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2天

2020-09-05 雙語寶寶親子英語啟蒙

先聊點常識

有句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還有句話叫「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在養孩子成本不高的情況下,人們會選擇多生多養,總有一個能登科;

但在大城市裡,金錢成本暫且不論,單說時間精力成本就耗費不起,所以少子化可以說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

至於養孩子最終的成果,一般獨生子女家庭,爹媽們會認為都是「家庭教育」的結果。而多子女家庭,爹媽們會承認個體差異在孩子成長中的潛在作用,淡化家庭背景的影響。

對普羅大眾來說,這些理論都是對的,身邊處處都是例子。

但大家自然也看到了某些家庭出來的孩子,清一色的優秀,沒有良莠不齊的情況,只是這樣的家庭太少了。從側面反應出了「靠譜的教育」的稀缺程度。

普通人,很多父母,達不到相應的認知,甚至幾代人在教育上都沒有觀念積累和堅持,沒有縱向發展,相反,可能還有漸衰趨勢。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散養」,也就是放養,讓孩子自由生長,這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性價比」最高的一種養育方式了。沒時間,沒精力,沒錢的情況下,要散養。那有點時間,有點精力,有點錢的時候呢,要怎麼養?

這就要搞清楚,培養孩子,究竟是培養什麼呢?

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運動習慣,勞作習慣,思考習慣,交友習慣,獨立意識,共情能力和同理心。

這些是最基本的,儘可能兼顧,算是比較靠譜的教育。

而更高級的教育是什麼呢,是體現在思想上的。我們說,宇宙是無窮無盡的,地球就是一粒塵埃,而人類則渺小的好似虛無。然而,人有比整個宇宙還廣闊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的「思想」。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儘可能的豐富孩子的「思想世界」,在他還是小娃娃的時候,就把整個宇宙裝進去,等他長大後,鼓勵他勇敢去實踐腦子裡的想法。

不怕苦,不怕累,這是大多數人都能做到的,無論男女,無論老幼。

但是不怕失敗,少有人能做到。

三十年前,大家就羨慕「體制內」的工作,三十年後,依然如此。無論是幾線城市,無論大家嘴上怎麼說「體制內賺錢少」,在戶口、福利以及穩定的背景下,體制內依然備受人們推崇。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無可厚非。

但如果可以的話,哪怕一點點也行,給下一代輸入一些「冒險」的思想,多一些「勇敢」的觀念。因為人生,在吃飽喝足之餘,是倍顯乏味的。適當增加生命的寬度,某些時候,會產生永恆的影響。

有些事情,不是一代人能看到結果的,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觀念的輸入就是最簡單的傳承。

說的太抽象了,大夥可能不懂,舉個簡單例子吧。

跟著這個課程給孩子英語啟蒙的父母們,請問是出於什麼目的呢?是想讓孩子成為學霸學神麼?如果真是這樣,請用冰冷的水先洗把臉,然後去安靜的圖書館或者公園冷靜一下午。

學霸學神,從來不是養出來的,是孩子自己長成的。

我們給孩子打好基礎,在三歲前開發智力,三歲後養成好習慣,到了求學的時候,他卻在小學三年級考好幾門不及格回家。這是完全可能的。

因為學校教育是主流,課外輔導,爹媽輔導提升成績可以解決一時問題,但不是長久之計。那麼孩子考的不好,回家了,我們應該是什麼反應呢?

該吃吃,該睡睡,有時間就幫孩子把弱項輔導上去,沒時間就隨他去。

不要焦慮。

要接受孩子現階段的平凡,要相信孩子未來會很好,鼓勵她,同時繼續支持孩子海量閱讀,支持孩子一切課外興趣,只在一旁觀察她,有沒有不好的習慣,有沒有時間觀念,有沒有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專注的幹自己喜歡的事。

有個很神奇也很省力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勵。

比如孩子考的不好,正常思維的爹媽會怎麼說呢?「得好好學習啊,你看,學習不刻苦,成績就不好,成績不好你自己開心麼?」這還是比較通情達理的爹媽了,那些各種數落孩子的就不舉例了。

但是,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是這麼說:「哎呀,這次題一定是出的太難了,我們寶貝都沒考好,沒關係,咱們繼續努力,寶貝最棒了。」

是不是聽著非常的不靠譜?哈哈。

為什麼要「歪曲事實」呢?因為如果是重視教育的家庭,十歲前已經幫助孩子養成各種好習慣了,基礎也打好了,那她成績還是不理想,這就不是父母能幫上忙的了。需要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把成績提上去,並保持下去。

主觀能動性怎麼獲得?最初是依靠「學習積極性」的。

所以求學階段的孩子,保護她的「學習積極性」就是保護她的求知慾和上進心,等初中以後,她會自己形成穩定的能動性和上進心,這時候就不需要「歪曲事實」的鼓勵法了,但是依然要保持樂觀,父母的樂觀,和父母對孩子的信心,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動力來源,他會因此持續不斷的上進

