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田野工作的方法論思考

2021-03-03 龍子湖讀書會

集體田野工作(collective fieldwork)是指多個研究者圍繞某個或若干研究主題合作完成一項田野工作的具體實踐。儘管不乏教學、研究和諸多領域的探索與實踐,但學界對於集體田野工作的思考可能仍然比較缺乏。在此,我們僅結合一項具體的集體田野工作對其予以階段性的總結和討論。

1.集體田野工作的合理性或社會價值

對於學術或研究,我認為它主要只是基於學者個人的興趣使然。為此,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也主要由個人承擔。但對於人數較多的集體研究而言,沒有單位或機構的支持,這樣的研究則很難實現。為此,這就涉及到研究的合理性或社會價值議題。簡言之,研究的組織者或承擔者從一開始就要對有關的支持方做出某種價值承諾。這樣的承諾相對於個人相對自由乃至個性化的研究路線而言,本身就構成了某種限制或約束。當然,如果積極地來看待的話,它可能也是動力所在。

在近期的一項研究過程中,我們的基本思路是,研究分為中短期和長期目標。短期目標是要在集體調研的基礎上總結地方(鄉村)治理經驗、回應國家相關的政策需求。中長期目標是圍繞有關議題做系統的縣域社會研究,在學術批判和思想對話的基礎上,探索有關的政策和理論議題。但無論怎樣,田野工作或經驗研究是基礎所在,而有關的研究承諾和及時兌現則必不可少。

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學科領域和研究背景的研究者會在目標、視角和側重點上產生分歧,需要加強溝通和磨合。同時,也會受到支持系統的影響。學理而言,這是在田野工作之前就已經確立了某些階段性的任務或參考位置,某些他者或類型學意義上的行動者已預先登場了。廣義而言,即使是傳統意義上獨立的人類學家也無法避免如此的研究格局。研究者的個人經歷、學術訓練、研究條件或支持系統是田野工作潛在的影響因素,而集體性和小組性(二者有所區別)的田野工作因為是複數的研究主體,則進一步豐富了研究過程中的諸多內容,某時也對彼此構成了挑戰。

2.集體田野工作中的分組合作與互為報告人

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某些研究議題或任務,對田野的類型學區分和分組研究必不可少。基於研究目的和研究條件的考慮,如研究人數和經驗構成等,我們確立了三個研究小組,分別在各具特色的三個鄉鎮的三個村莊展開調研。

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小組也構成了彼此的報告人。同時,不同研究者或成員也會相互交流和啟發。

3.「一魚多吃」:沉浸式田野與捕獲式田野

「一魚多吃」是我對本次田野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工作方法的形象比喻。因為時間和其他條件的限制,研究者無法長時期的沉浸於某個具體的調查點之中,為了提高「效率」,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很快形成了一種捕獲式、多焦點風格的訪談和觀察方案。

首先,根據不同社會角色的差異,儘可能從對方擅長的話題或議題入手,進行比較全面的訪談,或可稱為角色導向的訪談。其次,圍繞交流過程中出現的某些議題展開交流,某些議題可能是我們比較關注的,某些議題可能是訪談對象感興趣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前者或可稱為共同興趣話題(訪談者和報告人),後者或可稱為他者興趣導向的訪談。當然,不同性格和閱歷的報告人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需要研究者能夠不斷的調整自己的研究視角,這可能也是捕獲式田野工作與沉浸式田野工作的差異所在。

4.視角變換:捕獲式田野的另一特徵

儘管在進入田野之前,研究者會進行各種準備工作,但諸多難以預料的情境勢必迎面而來。其中,為了獲取儘可能豐富的信息或數據,研究者有必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視角,從而儘可能地拓展自己的研究視野。

對於人類學的規範而言,為期一個月或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只能算是「踩點」。而對於有時間和任務限制的研究而言,要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獲得儘可能豐富和有價值的信息,研究者有必要更加積極和主動地調動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例如,我們組戲稱一位五歲的小朋友為自己最小的報告人。理由在於,通過對小朋友的衣著、外貌、語言交流、行為以及更為抽象的「可愛」的觀察,也可以對當地的兒童教育、成長環境及其效果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但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不斷調整自己觀察的視角。

