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憤世嫉俗的時代已經過去

2020-12-17 華夏經緯網

  

  昨晚,「羅大佑戀曲2100演唱會」在廣州體育館舉行。羅大佑的音樂陪伴許多人走過30多年的路程,至今仍傳唱不衰。他既是詞曲俱佳的實力創作型音樂人,也是一個音樂時代的偶像。在兩岸三地60年的流行音樂史上,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偶像,他們的歌聲,不僅唱出了一個時代的人情冷暖,而且讓隔膜的現代人感覺到些許難得的共鳴和溫暖。時隔八年,羅大佑再蒞臨廣州,並再次接受我們的獨家專訪;著名樂評人李皖也為我們梳理了60年來音樂偶像變換的歷史,及其背後所潛藏的時代變遷的信息———

  相信自己必須得唱下去

  羊城晚報:您曾經創作了《戀曲1980》、《戀曲1990》、《戀曲2000》,都是以10年為界,這次演唱會為什麼會以「戀曲2100」為主題?

  羅大佑:本來有2010的,但是00到10中間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天災人禍、恐怖分子,這些不太好的事情。我個人經歷在這期間也不是太順暢,所以正好在這個時候我們做演唱會就跳過這十年。我個人覺得後面的時間會順利一點,21世紀應該看遠一點。

  羊城晚報:為什麼您的新歌很少,一直在演繹舊歌?

  羅大佑:每首歌寫的時候都有它的時代背景,也都有其意義存在,在每首歌曲後面都有它的價值。對於聽眾也好,粉絲也好,從CD裡面聽到的和現場聽到的演繹是很不同的。

  羊城晚報:您覺得自己能夠唱到什麼時候?會一直唱下去嗎?

  羅大佑:不知道。我相信自己必須得唱下去,站在舞臺上把音樂的信息唱給大家很重要。

  音樂首先是美學,然後才是娛樂

  羊城晚報:您怎麼定位自己?實力派、偶像派、音樂人、音樂教父、藝術家,或者知識分子?

  羅大佑:我就是一個音樂創作者。

  羊城晚報:如果放在大中國100年的背景下,您怎麼評價您自己的音樂創作?

  羅大佑:我不能評價的,我相信一個創作人最好不要去評價他自己。他只能被評價。

  羊城晚報:現在的樂壇年輕歌手層出不窮,您怎麼評價這些年輕歌手?

  羅大佑:現在年輕的音樂人都比較小心,不太觸及現實。他們有大量的觀眾,卻很小心保持現在的觀眾。對歌的形態上不太敢去改變,不敢去突破。比如說他們就不會從《閃亮的日子》變到《握手》,他們不會有很多變化。我覺得變化是很重要的,創作就是要變化。

  羊城晚報:您有沒有感覺到這些年輕歌手給您造成壓力?

  羅大佑:我覺得沒有,因為我寫的東西和他們根本不一樣。

  羊城晚報:您覺得,音樂的基本功能是什麼?

  羅大佑:對我來講,音樂最重要一點還是美學。在我身上,我覺得跟人的教養是有關係的。聽音樂時,人一定要在教養裡面學到一些東西,因為音樂是美學的一種。接下來才是有些娛樂價值,要有人文觀。這四方面對我來說都很重要。娛樂對我來講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羊城晚報:您以前的歌有很多批判的思想,現在似乎較以前平和了許多,這是不是和自己的年紀大了有關係?

  羅大佑:有關係。

  羊城晚報:您說過,從《美麗島》之後,您主要做的一是寫寫曲子,一是反思生活,您在創作什麼曲子?

  羅大佑:音樂劇。

  羊城晚報:題材、旋律上會有什麼特點?

  羅大佑:它是以1997年到2000年為主軸,往前數10年,往後數10年,大概20年兩代人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關於親情和愛情的。1997和2000年是一個關鍵期,內地人到香港,再從香港到內地,臺灣人也進到內地,也有人到美國。地區性的交叉、空間性的交叉以及時間上的兩代人之間的交叉,這是一種遷徙變化,是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羊城晚報:音樂是需要營養的,包括您創作的一系列歌曲都是您人生閱歷的結果,很多藝術作品都是這樣的,是一個人各種各樣經歷的綜合結果。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聽歌、音樂創作外,您從哪些方面吸取營養?

