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杜甫的《登高》,感受秋天的環境,品出杜甫的不易

2020-12-11 每日娛樂扒扒樂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是杜甫筆下的一首詩。這是杜甫在秋天裡寫的一首詩。在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會了解到有關杜甫的一些知識,比如杜甫的出生經歷,還有他的一些名篇創作。從杜甫的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杜甫是一個極為有才華的人。但是由於杜甫的一些生身經歷,這也使得杜甫創作詩的風格多種多樣。

從杜甫的另外一個名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我們感受到了杜甫的不易,在那首詩中杜甫居住在那個陰冷的小茅草屋裡面,不時的還有一些小孩故意的去捉弄杜甫,也寫出了當時杜甫的居住環境的惡劣。從那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杜甫的創作一般很悽涼冷瑟。《登高》這首詩也一樣。為什麼杜甫的創作主要以陰沉為主呢?這就與詩人杜甫的出生環境還有人生的一些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杜甫在寫登高這篇詩時年齡已經很大了,並且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也是很不好的。處在戰爭過後的幾年,當時的背景很亂,不僅僅是社會背景,還有一些關閥之間的背景也很亂。就是這樣杜甫才被捲入了這場政治鬥爭中,因為距離那場戰爭剛過去不久。所以當地的人際關係非常的複雜和錯亂,本來杜甫依靠著杜甫的一個朋友,可是後來杜甫的朋友卻出了意外去世了,身為一個是那杜甫變得無依無靠。但是杜甫是一個政治家,所以當杜甫看到那些社會上動亂的現象,還有人本性的邪惡的時候,種植的杜甫心裡總是過意不去。於是杜甫善於用寫作的方式把那種動亂還有不安展現給了大家。這也是杜甫形成了他做事的主要風格的原因。

而登高這首古詩的大概意思便是,這首詩寫於秋天,秋天的風很急的在吹著,秋天開始慢慢變冷了,所以天也顯得很高。遠處的山上有猿猴在叫著,大概是那種仰天長嘯吧,朱清沙白鳥飛回裡面的渚,是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洲被和河底的沙圍繞著,就像是一個東西被包圍著一樣。而天上也有鳥在飛,一群鳥在河上迴旋著。因為是在秋天,所以樹上的落葉開始慢慢的一直往下掉。

長江的水好像也因為天氣的原因一直在滾滾的流動著,有一些波濤洶湧的感覺。這個時候的杜甫遠離了自己的家鄉,來到了別的地方,因為是在秋天,所以突然難過。因為這首詩的創作是在杜甫晚年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杜甫也一直在生病,身體也很不好。所以看到那種悽涼的場景,心中也會覺得憂愁煩悶。所以當杜甫登上高臺的時候,便開始想到不知不覺中自己的頭髮已經白了,身體也很不好,所以這個時候杜甫的憂慮和愁悶纏上了心頭。

在人生病的時候或者是看到應景的東西時,都會感到難過和苦悶,這個時候也會想到一些東西。而杜甫在登上高臺感到憂愁的時候,在看到民間的百姓遭受到欺負的時候,還有在人性面前。杜甫身為一個文弱的書生,沒有什麼能力與之對抗。所以他便把這種憤怒轉化成了文字,傳遞給了大家。

在這首詩中,杜甫便把此時此刻他登上高臺時的這種感覺。形象地寫到了詩中。就比如當杜甫登上高臺時。感受自己漂泊在其他的地方,而且當時自己又生病年老而產生的惆悵,詩人杜甫就很好的用詩詞表現了出來,這句詩便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悲傷秋田自己在他鄉做客,既寫出了杜甫思念家鄉在他鄉無依無靠的情感,又寫出了自己生病時當下的情況。

杜甫這個人本就心繫國家大事,可卻未能做出一番事業,所以這時杜甫便用: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既寫出了當時作者登上高臺時自己的心情有多麼的難受,又在側面表達出作者心繫著國家大事,可是卻未能為此做出一番事業的情感。

