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散茶和餅茶,是白茶中的一對姐妹花。
花開並蒂,總是特別美好。
散茶和餅茶,因工藝的細微差距,亦有截然不同的兩種個性。
2020年第一個工作日,村姑陳便泡了2017年的五彩貢眉。
一款,是散茶。
以枝大葉闊,蓬鬆自然的形態,陳化了兩年零四個月,逼近老白茶。
時節如流,歲月不居。
散茶經過兩年多的陳化,清新爽利,風格明朗歡快,既有新茶的新,又有老茶的老,是一款綜合型的白茶。
藥香、花香、陳香、花香等香氣交織。既有清新,又有沉鬱。
另一款,是餅茶。
餅茶,一改蓬鬆的體態,外形稍稍收斂。
同樣,以圓潤的模樣陳化了兩年零四個月,2017五彩貢眉餅茶,香氣更成熟些,餅茶是竹葉香、粽葉香、甜花香。餅茶湯感豐腴,飽滿多汁。
散茶餅茶,風華萬千。
散茶活潑靈動。餅茶成熟穩重。
《2》
說到散茶與餅茶,想起前些日子,有個茶友問了個問題。
「不論散茶還是餅茶,白茶有生與熟之分嗎?」
看到茶友的留言,第一反應便是——這位朋友,一定是很忠實的普洱茶粉。
普洱茶,才有生熟之分。
普洱茶裡頭的生茶,並不是說它是生的,沒有煮熟。
同理,熟茶,並不是指加熱到成熟狀態的茶。
劃分普洱茶屬於生茶,還是熟茶,主要是根據茶葉是否有「渥堆」這一道工序。
渥堆,從某百科上就能看到介紹。
稍顯官方的說法:是指將曬青毛茶堆放成一定高度(通常在70CM左右)後灑水,上覆麻布,促進茶葉酵素作用的進行,使之在溼熱作用下發酵24小時左右,待茶葉轉化到一定的程度後,再攤開來晾乾。
提煉渥堆的概念,就是要利用溼熱的環境,讓茶葉發酵。在茶葉發酵的過程中,會有一系列很微妙的化學變化。茶葉當中的澀味物質消失,色素被氧化,從而讓外觀變黑,湯色變紅。
發酵過後,普洱茶就從曬青綠茶的身份,變成了熟茶。
故而,喜歡喝普洱茶的茶友,才會有生茶與熟茶的說法。
但是,白茶當中,是沒有生茶與熟茶的說法。
白茶與普洱茶,有著截然不同的製作工藝。
《3》
白茶的加工工藝,主要是萎凋與乾燥。
萎凋,同樣能在某百科上看到定義:在一定的溫度、溼度條件下均勻攤放,使適度促進鮮葉酶的活性,內含物質發生適度物理、化學變化,散發部分水分,使莖、葉萎蔫,色澤暗綠,青草氣散失。
對應白茶的萎凋,也是一系列的失水,以及蛋白酶的水解等。
在萎凋的過程中,原本飽滿多汁,看起來油潤的茶青,逐漸變得乾癟,同時翠綠色也逐漸變深,變為深綠色。
白茶茶青,在失水的過程當中,還會散發出各類香氣。
香氣白牡丹和春壽眉的茶青,在萎凋過程中,會散發出類似蘭花的香氣。
萎凋的過程,並不會破壞白茶的原有形態。
不像普洱茶、武夷巖茶、紅茶,它們在加工過程中,需要經過揉捻,炒青等工序,促使茶葉發酵。
沒有對茶葉形態進行過多的幹預,這才保留了白茶與自然最直接的聯繫。
乾燥,是在萎凋的基礎上,利用外界的溫度,進行烘乾。
茶為君,火為臣。
利用文火烘乾的形式,將白茶中殘餘的水分,進一步烘乾。
將茶葉的含水量,控制在8.5%左右(100克茶葉,水的重量為8.5克。)
經過萎凋與乾燥,白茶的加工環節,也就告一段落了。
與普洱茶相比,白茶完全沒有經過渥堆的工藝,自然也就沒有生茶與熟茶的劃分。
《4》
行文至此,有茶友可能要問到白茶的餅茶。
白茶的餅茶,算不算熟茶呢?
