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誇之風吹歪了海水稻

2021-01-08 人民日報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工作人員正在起秧,為插秧做準備。

「網紅」海水稻最近遇上了麻煩。

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一種耐鹽鹼水稻,研發主陣地在青島。今年,它已經開始了全國大範圍試種。在去年的測產中,海水稻表現不錯——一種編號為YC0045的水稻材料最高畝產量達到620.95公斤,超出預期的300公斤。

在習近平主席2018新年賀詞中,海水稻與大飛機C919、量子計算機、港珠澳大橋等一道被「點名」。但近日,我國著名水稻專家凌啟鴻發表學術文章指出,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過於樂觀。之後,又有公開報導質疑,「海水稻」名不副實,它與海水並不沾邊。

這些聲音讓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感到無奈。該中心技術副主任米鐵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人閉門造車,靠想像進行評論,「不負責任」。

記者梳理了圍繞海水稻產生的種種爭議。其實,海水稻的科學意義毋庸置疑,只是在宣傳手段和推廣路線上,還有可待商榷的空間。

取名海水稻是不是在「炒概念」?

「我們覺得最有問題的地方,其實是名字。」育種專家、中國種子協會顧問李立秋挺困惑,「如果跟海水沒關係,為什麼要叫海水稻?」

此前,青島海水稻團隊反覆強調,「海水稻」並非按字面意思理解的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它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可以長在鹽鹼地和灘涂。

李立秋對這一解釋並不買帳:「我沒有聽說過這種俗稱,耐鹽鹼水稻就是耐鹽鹼水稻,怎麼成了海水稻?」從事水稻育種工作多年的天津農作物研究所專家童繼平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業內,並沒有將耐鹽鹼水稻稱為海水稻的慣例。

誤解已經產生。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之前入駐了某新聞平臺的「問吧」與網友互動。大量網友都在問同一個問題——這種水稻可以直接用海水灌溉嗎?

既然容易讓人「腦補」,又為何如此取名?

「因為有新聞性。」李立秋直言不諱,「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就在研究耐鹽鹼水稻,全國有多支不同團隊在做。如果不取個新名字,就沒這樣的轟動效應。」

對名字引發的軒然大波,米鐵柱表示難以理解。「有必要因為名字有這麼大意見嗎?好,那我們不叫海水稻,我們叫淡水稻、涼水稻、開水稻?」針對是否靠名字博出位的質疑,米鐵柱說:「對這種莫須有的指控我們無法回答。」他再次強調,取名海水稻,是為了通俗易懂。

在專家看來,除了有「炒概念」的嫌疑,這一名字還容易造成混淆。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提到海水稻,業界通常認為它指的廣東湛江科研人員陳日勝培育的「海稻86」。

「因為是內河入海口的海灘涂地裡生長的稻種,所以我給它取名為『海水稻』。」陳日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認為海水稻的許多基因與普通稻子不同,是非常好的水稻育種材料資源,其研究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86年。

不過,「海稻86」沒有通過品種審定。也就是說,它還在試驗階段,尚無法進行推廣。「我做這件事純粹是我的個人行為,沒有政府部門支持。」陳日勝說。

此「海水稻」是不是彼「海水稻」?米鐵柱給出了明確回應——雙方沒有任何關係。「對陳日勝的工作,我們不做評價。」 陳日勝則回復記者稱,國內應該有很多育種團隊用過他的海水稻材料,至於青島有沒有用到,他不清楚,在沒有確切數據分析之前,不能判定有沒有關係。

種海水稻是否耗費大量淡水資源?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試種海水稻時,用了海水+淡水混合的方法,配置出不同濃度的鹹水,來模擬自然界中不同鹽鹼地的情況。比如前文提到的YC0045,其生長全周期內水田含鹽量濃度就控制在0.6%。

「如果是這樣,這一品種的耐鹽性還是比較好的。」童繼平給予了肯定。不過,海水的鹽度通常為3.0%到3.5%,遠高於0.6%。如果要配比灌溉,淡水也得佔到灌溉水80%以上。凌啟鴻在上述《鹽鹼地種稻有關問題的討論》中指出,這意味著,耐鹽水稻品種還是需要充足的淡水灌溉作栽培保證。按照每畝稻田用水量在800到1200立方米之間計算,即使用「淡水+海水」的方式灌溉,也得從內地向沿海建設長距離淡水輸水工程,投資巨大,缺乏大範圍推廣的現實性。「我們既然是要在多地試種,那就是要用當地的水土和環境。」米鐵柱說,「在青島,我們用淡水和海水混合,是為了建立實驗環境;但在其他地方試種時,我們當然不會繼續用這種方式。我們是在真實的鹽鹼地中種植,不存在調水的問題。」