在孩子沒有自制力的時候幫助他養成好習慣,在孩子逐漸長大的時候放手,鼓勵她,接受她的平凡,並堅定的認為她是了不起的。這是一種溫和有愛而又有力量的「教育觀念」。

這種教育觀念的核心就是「接受失敗。」

小學成績不理想,沒關係;

初中成績不理想,沒關係;

高中成績不理想,沒關係;

考一個普通大學,沒關係;

一生那麼漫長,如果沒有愛,那多孤單。給孩子足夠的愛和信任,他將來一定是一個有責任心,有工作能力,能獨立自強的好孩子的。

不僅我們要習慣接受「失敗」,也要孩子敢於接受「失敗」。

怕失敗,就會怯懦,不敢嘗試,不敢邁步,因此就會錯過很多探索發現的機會,縱然衣食無憂,也會缺少很多樂趣。

但話又說回來,愛和溺愛有個界限,要注意。

今天就聊到這裡,以後再嘮吧~

現階段是培養孩子習慣的時候,身體力行,每天都要陪孩子「學習」,繼續第42天的英語啟蒙吧~

課程音頻:

親子互動場景1

炎熱的夏天,玩水球是再合適不過的,買那種小氣球,水龍頭下注水,或者用噴壺注水,弄一桶水氣球和寶寶玩,捏碎也不怕~

可以進行如下對話:

Ok,let&39;s fill it with water.現在咱們給氣球裝水吧

This is a watering can.

We use it to fill the balloon.用噴壺裝水

Just like this.

Ok.Done.

This one is filled with water now.裝滿了

Let daddy tie a knot with a rubber band.橡皮筋打個結

Here you are.

A water ball.一個水球

Hold it with your hands.拿著

Ok,let daddy fill the rest.爸爸把剩下的都裝上水

Now all balloons are filled with water.

Look,so many balls.

What is inside the balloon?氣球裡是什麼

Is it air?是空氣麼

No,it is water.是水呀

Yes,water ball.

You can squeeze it like this.這樣捏著玩

When you squeeze hard enough,it will burst.使勁捏就會爆了

Haha,daddy bursts a water ball.爸爸弄爆了一個

Water splashes.水花四濺

Daddy&39;t want to do it.寶寶不想呀

Why?為什麼呢

Is Baby afraid of getting wet?害怕弄溼麼

That&39;s ok.

Enjoy yourself.玩吧

Ok,now look at the floor.看地板

It is wet.溼了

Let&39;s wipe water off.擦掉

Well done.

Good boy.棒棒噠

拓展:這個遊戲每年夏天都可以帶寶寶玩一遍,第一次第二次可能需要爸爸媽媽幫忙裝水,第三次第四次寶寶沒準就能自己動手了。和寶寶玩遊戲,最忌怕弄髒,只要安全,敞開玩。

親子互動場景2:

小寶寶的大腦正在發育期,適當的刺激會讓她更「聰明」。所以除了重複玩過的場景鞏固語言能力外,還要善於給她看「新大陸」。

今天咱們教寶寶吹哨子。如果家裡有現成的,可以和寶寶一起吹,如果沒有,就用嘴巴吹,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吧~如果還能吹調子那就更完美啦~

可以進行如下對話:

Look at this.

What is it?這是什麼

It is a whistle.哨子

What can a whistle do?能幹什麼

Let daddy show you.爸爸弄給你看看

Daddy blows it.吹一下

It produces a loud sound.好大的聲音

Yes,this is the way we use a whistle.我們就是這麼用哨子的

We use it to make a loud high sound.用來吹出大大的聲音

Does Baby want to blow it?寶寶要不要吹一下

Have a try.

You can make a sound.你也能弄出聲音的

Yes,blow into the whistle.吹哨子

Oh,baby doesn&39;s ok.沒關係

Baby will be able to blow a whistle in future.以後就會了

Now look at daddy.現在看爸爸

Daddy can whistle between lips.爸爸能用嘴巴吹出聲音

Just like this.想這樣

Daddy whistles.爸爸在吹口哨

Daddy also can whistle a tune.爸爸還能吹個曲子呢

Does baby like it?喜歡不

Have a try.

Whistle between your lips.在嘴唇間吹

Close your lips and then blow.閉上嘴巴然後吹

Oh,nothing happens.哦,沒聲

Not a sound.

