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亮《不存在的信札》:百封書信,串聯起半個世紀的上海

2020-12-25 澎湃新聞

杉本博司的照片、羅蘭·巴特的《明室》、艾佛勒特劇院、阿姆斯特丹、水晶杯、檸檬果肉、深色葡萄酒和耐火白土菸斗,在作家吳亮筆下,一篇篇信札和收信人的筆記,還原了大都市裡行走在"半空中"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

這是繼《朝霞》之後,作家吳亮發表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以一百多封虛構的信件,串聯起半個世紀上海城市文化風貌和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12月18日,吳亮、孫甘露、曾瓊、評論家張定浩齊聚百新書局,分享《不存在的信札》背後的故事。

作家吳亮(中)與孫甘露(右)等在百新書局現場對談「曼達」的誕生沒有署名的信,面目不明的寫信者,圍繞一個名叫曼達的神秘女人徐徐展開。「曼達」起源於2018年的聖誕節,這個縈繞於吳亮腦海中幾十年的名字,宛如自己的女兒一般,突然誕生。曼達,曼達,manda,隨著名字走來的是一個模糊的人影,面目不清沒有性別,吳亮反覆地念著這個名字,這本原名《曼達》的小說也由此誕生。

「在寫作的時候,我似乎在投射一個女人,也有可能是男人,曼達到底是誰?我在寫作的邊緣想要觸摸、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吳亮說,去年一月,他就開始在微信朋友圈裡寫這本小說,也是他對自己的逼迫。這個工作做了六個月,把真的假的、可以用的信息,包括讀書和思考的東西,都放在這本書裡了。

他提到,寫《朝霞》以後,他做了大量的筆記,其中一部分就變成了這本新書的一部分。還有家裡的書信,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三十年的書信。每一次整理,就會看到一些信,總是在刺激著他。信中一些人,有的可能已經去世了,有的患病了,或者出國了,消失了。每一次看信的時候,吳亮總覺得這是一個歷史,是一段長長的時間,「這些東西總是一次一次的經過我。後來我就想,要麼我就把它寫成小說,然後把所有的信燒掉。」

「但我太想把它寫出來,所以我必須要虛構。」為了小說的創作,他經常根據寫信者的語調進行寫作。「我依附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在寫一個假信。所有真的人活的人死的人他們都附著在我身上,我用他們的語調進行了一段又一段寫作。寫到後來,我已經沒辦法再控制文本。 」

成為作家之前,吳亮做了十幾年批評家,在他看來,批評家相比小說家可以更「放肆」:每次講話,就好像在說「我是醫生,你們都是病人。」但轉變成小說家之後,必須向讀者傾訴內心的寫作情感和動機。「其實我是不願意的,但我必須要說,因為角色變了。」

從「批評家」到「小說家」

評論家程德培提到,《不存在的信札》全書共265節。大部分是信札,寫信人被隱去,收信人多達二十幾個,其中還穿插著類似「法庭談話錄字片斷」「歐博士的日記殘章」「拉拉、素梅的自述」「無名氏某次譫妄壯態寫作」及箴言,還有談話對話錄音、各類筆記、零星研究、殘稿、講義等多達十幾種不同形式的短章。

《不存在的信札》這些短章混雜一處,沒有規則,陳述活動的痕跡被隱匿,自以為有準備的讀者在閱讀時,仿佛進入迷宮、砰然碰壁,無論是思考型還是情感迷亂型的都無法獨自完勝。而評論家張定浩表示,吳亮筆下有一種「傾聽之美」:很多小說家是在說自己的話,吳亮卻能聽到很多人說話,並將其呈現出來,這是文學家所羨慕的能力。作家孫甘露認為,曾幾何時,吳亮在文壇曾以批評家的面貌反覆出現,作為批評家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雖然他寫過不少小說,但是其作為批評家的鋒芒絲毫不減。要去理解吳亮的寫作,必須首先理解他身為批評家的身份。「他從批評家往小說家逃離,從理性、邏輯很強的雄辯者,變成一個沉溺於感情、被情緒所控制的藝術家,並被自己的情感支配了寫作。」