至於是否會消耗大量淡水,米鐵柱表示,這要看怎麼理解「淡水」。

傳統農業生產用水的含鹽量不能超過0.1%,但如果種植海水稻,含鹽量更高的水也能用於灌溉。米鐵柱舉例說,新疆地區的高山融水,流經地表鹽度高的區域後,其攜帶的鹽分就會隨之增高,鹽度一旦高過0.1%,就無法用於農業。「但在海水稻上,這種水就能繼續用。」

米鐵柱向科技日報記者強調,相比在鹽鹼地上種植普通水稻,海水稻並不會耗費更多淡水資源。「同樣是鹽鹼地,因為海水稻耐鹽度高,就不需要用大量淡水洗鹽;而且,我們還能利用大量傳統農業所不能用的水資源。」

良田都拋荒,鹽鹼地種稻有商業化推廣價值嗎?

據米鐵柱透露,明年海水稻將進行「區試審定」,審定通過後,海水稻就能作為商業品種,面向農民銷售。

而李立秋和童繼平都認為,從目前來說,推廣海水稻的需求並不迫切。

「種水稻的比較效益不高。」童繼平的老家在安徽,他親眼看到,很多水利條件不好的良田已經拋荒。相比守著一畝三分地,農民更願意出門打工。如果開發鹽鹼地種稻的經濟效益不高,農民就很難有積極性。

而且,我國不缺水稻。李立秋表示,今年我國在水稻種植面積上比上年壓縮了1000多萬畝。

但對於海水稻的商業化前景,米鐵柱信心滿滿。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提出,其長遠目標是要為國家增加1億畝耕地,多養活8000萬人口。「商業化推廣的效果如何,要交給市場去檢驗。充分的調研表明,海水稻的潛在市場需求非常廣闊。」

米鐵柱指出,有良田拋荒,並不意味著不需要開發新的土地資源。「土地拋荒的本質原因是經濟效益不高。不能因為有土地拋荒了,就否認開發利用鹽鹼地的價值,這在邏輯上根本不成立。」至於經濟效益的問題,米鐵柱認為無需擔憂。「我們有大量成片鹽鹼地可以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種植,這比分散、傳統的農田耕種成本要低,效益更高。」

那麼,我國有增加水稻產量的需求嗎?

「我國也許不缺普通水稻,但海水稻是能滿足高端需求的水稻。」此前報導介紹,鹽鹼地中微量元素比較高,海水稻礦物質含量比普通稻高,再加上其生長過程中少受病蟲害侵擾,可以做到天然綠色。「現在一直在說產業升級,說供給側改革,我們做的就是這個工作。」米鐵柱說。

科學上有意義,宣傳上要克制

海水稻的另一大亮點,是它的畝產水平。

2017年經過小面積測產,有試驗品種的畝產量達到近621公斤。這一數字也在之後的報導中被反覆提及。但始終沒有明確的是,所謂的「小面積測產」,究竟是種植了多大面積?

米鐵柱向記者確認,這一材料的實際種植面積為四五十平方米,測產了幾百株,畝產量為折算而來,是一個「理論評測結果」。

「這就應該說清楚,否則容易引起誤會。」李立秋說。

李立秋反覆強調,從長遠來看,我國的耕地面積確實不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剛需,但耕地紅線的堅守也是底線。如何利用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對農業科技工作者來說是個大課題。所以,研究耐鹽鹼水稻,做糧食安全的戰略技術儲備很有必要,從學術上來講,他支持深入研究。也許有一天,我們還真能研發出適應高鹽環境的真正的海水稻。