5.語言、中介、滾雪球與微信

永遠不要低估語言的挑戰性。例如,在這次調研過程中,當地方言的「分」和「分兒」(例如,集體時代的「工分」和「工分兒」)在數量上整整相差了十倍。為了克服語言或方言的障礙,我們在每個調研小組都儘可能配備了熟悉當地方言的老師或學生。

此外,沉浸式田野是以經年累月的互動為研究基礎的,諸如熟悉、信任、我們關係、融入、親密關係等問題幾乎不存在,(儘管也有對應的關係存在。)但在捕獲式田野工作中,介紹人、中介或嚮導不可或缺。某時,八股式的介紹似乎顯得多餘,某些訪談對象只是基於對介紹人的信任而願意接受訪談。當然,街頭巷口和廣場的閒聊、偶遇也為田野累積了不少訪談對象或報告人。同時,因為會涉及某些行政單位,就需要更為積極的協調者。某時,也需要適應不同部門的工作風格或節奏。

此外,熟人介紹熟人的情況也是常見的。即滾雪球的田野工作再次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絡交往成為可能。在徵得同意後,及時的添加微信建立聯繫對於持續性的交流無疑大有裨益。

6.系統規劃與動態調整

圍繞縣域社會「鄉村治理」這個主題,我們從「話語」、「系統」、「機制」與「行動者」等角度已經預先做了功課。但田野中的諸多具體而複雜的情況仍然會逃離研究者此前的視線,及時總結並做出適當的方案調整在所難免。

7.何處是田野?3+X

何處是田野?

我們在本公眾號也多次討論或涉及到這個議題。這或許與研究者目的或意圖有關。例如,我們原計劃是做一個「三鎮九村」的調研,但在進行過程中,我們認為,集中力量在三個類型鄉鎮的三個村已經可以滿足階段性的研究需求,並且,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此,便將方案修正為「3+X」,即以三類鄉鎮的三個村作為重點調研對象並持續跟蹤研究,輔助以其他類型的各類鄉村作為參考,在階段性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展開。

8.數據糾纏與氛圍體驗

捕獲式的田野會在短時間內形成大量的記錄或說數據,這些資料對於階段性的研究意義重大,但僅僅以數據或資料作為分析或理解線索,或許會同時限制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能動性發揮,從而忽略了某些雖則重大卻難以言表的意象或線索。

因此,適當的從密集的數據或經驗事實中超脫出來,靜心品味自己的感受或體驗,理解他者的言外之意不可或缺。費老曰:意會。我們已經初步討論過了。不贅。

9.對話、理解與感謝

集體田野工作已經成為公共社會科學的基本方案,值得總結和反思。其中,因為專業、研究背景、領域和具體條件的限制,難免出現各種問題,這需要不斷推進有關人等和機構的對話和相互理解。

最後,真誠的感謝幫助過我們和正在幫助我們的領導幹部和朋友們!

歡迎學界同仁和各界朋友圍繞集體田野工作議題展開持續和深入的討論,共同推進公共社會科學(如人類學或社會學等)的發展。我們也會持續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體會。

本文為龍子湖公眾號原創,作者劉忠魏。

讀者如有問題,歡迎通過以下郵箱討論:

