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師的年終述職報告不知道怎麼寫?沒關係,本文集合了年終述職報告的多個版本,哪裡不會抄哪裡,so easy!
12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終總結+述職報告環節。有很多同學表示:有沒有模板可以抄抄,今天它來了。
考慮到每位同學做述職的性情不太一樣,有的想出人頭地,有的只想交差了事,有的早就對公司不滿恨不得馬上離職。因此,我們今天會給幾個個性化版本,大家參照自己的需求來寫。
版本一:負分滾粗型
使用場景
想被領導罵的時候
範文
我一年都好忙啊,都在寫代碼,寫的啥我也不知道…
寫作要點
很多做數據分析的同學,其實沒有什麼項目經驗,也沒有正兒八經建模,每天都在做人肉sql機,跑一堆數。這時候會覺得似乎天天在忙,卻不知道忙什麼。於是容易一著急就胡亂寫幾句。
明明自己是做數據分析的,寫的報告連個數字都沒有。通篇只有「忙」「累」「多」「好多」「真他媽多」這種形容詞。這種報告最容易被領導批鬥,除了挨罵沒啥好處,大家引以為戒。
版本二:交差了事型
使用場景
無欲無求,交作業了事的同學
範文
臨時取數:完成取數需求150份;專題報告:完成專題報告;報表:新建報表100份,更新報表300份;模型:建立外呼模型1個;總結:我完成了所有工作,感性聆聽。
寫作要點
如果只是想交差的話,記住這個句式:我+完成了+XX任務。搞掂!這樣可以直觀清晰的向老闆表達:交代的工作我做完了。為了克服版本一的問題,我們得把「到底這些代碼是為了啥?」這個問題交代清楚。因此需要分門別類。
數據分析最常見的五種產出就是:臨時取數,報表,專題報告,模型,數據產品。可以分開五部分來寫。每一項工作,又有新建,更新,優化,迭代(刪除/合併)四個狀態,也可以分開寫。這樣看似混亂的日常工作,就能進行清晰的分類了。
有些同學會抱怨,說:我做了分類,發現我的工作90%都是更新報表,按照固定的格式輸出報表day by day by day by了365個day……這實在沒啥價值啊,寫不出手啊!是滴,如果真的工作只有固定更新,那真的沒啥價值。今年的績效考評就放棄吧,明年多問問自己,為啥平時如此安於現狀,也不想著折騰點出成績的東西。
版本三:錦上添花型
使用場景
想在領導面前留個好印象
範文
2019年內,本人完成工作如下:
報表:新建報表100份,支撐五個項目開展;專題報告:完成專題報告5份,發現了5處問題模型:建立外呼模型1個,提升外呼質量400%總結:我有效助力業務,感性聆聽。
寫作要點
想錦上添花,就不能光乾巴巴說:我做了什麼工作。而是得說:我創造了什麼價值。同樣是幹活,領導從來更關心的是:誰的產出更大。但數據分析師和銷售、運營、產品經理不太一樣,有獨特寫法。
數據分析工作與銷售的最大區別,在於數據分析是個輔助崗,打BUFF的。所以不能像銷售那樣直接吹:我為公司掙了1000萬!數據分析工作與運營的最大區別,在於數據分析是個支撐崗位,不像運營那樣拋頭露面,能大吹:我們的活動吸引1億次點擊,拉動DAU增長30%。
作為一個輔助+支撐性崗位,你要是大喊:我為公司掙了1000萬,銷售和運營會一起跳起來說:沒有我們你掙個屁。你要是大喊:我寫了10萬行代碼,大家會一起罵:「你不寫,誰寫?不寫滾蛋」。
因此,數據分析師想要體現成績,關鍵是取得外部門的認可。因此,可以從如何助力、如何賦能、如何輔助的角度來說,比如:
支撐類:為重大活動提供數據產品,為銷售配備數據助手避險類:發現了異常問題,及時提醒業務解決增強類:提供模型/標籤/產品,提升營銷/銷售/運營效果建議類:針對具體業務問題,提供解決建議請注意,這四點是有先後順序的,順序是:支撐≥避險≥增強≥建議。因為支撐類是最剛性的,無人可以扯皮的助力。比如雙十一領導想看即時交易額,那就得做數據大屏,不做沒得看。這個功勞獨一份是數據的。
避險和增強都能反映到業績上,但避險的認可度是高於增強的。這就好比,把一個60分的學生教到90分很難,但指出來「就是那個傻逼考0分,拖全班後腿!」很容易。指出業務沒發現的問題,砍掉兩個傻逼項目,ROI立馬提升。
