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錯!心理學家就是這樣培養出三個抑鬱症孩子

2020-12-22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中國自古就奉行一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但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真的能讓一個孩子幸福嗎?

還有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早點「懂事」,不惜在孩子幼兒期就施行延遲滿足或哭泣免疫法的人應該看一下這篇文章。

要說其實這個理論大概就是我們熟知的一位心理學家的「傑作」,這個人就是華生(行為主義的創始人)。

華生

他提出:

「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後來更誇張的是他甚至提出:「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能把他們訓練成任何我想要的樣子!」

但就是這樣的理論在美國當時風靡社會,甚至成為當時育兒的「聖經」。

拿自己孩子實驗,結果統統成為抑鬱症

在當時提出這樣理論後,雖然很多人支持,但很快就有人產生質疑。

為了證明自己理論的可靠,華生甚至不惜拿自己的孩子來做實驗,但很可惜,三個孩子均不同程度患上抑鬱,甚至還有出現一些精神病症狀。

最嚴重的是其大兒子雷納,因童年情感關注過少,成人後情緒極其不穩定,而且屢次嘗試自殺。

他一度懷疑父親的理論,甚至轉而投向父親討厭的精神分析學派,很可惜的是,他問題太嚴重在30歲時自殺了。

二女兒也在成年後酒精成癮,屢次自殺未果,索性自己的孩子也發展成抑鬱症。

華生在看到前兩個孩子都出現了如此嚴重的後果,在對待自己小兒子上有所收斂,但很可惜「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的他還是把最小的孩子培養錯了,小兒子成年後缺乏自理能力,到處流浪,無奈華生在成年後一直接濟他。

事情被傳開後,人們紛紛指責華生,認為身為一個心理學家還是著名的,為何把自己孩子這樣「糟蹋」了。

人們翻看大兒子雷納的日記中找到答案:

「我發現我成長的過程是冰冷的、機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這或許是我人生痛苦的源頭。我的父親在教育中,剝奪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礎,或許他自己也沒意識到。」

比家暴更殘忍的是,冷漠和強迫孩子

你是否經常聽一句話叫:「媽媽/爸爸還不是為了你,你怎麼這麼不爭氣/聽話啊」!

家長總覺得自己為了孩子操碎了心,時不時會甩出:

你到底聽不聽話,不聽算了,我也不想管你了,隨你怎麼樣,爸媽不可能管你一輩子,你就自生自滅吧!......

但想告訴你一個真相,當今無數心理學實驗已經發現了一個事實——和家庭暴力相比,情感忽視的表現雖然隱秘,卻傷得最深。

其實這個理論就是當初質疑華生的另一位心理學家哈洛拿恆河猴子做的實驗,目的就是揭穿華生的理論。

他拿來一隻和人類基因相似的恆河猴作為實驗對象,然後給猴子找來兩個人工」媽媽「。

一個是鐵絲圍成的猴子媽媽,但是胸前插著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

另一個是絨布做成的猴子媽媽,但可以提供溫暖的絨毛,質感和真猴媽媽差不多。

在實驗前,我們回顧一下華生的理論,如果小猴子真的像他所說,那毫無疑問肯定會選擇鐵絲猴媽媽,因為有奶吃。

但實驗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幾乎所有的小猴子都會依偎在絨布猴子媽媽身邊。

如果你把這些布猴媽媽拿走,這些小猴子會發出極其慘痛的尖叫,甚至時間久了小猴子會出現精神病症狀。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所以冷漠和不給予感情的回應最終會讓孩子崩潰,真正的愛孩子不是你給予他們物質後就可以大言不慚的認為自己是一個合格父母,甚至還有父母看到孩子不聽話,甚至以讓孩子愧疚來告訴孩子,我養你了你就要聽我的。

反思

家長總是責怪孩子根本不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哪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心切而已。

期望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來理解父母,家長你也太天真了吧。

唯一的方法是先試著理解孩子的心思:控制自己的情緒,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做出讓自己和孩子後悔的事情。

曾經有科學家說過,人強烈的情緒只有20%- 30%是現實引發的,70% -80%是來自「舊傷」。這些發生的事件,不過是你情緒的導火索而已。

但你看到這些後也不必太絕望,有研究者為了解如何改變過去創傷的解決辦法犯愁時,一次無意的實驗揭示了真相。

還是拿小猴子做實驗,先讓小猴子產生創傷(和哈洛一樣,給小猴子奶吃,但周圍只有冰涼的鐵絲猴媽媽),就這樣小猴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症狀。