intergaze@126.com

相關焦點

  • 何處是田野? ——人類學田野工作的若干反思
    事實上,田野工作之於作為一個學科的人類學來說已經遠遠超出了研究方法甚至方法論的意義,而成為其從業者構建其學科認同的重要依歸,以至於不少人類學家甚至認為田野工作乃是人類學區別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特別是文化研究的唯一特徵或關鍵要素。對于田野工作時間的要求其實源於一種自然主義的理想,相信對於事物的直接觀察方能真正認識它。
  • 文獻與田野:「清水江文書」整理研究的方法論
    民間文書研究的認識論:具體個案與系統性關照     隨著「清水江文書」整理工作的深入和研究工作的漸次展開,包括探索和修正文書整理的基本規範,整理與反思研究中業已觸及和探討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而比較和思考中國民間文獻學理論與方法
  • 雲會議|田野政治學:生活形塑制度,一項田野觀察的初步思考
    【編者按】生活是觀察社會變遷和理解制度實踐的田野場域,也是理論構建的基點。生活如何形塑制度?其機理及邏輯如何?2020年11月7日晚,田野政治學系列論壇第六期圍繞「生活形塑制度:一項田野觀察的初步思考」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度探討。論壇由華中師範大學徐勇教授主持,華中師範大學袁方成教授作主題發言,浙江大學耿曙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何豔玲教授作為與談嘉賓,參與討論並作深度交流。
  • 方法論尤其策略思考的邏輯脈絡
    邏輯思考是重要的,行成於思毀於隨,諸事首先就是三思而後行,說什麼做什麼想好了再去說再去做,不可忘帶腦子,思先於行。方法論是重要的,思考什麼?
  • 靠譜PM的方法論:全面&深入思考
    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看我們如何評價一個PM是靠譜的?可以如下三點看:做事結果是符合預期的。(結果導向)做事進程可控。(控場能力強)做事細節經得起推敲。靠譜PM的方法論是什麼樣的?首先普及一個方法論的定義。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以前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人與人的本質區別是什麼?我心裡的答案是認知。現實世界中的行為,其實都是我們認知的產物。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論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 【歷史人類學專題】田野工作、歷史文獻與史學研究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田野工作對於歷史文獻學的意義遠不止於拓寬歷史文獻的範圍。作為成熟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之一,它脫胎於人類學,已成為一種學術視野,即在研究過程中自始至終側重於文化全貌性的考察。歷史文獻是一種歷史遺存,歷史學家的工作,很大部分時間花在處理不同歷史文獻的關聯上。援引田野工作到史學研究,有利於歷史學家把握歷史文獻的整體性、系統性。
  • 中根千枝:田野工作的意義
    在這個意義上,像在下文中將要談到的那樣,田野工作所具有的位置,在今天可以說和馬林諾夫斯基時代的背景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由馬林諾夫斯基所確立的微觀社會的調查方法本身,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因此,今天關於和我們的觀點相關的馬林諾夫斯基的田野工作的意義進行一些基本的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 田野工作的一個路線圖:從方法論到話語關鍵詞
    問題:如何做田野?進入田野前要做哪些準備?進入田野後要如何開展工作或調研?
  • 方法錦時|理解「田野工作」:從方法論到話語關鍵詞
    了解真實世界,了解民間百姓的所思所想,是推進「真問題」導向的社科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這離不開「田野調查」。但田野不是想做就能做好的,一些基本的規範必須遵循。人類學研究出身的劉忠魂老師對田野工作很有心得,再加上其對社會理論研究下了很大功夫。筆者相信,劉老師寫的「田野工作」指南的可信度非常高。經劉老師授權,特此轉發。
  • 李小花︱對女性性工作者的人類學田野工作反思
    在傳統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工作中,調查者就是到田野中搜集和整理資料。對於「我」的資料是怎麼得到的?「我」在搜集資料中發生了什麼?這樣一些問題是被傳統人類學者所忽略的。「世界上有沒有一種如此之確切的知識,以致於一切有理性的人都不會對它加以懷疑呢?」[3]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同理,我們將這樣的哲學問題帶入到人類學者田野工作中去,去反思我們的田野工作。
  • 田野調查:經驗與誤區
    Fetterman)在《民族志:步步深入》一書中認為,「民族志是一種描述群體或文化的藝術與科學」,民族志學者「帶著開放思維而非腦袋空空進入田野」。費特曼還指出,與其他研究領域的學者一樣,民族志學者「一開始也會對人們如何行為和思考存在傾向或先入為主的觀念」。
  • 【20160919·人類學】王建民:論研究方法和方法論在人類學學科建設中的地位