「書信本是現代社會中的人類多半忘卻的媒介形式,吳亮卻獨闢蹊徑地拾起,將小說賦予了隱秘和私人化的面紗。人們日常都會遇到各種情景,有各種情緒反應,有自己內心對世界的一貫看法,而吳亮具備洞察外表下生活實質性的敏銳。」孫甘露說,內在的吳亮,一個是寫作者,一個是日常在行走的人,有時候這兩者重疊在一起,有時候又分開。在他的筆下,精心營造了一個個的迷宮,最後結局呼應「不存在的信札」,這一切或許根本就不存在,給小說增添「未完成感」,賦予意味深長的句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吳亮長篇小說《不存在的信札》上海分享會
    吳 亮 長 篇 小 說《不存在的信札》上海分享會時間:12月18日(周五) 晚19:00—20:30地址:上海市黃浦區福州路366號百新書局
  • 「斜槓」吳亮在新作中如何以書信抵達更廣闊的時間
    吳亮與他的長篇新作《不存在的信札》對話近期吳亮新作《不存在的信札》在杭州人可藝術中心首發,吳亮和評論家李慶西,以及諸位在杭作家、藝術家,以「無邊界的故事」為主題,進行了一場文學與藝術的跨界交流《不存在的信札》是吳亮繼長篇小說《朝霞》之後的首部新作。小說以一百多封虛構的信件,串聯起半個世紀上海城市文化風貌,以及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小說中那些美術圈和文學圈裡的生活片段,看似浮光掠影,卻是內心深處的真切交通,兼及宗教、哲學等等的思考。
  • 138封李小龍親筆信札結集出版
    近日,《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後浪出版公司出版。該信札集記載了李小龍從赴美國求學到在香港逝世之間的十五年珍貴時光。在這些寄給家人、師長、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信札中,李小龍毫無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誠的靈魂。
  • 名人信札為何流向市場? 原因:保存不當(圖)
    其實,除了拍賣,名人信札還有其他更多更好的歸宿……    施蟄存去世168封信「石沉大海」    筆者近期一直在尋找施蟄存最後20年寫給河南開封諸位朋友的書信。施蟄存先生與開封李白鳳、武慕姚、佟培基、崔耕、桑凡等人皆有交往,並多次鴻雁傳書。
  • 李鴻章致吳贊誠書信背後的故事
    在安徽合肥淮河路李鴻章故居陳列館(又稱「李府」)內,看到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寫給時署理福建巡撫兼福州船政大臣吳贊誠的親筆書信,實在難得。 知道李鴻章的人很多,但知道吳贊誠的人就不多了。
  • 欣賞劉墉信札書法有感
    信札,尤其是關係密切的親友間往來信札,較之公開言論,更能反映書者真情實感,既具史料價值,又具藝術價值,歷來受到藏家重視。信札,一般裱成冊頁觀賞、收藏,以蝴蝶式為多,家藏《吳式芬等諸賢手牘》,為典型蝴蝶式冊頁裝裱。
  • 錢鍾書一家三口百餘件書信將拍賣 風格詼諧風趣
    這封信寫於1984年1月26日,錢鍾書希望出書後對方能回贈書冊。       一批總量逾百件的錢鍾書及其家眷的信札、手稿,於近日集中浮出水面。這批物件將於6月22日亮相北京中貿聖佳春拍的物件中,包括了錢鍾書、楊絳、錢瑗一家三口的共計110件書信及手稿,其中,有60件錢鍾書毛筆書信、6封鋼筆書信和2件賀年卡片,13封楊絳鋼筆書信和6封錢瑗鋼筆書信。很多讀者都曾通過楊絳的《我們仨》一書,了解到錢家三口的至真感情,而這些書信和手稿,會為人們呈現錢鍾書生活中的更多細節。
  • 名人信札各大拍賣場表現亮眼
    英國國王理查三世親筆籤名文件 52417美元 內特桑德斯2013年4月2日拍賣   在網際網路沒有出現的時代裡,人們通過親筆書信來傳達身處異地的情感交流。一封幾十字短小的信札,或訴說一段歷史,說寄託出親友之間的的真摯情誼。近些年,名人信札成為拍場寵兒,不知是源於老百姓對於名人背後故事探究的好奇心,還是一種對於曾經書信往來生活方式的懷念。   縱觀近年的國內名人信札拍賣,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信札頻現高價。無論是古代書家的信札,還是近現代名流的往來書信,都是信札愛好者的搜尋重點。
  • 廢紙堆裡淘到「紅色教授」錢亦石的信札
    1932年起,他發表了近百篇論文,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解剖刀」,精闢地分析國際形勢的發展。董必武稱讚這些論著「不僅是國內第一流的論文,即置於國際第一流的論文中,也毫無遜色」。   他,還是冼星海的嶽父。  老章說,如果他早知道這些歷史,就不會在兩年前第一次見到錢亦石的信札時,錯失良機了。
