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驚現恐龍足跡 發現一個多元化土城子恐龍動物群

2020-12-17 中原網視臺

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共同召開「避暑山莊恐龍足跡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表示,通過對恐龍足跡的研究,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龍動物群。

據介紹,1992年4月5日,美國哈佛大學福爾曼教授以及北京大學地理系的黃潤華教授和高豫功講師來到避暑山莊參觀考察。當他們來到「熱河泉」畔,欣賞此處美景時,腳下的石板路把福爾曼教授吸引住了。他指著一塊石板上碗口大小的三趾狀印跡說:「這不是恐龍的足跡嗎?」

2018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帶領團隊來到避暑山莊,根據當年留下的線索,開展了一場「恐龍足跡」發現之旅。通過深入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實地探勘,最終發現近300枚恐龍足跡化石。

很快,避暑山莊恐龍足跡成為國際古生物學者研究關注的焦點,更讓「多元化」的避暑山莊再次呈現在世界舞臺。

至少保存了以下幾種類型的恐龍足跡

一,恐爪龍類足跡。產於麻地溝足跡點,平均長度為8.7釐米,足跡具有兩趾印痕(第III 趾和第IV 趾)和圓形腳跟,這種形態表明了其與恐爪龍類的親緣關係,被歸入伶盜龍足跡(Velociraptorichnus)。恐爪龍類足跡在世界上的發現較少,目前僅有我國山東的馳龍足跡、四川的伶盜龍足跡、韓國的哈曼馳龍型足跡等。這些足跡都發現在白堊紀早期,而土城子組此前發現過猛龍足跡,是這個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恐爪龍類恐龍包括了伶盜龍類與傷齒龍類,這類恐龍的共通之處就是它們都長著大型的、彈簧刀般的第Ⅱ腳趾,這是它們捕獵的「殺手鐧」。有趣的是,該第Ⅱ腳趾在恐龍平時行走時並不與地面接觸,於是就留下了兩趾型的足跡,這些足跡統稱恐爪龍類足跡。

二,實雷龍足跡(Eubrontes)和蹺腳龍足跡(Grallator)。分布在承德各個足跡點,這些三趾足跡至少有140個足跡,其中130個是完整的足跡。這些足跡平均長13.4釐米,長度在4.1釐米到23.4釐米之間變化,其中長度小於10釐米的足跡被歸為小型足跡,長度在10釐米到20釐米的足跡被歸為中型足跡,長度大於20釐米的被歸為大型足跡。所有的足跡中,以中型足跡為主。這些足跡分為兩個類型,形態類型A,中趾比較短,屬於獸腳類恐龍足跡中的實雷龍足跡(Eubrontes),形態類型B,中趾比較長,歸屬於蹺腳龍足跡(Grallator)。這些足跡屬於兩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所留,由於沉積物比較柔軟潮溼,因此腳墊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顯,功能趾為第二、三、四趾,只有極個別足跡留下拇趾跡。

三,韓國鳥足跡(Koreanaornis),分布於麻地溝足跡點。該足跡點保存了至少四條連續的三趾行跡。這些足跡平均最大長度為3.4釐米,最小長度為2.5釐米,最大長度為4.6釐米。從形態上看,這些鳥類足跡被歸為韓國鳥足跡類型。韓國鳥足跡最初發現於韓國鹹安郡,是一類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鳥類足跡。韓國鳥足跡屬於鴴鷸類足跡,鴴鷸類在英文中被稱為Shorebirds,直譯為濱鳥類,這些鳥類中最大的不過體長70釐米,體重400餘克,因此也稱之為小型涉禽。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大部分時間棲息於各種溼地,主要以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為食,絕大多數種類有遷徙習性。

四,可能的雷龍足跡(Brontopodus)。承德避暑山莊足跡點產生了一些橢圓形的痕跡,長度28.9釐米,寬22.6釐米。在形態上類似於蜥腳類動物的後足跡,例如白堊紀最出名的蜥腳類動物足跡:雷龍足跡(Brontopodus)。但是,由於保存較差,沒有行跡,目前還不能完全確認。

據了解,下一步,承德市文物局和邢立達教授團隊將就恐龍足跡的保護與利用進行討論,促進承德旅遊與科學普及的發展與落地,以文旅融合激活寶貴遺產的活力,使避暑山莊更好地滿足遊客的多樣化需求。

