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茶葉,本應該是根根分明,脆弱乾燥的。
但茶餅的出現,卻跌破了很多人的想像。
麵粉能被揉成一團,做成大餅這並不奇怪,可茶葉,竟然也能做成一塊餅狀?
當然。
並且,這段歷史還能追溯到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
在魏·張揖《廣雅》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
那時的人們,將茶葉先做成餅狀,曬乾或烘乾,飲用時,碾碎衝泡,作為一種調料或是羹。
這,便是中國關於餅茶的最早記載,也就是我國茶文化萌芽的時候。
茶餅的一生,浮浮沉沉,從唐宋時期的鼎盛,到了元代的衰落,現在卻依然出現在世人面前,令人感動。
那是一種打心底裡的雀躍,傳統的茶文化,被一直延續下來的欣喜。
但當時做茶餅的方法,具體經過怎樣的處理,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已無從考證了。
白茶,最常見的兩種形態,便是散茶和餅茶。
縱觀現在,白茶餅已經佔據了白茶圈的半壁江山,喜歡它的人也很多。
但買回家之後,茶友們對待它的方法卻千奇百怪。
比如,前兩天看到了一個問題,「買到一塊白茶餅,應該全撬開後,放在茶葉罐裡嗎?」
《2》
剛開始看到這個問題,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將白茶餅全部撬開呢?
而聽完茶友隨後說的,一下子就明白了。
「每次喝之前都要撬餅,乾脆一下子全部撬開,不是方便了很多嗎?想喝隨時從茶葉罐裡拿。」
原來是這樣,按照這位茶友的想法,這確實是一個偷懶的小辦法,隨取隨拿。
但事實上,這樣做對於白茶餅的風味,以及品質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首先,我們要知道,白茶壓餅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第一是方便儲存,第二是有利於風味轉化。
那麼將白茶餅全部撬開了之後,它不再是一塊完整的餅了,而是變得破碎,七零八落。
本來是想著節約存茶空間,可卻弄巧成拙,佔地面積變大了,和買散茶有什麼區別呢?違背了初衷啊。
其次,白茶餅醇厚甘甜的風味,是來自於壓餅後的物質轉化。
當白茶散茶再次經過蒸軟、包揉、壓制定型和烘乾之後,葉片內的細胞壁破裂,其中的果膠物質滲出,附著在了茶餅外部。
這些溢出的果膠物質,經過陳化之後,便會轉變出特殊的香氣和滋味。
不僅如此,它們還充當了茶葉之間天然粘合劑的作用,讓葉片與葉片緊緊的連在一起,保持茶餅的完整性。
這樣看來,茶葉與茶葉互相依靠,也就成為了一種團隊陳化。
它們抱作一團,在時間的長河中,默默轉化,生出了獨特的風味,比如優質的老壽眉餅,可能出現棗香。
平時在撬餅時,若是只撬一小塊,是不會打破這個平衡的,其餘的茶葉們依然在安穩的進行團隊陳化。
但如果將它們全部撬開了,變成了一個一個小團體,原本平靜的生活環境就被破壞了。
漸漸地,由於大小不一,薄厚不同,它們的陳化程度開始出現差異。
可能這塊轉化得更快更好一些,而另外一塊落隊了,整體的陳化速度變緩,風味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依然是違背了白茶壓餅的初衷,所以,將白茶餅一下子全部撬開,卻沒有喝完,是一個毫無意義的舉動。
《3》
此外,將白茶存在茶葉罐裡,是一個極其不妥當的行為
市面上的茶葉罐樣式豐富,有陶罐、鐵罐、玻璃罐、紫砂罐、錫罐等等。
事實上,大部分都不適合用於長期儲存白茶。
因為茶葉罐的特性是材質硬,缺乏柔韌性,罐口與罐身存在縫隙。
不管這個縫隙是大是小,都會讓空氣中的水汽有了可趁之機,鑽進罐子內部。
白茶最怕的就是「溼」,時間長了,受潮變質便找上門,使一款好茶成了劣質茶。
而有些茶葉罐,蓋子上雖然有橡膠圈,可以增加整體的密封性,可反覆使用後,也會失去彈性,增大縫隙,同樣會讓茶葉受潮。
因此,「將茶餅全部撬開後存在茶葉罐裡」,本身就是一個極其錯誤的行為!
那麼,想要長期儲存白茶餅,保證其品質優越,應該怎麼做呢?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喝多少撬多少了。
這樣,不僅不會打擾到其它茶葉的陳化,還能體驗到不同轉化程度的風味。
每次撬完茶餅之後,將白綿紙原樣包裝回去,再用三層包裝法密封起來。
同樣的,不要改變儲存環境,依然是乾燥、避光、陰涼、無異味。
喝一次茶餅,110毫升的蓋碗只需要搭配5克即可,若是不小心撬多了,可以將剩下的用拉鏈密封袋儲存起來。
並且在短時間內儘快喝完,畢竟密封袋也只能短期儲存,經過了1-2個月後,依然容易受潮。
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裝在拉鏈袋中卻放在了角落,等到幾個月後再次打開,已經飄出了淡淡的酸味。
很明顯,茶餅已經受潮嚴重,不能再喝了,只能忍痛丟進垃圾桶。
為了白茶餅本身的品質著想,也為了讓它陳化的更快更好,還是建議大家喝多少,撬多少。
《4》
另外,從茶友的那番話中,自己還聽出了另外一層意思。
想要一次性全部撬開,隨取隨喝,難道是覺得撬餅太費時間,太麻煩了嗎?
可自己每次操作,只需要短短的1分鐘就能完成,從沒想過全部撬開呀。
覺得太麻煩,可能是因為方法沒用對。
每次喝茶,從三層包裝內取出茶餅之前,先要注意,保持桌面的整潔以及手部乾淨。
接著,再小心翼翼的打開白綿紙,不要弄溼也不要破損,否則會讓多餘的水汽進入。
撬茶餅的工具,可以選擇茶刀或是茶針。
以撬壽眉餅為例,在側面找到一個有茶梗的縫隙處,深深的插入其中,再輕輕往上翹起。
這個步驟,不要用蠻力,而是用巧勁,否則很容易將茶餅敲得太碎,弄得到處都是。
不小心撬得太碎,也無妨,可以收集起來,用茶包衝泡,也不會造成浪費。
按照茶餅表面的層次,就能輕鬆的撬下來薄薄的一塊。
薄片狀的白茶餅,更有利於後續衝泡時,茶葉內質與滋味的釋放。
一開始上手,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但熟能生巧,熟練了之後便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若是害怕麻煩,而一下子全部撬開,或是不買白茶餅,那麼就會錯失白茶餅醇厚甘甜的風味。
面對困難,逆境有一種科學價值,一個好的學者是不會放棄這種機會來學習的。
《5》
入冬之後,人也變得懶洋洋的,總想煮一壺老白茶給自己暖暖身。
讓小夥伴從倉庫帶來了一餅壽眉餅,2017年的,正適合煮著喝。
在等待水沸之時,撬下一塊茶餅,投入煮茶壺中。
不一會兒,嫋嫋的茶香便飄散而出,在這小小的環境中,芳香四溢。
有些人不理解白茶餅的好,自然有人願意去解釋,茶餅的優點與特色。
有的人不理解白茶餅該如何儲存,自然也要有人站出來,撥開雲霧。
最後,雲開霧散終有時,守得清心待月明。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