實際上,這也是財務、審計等部門在領導面前邀功的常用手段(有意思的是,他們也是基於數據分析得出:「要控XX費用」的結論的)。
增強類本身難做,並且需要業務配合,比如精準營銷,比如產品推薦,比如需求測試,雖然看起來是數據做了很多分析工作,但脫離運營的優惠券,其實效果沒那麼大。所以很容易扯皮。
至於建議類,鬼知道你寫的建議人家聽沒有。即使聽了,從一個建議到最終業務產出之間,還隔著十萬八千裡呢。費用、落地計劃、系統開發、頁面設計、商品選擇、分工合作、客服對接,哪個環節都比一個建議要重要。所以除非是有業務部門主動提出的:「這個建議很好」,一般情況下數據分析師不會主動炫耀所謂建議。
看到這又有同學說了:老師,我平時都從來不問數據有什麼用,跑完數交了就完事了,到這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寫。額,如果是這樣的話,今年的考核就放棄吧,記得明年不要這麼幹了。
平時陳老師總是喋喋不休的,每個分析單元都會講「這裡可以這樣結合業務,那裡可以那樣輸出價值」就是備著這一天,以後看分析方法,不要光糾結數字怎麼算,多看看落地場景哦。
還有同學說:老師,既然是要別的部門認可,人家不認咋辦?
本質上,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正式立項,通過項目來解決問題。除了立項,還有個操作細節,就是多拍照,多發郵件。比如業務領導郵件回復了:分析的很好!good,截圖為證。比如雙十一慶功會,大老闆們在數據大屏前合影,good,拍照為證。比如在部門例會上做數據分享,good,拍照為證!總之平時多留證據,防止大家事後忘了提起褲子不認人。
版本四:綿裡藏針型
使用場景
求職or在大老闆前露個臉
範文
我是大屏小能手,您看到的雙十一大屏是我做的我是運營小助手,運營90%的需求都是我跑的我是活動小幫手,上次。。。
寫作要點
這裡和版本三隻有一個區別,就是自己給自己貼了個標籤。並且這個標籤是直觀能理解的。有同學會好奇:這麼一點點動作,能有大作用。有!當然有!上一個給自己貼大屏小能手的同學,才24歲月薪已經破3萬了,哈哈哈。
因為述職匯報很有可能是向上上級匯報(比如面對大部門總監或者CTO,COO)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如何最快速的讓外行理解內行,這是數據分析師從低級往高級發展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
因為在外人眼中你就是個弄個數字,不懂行的人,是很難理解做hadoop與打算盤有什麼區別,因此很難與你感情共鳴,也就很難認可價值了。況且這是面對老闆,老闆們下屬很多,老闆們的時間都很少,所以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把自己價值展現出來,和老闆建立感情聯繫,標籤就是最好用的工具。
打標籤的辦法,就是從一個和老闆最貼近的事入手,比如報表、大屏,報告。先打一個生活化標籤,讓老闆回憶起來,然後再列數字。這樣就能快速建立印象,又有數據支持,顯得腳踏實地,效果非常好。
這一招在面試時也非常好用。面試的時候一般要面HR、用人部門直屬領導,用人部門上上級領導,大老闆,這幾關。大部分情況下,只有直屬領導才懂具體業務,其他的人根本不懂,也不怎麼care(特別是hr,這些文科生就是在招聘需求裡把spss和python寫在一起的人)。因此用幾個標籤,快速建立印象,就很容易脫穎而出。
最後
以上就是年終述職的連環套路。看完大家會發現,述職只是一紙文書。真正證明自己的,是平時的大量工作積累+認真總結分析。
我們說,既要低頭走路,又要抬頭看天,即是如此。出來打工就是為了掙點錢,要多做讓別人快樂的工作,才能更好地體現價值。想要自己快樂,還是去消費的好。
很多同學看完可能很洩氣,覺得今年平時沒做好工作,積累的太少了。沒事,至少大家現在看到努力方向,明年我們繼續一起努力。加油!
十年資歷的數據分析師,擁有多個行業的CRM經驗。
本文由 @接地氣的陳老師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