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分班,抽籤配對班主任和學生,新一級學生「落戶」完成,新班進入組建階段。
一系列班級啟動工作陸續展開,分析每一項工作的必要性和系統性,有助於更好地開展班集體建設,減少「新」所帶來的焦慮感。
班主任是班級團隊的核心,班主任心中有建班圖譜,班級發展就容易上軌道。
我們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什麼樣的班主任是好的班主任?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覺得班主任最重要的品質是愛心、耐心、責任心;有的認為對學生嚴格要求是班主任的必要技能;還有的希望班主任性格開朗、能積極主動地影響學生……
其實,對班主任的評價沒有固定標準。也許你性格安穩,班級就容易帶的有條理;也許你個性活潑,學生就容易在你的帶動下特點鮮明;如果你愛好廣泛,班級就更易充滿活力;如果你計劃性強,學生的目標感和執行力就更容易培養。
好的班主任,其實就是在工作中能發揮自己所長促學生發展的人。所以分析自己,找出自己的優勢,並將其與工作結合,形成自己的帶班風格,是建班前一定要做的事情。
為了更好地分析自己,班主任不妨認真思考以下話題:
1. 個人性格、興趣;
2. 學習和從教經歷;
3. 能給學生提供怎樣的學科專業指導;
4. 對學生差異性的理解和接納程度;
5. 期待怎樣的師生關係;
6. 對自己帶班成效的期待;
......
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回看自己的成長經歷,並與「過去的自己」展開對話,從而清晰地分析出優勢和不足,確定出適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方法。適合,才有可能做得好。
我擅長什麼、我想做什麼、我可以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有效果。從這樣的分析中,我們還能生成班級工作目標,制定班集體建設規劃。在此基礎上,結合年級部和學校的工作計劃,我們便可以多維度、系列化地開展工作。每一個班主任都是寶藏老師,每一個班集體的發展都會有班主任的特點和影子。
分析自己後,我們心裡便有了大致的帶班圖譜。這時候,就是組建家長群的好時機了。
學校公示分班結果,家長第一時間就會打聽班主任的情況。家長們心裡也有很多問號:班主任是男是女、任教什麼學科、教齡多少年、帶過幾屆畢業班、經驗如何、孩子是否會喜歡……
家長們像是一部探測儀,會全方位的通過網絡查詢、諮詢往屆學生或家長、藉助人脈打聽等渠道,提前了解班主任。被陌生人打量,總是不舒服的,但家長們的心情也完全可以理解。
所以,這更需要班主任主動亮相。通過建立家長群,向家長們展示自己的工作態度、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
先建QQ群。一來,便於發布公告、上傳文件、填寫報表,不易被家長的回覆刷屏;二來,家長若有疑問,也方便私聊,無需添加好友。待家校默契度提升後,可再建微信群,群裡主要用於發布學生在校生活和學習的日常照片,互動聊天更便捷。
建群後,有三個注意事項:
1)第一時間發布群規則
凡事都有兩面性。家長群既可以是互通消息、保障家校合作的便捷平臺,也可能是破壞班級團結、散布消極輿論的網絡空間。所以在建群之後,班主任要積極引導,把握家長群的運行方向,第一時間制定適宜的群規並讓所有成員知曉。
從班主任的工作邊界、家長群的功能和作用、教師的工作與休息等多個方面考慮,群規則的制定需明確四點:
1. 明確家長群的目的和意義。家長群是為了更好地傳遞學校信息、分享同學們的收穫成長、教師與家長溝通學生情況、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等,所以建議父母加群溝通、學習,其他親友(特別是隔代長輩)不建議加群。群成員不發布與學生成長無關的信息(如投票、積贊、廣告等),更不能隨意轉發未經考證的教育消息(如最近很多網友轉發的某省公布的懲戒方案,實則並無官方確認發布)。
2. 明確家長群的話語方式。教師在發布消息後,有時為了避免刷屏,可告知家長「無需回復」,但有的重要通知需保證100%看到,則可以加上「收到請回復」。教師在表揚或發布通知後,家長們無需跟帖「老師辛苦了」、「謝謝老師」、「老師注意身體」等話語。認真工作、家校互動,本就是我們的職責所在。群裡應該引導一種對於孩子成長的關注和積極正向的輿論氛圍。
3. 明確家長群的討論內容。家長群是公共空間,適合討論與學生集體利益相關的事情。如果是個別疑問或是對學校、對老師的一些做法存在質疑,家長請私聊老師溝通,不要在群裡公開對話,以免因個人情緒和了解不全面而誤導群內輿論。也有很多家長不放心讓孩子獨立面對問題,經常在群裡@班主任,請班主任轉達「作業本 / 水杯已放在學校門衛」、「下雨了,傘送來了」、「放學後在學校等我」這類消息。仔細想想,如果班主任每天負責轉達這樣的消息,時間久了,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性會越來越高,班主任工作的創造性和水平卻高不到哪裡去了。
4. 明確家長群的對話時間。很多群晚上異常活躍,特別是20:00點以後,家長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晚飯結束,孩子在做作業。家長們想起要向老師問問孩子情況,於是班主任的QQ或微信響個不停。班主任也需要足夠的休息時間,下班後需要回歸家庭生活,只有休息好了,在學校裡才能更加投入地開展工作(何況很多老師都是晚上在家備課)。所以如非必要或緊急情況,晚上儘量不聯繫老師。22:00以後,更不要在群裡交流,以免打擾其他家長的休息。
