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就是2019年國際愛耳日了,上遊新聞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耳鼻喉科了解到,2018年一整年,新橋醫院耳鼻喉科門診迎來了約3500人次左右的青少年患者,年齡在13-20周歲的患者比往年呈增加趨勢。
「這兩年,青少年突發性耳聾增加最為明顯,這和孩子們日益加大的學習壓力和喜歡戴耳機等用耳習慣分不開。」對於耳病患者發病年齡越來越低,新橋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鄧安春感到有些焦慮。
初三男孩每晚1點才睡 最終導致突發耳聾
這個寒假,對於15歲男孩小田和他的家人來說並不好過,眼看開學就是初中的最後一個學期,面臨升學考試的小田卻被診斷出左耳重度聽力受損。雖然寒假的後半段他都在醫院接受治療,「但恢復正常聽力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
2月7日,新橋醫院春節複診當天,小田就和爸媽一起到耳鼻喉科來看病,「醫生,娃兒左耳好像聽不到聲音了,我們在他耳邊說話他都聽不清!」小田媽媽何女士回憶,過年期間,一家人回到小田外公家過年,何女士就發現兒子經常對坐在他身邊聊天的長輩不理睬,等到她詢問兒子原因時,兒子好幾次都說自己根本沒聽到長輩說話,「我坐得遠的都聽見了,你怎麼可能沒聽見?」經過兒子再三解釋,何女士又用手在兒子兩邊耳側輕輕拍掌,才發現兒子的左耳似乎真的聽不見。
經過檢查,小田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我也不知道我什麼時候開始聽不見的,只記得經常耳朵裡有聲音,但過一會兒就好了。」小田回憶,從進入初三開始,自己就時常耳鳴,但他並沒有在意。
好好的孩子怎麼就突然耳聾了呢?小田一家人百思不得其解,經過醫生和家長的深入討論,最終發現,原因很可能與小田整個初三的高壓學習有關。小田在重慶沙坪垻區的一所重慶市重點中學就讀,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對自己要求很高,希望能順利考上本校的高中,「最好能進尖子班。」
進入初三以後,小田整個身心都更加緊張,除了學校布置的作業,他自己還會找些輔導題,「每晚上基本都是1點多才睡,周六晚上早一點,也要12點多。」很多次,家長都讓他早點睡,但都遭到了孩子的拒絕。
1點多睡覺,早上7點左右又要起床準備上學,過去的半年,每天6個小時不到的睡眠,是小田大部分時間的常態。「他壓力真的很大,有時候我們讓他休息一個周末,他出去玩兒都要帶著複習資料。」
鄧安春分析,小田的耳病應該並不是寒假才突然發生的,「只是他自己沒有在意,才一步步嚴重到耳聾的地步。」
小田耳聾的原因,和長期的睡眠不足以及壓力過大密不可分,近年來,像小田這樣因為睡眠不足和壓力過大而引起聽力損傷的青少年越來越多,「就這兩個月,我們科室就接診了十個這樣的孩子。」
女孩每天戴耳機超過4小時 耳朵聽力嚴重受損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數據稱,目前全球有約11億12—35歲之間年輕人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受損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是造成聽力下降的「罪魁禍首」。在新橋醫院耳鼻喉科,這樣的聽力受損案例屢見不鮮。
前兩天,經過聽力測試,20歲的何苗(化名)雙耳聽力損失都已超過70分貝,屬於嚴重聽力受損,而她雙耳出現問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她長時間用耳機聽歌有關。
從15歲擁有第一部手機開始,何苗就喜歡用手機播放音樂、電視劇等來打發時間。 平日裡無論走路、睡覺,只要無事做,她就會用手機插上耳機聽音樂。每天晚上睡前,何苗還會給手機裡的音樂播放器安上定時關閉的鬧鐘,一直聽歌直到睡著。
生病前,何苗最喜歡入耳式的耳機,「因為這樣與外界的隔離更強,更容易放鬆。」何苗回憶,上大學以後,她每天插著耳機的時間都不少於4個小時。
一個多月前,何苗發現自己對外界的聲音聽力忽強忽弱,同學聊天,有時候她前幾句還能聽清,後面幾句就突然聽不清了,到醫院來檢查,才發現聽力已經嚴重受損。
你的耳朵 需要這樣保護
鄧安春主任介紹,像何苗這樣的「耳機一族」是患耳病的高危人群。長時間處於高分貝噪音環境中,噪聲容易引起內耳損傷,導致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要知道,耳內的感音毛細胞和聽神經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出現問題不及時治療,損害時很多時候都是不可逆的。
如果一定要戴耳機,要做好「兩個6」原則,耳機音量不超過60%,持續佩戴耳機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
另外,頭戴式耳機的傷害要小於入耳式耳機。首先,頭戴式耳機能更好起到與外界隔離的作用,更小的音量也能聽清。另外, 入耳式耳機以很小的面積作用於耳道內,壓強更大,耳膜傷害也更大。
另外,最好不要在運動時戴耳機聽歌,也不要戴著耳機睡覺。
為了保護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及放鬆身心,根據研究,壓力和睡眠不足,都有可能導致耳鳴、耳聾等耳病。
耳部的自我保健按摩,也是減緩聽力下降症狀的好方法。人的耳廓正面有300多個穴位,背面有50多個穴位。這些穴位關聯著人體的各個部位,經常用手掌或手指揉搓耳廓,能收到很好的保健效果。同時,保護聽力也要注意預防感冒,有一部分突發性耳聾的病人可能與感冒有間接關係。同時保持情緒穩定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都對維持耳部血液正常循環有好處。
從篩查方面,新生兒出生3天內應常規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査,發現有聽力障礙要及時復篩和幹預治療。青少年及中年患者出現聽力問題及耳部不適時,建議及時到耳鼻喉科門診就診,老年患者應該定期檢查,建議半年至1年檢查一次。
生活中,若出現耳鳴、聽覺過敏、聽力下降、幻聽、耳流膿、眩暈等症狀,說明耳朵可能出現了問題,需及時到耳鼻喉科就診。
新聞多一點>>
這些行為也可能傷耳
1、泳池中或洗澡時,耳內進水後處理不當。可引起外耳道炎、鼓膜炎,化膿性中耳炎等。 專家提醒遊泳時最好是戴耳塞,如果水進入到耳中,應及時排出,並輔助用乾淨的細棉籤輕輕探入外耳道清理。如果耳內進水後出現耳悶、耳痛、頭暈等不適等症狀,應及時去醫院檢查,對症治療。
2、硬物掏耳朵。稍有不慎就可能損傷外耳道皮膚,引發炎症。提醒:最好用棉棍。
3、用力擤鼻涕。用兩手指捏住兩側鼻翼用力擤鼻涕,易將含有大量病毒和細菌的鼻涕向鼻後孔擠出,到達咽鼓管引發中耳炎。
4、忽視感冒、鼻炎、咽炎。很多人耳朵感染炎症都是上呼吸道疾病引起的,特別是鼻炎、咽喉炎、感冒等都會引起中耳炎等耳部感染。
5、濫用抗生素。像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都屬於耳毒性藥物,這些藥物可能損害內耳、耳蝸、前庭,造成耳聾和平衡失調。
上遊新聞記者 石亨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