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跨學科視角下的杜甫《登高》

2020-12-23 文化的理想國

《登高》是杜甫律詩的代表作,此詩給他帶來了極高的聲譽,歷來受到詩評家的推崇。楊倫稱之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甚爭稱讚為「古今七言律第一」博得如此盛譽,絕非偶然,自然有其妙處所在。

前人對此詩鑑賞頗多,其理解可謂深折透闢。然而,前人鑑賞詩歌大多儀從詩歌本身特色而言,旁及其他較少。現代社會學科體系的逐漸建立,學術方法的日益開闊,許多學術可以相互詮釋,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鑑。著名學者餘英時先生認為,可以旁及許多學科,就如同戴著很多副眼鏡看問題,就可以呈現出不問的風貌。如果只戴一副眼鏡,看到的就只是一個角度。對於《登高》這首詩,筆者試從新的視角去鑑賞,力圖使其有新的突破。

從民俗學的角度欣賞

登高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特有的民俗現象。學者一般認為其發生有兩大源頭。一種是「望祭登川」,這是古代一種宗教祭祀活動;另一種是重陽節登高的節日習俗。後來,士大夫文人交友聚會,登高宴飲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魏晉時期,文人登高宴飲,吟詩作賦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陶淵明的《移居》云:「春秋有佳日,登高賦新詩。」謝靈運《脊池E樓》寫道:「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嵌。」這為後來登高漸漸成為文人抒懷的傳統奠定了基礎。

唐代,登高不再是簡單的宴飲唱和,文人往往託物言志,觀物反思,借登高表達對人生的深沉思考。其主旋律是表現家國之恨、身世之痛和歷史的滄桑感。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小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茫闊大,撫今追昔,感嘆宇宙,慷慨悲涼。登高言愁敘悲的審美傾向尤為突出。通讀唐代大量的登高詩,發現很多都充滿悲情。

古代登高這種行為本身就蘊含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宋玉登高而怨,張衡望遠而愁,正所謂「自佔登高盡惆悵」,登高情緒引起了無數文人的心理共鳴,杜甫也不例外。

在一個深秋季節,群芳凋零,杜甫站在高處,看到落木蕭蕭,長江滾滾,自己也已經年老多病,卻壯志未酬,不由得產生一種憂愁。悲秋也是古代文人心中的一種情結,宋玉《九問》:「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悲秋是生命意識的體現,成為佔人表達生命情感的母體,悲秋的潛意識是哀悼青春不再,時光難駐的嘆息,是抒發壯志難酬,一事無成的感慨。

杜甫作這首詩的時候已近暮年,然而「功業未及建,夕陽忽兩流」,季節之秋加重生命之秋的悽愴。如今我們秋日登高,感到天高雲淡,秋高氣爽,心情往往十分愜意,所以,我們鑑賞杜甫的《登高》時,很難理解詩人的登高情結,站在民俗學文化層面有助於我們把握這首詩的主題,也更容易體會出作者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

從史地學角度欣賞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春末,杜甫從雲安(今重慶雲陽縣)沿長江至夔州(四川奉節縣),大曆三年(768)正月出峽東下,在此居住一年零九個月。在這不到兩年的時間內,杜甫創作了四百j十餘篇詩歌,佔到其全部詩歌的七分之二,可以說。這是一個詩歌創作豐富的時期。《登高》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此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寫,描寫廣夔州特定的地理環境。

夔州本是周代夔子國,後為楚國所有,秦、西漢為巴蜀郡。南北朝稱巴州,唐高祖武德元年改為信州,二年義改為夔州。夔州以猿聞名,峽口更以風大著稱。《水經注·江水》中描繪:「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日: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

杜甫獨具慧眼地選取了夔州獨特的自然風貌和物候特徵。在《登高》前四句中,詩人一口氣寫出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和鳥。風是急的,峽口本以風大聞名,脊到高處,覺得風大,所以著一「急」字;天是高的,這裡天高地曠,所以著一「高」字;猿是哀的,唐代夔州多猿,詩人登到高處,峽中頻頻傳來「高猿長嘯」之聲,正所謂「聽猿實下三盧淚」,所以著一「哀」字;渚是「清」的,深秋景物開始蕭條,河中沙洲顯得十分寂寞冷落,所以著一「清」字:沙是「白」的,經過秋天的風吹曬,沙也顯得特別潔淨,所以著一「白」字:鳥也是「回」,天宅的飛鳥因風急而低回打旋,所以著一「回」字。