當然不算。
我們先簡單了解,白茶餅,是怎麼得來的。
餅茶,它是在散茶的形態基礎上,經過壓餅工藝,然後得到的。
白茶的壓餅工藝,具體流程是怎樣的。
白茶的壓餅,要經過蒸軟、包揉、壓制定型、烘乾等制茶工序。
蒸軟,是讓白茶從乾燥、酥脆的散茶形態,變得稍微柔軟些。
利用水蒸氣的作用,在短短的幾秒鐘內,讓茶葉變軟。要是直接用乾燥的散茶壓餅,葉片容易破碎,影響之後的茶葉品質。比如,葉片較多破碎的茶餅,在衝泡時,會增加衝泡難度,茶味易苦。
原本鮮爽感十足的白茶,結果被苦味拉低分數,未免太過可惜。
包揉,是將蒸軟過後的白茶,裝進棉布袋裡,稍微地包揉,讓散茶初步具備形狀。
包揉,力道要拿捏好分寸,太輕,無法將茶葉包揉成型。太重,葉片形態被大量破壞。
唯有力度到位,才能做出一餅好茶。
經過包揉,白茶葉片中的部分細胞,發生了破壁分解,包含著茶多糖、果膠物的細胞液流出。
形成天然的粘附劑,將白茶葉片緊緊的包裹著,可以讓白茶餅茶的形態得以定型。
這個時候,就要壓餅。
壓餅,看似簡單,放進模具裡就行。
事實上,壓餅並不容易。
白茶壓餅,在壓制定型過程中,壓得薄厚、用力的大小、壓制的時長等等,都需要經過人工,在細心調節。
只有壓制的鬆緊到位,白茶才能更順暢的陳化。
如果壓制的太緊,茶餅不僅撬不開,容易撬碎,還不利於白茶的陳化。
像是鐵餅一樣的茶,並沒有人喜歡。
如果壓的太松,葉片容易掉落,到失去了壓餅的意義。
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烘乾。
將白茶餅茶烘乾,是不能操之過急的,火候需要掌握好。
同樣,要用到文火慢烘,將水分逐步蒸發,從而做出一餅含水量達標,適合長期保存的白茶餅。
看白茶餅的製作過程,它同樣不需要渥堆。
茶葉,只是在散茶的形態基礎上,有小範圍的細胞壁破裂。
白茶餅茶,整體的香氣、滋味上,並沒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不像普洱茶,生茶與熟茶之間,香氣、滋味表現,差別不止一星半點。
《5》
為什麼有人關心,白茶有沒有生茶熟茶的差別?
這其實,是一些有經驗的喝茶者,犯的一個意識錯誤。
先入為主,會將之前的喝茶經驗,代入新的茶葉領域。
比如,之前就遇到過喝巖茶的朋友,覺得白茶是太清淡的,不像巖茶那麼有勁道,有風骨。
這其實就是一大錯誤。
喝巖茶,是講究巖骨,說花香。
但是喝白茶的第一個要點,是感受白茶的鮮爽。其次是喝香氣。其三是喝淳厚度,淳和感。最後是看茶是否爽口。
如果沒有用對標準喝茶,無異於是緣木求魚。
明明是要感受鮮爽感的白茶,我們卻一昧的要求它有巖骨,這不是貽笑大方嗎?
喝白茶,不能用巖茶的標準去衡量它。
同樣,也別用普洱茶的概念去定義它。
白茶,它有散茶和餅茶的概念,但沒有生茶和熟茶的概念。
生茶與熟茶,這是普洱茶專有!
《6》
喝茶,我們可以套用之前的經驗。但卻不能作為喝茶的全部參考。
不論您之前是喝過紅茶、巖茶還是普洱茶、綠茶,在學習喝白茶時,都要明確一個道理:不可盲目套用喝茶理論。
每一款茶,它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都有品質好壞的衡量標準。
比如,喝白茶時,就沒有生茶和熟茶的說法。
若是一昧要區分生茶與熟茶,這是南轅北轍的做法!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