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對喝茶感興趣的人,對老白茶絕對不陌生。
大多數人第一次見到的老白茶,是呈現餅狀。
在茶葉店或是茶館裡,古樸的架子上,擺放著一塊塊老白茶餅。
不過,能夠長時間擺在外頭的,一般都是模型。
畢竟優質老白茶來之不易,誰會冒著被存壞的風險,讓它一直暴露在空氣當中呢?
薄薄的一層白綿紙或塑膠袋,是保不了它周全的。
如果有哪個茶掌柜把自己家的白茶餅,一年四季都擺在架子上。
如此不愛惜,這款茶的品質如何,就需要茶友們自己定奪了。
但話又說回來,也正是因為如此,提起老白茶,很多人的腦海裡都會自動想到一塊塊白茶餅。
事實證明,白茶餅在茶圈中佔有重要地位。
不過,老白茶只是一個時間的界定,散茶和餅茶都可以存為老茶。
在茶圈中,對於散茶與餅茶的選擇,也都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每個人的喜好不同,選擇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但卻經常聽到一個說法,「只有劣質白茶才會壓餅,好茶才捨不得壓餅,浪費!」
那麼,白茶壓餅真的是一種浪費嗎?它有存在的意義嗎?
《2》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了解白茶是如何壓餅的?
白茶餅,顧名思義就是將茶葉由原本自由、鬆散的狀態,經過壓餅工序之後,變得規整,呈現餅狀。
將茶青製成成品茶之後,白茶還是處於散茶的狀態。
而白茶壓餅,是指在散茶的基礎上,經過蒸軟、包揉、壓制定型以及烘乾。
有人說,白茶壓餅就和擀麵條一樣簡單,沒有技術含量。
到了自己耳朵裡,只想回一句,動動嘴皮子當然簡單。
誰說擀麵條不需要技術了?
和面揉面,拿著擀麵杖在案板上滾來滾去,把麵餅反覆攤開,前後不斷的重複。
不計其數的擀軋,隨時調換角度,以求攤得更加均勻……
吃麵五分鐘,擀麵一小時。
需要恰到好處的力道和持久的耐力,這怎麼能算簡單呢?
白茶壓餅也是門技術活,並不是人人都會的,而需要制茶師傅熟練的手法和經驗。
蒸軟,是第一個步驟。
要讓乾燥的茶葉重新吸收水分,蒸的時間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長。
隨便蒸一蒸,裡面可能還沒有蒸透,在後期包揉時,就容易被揉碎,出現太多碎葉。
而如果時間太長,蒸得太軟太溼,水分太多,又會影響到後期烘乾的難度。
牽一髮而動全身,每一個步驟都會對後期制茶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第二,是包揉,把茶葉裝在一個乾淨的布袋子裡,再用手揉成餅狀。
講究力量、節奏以及時間。
若是用力過猛,葉片可能被揉的過於破碎,影響口感和後期轉化。
揉的力氣太小,又會導致茶葉沒有被充分揉透,茶餅太厚,影響烘乾。
第三,壓制定型,是由機器完成。
而具體的時間、重力也要制茶師傅,根據白茶的品類做出不同調整。
這樣,才能壓出一塊鬆緊適中的白茶餅。
烘乾,是最後一步。讓白茶重新回到乾燥的狀態,才經得起長期儲存。
白茶壓餅需要這麼多步驟,並且每一步都需要制茶師傅精心對待。
由此也可以看出,若真是劣質茶才壓餅,又何必花費那麼多的心思呢?
隨便做一做,以散茶形式賣出即可,又何須增加壓餅的工藝呢?
「只有劣質茶才壓餅」的說法,不攻自破。
那麼,花費了大量心思做出來的白茶餅,必然是有意義的。
接下來就要說一說,白茶壓餅有什麼好處?