  羅大佑:看書,看書對我很重要。看其他表演者的DVD,我只看電影的DVD,看其他一些怪一點的電影;現在我住在香港,喜歡坐有軌電車,在上面觀察人;和年紀比我大的老朋友聊天,從年長的朋友身上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彈鋼琴是自己陶冶心情最基本的東西。

  羊城晚報:您剛提到讀書,您讀些什麼書?

  羅大佑:我在看的書是屬於世界觀的書,像講述21世紀戰爭的發生和社會觀的書、歷史書,還有一些談未來的書。其他的一些雜誌,我一定會看的。

  對網絡,我採取稍微抗拒的態度

  羊城晚報:8年前您接受我的專訪時曾經說,您是學醫出身的,會不自覺地觀察周圍的世界,發現病在哪裡。現在這個時代,和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比,是更好更健康了嗎?

  羅大佑:現在很難講。2003年發生了許多事,2003年的非典很嚴重,2004年發生「三一九事件」。伊拉克戰爭對美國影響很大,從伊拉克戰爭開始,美國國力開始下降。2005年倫敦的地鐵爆炸;2005年年底,東南亞海嘯死了25萬人;2006年臺灣紅衫軍運動,接著金融海嘯……天災人禍,很多事情發生。因為更亂,大家的自覺性高了,對天災的防護意識更高了,警惕性很高。SARS以後,廣州乾淨多了,提高了所有人對於傳染的概念,所有人都很小心,比如在同別人握手、去洗手間、開門、擦毛巾,要把自己弄乾淨。這些方面更小心了,肯定是進步的。

  羊城晚報:您覺得現在面臨的問題和以前面臨的問題有什麼不同?

  羅大佑:是不一樣的問題。現在的問題是科技太厲害了,過度現代化,資訊大爆炸。人的欲望太多了,大家競爭得太厲害,商人不斷利用科技在競爭,讓大家儘量使用網絡、儘量使用手機、儘量多打電腦遊戲、儘量買產品,鼓勵消費,刺激欲望,這成了一個消費的時代。

  羊城晚報:網絡時代對您有沒有產生什麼影響?

  羅大佑:有,當然有。但我是採取的稍微抗拒的態度。

  羊城晚報:您對生活反省的結果是什麼?到現在為止,你覺得你的人生有沒有缺憾?

  羅大佑:還好吧,這麼說是因為我現在很開心。現在最好的一點是,把自己的開心帶給別人,這是一件對的事情,我覺得那種憤世嫉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比較開心。一個人開心,別人是可以感覺到的。現在比較鬆弛,以前很緊張,這種變化是和人的整個閱歷是有很大聯繫,想法也都有改變。因為開心是裝出來別人都會知道,假開心別人會知道。

  羊城晚報:美國,你現在不怎麼去了吧?

  羅大佑:現在少一點。我現在去美國就只申請出入境,現在就是一個外國公民。

  羊城晚報:現在主要住在香港,能找到歸屬感嗎?

  羅大佑:還好,香港比較簡單。歸屬方面,用廣東話說是「麻麻地」,馬馬虎虎,簡單的。

  羊城晚報:對家庭、愛情的想法有沒有改變?因為至少八年前,您認為家庭婚姻是為了傳宗接代,如果不是為了這個就沒有必要結婚。

  羅大佑:現在應該改變了,人真的會變的,滄海桑田。

  羊城晚報:想要一個孩子?

  羅大佑:很想。

  羊城晚報:為什麼?

  羅大佑:因為覺得有一個小孩會刺激創作,也是一種動力。

  羊城晚報:要男孩還是女孩?

  羅大佑:我沒有這個分別,我不歧視女性也不歧視男性。

  (記者 吳小攀 實習生 毛容)