「風急天島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風急天高、猿猴哀鳴、渚清沙白、群嗎盤旋、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洶湧。詩人以敏銳的眼光,寥寥數語,描繪出一幅壯闊而蕭瑟的秋景,體現廠夔州地區獨特的深秋風貌。

從繪畫美學角度欣賞

《登高》第一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便是仰視高空。如狂飆驟來;第二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即是俯察江渚,悽清冷落。所謂「懷宇宙以傷遠,登高臺而寫憂。」

在仰觀俯察之中,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無限和永恆,在曠遠的空間裡感受到了自身的孤單和渺小,意識到了人生之短暫與無常,才生發出興盡悲來的深長感喟。莊子早就說過:「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 「天高地遠,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看中國的山水畫大都畫得山高水闊,而畫中人物極小,這正是中國古人的宇宙觀,空間的闊大和個體渺小的對比,宇宙的無限和個體生命有限的對比,更增加了其悲感。

《楚辭·遠遊》曰:「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正所謂「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江山萬古長青,江水萬古長流,人的生命卻如落葉飄零,豈能不悲?

《登高》所繪之景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的美學特徵。具體地說,「風急天高猿嘯哀」是高遠,「渚清沙白鳥飛還」和「無邊落木蕭蕭下」是平遠,這和國畫中的「三遠」是一致的。詩歌「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鶯渲染整個秋天的氣氛,好比畫家工筆,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聯想補充。」