可希望來了,把這些小猴子放回它們的族群時,一些「友好」的小猴子會過來陪伴這些精神病猴,一開始相處非常困難,但久而久之在這些健康猴帶動下,精神病猴也逐漸正常起來。

研究者把這群小猴子叫做「猴子治療師」。

當今神經科學也發現了,腦部的發育的過程中,不斷重塑新的經驗,能夠使神經系統產生新的迴路。也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情曾經讓人感到不快,而若新的經驗——比如做這件事情還蠻快樂的感受——重複出現,新的經驗感受能夠替代舊有經驗,你便改變了杏仁核對感受記憶的儲存,「舊傷」治癒。

這也就是心理諮詢強調的「客體新經驗」,在新的健康關係經驗下,受到早年創傷導致心理問題的人會逐步正常起來。

所以家長在發現自己過去做錯了後還是有機會彌補的。

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中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三歲的男孩,在一間黑屋子裡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裡太黑了。」阿姨說:「那樣做有什麼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係,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回應,就是光。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棍棒底下並不能讓人真的成熟與幸福。

希望很多家庭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外在需求,同時也要關心他們的內在情感需求。#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也談談「棍棒底下出孝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方式全盤否定。孝子就是孝順父母長輩的孩子,這是根本,不孝父母何以孝天下,連自己父母都過不去,我與你怎能深交?連父母都不孝,何以託付重任?「孝子」必須,這並不是說要「愚忠」,尊敬並非完全聽話,畢竟父母沒有十全十美的,「孝子」要走「孝道」。「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對錯取決於你對它的認識,我是這樣認為的,棍棒並不是單純的打,是嚴格要求的意思,打不是本意,誰不愛自己的孩子,虎毒也不食子!
  • 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些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如今都怎麼樣了?
    前言: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是說,教育孩子,如果不打他,他就不可能長得好,也不會對家人孝順,更不可能有出息,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中就有從小在父母的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反觀她們的行為和性格,我覺得棍棒底下長大的孩子可能會有這幾個方面的缺陷。
  • 「棍棒底下出孝子」,出的是孝子還是「笑子」
    尤其是現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更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可是哪怕對孩子寵愛之極,仍然有很多父母會採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子女,原因何在?包麻麻想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我們那個小小的山村,出了一位「天之驕子」,三鄰五村無人不知,可謂家喻戶曉。
  • 棍棒底下出孝子簡直是胡說八道
    老話說,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看似有道理,其實沒什麼大道理,只能說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必須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適當體罰,主要是為了讓子女長記性,但是過度了,危害就大了,不但不起作用,反而讓子女心裡背負極大的陰影而影響其一生。
  • 「棍棒底下出孝子」,卻是「孝子」童年陰影!舊語新解,何為教育
    文|橘媽育兒「棍棒底下出孝子」來源於法家學說創始人韓非子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之後就在民間開始流傳「棍棒之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進而衍生出這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只適於那個年代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人們深受儒道法等思想流派的洗禮,在那個時期所有的人都被灌輸「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所以,即使父母對子女動手,那也是在教育子女,為子女好。在子女犯錯時,通過暴力來讓子女「長記性」,在以前看來確實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教育「手法」。
  • 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手下出高徒!
    正人少兒藝術舞蹈系課堂那天有多少人不打小孩我不知道,但是在中國傳統教育裡一直流傳著一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被很多家長當做真理,很多家長都通過「打罵」來管理教育孩子,所以在大多數人的童年時期都或多或少都被揍過
  • 棍棒底下真的能出孝子嗎?
    換句話說,我們幾乎都是棍棒下長大的,我們太知道被打後的痛,還有對父母深深地畏懼感了。因為很大程度上,我們父母那代人覺得只有打了孩子,才能讓孩子長記性,孩子才會聽話懂事。但其實,現在還是會有不少家長用打孩子代替教育孩子。優長君有個朋友,是個很漂亮很水靈的女孩,因為父親從小的棍棒教育一直都非常的懼怕父親,甚至當時我生日時邀請她一起出來玩都是瞞著爸爸出來的,那時候她已經20歲了。
  • 棍棒底下出孝子,你認同嗎
    棍棒底下出孝子,你認同嗎不認同。實際上你仔細看《孝經》就知道,一個家庭應當是父慈子孝兄弟悌,所以注意父慈子孝是寫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一般而言,父(母)親慈愛,小孩不用什麼「棍棒教育」。另外《論語》中有一句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如何看待「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厲的教育真的有效嗎?