文章來源: 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連萌

相關焦點

  • 在羅大佑的歌裡,讀懂一個時代
    於是我們看到了羅大佑於1984年推出的第三張專輯《家》。被定位為「憤怒青年」的羅大佑,在這張專輯裡卻顯得溫情而內斂。面對巨大的壓力,他直言:「自己覺得很多東西抗不下來了,自己想說的話已經到了一個頂點了。」
  • 當年離家出走的年輕人,今天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羅大佑
    周杰倫說過一句話: 我的目標就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 李宗盛這麼評價羅大佑: 和他相比我會感到惶恐,他對我來說只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才是真正的臺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羅大佑是誰?可能很多90後。
  • 羅大佑:你們還在唱《童年》,可我已經65歲了
    這是他的選擇,他有權退出湧動的時代浪潮,去感受生活的溫情。羅大佑原本和世界說好了,要成為一個醫生,後來卻成為了一個音樂人。1954年生人的羅大佑,作為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人,他的音樂與人生,不可避免地與時代情緒糾纏在一起。
  • 羅大佑為何不再憤怒了?這首歌給出了答案
    羅大佑為何不再憤怒了?  「羅大佑這已經不是中年危機,而是要頤養天年了吧。」一位朋友聽完《家III》之後,給我發來這麼一句話。  這是羅大佑第三次以「家」為歌名了——前兩次是1984年的《家I》和《家II》。
  • 在時光-羅大佑遇到
    我們經常蹲在商店外面,假裝玩耍和偷聽,有一天,我們忍不住偷偷溜進店裡,開始假裝看貨架上的彩色磁帶,然後我們從我們的最喜歡那裡聽到了那首和《童年》,我忍不住問老闆這首歌是什麼歌,老闆告訴我們這首歌叫《童年》,我說這首歌很好聽,所以老闆告訴我,這是臺灣的羅大佑歌,就這樣,一位名叫羅大佑的臺灣歌手被介紹進了我的耳朵,老闆還告訴我們這裡有他的錄音帶,所以我們可以買回來
  • 光陰故事裡的先知先覺者——羅大佑
    你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流行音樂教父——羅大佑。「是否你還記得過去的夢想,那充滿希望燦爛的歲月,你我為了理想歷盡了艱苦,我們曾經哭泣,也曾共同歡笑,但願你會記得,永遠的記著,我們曾經擁有閃亮的日子」。這首歌由當時的臺灣流行音樂先鋒劉文正在77年唱火了整個臺北,這也為羅大佑開啟了音樂之門。
  • 羅大佑 大佑音樂
    本文轉自【周末畫報】;我們樂於將羅大佑以Apple Music最新一季「音樂嚮導」身份一手策劃的歌單視作一張完整的、具備古典式起承轉合和流暢脈絡感的專輯。我們樂於將之視作單曲當道的音樂流媒體時代,樂者和音樂專輯的偉大反擊。
  • 羅大佑——明天會更好
    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是的,我想這個回答會沒有多少爭議。這首公益歌曲原來是為了支援非洲的難民而創作的,由羅大佑獨立完成作曲作詞,後張大春、等人共同作詞創作完成。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非洲國家衣索比亞爆發了震驚全球的大饑荒,這場自然災害導致了大量的非洲難民,更是造成了數百萬人的營養不良而死亡。
  • 羅大佑的歌 知識分子的樣子
    鮑勃·迪倫在《之乎者也》時代的造型。從東方到西方,我們能從那時候的羅大佑身上看到與他的共性。正在演出的羅大佑。在選擇辭職從事音樂之前,他拿到了自己在醫藥大學的學歷,並已經獲得了一份醫生的工作。音樂對於羅大佑來說絕不是無奈之下的謀生手段,而是完全基於自由意志而做出的人生選擇。他以斷絕父子關係相逼,令父親接受了自己的選擇,而個人與家庭的關係,也從此成為了羅大佑作品中的重要基因。
  • 一個時代音樂詩人:世上有很多歌手,卻只有一個「音樂教父」
    他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音樂創造才能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他創造了臺灣音樂的一個歷史階段。他的創作內容都是對整個社會的一種描述。他是時代造就的英雄,敢於揭露社會的一些現象,他是真正的臺灣音樂界重量級人物。