此外,這首詩聲律對仗精細微妙,許印芳在《律髓輯要》中這樣評價:「七言律八句皆對,首句仍復用韻,初唐人以創此格,壘老杜始為精密耳。」詩人深沉凝重的困苦惆悵心境,因音律的和諧對仗調配而達到了至高的藝術境界。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去鑑賞《登高》,比如修辭學、色彩學、心理學等等,這有待於我們去拓展研究。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學寫詩詞必備技能之「對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這段話是《聲律啟蒙》中的句子,就是我們寫律詩,必須要學的技能——對仗。格律詩分絕句和律詩,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而律詩是有對仗要求的。律詩共八句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首聯和尾聯不需要對仗,中間的頷聯和頸聯是必須要對仗的。
  • 謎面:無邊落木蕭蕭下,胡適說除了出題人自己沒人猜中
    第一個:屈原,原因是日本投降是屈服在美國原子彈下;第二個:蘇武,因為日本投降是因蘇聯紅軍武力參戰;第三個:共工,因為是中共抗戰工作的結果。一則小小燈謎,引出種種抗日戰爭的勝利原因的分析,可見燈謎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廣。
  • 杜甫《登高》 無奈至極的詠嘆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經歷了逃難、做官、被貶、辭官、再逃難等許多周折,於乾元二年(759)歲末抵達成都,並在親友幫襯下修築了草堂居住。寄居蜀中7年,杜甫帶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於大曆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
  • 為什麼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贊為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小樓初讀此句,自動腦補無數木頭從天而降,極為震撼,但這裡的「落木」,不是落木頭,而是落葉。那為什麼這裡要用「落木」而不用「落葉」呢?無邊落葉蕭蕭下,從平仄對仗上來看完全沒有問題。
  • 中華經典 杜甫《登高》
    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重陽節時,杜甫登高抒懷。此時杜甫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 詩詞朗讀:杜甫《登高》
    點上方綠標收聽唐詩宋詞朗讀者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裡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 56歲的杜甫獨自登高,異鄉漂泊中作下一首詩,成「古今律詩第一」
    「詩聖」杜甫有一首經典七律《登高》,久負盛名。公元767年秋,五十六歲的杜甫輾轉流離於夔州,年華老去,身體又多疾病,天涯漂泊,早已心生厭倦。誰成想,此種抑鬱心情又時值重陽佳節,詩人無法排解心中煩悶,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
  • 詩歌鑑賞與寫作:讀杜甫的《登高》學寫遊記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猶記得熱播劇《慶餘年》中小範先生一首杜甫的《登高》,這被清代楊倫稱讚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明代胡應麟更是推重此詩為「古今七律第一」,筆落文成,為他贏得身前身後名。登高望遠,借景抒懷,以遊寄情,這是古典詩詞的常態,即使是現在,我們寫作也離不開這個方向。如何寫好遊記呢?
  • 高考必背64篇之杜甫《登高》
    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古詩詞名句鑑賞 | 杜甫《登高》
    【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裡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⑴詩題一作《九日登高》。
  •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但是也有很多不敢苟同的人,最為權威的是明代詩評家胡應麟,他在《詩藪》裡說,杜甫的《登高》「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樣,《登高》既為古今所有七律詩之冠,當然就蓋過《黃鶴樓》了。《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陳佔敏 | 無邊落木蕭蕭下
    元稹為杜甫作墓志銘稱其道:「蓋所謂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昔人之所獨專矣。」評價如此之高,絕非溢美之言。至於元稹拿李白與杜甫相比,把李白遠遠地比下去,就不妥當了。杜甫的偉大和李白的偉大沒有可比性。李白的無跡可尋,杜甫難至;杜甫的格律謹嚴,李白不能做到。李白是謫仙,以神來之筆為詩;杜甫是詩聖,以人力精修作詩。
  • 杜甫的一首《登高》,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的前四句寫詩人重陽登高后所見之景,有山有水,有聲有形,有走獸有飛鳥,詩人或輕描淡寫或濃墨重彩,呈現出了一幅無邊蒼涼且滿含悲壯的秋日江山圖;後四句寫詩人站在高處,面對浩瀚江山發出的悲秋之聲,既悲自然之秋色,亦悲國運之衰頹,還悲自身之老病,實是一首深婉動人的佳作。首頷兩聯一聞一見,在水在山,兩相間隔,毫不呆板。
  • 杜甫一首唐詩,雖然字字悲苦,卻被譽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
    然而,等到杜甫的《登高》橫空出世之後,我們才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盛唐七律第一。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就是杜甫的《登高》全文,楊倫稱讚此詩「杜詩七言律第一」,明代的胡應麟更稱讚其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那麼杜甫的這首古詩,何以當得起盛唐七律第一的名號?說其能夠打動人心,他是如何打動人心呢?
  • 2021「高中語文」背誦篇目及情景式默寫——杜甫《登  高》
    無邊落木蕭蕭(易誤寫為「簫簫」或「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易誤寫為「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易誤寫為「煩」)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情景默寫】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獨之境,《登高》一詩對此都有直接描述,這些句子是:          ,          。 2.
  • 【嘯天說詩】不盡長江滾滾來,胡應麟推為古今七律第一
    大曆二年(766)夔州,重陽節登高作。大致上前四主景,後四主情。首聯兩句各以三景連綴屬對,上句曰「風急-天高-猿嘯」,筆墨濃重,使人頓生秋氣肅殺之感,故落筆在一個「哀」字,是猿聲給人的感覺。下句曰「渚清-沙白-鳥飛」,著色轉淡,只一「回」字便與「風急」呼應,有不勝風力之感。兩句密集許多意象,寫得秋聲秋色俱足,而猿鳥驚秋,亦足興起人的秋思。
  • 杜甫流落在夔州時重陽節獨自登高時作詩為《登高》萬裡悲秋誰人知
    登高[1]風急天高猿嘯哀 [2] ,渚清沙白鳥飛回 [3] 。無邊落木蕭蕭下 [4] ,不盡長江滾滾來。【注釋】[1]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杜甫流落在夔州(今四川奉節),重陽節登高時作此詩。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自古以來有登高的習俗。[2]猿嘯哀:長江巫峽中多猿猴,叫聲悽厲。古代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唐詩三百首中排名第一的七律,非杜甫的《登高》莫屬
    在古詩的範圍內,沒有人能和李白比,在律詩的範圍內,沒有誰能和杜甫比。李白曾譏笑杜甫做律詩太拘束,「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說他為做律詩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也正因為杜甫能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使得他在律詩上的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首《登高》就是他七律中的名篇,在七律中完全可以排第一的。下面,就從結構、感情、意境三個方面簡單欣賞一下。
  • 杜甫的《登高》,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真是無法超越的格律樣板?
    一、《登高》的創作背景杜甫是湖北襄陽人,他一生的經歷十分坎坷。雖然自小刻苦努力,曾經「讀書破萬卷」,最終才換來「下筆如有神」的成績。然而,他卻連個進士都沒考上。一直到四十三歲時,杜甫才得了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結果同年就爆發了「安史之亂」。
  • 被譽為七絕之冠的《登高》,寫盡了杜甫不平的一生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杜甫絕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他沉鬱頓挫的詩風,影響了整個中國和日本的文學,對詩壇的作用絕對是一座偉岸的豐碑。可是,杜甫命不太好,在世的時候,他的詩文傳播的並不像今天這麼深遠,他一輩子也沒做過什麼大官,幾次科舉考試竟然落第,他的命運坎坷多舛,反應到詩詞上,也多是悲痛雄渾,質樸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