有了規範的群規則,家長群體的互動就是有序、可控的,這也是我們向家長展示自身管理水平和專業能力的重要機會。
2)每天要讓群裡有點動靜
群建好後,我們就要主動傳播學校的教育理念和班主任個人的帶班理念,讓家長更多地了解中小銜接的特點,引導其做好準備,這樣就容易先從思想上達成家校統一。
如果建群後,群裡冷冷清清,那麼班級就熱乎不起來。每天給自己一個任務,至少轉發一個帖子到家長群,並與家長圍繞帖子的內容進行互動。
帖子來源很多,目標一致。轉發學校以往的辦學報導,圖文並茂地解釋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追求,傳播學校文化;豐富多彩的學科課程、學生活動和成長影像,就是他們孩子未來的模樣,這是最好的素材。編輯一些文字,向家長解讀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對班集體建設和學生成長的設想,通過共同願景激發家長參與班級建設的熱情。推送中小銜接階段孩子身心適應性調整的文章,發布學科學習特點和要求方面的文字,指導家長科學地陪伴孩子參與銜接教育,更快適應中學生活。
在軍訓或銜接實踐活動中,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增多,會往家長群裡發很多照片。請一定注意:所發布的系列照片裡,要兼顧到班裡所有的學生。切不可讓性格活潑的孩子長期佔據C位,忽略了性格慢熱、需要時間融入集體的孩子。日後在發布表揚等簡訊通知時,也要兼顧其他學生,避免「沒被表揚,就是批評」的錯誤輿論。教育的公平性,首先源自於家長群裡每一位家長對自己孩子的關注。
這些內容,都是家長和學生在新環境中最關注的話題。班主任如果能站在他們的角度給予專業的指導,與他們一同討論,分享經驗,就能很快樹立起自己在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的威信。
3)有意識地物色群裡有積極影響力的家長
家長的影響力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型,他們關心孩子成長過程,積極參與家校互動;另一種是消極型,他們評價單一,經常製造考試焦慮和恐慌。我們需要儘快發現積極型的家長,讓他們發揮出影響力。
積極型的家長,通常會這樣做:當班主任發布一些需要家長配合的任務時,他們積極響應,主動參與;當班主任解讀教育理念時,他們跟隨討論並感興趣地互動發問;當重要時間節點出現時,他們能提出自己的想法,組織和號召其他家長參與活動;當某些問題出現時,他們能站在老師的角度,善意提醒,幫忙解釋……他們身上有著巨大且積極的影響力。
班主任通過每天在群裡的交流機會,有意識地物色這類家長,積極為他們提供平臺,擴大他們在家長群體中的影響力。當成立家委會時,也要鼓勵他們申報,為班集體建設共同出謀劃策。
做好群主,在網絡空間裡和家長們建立起第一次合作,主動亮出我們的專業能力,贏得家長們的信任。在開學前,和家長建立起一定的默契,那麼就開了個好頭。
在網絡上和家長有了初步的互動後,我們便可以設計一次目的明確、行動高效的家訪活動。
線下實體家訪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和全納教育的政策,更提高了教師對學生差異性的關注。走入學生的家庭,了解他們的特點和習慣,有助於我們在起點就把握準行動方向。
具體家訪的注意事項,可參考文章:新生家訪,亮出你的第一張名片
今年,受疫情防控的影響,進入小區的登記和查驗工作更加嚴格,家訪的流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風險。所以,在對部分學生家訪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設計幾次線上集體互動的活動,展開「E-家訪」工作。
班主任可以製作微課,向家長和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自我介紹,更可以通過攝像機鏡頭帶領同學們「雲訪學校」、「在線看班」,介紹學校的特點和特色,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在微課的最後,班主任提出一些想要向學生了解的問題,然後發布任務。學生領取任務,選擇其中1-2項完成。如「介紹我的書房」、「誇誇我自己」、「我的小學時光」等,讓學生用視頻的方式拍攝+介紹,我想這過程中也一定會融入家長們的協助(一定要提前和家長們約法三章,可協助但不可以代勞)。
班主任和學生各自設計並拍攝Vlog,收集、剪輯、製作後,發到家長群全員共享。
線上家訪可以變「以往班主任對一個家庭」為「及時性全班面對面」,反而能進一步加快同學們相互了解的進程,說不定是一次很有意思也有意義的嘗試。
以上幾項工作,其實是在分班抽籤後激發班級起始活力的重要工作,策劃與執行的越細緻,班級的開篇就越順利。萬事開頭難,抓好起始,讓學生和家長第一時間信任你、喜歡你,你就會愛上自己的班級。建立起師生和家校間的良好關係,就會有效減少「新」所帶來的焦慮感。
如果你是起始年級,如果你已經抽好了與自己有緣的班級,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