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20年兒科醫生,她創辦國內第一家自閉症公立學校,現在她宣布

2020-12-16 大米和小米平臺

很少有人相信,一個做了20年的兒科醫生,有一天會突然轉身投入特殊教育行業,而且一做就創下多個「第一」。

有人做到了,她叫樊越波,中國自閉症圈裡繞不開的人物。

她是中國大陸第一家自閉症特殊公立學校——廣州康納的創辦者,之後的十多年,以康納的工作為起點,她在自閉症領域創造出一系列豐碩的成績:研究出一套基於醫院、學校、機構和家庭的自閉症兒童綜合教育模式;編、譯了多套針對自閉症研究和訓練的重要書籍;還為高校開設了《孤獨症康復與教育》課程等。

2017年,樊越波在全球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國際自閉症會議之一的亞太自閉症大會(APAC)上,作為唯一受邀作主題演講的中國人,獲得了該會頒發的「自閉症領域傑出貢獻獎」,當時樊越波獲得的獎項僅設有三個名額。

在APAC會議上演講和領獎的樊越波

2018年,樊越波正式從她奮鬥了12年的校長崗位上退休。

今天,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宣布,樊越波帶著重任加入了大米和小米的研發及師資培訓隊伍。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日子,樊越波有什麼特別的話想要分享給家長或行業人士的呢?來到大米和小米,她又要做什麼?

小編原本要來個重磅專訪,但百忙之中的樊越波堅持要自己寫,她說:「大米和小米的讀者很多是譜系孩子家長,我必須每個字都認真對待。」

文|樊越波

1

one

我念念不忘的事情

Something I can't forget

大米和小米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樊越波。在開始今天的講述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讓我記憶深刻的經歷。

2009年,在美國訪學期間,我去看望一個3歲時被我診斷為重度自閉症的孩子。當時他已經10歲了,在一所私立自閉症小學讀書,孩子媽媽帶著我了解孩子每天的生活學習。

我去了孩子就讀的學校,一個班設有六個孩子六個老師。孩子雖然是重度,但在課堂上的表現還不錯,而且他似乎很喜歡這個學校。

他們不需要交學費,政府會按照孩子的程度每月下撥5000美金到這個學校。放學後媽媽帶著孩子去專業機構做語言治療和作業(OT)治療,這些都能享受政府補貼的服務,不需要家長付費。

看望完這個孩子後,我準備去周邊的幾個研究機構參觀學習,家長表示要陪我一起去,在我擔心單親媽媽的孩子沒人帶時,她告訴我,政府每年會提供一定時間的免費喘息服務,家長在外出的時候,可以申請專業的人員照顧孩子。

家長和專業老師交接孩子的時候,無論是孩子的表現還是服務的專業性都讓我心生感慨。更讓我驚喜的是,接下來離開孩子的一周時間裡,孩子沒有任何問題發生,哪怕是一次哭鬧都沒有。

這是我第一次這麼直接、深刻地感受到,在專業支持到位的條件下,無論是自閉症孩子還是家長,其實都可以擁有適意的家庭生活。

對照來看,國內的自閉症家庭的幹預面臨著太多難題,首先就是專業幹預資源貧乏,導致很多孩子不能在早期獲得有效的幹預,不少家庭甚至因此跌入各種江湖騙局;

其次就是家庭經濟壓力過大。

事實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自閉症康復或教育的成本都很高,這個成本主要來自於專業服務的人力成本,但是政府補貼的差距造成了兩種不同的局面,這也是國內康復行業,一方面家長不堪重負,一方面服務機構又叫苦連天的根本原因所在。

樊越波參與大米和小米RICE發布會

2

two

為什麼是大米和小米

Why I choose DaMi and XiaoMi

幾年前,大米小米創始人姜英爽找到我,希望我跟她一起創建中國最科學最規範的自閉症幹預機構,看著她雄心勃勃的樣子,我似乎看到20年前的自己。

當年作為一個兒科醫生,面對越來越多被診斷為自閉症卻不能提供幹預服務的狀況,我毅然離開醫院,主持創辦了自閉症康復研究中心以及中國大陸第一家自閉症特殊學校(廣州市康納學校)。

在擔任校長期間,我創造性地在學校設立了腦電事件相關電位、眼動等多個實驗室,研究不同年齡段自閉症孩子的神經心理學機制、行為特點與需求、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等,摸索出一整套自閉症兒童綜合幹預模式,培養了一個100餘人的專業團隊每日為200多名自閉症兒童提供學前至九年級的康復與教育服務。

樊越波與孩子們

它按照我們期待的樣子正一步步前進,然而,其有限的服務容量讓太多懷揣希望而來的家長們失望離開,2016年,還發生過家長為了爭取學位,在校門口排隊三天三夜的事。

這件事發生後對我的影響很大,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在想,如何讓更多的自閉症孩子獲得更便利的科學幹預?