《3》
原因一,方便運輸。
茶餅的出現,並不是在近代,而是在古代。
在當時,稱小茶餅為「團茶」。
雖然與現代的壓餅工藝不同,但餅茶的出現,彰顯著古代人民的智慧。
那時候,要將茶葉從產地運往皇宮,需要長途跋涉,長達幾個月的時間。
但交通不便,除了步行以外的第一工具便是牲畜力車,也就是牛車,馬車。
道路崎嶇,不平穩,在如此漫長的運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
到了呈現在皇帝面前時,若是一車的碎葉,難免掃了興致,甚至龍顏大怒。
因此,將茶葉壓成餅,便能極大的減少茶葉破碎的風險。
一直到了現代,雖然運輸工具升級,包裝也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在包裝散茶時,也會在紙箱內部也會塞入一些填充物,來減少運輸過程中茶葉間的晃動而導致的破碎。
不可避免,茶葉過於乾燥,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碎葉。
但在白茶餅身上,卻很少出現這樣的問題。
由於經過了壓餅工藝,茶葉變得規整呈圓形,加之外層的白綿紙,以及三層包裝法的保護。
即使運輸過程中的少許晃動和顛簸,也基本不會對白茶餅產生太大的影響。
因此,在仔細的包裝下,茶友們都能收到較為完整的白茶餅。
《4》
原因二:節約儲存空間
白茶經過壓餅之後,由原本的放蕩不羈,變得規規矩矩。
外表圓潤小巧,方便儲存和收納。
一般情況下,一塊常見的白茶餅在350克左右。
而350克的茶餅和散茶,從佔地面積上就能出現明顯的區別。
更直觀一些,在大小相同的瓦楞紙箱中,若是儲存餅茶,可以放60餅左右。
按照重量換算以後,大概是在42斤左右。
而若是儲存散茶,可能只有15斤左右。
足足差了快3倍呀!
尤其是秋壽眉那般張牙舞爪、粗枝大葉的模樣,差距更加明顯。
經過了壓餅之後,變得「老實」了許多。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茶友偏愛壽眉餅,因為不佔地方呀。
想起了之前有位茶友說,自己家裡有個大房間專門用來存白茶。
之前獨愛散茶,但漸漸地,發現空間越來越小,甚至已經沒地方下腳了。
看著今年上新的白茶,望而卻步啊!
因此,如果是家庭存茶空間有限的茶友,可以選擇大量收藏白茶餅。
而如果是家庭存茶空間有富餘,那麼可以選擇散茶和餅茶一起收藏。
這樣,也方便來年繼續囤新茶,邊喝邊存呀。
《5》
原因三:白茶壓餅後風味獨特
許多茶友想要追求老白茶中的棗香。
但有些茶友可能不知道,散茶很難出棗香,而餅茶更容易。
並且是葉片較大,茶梗粗壯的秋壽眉壓餅後更有優勢。
為什麼呢?
這也是源於壓餅工藝。
在製作過程中,茶葉中的細胞壁破裂,其中的細胞液以及果膠物質溢出,附著在茶餅外。
經過漫長的陳化後,物質出現轉化,並且逐漸產生了溫暖的棗香。
但也不是所有秋壽眉壓餅後都有棗香,必須滿足優秀的產區、工藝和儲存三個條件。
內含物質豐厚,養分更多,生出棗香的機率也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白茶餅醇厚的湯感,清新甜美的香氣,也吸引了一眾茶友。
因此,散茶與餅茶除了外觀上存在差異,風味也是各有千秋。
《6》
白茶壓餅,不是另類,而是特色。
也並不是只有劣質白茶才壓餅,畢竟要經過如此複雜的工序。
若真是劣質白茶,何須多此一舉的製作呢?
白茶的品質,並不是根據形態而定。
不可否認,白茶餅中有優劣,但散茶中同樣也有好壞。
挑選一款白茶時,首先要注重的是產區、工藝和儲存。
否則,因為對於壓餅的誤解,而錯過了一款好茶。
是一種遺憾,更是一種無奈。
切忌偏聽偏信,白茶餅的美妙,需要用心,去細細感受。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