  • 華語樂壇重量級人物羅大佑,他的音樂之路,是一個時代的標誌
    羅大佑從1982年跨入歌壇,到1985年離開臺灣,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四海為家,他用自己的在路上的體會,創作這一個時代標誌意義的歌曲,在他30多年的生涯中,為我們創作了400餘首膾炙人口經典歌曲,用他自己的話說,仿佛是在追趕一條回家的路。
  • 還記得那個唱《童年》的羅大佑嗎?我們羅大佑一張演唱會的門票
    剛看完羅大佑演唱會的直播,小編就在想,什麼時候能去現場看一次羅大佑的演唱會。說起羅大佑可能有很多00後的朋友會感到陌生,但對於更多人來說羅大佑是屬於一種青春的記憶,那些熟悉的歌詞還有那略帶蒼老的聲音仿佛又讓人回到了小時候讀書的樣子,尤其是他的那首《童年》更是讓人充滿了感慨。
  • 說說羅大佑的音樂,年少不知曲中意,再聽已過懵懂時
    從70年代到現在,如果說要在華語樂壇找幾個標誌性的人物,那一定不能忽略羅大佑這個名字。有人評價周杰倫的音樂是天馬行空的天真,五月天是活力無限的荷爾蒙,陳奕迅是百般滋味的成長,而羅大佑則獨立於男人成長的某個階段,只和知識分子宏大的視野有關,男人可以人生的任何階段關注時代和人類的共性,也可以幸福地一輩子不理這些。
  • 嘿年輕人,你聽得懂羅大佑嗎?
    在選擇辭職從事音樂之前,他拿到了自己在醫藥大學的學歷,並已經獲得了一份醫生的工作。音樂對於羅大佑來說絕不是無奈之下的謀生手段,而是完全基於自由意志而做出的人生選擇。他以斷絕父子關係相逼,令父親接受了自己的選擇,而個人與家庭的關係,也從此成為了羅大佑作品中的重要基因。
  • 羅大佑:並未與這個世界「和解」
    這就是羅大佑最新上線的單曲《免費》,沒有《童年》《光陰的故事》中的溫情,也沒有《戀曲1990》中淡淡的哀愁,取而代之的是電吉他伴奏的「轟鳴」,還有直指現實的歌詞。「我們活在一個消費的時代,不管做什麼都需要錢。於是商人就發明一些‘免費’的東西或方式,吸引我們過來消費。」
  • 論:憤世嫉俗的問題
    但是,把人們認作憤世嫉俗者的與其說是他們聲稱的,不如說是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他們的悲觀評價不是基於對我們物種的冷靜分析,而是基於內心的情感衝動。他們的哲學首先是抵禦痛苦。在他們粗暴的外表下,憤世嫉俗者被一種近乎歇斯底裡的脆弱所折磨,這種脆弱是因為他們對任何事情的期望都不如他們所希望的那樣令人印象深刻。因此,他們扭曲自己的心理機制,以確保自己免受任何挫折。
  • 羅大佑與李志首次同臺飆歌:多少人還記得這個64歲的男人?
    出乎意料的是,大家的關注點大多在李志終於要和自己的偶像同臺了,而不是「華語音樂教父」羅大佑終於要上節目了。那一刻恍然大悟:啊,這個年代已經很少有人聽羅大佑了。為了寫這首歌,羅大佑前前後後花了5年時間。「當時每個字都要斟酌,池塘、榕樹、知了,哎呀反正寫了很久。」1980年羅大佑大學畢業,那時候他已經是圈子裡小有名氣的製作人,可他不滿足給別人寫歌。
  • 初戀羅大佑,每首歌背後,都有一個《光陰的故事》!
    >  如果說李宗盛唱得是每一個人是情感故事,那麼羅大佑唱得就是一個時代的故事。  高曉松曾在自己的節目裡高度稱讚羅大佑,說羅大佑是喚醒一代人的時代歌者,他不僅僅是一個歌手嗎,更是一個詩人,一個文人。  羅大佑的歌像一個燈塔,指引著每一個過路人。
  • 昨晚,64歲的羅大佑動情演唱《童年》,淚目!
    昨晚羅大佑的巡迴演唱會現場響起了許多經典之作《戀曲1990》、《你的樣子》、《童年》、《明天會更好》…雖然沒能去現場但是在騰訊視頻看了直播點擊觀看《童年》(羅大佑2018巡演南京站)沒想到最感動我的是這首《童年》這首距今已經過去三十六年的歌
  • 「時代記錄者」羅大佑:流年遷徙一生擁有三個家,58歲終收穫幸福
    近日,羅大佑參加了一期約訪,在約訪中羅大佑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多年前《家Ⅲ》中情感增添了許多柔軟,現在66歲的羅大佑更是化身女兒奴,迎來「人生的清晨」。知子莫若父,父親是最支持羅大佑選擇的人,也是影響他最深的人。5歲的時候,羅大佑的父親買回來了一架鋼琴,而這架鋼琴成為了羅大佑的音樂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