我們從杜甫的登高中,不僅感受到了秋天蕭瑟的景象。還能感受出杜甫在晚年時的一些身體狀況和心理感受。能把眼中看到的那個蕭瑟的秋天,寫出像畫一般的景象。這時我們便也會覺得,怪不得古往今來人們對杜甫的評價都很高。使出街有原因,所以杜甫優秀的理由大概也是如此。能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見,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也是一種能力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贊為古今七律第一?
    不過,在小樓精讀《黃鶴樓》那篇文章的評論中,很多朋友認為,七律第一,應該是杜甫的《登高》。確實,杜甫的《登高》也受到了歷代詩評家的推崇,評價之高,較《黃鶴樓》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的著名詩評家胡應麟,就贊杜甫的《登高》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楊倫《杜詩鏡銓》中亦評: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讀古今詩詞,總覺得七律有獨特的韻味。絕句篇幅覺得小了,四句還沒有品賞出味道來就沒了。而五律雖然有了八句,但因句子是五字,中間容不下多少轉折波瀾,唯有這七律,才符合慢慢地坐下來品賞。但是也有很多不敢苟同的人,最為權威的是明代詩評家胡應麟,他在《詩藪》裡說,杜甫的《登高》「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樣,《登高》既為古今所有七律詩之冠,當然就蓋過《黃鶴樓》了。
  • 古詩詞名句鑑賞 | 杜甫《登高》
    ⑴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⑵嘯哀:指猿的叫聲悽厲。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⑸萬裡: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 高考必背64篇之杜甫《登高》
    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裡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
  • 中華經典 杜甫《登高》
    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重陽節時,杜甫登高抒懷。此時杜甫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 詩詞朗讀:杜甫《登高》
    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嘯哀:指猿的叫聲悽厲。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 詩歌鑑賞與寫作:讀杜甫的《登高》學寫遊記
    猶記得熱播劇《慶餘年》中小範先生一首杜甫的《登高》,這被清代楊倫稱讚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胡應麟更是推重此詩為「古今七律第一」,筆落文成,為他贏得身前身後名。登高望遠,借景抒懷,以遊寄情,這是古典詩詞的常態,即使是現在,我們寫作也離不開這個方向。如何寫好遊記呢?
  • 杜甫的悲秋詩《登高》,為什麼說是千古第一?
    杜甫的登高,算得上是中國詩歌中悲秋題材中的絕唱,屬於第一梯隊的水平,但是絕對不能說他的這首詩,是千古悲秋的鼻祖。好玩的國學,先從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這一方面,來說說中國人的悲秋意識從何而來,然後我們再來賞析杜甫的登高,為什麼說是千古悲秋詩歌中的最高水平。先來說說中國人為什麼會悲秋?
  • 56歲的杜甫獨自登高,異鄉漂泊中作下一首詩,成「古今律詩第一」
    「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 杜甫《登高》 無奈至極的詠嘆
    杜甫第二次參加科考是天寶六載(747)去長安參加制科考試。這一次考試由於當政的李林甫嫉賢妒能,導致無人中舉。杜甫由此結束了前半生笑傲江湖的快意生活,開始了舉步維艱的求仕及仕途之路。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經歷了逃難、做官、被貶、辭官、再逃難等許多周折,於乾元二年(759)歲末抵達成都,並在親友幫襯下修築了草堂居住。寄居蜀中7年,杜甫帶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於大曆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
  • 杜甫外出散心,百感交集寫下《登高》,為何被譽為「七律之冠」?
    有一天,杜甫獨自外出散心,百感交集的他寫下一首千古絕唱,讓人讀後忍不住落淚。《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古人喜歡登高望遠,從而產生懷古的傷感,杜甫也未能免俗,他去的地方是白帝城外的高臺,所以直接以《登高》為題作詩。全詩共八句,前四句屬於寫景,感受著秋風的悲涼,又聽到哀轉久絕的猿聲,望著清澈見底的水面上,鳥兒在追逐嬉戲,形成鮮明對比。
  • 《登高》:在短短的幾十個字裡,包含著杜甫怎樣的情懷?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晚年貧困潦倒,在他的《登高》裡有所反映,這首詩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全詩如下: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 【賞析】《登高》杜甫
    《登高》這首詩,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大曆二年(767)秋所寫。當時詩人病臥夔州,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讚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慶餘年》中,範閒靠杜甫的《登高》震驚全場,不愧是七律之冠
    在比賽中,由於當時範閒沒有找到姑娘,心情不太好,便憑著記憶寫下了杜甫的經典名篇《登高》,從而豔壓群芳,一舉拔得頭籌。實際上,杜甫的這首《登高》得到古今文人的大力追捧和喜愛,並被評為古今七律第一。在公元767年,那一年的杜甫已經55歲,此時的他,流落到夔州。
  • 紀錄片《杜甫》熱播,重訪杜甫走過的大地山河丨周末讀詩
    可以看出,伍德崇仰杜甫,努力感知杜甫,並盡力進入以杜甫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此外還請來莎劇著名演員伊恩·麥克萊恩,朗誦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英文版杜詩。但正如有些讀者感慨的,紀錄片的內容似乎不夠深入,因為真正理解另一種文化,從來都是不易的。試想我們面對莎士比亞時的感覺,便可想而知。
  • 被譽為七絕之冠的《登高》,寫盡了杜甫不平的一生
    例如這一首《登高》:登高唐代: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而杜甫為了得到一官半爵,不得不處處結交門第顯赫的貴族官僚,不得不諂媚於才華不如自己的人,這是杜甫的無奈。這是和杜甫的家世分不開的。
  • 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真是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
    杜甫精通各種詩體,在絕句、律詩與古體詩上皆有非凡的成就。為「五七古」與「五七律」詩歌的創作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登高》這首詩寫於杜甫晚年,由於「鍊字」與「對仗」水平高超,由於寓情於景、疊詞的運用和不著痕跡的誇張,兼具強烈的個人情感而被後人推崇至極。清代詩人楊倫稱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詩評家胡應麟,認為該詩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 一起讀經典:杜甫《登高》世多歧路,五味雜陳
    登高作者: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有人甚至說,是安史之亂成就了杜甫的詩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苦難中,他的詩歌風格日趨成熟,走向巔峰。《登高》寫在他的晚年。前幾天看了一國外知名電臺錄製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主持人沿著杜甫生活過的地方,尋覓杜甫的足跡,緬懷杜甫的詩情。真好,這也是我很想做的事情啊。
  •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跨學科視角下的杜甫《登高》
    古代登高這種行為本身就蘊含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宋玉登高而怨,張衡望遠而愁,正所謂「自佔登高盡惆悵」,登高情緒引起了無數文人的心理共鳴,杜甫也不例外。在一個深秋季節,群芳凋零,杜甫站在高處,看到落木蕭蕭,長江滾滾,自己也已經年老多病,卻壯志未酬,不由得產生一種憂愁。
  • 來到杜甫草堂,才明白《慶餘年》中範閒何以選擇《登高》開場鬥詩
    去年最火的網劇《慶餘年》中有一場男主範閒鬥詩的戲,而範閒開場用的詩《登高》正是草堂主人杜甫晚年所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