有網友表示:「所以以後去避暑山莊就是去侏羅紀公園?!太神奇了!」

還有網友腦洞大開表示:「恐龍也需要避避暑」

相關焦點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對研究恐龍動物群有重要價值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肖和勇 劉默涵 蔣巧玲)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龍巖市上杭縣發現的恐龍足跡群化石有關情況。  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說,此次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資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河北5A級景區發現恐龍足跡!數量大!保存完好!
    避暑山莊恐龍足跡成為國際古生物學者研究關注的焦點,這讓「多元化」的避暑山莊再次呈現在世界舞臺。邢立達與他的團隊在承德避暑山莊進行實地考察本次歷時12年的考察發現了一個多元化的土城子(地質層名稱,該地質層厚達一千米以上)恐龍動物群。該動物群顯然是由蜥臀目(包括獸腳類和蜥腳類)組成,其中又以獸腳類、鳥類佔絕大多數。
  • 福建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
    距今8000萬年、240餘枚福建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該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12日,記者從福建省新聞發布廳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汀江之畔發現距今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足跡240餘枚,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福建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這個地方發現一大群恐龍足跡!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 距今8000萬年、240餘枚,該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為我國首次發現,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或有人類未知的「新恐龍」
    華輿訊 據美國僑報報導福建省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12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該市上杭縣臨城鎮2020年11月7日發現了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首度發掘就有240餘枚恐龍足跡化石。這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追尋河北大地的恐龍足跡 張承地區是曾經的恐龍樂園
    12月6日,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國地質大學共同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地面上發現大量保存完好的侏羅紀恐龍足跡。  一個是久負盛名的清代皇家園林,一個是距今1.5億年的「陸地霸主」,看似毫無聯繫的二者,卻因為恐龍足跡的發現被聯繫在了一起。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專家:相信還將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
    東南網1月12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在會上獲悉,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新聞—科學網
    考察隊在巖壁上考察恐龍足跡 馬門溪龍類復原圖 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發現了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此次發現增加了昌都地區的恐龍足跡數量,豐富了當地恐龍足跡類型,並擴大了西南地區的恐龍的分布範圍。
  • 福建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
    如您有新聞線索歡迎爆料,一經採用紅包酬謝, 來源:龍巖市全媒體中心、閩西日報新媒體中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距今8000萬年、240餘枚 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
  • 臥龍首次拍攝到雪豹,秦嶺天然林超五千萬畝,承德發現恐龍足跡
    雪豹是一種重要的大型貓科食肉動物,由於其常在雪線附近和雪地間活動,故名「雪豹」。由於人類無休止的亂砍亂伐和非法捕獵,迫使雪豹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小,雪豹的數量正在急劇地減小,現已成為瀕危物種。在中國,國寶大熊貓的數量都比雪豹的數量要多。
  • 「零」的突破:福建上杭恐龍足跡群大發現
    2020年11月,科學家們終於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有了驚人發現。上杭恐龍足跡群大發現2020年11月7日上午,由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的福建省恐龍資源聯合考察隊在上杭縣周遭的紅層踏勘,沒有發現有價值的線索。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
    新華網發(上杭縣委宣傳部供圖)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蔣巧玲 劉默涵 肖和勇)福建省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發現地點位於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已發掘至少八種恐龍足跡。  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通報了相關情況。
  • 福建省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及人類為什麼研究恐龍呢?
    在1月12日召開的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上通報,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 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 造跡者疑似馬門溪龍類
    光明生物圈【西藏昌都發現恐龍足跡群 造跡者疑似馬門溪龍類】2020年12月12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發現多處蜥腳類恐龍足跡點。發現描述了4個足跡點約99個蜥腳類恐龍足跡,長度從22釐米到99.3釐米不等。所有足跡點的足跡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尺寸,都被歸為雷龍足跡。其中,中、小尺寸的足跡為該地區首次報導。
  • 福建首次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福建首次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原標題: 1月12日,福建對外發布一項重大考古發現。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距今約8000萬年,目前已清理出恐龍足跡240餘枚,這不僅是福建省內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也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上杭將開展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蔣巧玲 劉默涵 肖和勇)在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上杭縣委副書記、縣政府黨組書記羅劍說,下一步,上杭縣將在五個方面加強對恐龍足跡群化石的保護工作。  一是成立上杭縣恐龍足跡群保護工作機構
  • 福建發現中國迄今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新聞發布會(央廣網記者 張子亞 攝) 央廣網福州1月12日消息(記者張子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城南社區龍翔西側發現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也是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活動記錄
  • 福建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240餘枚足跡超8個種類
    人民網福州1月12日電 (陳歡歡)12日,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村首次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這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據初步勘察,該化石產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現已清理出240餘枚恐龍足跡,其中包括植食性蜥腳類、大、中、小型鳥腳類、肉食性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8種造跡者。該化石產地呈現出面積較大、多樣性較高、保存較好等特點。
  • 新疆發現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
    《科學通報》2020年第18期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團隊的論文「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亞洲足跡」。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其中大型足跡為一新種:牛氏亞洲足跡,是世界上亞洲足跡屬中最大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