「抗鹽水平不錯,產量水平也不錯。」童繼平坦言,從耐鹽鹼水稻研發的角度來看,海水稻確實有所突破。

但讓專家們「意難平」的是「浮誇」。「本來這些年,科技界就有浮躁之風。做研究可以,但別總想著『抓眼球』。拿商業營銷那一套來做包裝,就丟了科研工作者應該有的嚴謹、客觀。」李立秋說,這才是業界專家跟海水稻「較勁」的主要原因。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海水稻把鹽鹼地「種」成智慧農田
    海水稻廣受關注,其中重要一點便是它可以向鹽鹼地要良田。在鹽鹼地上怎樣種植海水稻?種植海水稻後的鹽鹼地真的能變成「良田」嗎?成本高不高?記者日前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海水稻實驗室、試驗基地進行了採訪。
  • 袁隆平團隊在柴達木盆地鹽鹼地試種「海水稻」
    近日,在青海柴達木盆地的鹽鹼地中,高寒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正在試種。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的工作人員們將青海格爾木市大棚內培育的海水稻移栽到新開墾的鹽鹼地中,這也是海水稻在柴達木盆地首次進行試種植。經過五天時間的人工插秧,目前已完成兩畝多地的海水稻試種。袁隆平海水稻青島團隊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員 張國東:試插秧一個是考驗秧苗對這個氣候的適應條件,再一個是看它返苗返青的情況,目前看它還在適應的階段,因為也是剛插完秧,它需要五到七天的適應階段。
  • 袁隆平的「海水稻」,在科學史上處於什麼位置
    據「新華社青島9月28日電」報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了最新一批「海水稻」:「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國棟說,這次培育的「海水稻」實現了多個技術突破,最重大的技術突破在於可以用含鹽6‰的鹹水直接灌溉並且產量大幅提高,620.95公斤的畝產量,已超過了目前已知含鹽6‰鹹水中生長的「海水稻」最高產量。」
  • 對話袁隆平:把海水稻種好 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黑龍江大慶、陝西南泥灣、新疆喀什和浙江溫州5個實驗基地同時插秧海水稻,開展試種試驗,為我國大面積鹽鹼地篩選優勢海水稻品種。通過推廣種植海水稻,讓億畝荒灘變糧倉,一直是袁隆平的一大期待。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專訪到袁隆平,關於海水稻以及自己為何投身海水稻研究等問題,他做了詳細回答。訪談實錄>>>記者:您來青島參加海水稻插秧有什麼感受?
  • 青島市人大代表劉佳音:青島海水稻2019年有望推廣
    大眾網青島1月10日訊(記者 王悅音)去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35個品種在全國21個試點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月10日,青島市人大代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介紹,在青島研發的海水稻品種預計2019年可以正式推廣。她建議,青島市政府支持或者鼓勵企業建設農業高端裝備製造業,助推產業升級。
  • 現場直擊青島試驗田 智慧農業4.0:中國「海水稻」產業化提速
    目前,海水稻中心研發的耐鹽鹼水稻正在國內6個基地進行區域測試,再經過1年的生產性實驗後,預計最快2019年我國第一批海水稻品種就將獲批,稻種可在2020年上市銷售。在青島海水稻研究中心的辦公室裡,海水稻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介紹。據悉,全世界有150億畝鹽鹼地,中國約有15億畝。其中,約2.8億畝鹽鹼地經過簡單處理可用於開發種植海水稻,海水稻中心的目標是為中國新增1億畝良田,解決8千萬人的糧食問題。
  • 陳紅天博士等知名深港企業家攜手中農海稻共建「海水稻國家生態...
    2020年10月16日,「同心同夢 共建糧基——海水稻國家生態糧倉共建行動啟動大會」在深圳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祥祺集團主席陳紅天博士出席大會,並與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農海稻」)的科學家及知名深港企業家一同啟動「海水稻國家生態糧倉」共建行動。
  • 防城區茅嶺鎮崬軍村海水稻再獲豐收
    11月23日,防城區茅嶺鎮崬軍村今年第二期海水稻開始收割,記者來到現場,看到一片忙碌豐收的景象。 海水稻喜獲豐收。一大早,兩臺大型聯合收割機便在稻田旁整裝待發。一聲令下,機器啟動,一茬又一茬金黃色的海水稻被漸次收割,飽滿充實的稻穀快速收入谷箱,機械的轟鳴在田野中迴蕩,不一會兒收割便完成,既省時又省力。 收割現場。2019年,在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和村黨支部的帶領下,茅嶺鎮崬軍村開始在閒置丟荒多年的草坡鹽鹼地試種海水稻,今年是該村第二年種植收穫。
  • 從淡水田到鹽鹼地,從北到南 「海水稻」走出了一條個性十足的道路
    海水稻的「中國故事」1月15日上午,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宣布,今年將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消息一出,引發全國上下的關注。經過多年研究,「海水稻」開花結實,未來有望走上千家萬戶的飯桌。