而另一邊,大米以一個資深媒體人的敏銳和使命感,在看到自閉症康復行業的亂象後,果斷投身這項事業。短短幾年內,大米和小米在全國成立了十幾家分支機構,鄒小兵、郭延慶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鼎力支持,在規模化和專業化方面快速發展。

我看到了希望,大米在踐行著我們的理想。與此同時,她也從未放棄過當初的約定,隔三差五就要來拉我「入夥」,最終,因為同一個願望,感動於大米的信任和執著,我在疫情期間正式加入了大米和小米。

3

three

自閉症家庭的需求就是我想做的

I will provide the best service for autistic family as required

過去的35年,在從事自閉症診斷、評估、康復、教育以及研究的過程中,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是越來越理解自閉症這個群體,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求:

自閉症作為一種發育障礙,有著獨特的認知和行為方式,並且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合理的意義。

他們需要改變,但更需要理解和支持,甚至終身支持,他們需要找到和外界溝通的橋梁。介入的目標不應該是將他們改變成所謂的正常人,而是應該改變環境,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個人潛力,最小化其面對的障礙並優化他們與環境的適應度。

因此,最有效的幹預策略是支持,最該選擇的幹預機構應該在家門口,最佳幹預方案應該以正常家庭生活為基礎,最好的老師是經過培訓的家長。

樊越波接棒鄒小兵擔任廣東省孤獨症康復教育協會會長

那麼該如何實現呢?我想這正是我加入大米和小米的意義所在!接下來我們將以RICE理念為核心,研發更多適應中國自閉症兒童需要的康復教育產品。我們希望中國的每一個自閉症孩子都能接受到專業的幹預。

在過去的工作中,我還探索出了基於醫院、學校、幼兒園、早期幹預中心等一系列幹預模式,未來希望能在構建模式、團隊培養和技術支持方面助力大米小米的專業發展。

4

four

為自閉症孩子打造無障礙王國

It’s my dream to build an accessible barrier-free kingdom for autistic children

我常常說自己是以無知者無畏的精神,從醫生跨界為校長。

這個跨界最讓我受益的是,作為醫生我會特別注重循證科學研究,力求在實證支持下做康復和教育,作為校長我會注重家庭學校等生態環境對兒童的影響,兩種思維模式共存讓我對自閉症群體理解的更深刻更全面,因而更包容更樂觀。

這麼多年來,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無論是兒科主任還是校長,還是現在來大米和小米做研發顧問,對我而言都是一份事業。

我始終相信,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各自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幫助自閉症孩子,我應該感謝這些孩子們,是他們的需要成就了我的價值。

孩子們長大了,有的讀普通高中,有的讀普通高中特殊班

未來我想做的事還有很多,比如幫助他們就業,比如為他們打造一個沒有障礙的王國,和他們生活學習工作在一起。

這一切都不會因為退休而停止,退休於我而言,只是換個平臺繼續完成我的使命。

最後我想說,在幫助孩子消減障礙的過程中,我常常驚喜地發現他們閃光的一面,而這些發現往往是我們幫助孩子通往美好未來的關鍵鑰匙。

每個孩子其實都有他的獨特之處,專業人士和家長都應該重視這一點,不應該眼睛總是盯著孩子的缺陷,而應該注重發現孩子的優勢能力,針對性地培養,將其轉化為職業技能,幫助他們自食其力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價值。

大米後記:

「大米,廣東省孤獨症界,除了我,還有很多非常傑出的人物。比如——樊越波。」

「樊越波是誰?」

「康納學校的創辦人,你應該百度一下。」

這段對話發生在很多年以前,地點是中山三院崗頂門診大樓擁擠的電梯裡。一次我去看望鄒小兵教授的時候,第一次聽到並記住了樊越波這個名字。

後來陸續在盧瑩、戴榕等廣州家長好友嘴巴裡聽到了很多她的故事,包括在新聞上看到,廣州自閉症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進入康納學校爭奪僅有的每年數十個名額,不惜排隊三天三夜的消息。

