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計劃不要開始,沒有總結不要結束。
古人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在日常工作中,一切有組織的活動,不管大小,重要與不重要,全局性的或是局部性的,都需要有計劃。計劃工作是一座橋梁,它把我們所處的此岸和我們要去的彼岸連接起來,以克服這一天塹。
沒有計劃,特別是對於沒有自制力的孩子而言,就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沒有方向,孩子常常不知道現在自己應該做什麼;
沒有效率,讓孩子感覺事情太多總是做不完;
問題不斷,做事情總是丟三落四;
沒有控制,總是無法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既然做事情需要計劃,那麼我們先來談談什麼是計劃?
計劃是為完成一定的目標而事前對措施和步驟作出的部署。即,圍繞目標,分析一下怎麼能達成?通過什麼路徑、用什麼方法、有什麼資源、花多少時間、分幾個階段來達成目標。
恰當合理的計劃表現為這6點
1、計劃應該是具體的,包括任務量、任務內容、以及限定時間的具體
比如:每天8-9點學習15個英語單詞,並且能夠用這些單詞造句。這個例子就是一個正確的示範,它限定了時間段,也要求了具體的任務內容和考核目標。
2、計劃應該是可衡量的
完成計劃的過程中,你需要很清楚自己的進度:進度良好會形成好的激勵;進度緩慢則需要及時確認是計劃的量過多還是效率太低導致的,然後重新調整計劃內容。
3、計劃應該是可達到的
任務量太大的計劃,會讓人焦慮。開始做之前,因為畏懼而拖延;完不成時,挫敗感強烈,影響對自己的評價和認知——我不行、我太弱了、我做不到
量力而行,制定可完成的計劃,會帶來成就感。甚至你完成之後,還會繼續多做一些事情,形成良性循環。
4、計劃和其他計劃或目標有一定的相關性
這其實很容易理解,每一個計劃都是圍繞著大計劃、大目標進行的;而每一個大計劃下也會有很多小計劃來充實。
5、計劃有明確的截止期限
沒有截止時間的計劃等於沒有計劃。一旦計劃不限定期限這樣你就會找各種藉口把這個計劃一拖再拖,無限期延長,當拖了很長時間後你就會有意或者無意的把這個機會遺忘。
6、不要制定3個月或以上的詳細計劃,因為你是一定完不成的
你所預想的只是理想狀態,你無法預測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都會發生什麼事。
長遠計劃應該要有,但只要規劃大致方向、大致內容就好了。進行很詳盡的計劃只會浪費時間;如果沒能按時履行,還會帶來挫敗感。家長們可以利用「小小計劃APP」這類時間管理工具輔助進行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幫助孩子逐步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至於計劃的好處,我們也可以簡單歸納成以下三點。
1、讓未來變得可預期
因為做計劃,我們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迷茫大概類似於大霧中行走,隱約看得見遠處的光亮,卻不知在走過去的途中是否會一腳踏空,落進缺了蓋子的下水道。於是亦步亦趨,反覆衡量;或者索性大路朝天,走了再說。
而做計劃就如同睜眼看世界,偷偷地窺探著未來,如同在濃霧中行走的我們打開了一束強光,照亮著我們前行的路。
2、釋放焦慮
有些家長總會焦慮事情太多、時間太少計劃都安排不過來更別說完成了,從而導致了焦慮。
小編有個建議就是把你焦慮的事情都逐個寫下來,然後按照緊急程度或者重要程度進行劃分。
比如按照時間分成3個檔次:1、明天要完成的。2、這周要完成的。3、這個月要完成的。這樣把事情理清楚,寫成一個清單,然後再進行計劃的制定,之後嚴格按照清單來執行就可以了。
如果你對此比較嚴苛,還可以在每天傍晚帶著孩子一起做一個簡單的總結,確認今天的計劃是否完成,沒有完成的有什麼影響,明天要做哪些調整以確保不影響其他計劃施行。
3、潛意識對自己有所督促,提高效率
當時間充裕的時候,人們就會不自覺放慢做事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而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有一套計劃清單,人為的設置一個截止日期就會督促我們更好的完成,當孩子養成習慣之後就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做事效率了。
總之,沒有行動的計劃是無效的,沒有計劃的行動是致命的。家長們在制定計劃時要慎重,不要拍著腦袋想當然,尤其需要重視計劃的執行。有了計劃之後,只要有檢查,沒有檢查,就沒有結果;二要根據執行過程中的問題適當調整,計劃是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少兒編程、時間管理等方面的資訊,歡迎關注「小小計劃APP」。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