  • 袁隆平用四年時間育出海水稻,海水稻煮出的米飯,竟然是這個味道
    袁隆平院士與其團隊,經過刻苦的鑽研與選種培育,終於攻破了海灘鹽鹼地上不能種水稻的魔咒,開發選育出了著名的海水稻。可是在海水稻投入種植後,有人卻一直在質疑稻米的味道。海水稻種植成功後,所產出的稻米究竟是什麼味道呢?
  • 袁隆平青島研發海水稻 首代稻下半年端上市民餐桌
    5月7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揭牌儀式在青島國際院士港舉行10年內為我國增加1億畝良田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成立於2016年,目標是在三年內打造耐鹽鹼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設立耐鹽鹼水稻育種及鹽鹼地稻作改良研究、第三代遺傳工程不育系雜交水稻技術和稻米品質與食味研究三個研發方向。
  • 記者直擊海水稻雜交實驗,高溫天裡稻花香
    半島全媒體記者 高芳 谷朝明 通訊員 杜德樂「稻花香裡說豐年」,進入8月中旬,在青島種植的海水稻也迎來了抽穗揚花期。海水稻的選育工作目前正處在雜交育種階段,為了篩選出更耐鹽鹼更優產的種質資源,這也是海水稻非常關鍵重要的選育階段。
  • 深企打造種業「晶片」獲「中高會」肯定,10年內計劃推廣1億畝海水稻
    此次參與評價的兩個項目利用耐鹽鹼海水稻資源品種,採用常規選育配合秈粳架橋結合鹽鹼地梯度分離選育方法,培育具有更高耐鹽鹼性和其他優良抗性的海水稻種質資源,配合鹽鹼地功能有機肥,生產高鐵、高鈣、高葉酸的高端海水稻弱鹼米和高抗性澱粉含量的海水稻功能米,並進行市場化推廣。同時利用海水稻的生態修復功能,改良修復鹽鹼土壤。
  • 仗劍高歌論《浮誇》:不應浮誇
    《浮誇》是香港歌手陳奕迅在2005年推出的一首歌曲,這首歌在剛發行時便獲得了金帆音樂獎,同時歌詞也一併獲得了「最佳歌詞」獎。歌中敘說了一個小人物的人生,也影射了現實世界的浮誇與急功近利。歌中的主角是一個不受公眾關注的藝人,「有人問我,我就會講,但是無人來。
  • 小編嘗了嘗最近很火的海水稻,挺香的,但不太吃得慣
    長江日報記者買來市面上由海水稻產出的紅米,嘗了一下。長江日報記者按照平時煮白米飯的方法烹製了海紅米,發現米粒因為被紅色米皮見裹而顆顆分明,不具有黏性,咀嚼起來比較硬,但香味比白米飯更加濃鬱。向「店家」詢問後,「店家」建議用海紅米煮粥或者煮飯前用開水泡半小時,或者冷水泡一個小時口感更佳並且最好是煮粥喝。海水稻到底是怎麼回事?
  • 海水稻、花餑餑、手工抻面……百餘品牌齊聚2020青島農博會
    袁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海水稻科技含量十足,依託袁隆平領銜的海水稻研發技術中心團隊,他們引入海水稻種子在鹽鹼地種植,結出少蟲害、多微量元素的大米。商家的賣力「吆喝」換來觀眾的大力「捧場」,不少市民拖著買菜小車在現場奮力買買買。家住嘉善路的張女士和老伴一早就坐公交從市北區趕來會展中心,是第一批入場觀眾。
  • 袁隆平雙季稻破紀錄「海水稻」成果或可多養1億人
    10月16日,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稻作改良示範基地,收割機收割海水稻。(圖片來源:中新社)經過上午三個小時緊張有序地測量。最終,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加上此前早稻平均畝產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實現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
  • 人民網三評浮誇自大文風之一:文章不會寫了嗎?
    近期「跪求體」「哭暈體」「嚇尿體」等浮誇自大文風頻現,消解媒體公信力,汙染輿論生態,扭曲國民心態,不利於成風化人、凝聚人心、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為了匡正各媒體浮誇自大、華而不實的文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文風「短、實、新」的要求,倡導清新文風,崇尚風清氣正,今天起,人民網觀點頻道推出「三評浮誇自大文風」系列評論。一篇文章的優劣,取決於能否映射現實、有無社會觀照。
  • 「海水稻」科技攻關,袁隆平這麼說
    據了解,該中心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牽頭,聯合海南大學、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有限公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廣東海洋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共建。
  • 5G技術助力海水稻畝產破千斤
    今年,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鹽鹼地水稻基地經測產評估,耐鹽鹼水稻(海水稻)平均畝產稻穀再破千斤。中國聯通則聯合院士的科研團隊,依託5G、物聯網、雲、區塊鏈、AI、自動化農機等技術,開發了海水稻5G智慧農業系統。 「我們搭建了興安盟基地綜合運營管理平臺,並在平臺下設置了許多板快,對水稻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