我跟一個家長跑去廣州康納學校參觀了一天。樊越波穿著一襲長裙,長發飄飄,遠遠地,站在樓梯上等我。我們有很多共同的朋友比如鄒小兵,所以我們的相見恨晚自然而然,理所當然。

大米和樊越波

她是一個活得熱烈而認真的人,性格堅毅,勇往直前。無論是自閉症康復實務研究工作,和對自己的生活,都追求極致和完美。

這些年裡,我們每年見面並不多,但我們心有默契,也從不用虛偽和彼此客氣。多次邀請她來大小米工作,她一直猶豫了數年。我知道,她怕自己好不容易退休後,又被我拖入另外一個「坑」。

但我知道,早晚她會來的,只是,我們都在等待一個最合適的契機。

大抵每個做手機的人,都希望自己可以造出iPhone,我希望大米和小米能有最頂尖的技術,最好的服務,但內心裡,我希望大米和小米服務更多的中國特殊需要家庭。所以我們從做RICE開始,希望能夠在不降低質量的前提下,生產出更多價格實惠的產品服務,把大小米開到更遠的地方和基層。

這個共識,終於,在這個2020年的疫情之春,讓樊越波開始了轟轟烈烈為大小米幹活的徵程。

這是今天晚上我們的一段對話。

「謝謝你讓我的服務半徑擴大到了全中國。這是我的理想。」樊越波說。

「謝謝你能讓我們更好的為全中國特殊孩子服務,這是我們的理想。」大米說。

前幾天我們在研發會議上,她說了這樣一段話,讓我心沸騰。

「做康納這麼多年,到我離開它那一瞬,並沒有失落。因為,我們之所以開始,之所以努力為這個領域工作,其實不為其它,不為結果,只是因為熱愛,因為信任,因為享受這個過程;所以,暫時離開一份工作不是終點,甚至不是離開,而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是的,新的開始已來。

讓我們彼此信任,且期待未來。

大米 2020年5月29日

側欄:樊越波簡介

樊越波,美國北卡中央大學訪問學者,兒科副主任醫師、客座教授。

20年兒科醫生生涯,中國大陸第一家自閉症學校(廣州市康納學校)創始校長,中國精協孤獨症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華南師範大學自閉症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孤獨症康復教育協會會長,為高校開設《孤獨症康復與教育》課程,嶺南師範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客座教授。

研發出基於醫院、學校、機構和家庭的自閉症整合式幹預與管理模式。主要工作領域與研究方向: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兒童及其家庭提供診斷評估、治療教育、家庭幹預、融合支持。為醫院、學校、幼兒園及相關服務機構,提供人才培養、機構建設、管理諮詢。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主編《孤獨症孩子眼中的世界》、副主編《孤獨症譜系障礙-醫學前沿與研究進展》、主譯《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及青少年社交技能評估與訓練課程》。

獲2017年亞太自閉症大會(APAC)頒發的「自閉症領域傑出貢獻獎」。還兼任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兒童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症康復專業委員會及應用行為分析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及兒童發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廣東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發育與行為學組委員、廣東省醫學教育協會兒童早期發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

