持,發揮貨幣政策工具創新運用對實體經濟的效用也是可圈可點。
連平也表示,準備金結構性調整雖在明年初才開始推進,其實效應已經在市場顯現,運用短期和中期工具,同時運用長期工具並結合結構性調整,這是今年貨幣政策的一個新動作,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個行業市場會發生進一步的變化,相信長期工具如準備金調節這一工具在明年運用的機會也會進一步顯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