That's ok.沒關係

Baby just needs more practice.得多練練

拓展:很多人都能吹出哨音,但是吹不成曲子,就是因為小時候沒練過!和寶寶玩起來吧~

好啦,今天課程就到這裡,下期見~

這是一個連續課程,感興趣就關注吧~

相關焦點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7天)
    英語啟蒙就是一個複雜問題。中國人的英語幾乎都是啞巴英語,即便是211,985大學畢業的,也有大把人說不流利,自己說都費勁,更不要提給孩子啟蒙了。看過前面課程的朋友必然知道,英語啟蒙到一定階段是有瓶頸期的。主要表現為孩子拒絕說英語。因為他的強勢母語是漢語,他說漢語更輕鬆自在,自然更愛說英語。一次徒步看到一對法國夫妻,在國內教英語,神奇的是,生源絡繹不絕。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54天)
    總有讀者問:一定要給寶寶讀英文書麼,一定要和寶寶說英語麼,一定不能放音頻麼,一定要漢語時間多過英語麼,以後英語基礎好了,漢語又有大環境,還不是一樣學麼?這些問題,在前面課程裡都解釋了很多遍了,所以不再贅述了。今天就說說別的。鋼琴可以說是「必備技藝」了。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39天
    剩下一種就是給孩子各種「教育」了。懂教育和懂教育的彼此還不一樣,因為大家「懂」的東西不一樣。有的家裡早早就給孩子誦讀古文,引經據典,唐詩宋詞輪著來了。甚至一歲內就開始認字的也不在少數。極少數人會給孩子英語啟蒙,給孩子英語啟蒙的人裡,極少數人會陪孩子說話嘮嗑做遊戲,一般就放個音頻,放個動畫片了事了。其中利弊,前面課程聊了幾萬字了不再贅述。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4天)
    上面說的是上學後的孩子,那麼學前呢?學前其實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陪孩子玩。這個玩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只要一心一意看著孩子,聽他說話,陪她嘮嗑,一起看書,都叫玩。昨天課程提到一句話:小孩子最好的玩具是大自然和爸爸媽媽。今天展開說一下,很多爹媽給娃娃買玩具,那真是怎麼都停不下來。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37天
    英語啟蒙,尤其是男寶,一定要早早抓起來,讓他無從反感英語,將來也就不會拖後腿。除此之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十年寒窗學來的英語,實用性真的不強。本科讀完出來,有幾個人知道hiccup和burp的區別?什麼時候用strip,什麼時候用stripe?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0天
    先聊點常識:這個課程最初是沒有課前小常識的,直接就是上乾貨,開始說英語。最早的課程連課程翻譯都沒有,只在前面或者後面解釋清楚這個場景是幹什麼的怎麼幹,然後就開始玩遊戲。一直認為翻譯會影響閱讀體驗,但是後來逐漸發現,儘管影響閱讀體驗,但是翻譯「很有必要」,很多人看到漢字就是「順眼。」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6天)
    沒能上成課的孩子家長覺得吃虧了,還因此怨恨他。側面反映出舅舅教得很好,口碑代代傳,學生絡繹不絕。舅舅必然是聰明的,當時他不建議母親買鋪子,母親彼時並不知道房租會漲房價會漲,但母親是這麼對舅舅說的:即便要三十年才能回本,但我還有個大鋪子立在那啊。鋪子是一直在那裡的啊。受大環境影響,母親小學沒畢業。後來平反了,她早已經結婚生子塵埃落定了,一生的學歷定格在小學肄業。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54天)
    總有讀者問:一定要給寶寶讀英文書麼,一定要和寶寶說英語麼,一定不能放音頻麼,一定要漢語時間多過英語麼,以後英語基礎好了,漢語又有大環境,還不是一樣學麼?這些問題,在前面課程裡都解釋了很多遍了,所以不再贅述了。今天就說說別的。鋼琴可以說是「貧民必備技藝」了。有大把買不起學區房的,但都能學的起鋼琴,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到處可見學鋼琴的孩子。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36天
    這些書每天時不時陪孩子看幾頁,照著讀就可以了。不需要拓展太多,沒有必要,一本書能順利讀下來,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從頭看到尾,需要很多次的鍛鍊。所以,簡單照著讀就可以了。接下來聊下一個問題:跟爸爸媽媽互動遊戲和看書,孩子更喜歡哪個呢?當然是互動啦!書的內容再有趣,孩子也get不到「笑點」。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0天
    先聊點常識:這個課程最初是沒有課前小常識的,直接就是上乾貨,開始說英語。最早的課程連課程翻譯都沒有,只在前面或者後面解釋清楚這個場景是幹什麼的怎麼幹,然後就開始玩遊戲。一直認為翻譯會影響閱讀體驗,但是後來逐漸發現,儘管影響閱讀體驗,但是翻譯「很有必要」,很多人看到漢字就是「順眼。」說實話,大家更喜歡漢字部分,這並不是課程的初衷。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56天)