整理|小熊 編輯| 噹噹 主編|潘採夫

相關焦點

  • 從公立到民營,一個兒科醫生的20年
    從三線城市保健院到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從公立醫院體制到私立醫療機構;從線下醫療到兼具線上醫療,45歲的嚴虎醫生,一轉再轉,終於轉成了他想要的樣子。 「體制內最老住院醫師」的他,叫嚴虎,今年45歲。最新身份是私立醫療機構卓正診所(上海)兒科醫生。
  • 【特寫】公立醫院兒科醫生出走之後,他們創業了
    裴洪崗是中國這些年離開公立醫院的眾多兒科醫生之一。據《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鑑》,從2010年到2015年,中國的兒科醫生總數從10.5萬下降到10萬,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不僅是裴洪崗,在微博上走紅的醫生還有「@急診室女超人於鶯」、「@醫生媽媽歐茜」、「@澳洲婦幼Dr韓」「@張強醫生」等等。歐茜現在是廣州民營兒科診「知貝兒科」的創始人,剛開通微博那會兒,她是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兒科醫生,現在已經有了91萬的微博粉絲。歐茜是在2015年離開了工作多年的公立醫院。那幾年離職的微博知名醫生,還有張強、於鶯等。
  • 85後小夥創辦東北第一家專業兒科診所
    柯東月今年「五一」,河馬兒科柯東月醫生榮獲瀋陽市總工會「十佳創業帶頭人」稱號,這是市總工會每年都會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頒發的榮譽。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當下,榮譽的背後必定飽含創業者的付出、努力和智慧。初心為孩子打造「就診樂園」身為85後的柯東月出生於一個兒科醫療世家,爺爺曾在鞍山創辦醫院。2017年,他著手創辦河馬兒科。醫者傳承,初心未變。在創立河馬兒科之前,柯東月是一名兒科醫生。面對孩子看病難、兒科「一號難求」、人均看診時間短、排隊等待時間長、容易交叉感染等諸多問題時,他常常有一種無力感。他覺得應該做一件有意義、有力量的事,去解決這個難打的「怪」。
  • 「兒科醫生荒」調查
    曾經在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工作的範珍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醫生全部病倒,兒科暫停接診!」近年來,全國多地多家醫院出現由於兒科醫生資源緊缺,兒科不得不停診的情況。兒科醫生人才流失,已經從特殊現象變成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 20年兒科醫生,現在當月嫂?「58到家」推薦的,18歲就當醫生?
    01「58到家」請月嫂,二十年兒科醫生?林先生的孩子剛滿一百天,月嫂是通過58到家請的,合同從今年9月3號到明年9月2號,每月工資7千,籤合同時,林先生還付給58到家7千的佣金。林先生:「十八歲到三十八歲,有在兒科醫生,然後有半年的涉外育兒經驗,以及有八年的,長期育兒經驗。」
  • 逃離公立兒科,民營診所是新出路嗎?
    「我現在不想做護士了,想去學校做校醫。」北京豐臺醫院的一位護士對品途商業評論這樣講。她並不願意透露個人信息,一再強調下,在本文中只好隱去她的姓名。她的老公也是一名醫生,在二人有了孩子以後,她和老公都沒有時間去照顧,而護士「三班倒」的工作制更讓她的個人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她坦言已為「別人的」孩子做了很多,未來她只想能夠多陪陪自己的孩子。
  • 公立醫院兒科看病難?這類新型診所也許能幫你!
    2010年-2014年,中國私立兒科醫療市場中高端部分及低端部分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0.5%和16.4%。2014-2020年中國私立兒科醫療市場中高端部分及低端部分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4.2%和16.4%。由此可見,未來國內私立兒科中高端醫療市場仍處於高速增長期,比低端市場的增長率還要高。
  • 公立學校的尖子生轉入國際學校,她的成長之路就此改變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去國際學校讀書,國際學校的辦學優勢也慢慢體現出來了,如可取得相應國家的畢業證書,在申請名校時也更具優勢…… 有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如果孩子在公辦學校很優秀了,還要讓孩子去國際學校上學嗎?
  • 她在臺灣把自閉症女兒培養成「鋼琴公主」,如今想回四川辦康復中心
    嫁到臺灣26年,丈夫過世留下母女倆,女兒五歲又被診斷為自閉症——這樣的挫折並非人人都能承受,但不服輸的「川妹子」陳習珍憑著自己的毅力,把孩子培養成了「鋼琴公主」,還把在臺灣學習到的融合教育經驗帶回大陸,創辦了特殊兒童康復中心。
  • 帶你走進首都兒科研究所特級專家白建萍