  • 86封情書,55年等待,因一次「閃婚」卻讓異國摯愛等了半個世紀
    86封情書,55年等待,因一次「閃婚」卻讓異國摯愛等了半個世紀從小我們就在聽童話裡王子和公主的故事,王子和公主歷經磨難終於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如果說這樣的愛情是完美浪漫的,那麼今天要說的這段愛情就是震撼人心的。
  • 範媛媛 百封書信架起家校共育橋梁
    今天,輔導員職業文化工作室為您帶來鄭州大學護理學院團委負責人、2015級輔導員範媛媛老師用百封書信架起家校共育橋梁的育人故事。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鄭州大學護理學院團委負責人、2015級輔導員範媛媛老師,為我們分享她百封書信架起家校共育橋梁的育人故事。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20年前,歌手李春波憑藉《一封家書》唱紅大江南北。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梁漱溟往來書信集》出版:20世紀中國歷史的縮影
    【編者按】《梁漱溟往來書信集》輯錄了梁漱溟先生往來書信七百餘封,時間跨度從1916年到1988年梁漱溟先生去世,歷七十餘年。涉及人物眾多,既有政壇名流,又有布衣白丁,即有飽學鴻儒,又有莘莘學子。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梁啓超、張申府、馮友蘭、胡適、熊十力、馬一浮、胡蘭成……這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一次梁漱溟書信整理,其中許多書信是第一次公開發表。
  • 商務印書館精選200餘封契訶夫書信 賞讀文學巨擘另一面
    商務印書館也不失時機地策劃出版了《可愛的契訶夫:契訶夫書信賞讀》。  14日晚在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舉行的新書發布會採用嘉賓對談方式。本書譯著者、著名戲劇評論家童道明表示,契訶夫小說很早就得到全世界的關注與肯定,但直到上世紀50年代,契訶夫的戲劇才首先得到西方的重視。
  • 湯志輝丨錢玄同致沈兼士未刊信札四封考釋
    筆者在北京大學檔案館查閱檔案時,發現錢玄同致沈兼士未刊信札四封。[1]錢玄同與沈兼士都從章太炎習傳統「小學」,又曾同在北京大學教授文字音韻訓詁之學,他倆常就一些「小學」問題進行討論,這在錢玄同日記中有記載。這四封信札主要涉及的是兩人對文字學的討論,通過這幾封信可以看到錢玄同對文字學一些觀點的形成過程,其中還有一封殘信涉及魯迅對文字字形的看法,具有重要價值。
  • 從啟功先生舊藏師友信札看文人書信對於稱謂的要求
    本文轉自「啟功研究會」書信,作為一種信息交流的手段,已經慢慢淡出現代人的生活,但在舊時,作為主要的通訊方式
  • 留戀寫信:字如其人、見字如晤,書信更有溫度,更富親情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留戀串門兒的文章,最近我又懷念起了寫信。作者:崔 琦為了尊重對方,字跡不可太潦草(這也是展示自己書法的機會),還可以炫耀一下半文半白的書面語言。書信的落款也有講究,需根據不同的關係對象及季節時令寫:敬禮、頓首、大安、暑安、闔安、秋祺、握手、編安等。太長時間不寫信,不知道郵局是否保留了這項業務,一問,還有。於是我給四位朋友分別寫了四封信:畫家和曲藝活動家李燕、孫燕華夫婦,相聲學子徐德亮,崑曲演員張衛東,北京曲藝家協會秘書長田靜。
  • 戰地記者與敢死隊長半個世紀的君子之誼
    原標題:戰地記者與敢死隊長半個世紀的君子之誼 有這麼一對朋友,他們互相仰慕,神交半個世紀。在烽火硝煙的歲月,一個是戰地記者,一個是報導對象,可是由於戎馬倥傯卻無緣見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一個在上海從事新聞工作,一個在大西北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兩人互相通信,互致問候,交流工作,一直到雙方病逝都未能謀面。
  • 紙短情長,那些讓我們怦然心動的書信
    這封信只有二十八字,來龍去脈也不甚清晰,收信人「山陰張侯」,具體是誰也眾說紛紜。但這封信被後人稱作《快雪時晴帖》,美贊其為「二十八驪珠」「天下法書第一」,奉為最經典的書法作品之一,流傳至今。秦漢胡同毫藝術館藏品 康有為致梁啓超信札卓如仁弟,久未得書,殊以為念,今春夏收羅古碑帖數十件,因跋數幀,寄上海石印,已成,此漢唐以後未有之,並寄所書對聯肆付及團扇一個。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