    所謂國外的東西, 他們是說外國的學者寫的著作, 包括研究中國的作品, 或者說有關人類學理論的討論, 他們不需要看。只是說, 我去做研究就好了, 做研究時也不需要看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的東西, 不需要看別人的經典民族志著作。這確實是我們國內人類學、民族學圈裡普遍的一個狀況。當然,我們有很多做得很好的, 包括在座的, 可能不斷地在批評他們的學生, 不斷地對學界做宣傳, 要重視理論和方法。
  • 滕星:如何科學地從事田野調查工作
    您曾在國內外都開展過田野工作,首先,請您回顧以下您的田野工作的經歷。滕星(以下簡稱滕):好的。在談田野工作經歷之前,我想先談一談人類學的研究範式。田野工作是人類學的一個看家本領,也是它的學科標誌。人類學有它的一套嚴謹的研究方法,這就是田野工作、民族志的撰寫和文化理論的建構,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田野工作是人類學最有特色的一個研究方法。
  • 深描與人類學田野調查
    本文意在對深描概念作出明確的說明,並通過與奎因翻譯的不確定性的比較和討論,給出深描的基本要求,同時找到一個實際的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可行方法。在這位人類學田野調查開山祖師的日記中,充滿了憤懣、牢騷、對人類學田野工作的討厭,更令人失望的是對當地土著民族的歧視語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他生前發表的民族志中表達的卻是田野工作中的愉快和對土著民族生活的讚揚。這就使人們不得不懷疑其民族志描寫中的真實性。人類學民族志的真實性和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可靠性均受到了來自學界內外的質疑,人類學者自身的道德素養問題,「主位」和「客位」問題也都浮上了水面。
  • 田野筆記 食物、權力與田野調查 ——紀念人類學家西敏司
    正是做他的研究助理,我感覺他就像一個甘蔗地的工人,把自己埋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和田野中,我那時也才意識到,人類學實在是一件辛苦的日復一日的類似種地一樣的工作。它一點也不浪漫,如果沒有某種情懷,很難持續。西敏司無疑有著某種情懷,那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除非出差,還是每天來辦公室上班。
  • 我為什麼要寫《種子用戶方法論》
    將種子用戶這個話題泛化,給出方法論的意義有:1.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推出新產品頻率高;2.混沌,不確定性年代,傳統方法失效;3.種子用戶方法論使用頻率和次數越來越多,必將成為每個人必備的方法論工具;4.種子用戶方法論本質解決的是關於Change發生時,你如何駕馭和管理相關利益方的工具和思維。
  •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最犀利的思維方法論
    寫文章算是一種工作,為課程優化做準備。課程優化任務如無底洞,從未有過完成時。心高氣傲是我的特徵,在特定的價值評判體系下,它或是優點,或是缺點。心高氣傲的人,做事情總想做到最好,因為他總以為自己能做到最好。於是,我將市面上方便買到的批判性思維相關書籍都買來,仔細研讀後,欲創造出一套更好的思維方法論。起初,我只讀中國大陸高校和美國高校的教材,後來覆蓋到成人培訓行業中的材料。
  • 田野筆記記什麼
    【兩個文本】每天兩三小時的田野,要整理三四小時。筆記決定了民族志能寫到什麼程度。筆記包括兩個文本。
  • 社會學研究對象及其方法論準則的再思考——以迪爾凱姆對社會學的理論探索為研究視域
    社會學研究對象及其方法論準則的再思考——以迪爾凱姆對社會學的理論探索為研究視域刊於《理論界》2021年第1期作者簡介      周來順,男,1981年生,山東安丘人,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暨文化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黑龍江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黑龍江大學文化哲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黑龍江大學重點研究基地俄羅斯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主要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蘇俄哲學、文化哲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 政治學為什麼需要田野調查
    近年來,我國田野政治學在研究方法和體系的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其方法的專業性不斷提升,重要的標誌性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其學派的外部特徵日益顯著、日臻成熟。田野政治學成了中國政治學學術研究和學科體系建設繁榮發展的標誌之一。這一學派在理論和方法論上的主張,符合時代要求,與當下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發展趨勢相契合,是當代中國政治學發展中值得關注的現象。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