    她是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特級專家,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委員,北京醫療事故鑑定委員會專家,曾榮獲首都優秀醫務工作者獎章、北京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北京市跨世紀優秀衛生人才等稱號。一直從事兒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30餘年,臨床經驗技術豐富,深受患者好評。在白教授從醫的三十多年裡,幫助治癒了全國數千位兒童生長發育類疾病的患兒。
  • 「以琳自閉症學校」創始人方靜:為智障孩子守護一片天空
    王軼辰攝  今年4月2日,是聯合國第11個自閉症關注日。這一天,方靜和「以琳自閉症學校」的老師們在山東青島開展了全城宣講活動。脖子上繫著藍絲帶的方靜,又是公開演講又是向群眾發放宣傳冊,她的熱忱受到了青島市近20所小學、幼兒園的歡迎。他們希望通過自閉症特教老師走進普通校園宣講,傳遞「不注視、不歧視,愛與我們同在」的理念,讓更多人支持和關注自閉症兒童的康復。
  • 媽媽要賣房帶「自閉症」女兒求醫,心理醫生卻說有病的是她
    他們老兩口沒有沒保險,所以也沒有退休工資,現在快70歲了仍不敢退休。如果再把唯一的一套房子賣了,換成兒媳的名字,以後住在一起有什麼矛盾會不會被趕出家門呢? 作為鄰居我見過小亞幾次,文文靜地。不像是不講理的人,其實房子以後還不是留給他們的,何必現在去搶呢。
  • 她用10年把女兒推出自閉圈,自己卻留下來與更多自閉症孩子相伴!
    孩子確診自閉症後,何梅第一次對命運產生了質疑。此前,儘管她因為家裡姐妹眾多,十五六歲便輟學打工,本該絢爛的青春時光都在工廠裡黯然度過。但在她樸素的世界觀裡,勤能致富,善惡有報。1993年,何梅從老家安徽去到武漢。在漢口江邊上,她與丈夫相識相戀。兩人同在一家刷漆工廠工作,省吃儉用幾年後,終於在武漢林立的高樓中,擁有了自己的一間小房子。
  • 20年,她為1.2萬「星兒」點燃希望 全國最大自閉症兒童康復機構以琳...
    經過20年的發展,青島以琳康教展能中心目前是全國規模最大、綜合專業能力最強的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教育和研究機構之一,先後有自閉症兒童1.2萬人次在這裡接受康復訓練,為無數自閉症家庭重燃生活希望。擁有青島寧海兩處中心在慶典儀式現場,以琳康教展能中心創始人方靜回顧了以琳的「成長史」。
  • 資本掘金民營兒科診所,醫生極度匱乏
    醫學專業畢業的楊唯璐是上海睿寶兒科的創始人,在創立睿寶兒科以前,其曾有十多年在百匯、和睦家等高端私立醫療連鎖企業中管理者的經歷,也就是這樣的經歷讓她看到國內中高端兒科診所具有的市場潛力。2014年,她在上海創立了睿寶兒科,並先後多次獲得資本青睞。
  • 她退出了家長群,帶著孩子停留在了2018年
    2013年,他們第一次知道「自閉症」這個詞,還是從醫生嘴裡。黎原下意識地問醫生,這能治好嗎?得到的回答是不能。他形容那一刻,「整個世界都崩塌了」。這對年輕夫妻沒有放棄兒子洋洋。聽自閉症講座,帶孩子去各處尋醫。起初對自閉症不夠了解,又病急亂投醫,還把孩子送去過山東一家按摩治療自閉症的中醫機構。
  • 她用「最美歌聲」治療百餘名自閉症兒童
    羅揚大學畢業後,前往英國進修,在學習當中,她隨導師研究了音樂治療自閉症的課題並進行了實踐。在英國畢業後,她回到家鄉瀋陽,成為一名鋼琴教師。隨後,在瀋陽兒童活動中心領導的支持下,她創辦了完全免費的愛心班,專門教自閉症、腦癱和小兒唐氏症候群的患兒口風琴、鋼琴及電子琴。在治療自閉症領域,羅揚雖然算不上專家,但是她取得的成果卻有目共睹。
  • 日劇《善良醫生》溫暖來襲,漫改小王子化作患有自閉症的兒科醫生
    不能像醫生、護士等等人員為疫情奮鬥在一線、二線,呆在家中,不出門聚會也是此刻能做的事情了。活動在有限的區域內會有些許無聊,《善良醫生》是小編最近看的一部日劇,新穎的題材加上溫暖的故事無疑是冬日裡的一股暖流。在日版《善良醫生》之前,韓版《好醫生》和美版《良醫》都對其進行了不同的演繹。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首播,王子文關係戶來襲,陳曉處處針對她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由陳曉和王子文領銜主演,兩位的演技無人敢質疑,而且一開場真的讓人心驚膽戰。鄧子昂(陳曉飾)是一位優秀的兒科醫生,他在醫院被捧得很高,因為自身能力很強,但是看得出來他情商是不夠的,因為說一不二,而且不會表達情感,也不會溫柔待人,所以他冷酷的外表就被眾人宣傳。
  • 中國兒科醫生之困
    當天張欣值夜班,有小朋友反饋肚子疼,她立即查看但沒發現問題。從凌晨1點起,張欣始終關注著患兒的各項指標、身體狀態,直到凌晨4點,未有異常。「我打算離開,但孩子媽媽一把拉住我,一定要讓我一直看著她家寶寶。」一整夜了,基於醫學的判斷,她實在看不出來有什麼身體疾病。疑惑中,她忽然想到:「你家小朋友晚上吃了什麼?」孩子家屬說,晚上小朋友嘴饞吃了塊牛排。「原來小朋友是吃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