    焦慮這個東西,無論你說不說,它都存在的.只是有的人很把它當個事,有的人不把它當個玩意.很多佛系的爹媽,看到別人家孩子拿了大提琴比賽大獎,會說:&34;看到別人考進名校說,&34;看到人家小小年紀就才藝通達,去各地參加比賽和表演就說:&34;看到別人家孩子小小年紀成才的路很多,並不只有一條路,這句話沒錯.但無論是走哪條路的,這些爹媽都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抽出大量的時間去陪孩子練習打基礎了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38天
    從小就懂得珍惜時間的孩子,將來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趣的事和人上,在做選擇的時候更加理性客觀。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選擇。正如一歲內就選擇給孩子英語啟蒙的父母。短短幾年的時間,省了孩子將來多少的「努力」,孩子可以把「多出來」的時間用來看多少書,漲多少知識見識,提升多少思維能力。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56天
    焦慮這個東西,無論你說不說,它都存在的.只是有的人很把它當個事,有的人不把它當個玩意.很多佛系的爹媽,看到別人家孩子拿了大提琴比賽大獎,會說:"又不是只有這一條路."看到別人考進名校說,"又不是只有這一條路."看到人家小小年紀就才藝通達,去各地參加比賽和表演就說:"又不是只有這一條路."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9天
    以後課程會有簡讀和精讀課的。很多人說,小學三年級是個分水嶺。沒有形成良好聽課能力、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的孩子,等早年提前學的知識儲備用光了,成績就開始下滑,而很多習慣好的孩子「後來者」居上。這裡面有一些細節問題,比如,提前學「知識儲備」的孩子,學前的時候就學了那麼多東西,上小學後家裡反而早早「放手」了麼,還是說,只重視填鴨式的教育,不注重習慣培養,捨本逐末了呢。今天不討論這個。今天咱們就說說,一歲內的英語啟蒙,會不會也出現「知識儲備」用光的那天。首先肯定的是,最後無論是中考或者高考,孩子的英語成績一定很好,但未必有「優勢。」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4天)
    上面說的是上學後的孩子,那麼學前呢?學前其實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陪孩子玩。這個玩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只要一心一意看著孩子,聽他說話,陪她嘮嗑,一起看書,都叫玩。昨天課程提到一句話:小孩子最好的玩具是大自然和爸爸媽媽。今天展開說一下,很多爹媽給娃娃買玩具,那真是怎麼都停不下來。覺得這個也好,那個也贊。這個能培養邏輯能力,那個能鍛鍊動手能力。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67天
    不是說求助別人不對,是討論這個思維模式。很小的一個瑣事,總要問問才能行動。因為長久以來,形成習慣了,不會自己動腦思考,剛開始可能確實不懂,後來慢慢就變成懶,再後來就形成習慣了。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將來用瑣事麻煩自己,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幫他養成習慣吧。凡事讓他自己先想想,再動手,而不是直接告訴他要怎麼做。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8天)
    管了兒女又管孫女的人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他們老了究竟有沒有人管,不好說;隨著生活成本醫療成本的提高,家有一老究竟還是不是一寶,也不好說了。過去養老和未來養老,成本是不一樣的。醫療水平高了,送進ICU沒準能救回來,送還是不送?送,十萬十萬的,幾年的辛苦錢眨眼就沒了;不送,能不能過去自己心裡那層「道德」的檻。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69天)
    孩子有麼?這是早早要教會孩子的,做人就要頂天立地,無論男孩女孩。當然這個事情裡,女孩不敢反抗,顧慮重重,能受威脅,很大一個原因是「觀念」問題。失節,這個罪名,古今中外,都將最大的惡意施加在女孩身上。但失節並不是女孩的錯,不止這個女孩,任何一個被強姦了的女孩都是如此!
  • 每天和寶寶說英語第16天
    因為不知道自己說的話,寶寶究竟有沒有聽進去。剛啟蒙的時候,渾身勁,慢慢的,看寶寶也沒什麼反應,就開始懈怠,覺得多一天少一天無所謂。不要懈怠!哪怕每天陪寶寶玩半小時,也請用英語對話!因為再堅持一下下,就會發現,即使寶寶還不會說,但是他聽的懂了!給她簡單命令,她能照著做。
  • 每天和寶寶說英語(第85天)
    打個比方:家裡呢,媽媽要給孩子英語啟蒙,因為媽媽英語好,能聲情並茂和孩子說英語,孩子能聽懂還能理解,必然能在未來說一口流利英語。而奶奶呢,文化水平高,覺得古典漢語更重要,理所當然的要讓孩子學古詩、三字文、弟子規。媽媽也喜歡古典文學,但無論你承認與否,古典文學就是一門嶄新的語言,和漢語是不一樣的,你甚至可以把它和日語等價,它們都有漢語元素,但是我們都看不懂,也聽不懂。奶奶願意教,固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