    「棍棒底下出孝子」可謂中國傳承數千年的教育方法,即使是在今天,這種方法仍為很多家庭所使用。即使當今社會,已經很少見到真正的打罵小孩這種不文明不人道的現象。但家長偶爾打打孩子屁股或罵一罵孩子也屬常見。那麼「棍棒」底下真的能出孝子嗎?或者準確的說嚴厲的教育真的有效嗎?
  • 「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還適應現在的教育環境?
    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而像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話就是從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它們真的對現在的學生或者孩子有益嗎?下面小編列舉幾個例子來進行分析。小晏原本是個學習成績優異,性格開朗的孩子。
  •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中國有句俗語:孩子不打不成器,意思是父母用武力來教育孩子,秉承著:棍棒底下出孝子。恐怕熒幕前的你們多少都在兒時挨過父母的打。再對我媽說一句:教育孩子,哪裡總能靠打啊。所以有的時候作為旁觀者的爸爸更討厭一點。記憶中,不知道挨了多少次媽媽的打。每次挨打,母親都會把上一次挨打到這一次挨打之間幹的事細細數一遍,我總不懂,我母親的記憶為什麼在這方面格外的好,卻總不記得我想每頓飯都可以吃紅燒肉。有的時候,錯不在自身,也會難逃懲罰。
  •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有用嗎?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應該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思想早已被人們所唾棄。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長強制違逆其心意反而適得其反,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成年人的世界都背負著太多的負面情緒,又何況是如臭味幹的兒童。
  • 棍棒底下出孝子?網友:擔心孩子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
    中國有句名言:棍棒底下出孝子。那麼這句名言真的適合現在的孩子嗎?越打孩子就越孝順?好像事實不是這樣的。行為醫學專家們通過調查發現,經常被打罵的孩子長大後其婚姻和家庭生活不和諧者較多,他們也不能很好地養育自己的子女,甚至完全忽視了自己的下一代。如此惡性循環,將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家庭和社會問題。
  • 「棍棒底下出孝子」,經常挨揍的孩子,長大後變成什麼樣子了
    說話間陳先生朝著孩子踢了兩腳。東東沒有哭,臉上表現著不服氣與冷漠。5年級的東東在小區很出名,從小不是打了鄰居家孩子,就是打了班上同學。每一次不是被爸爸打就是被媽媽揍,有時候甚至被「混合雙打」。陳先生一直堅持「棍棒底下出孝子」,剛開始挨揍時,東東會安分幾天。雖虛心受教但就是不改,三天兩頭就能看到陳先生耳提面命地訓斥東東。
  • 棍棒底下出孝子?也許是孝子,但不會是才子
    說實話,對很多家長來說,教育孩子,真的是相當難的一件事。現在的家長每天過得累啊,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做飯,甚至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到很晚。國內,很多父母嚴格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他們堅信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認為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以後會堅強,會有出息,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 棍棒底下出孝子——有關於今天的教育「1」
    剛接小學一年級近一個月,讓我見識到了許多家長的教子之法,大部分都是很簡單,孩子作業寫的慢——打,孩子沒完成作業——打,孩子上課不注意——打,孩子考試不及格——打……我發現家長們比較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那麼關於這句話「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
  •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流傳千年的謊言
    這兩天的新聞讓人很心痛,先是12歲的孩子在自己家裡,死在了自己父母的棍棒之下。 然後,今天又有父親把自己打孩子到「吐血」,還在班級群裡說自己揍孩子揍到胳膊酸巴掌疼……21世紀了,怎麼還有人頂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論大行其道呢?
  • 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無能的父母才打罵孩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已深深地根植在許多家長的潛意識中。因此,家長認為打孩子既簡單易行,又立竿見影地看到孩子的變化,同時宣洩了自己的情緒,顯示出長輩的威嚴。殊不知,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既顯示自己的無能,也是典型的拔苗助長,他的直接後果是摧毀孩子的自信。
  • 棍棒底下出孝子
    作為父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很多在公共場合無法無天的熊孩子就是這樣慣出來的!以前的老師打學生是為了教育,因為跟這個學生講道理已經沒有作用了,只能用一點暴力,用棍棒讓他吸取教訓改正缺點。現在的老師都變圓滑了,不會打學生給自己找麻煩,你以後長大了成不成才和他沒關係。現代教育都是以德服人,不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說這一套過時了,其實有時候棍棒的威力很巨大,可以挽救一個人的未來!
  •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不一定!用對方法不打不罵才能輕鬆教出好孩子
    孩子不打不罵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古往今來,有太多的中國家庭都信奉這條育兒真理。尤其我們的上一輩,大家都覺得孩子的問題沒有什麼是一頓打解決不了的。孩子不聽話,不吃飯,哭鬧、隨地打滾,只要孩子出現任何壞情緒,第一時間改不過來家長就拿棍棒說事,甚至很多父母還會一邊打罵,一邊威脅,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