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54天)

2020-09-05 雙語寶寶親子英語啟蒙

總有讀者問:一定要給寶寶讀英文書麼,一定要和寶寶說英語麼,一定不能放音頻麼,一定要漢語時間多過英語麼,以後英語基礎好了,漢語又有大環境,還不是一樣學麼?

這些問題,在前面課程裡都解釋了很多遍了,所以不再贅述了。今天就說說別的。

鋼琴可以說是「貧民必備技藝」了。有大把買不起學區房的,但都能學的起鋼琴,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到處可見學鋼琴的孩子。然後,鋼琴老師都強調,一定要陪孩子練琴。爹媽們不以為然,誰有那個閒工夫,讓他自己練,練不會拉倒,橫豎我們也給他提供條件了,自己不努力,怨誰。

沒人陪練,尤其是低齡孩子,他也許能識的譜認的鍵也會彈,但他彈不好的。為什麼呢?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是否適應所有技藝呢,未必,畢竟沒有人去一一驗證,但對於鋼琴,是一定適用的。為什麼呢,因為鋼琴幾乎可以看成肌肉記憶。初學的時候,需要去思考去琢磨,但熟悉後就純粹是條件反射了。

有人不懂什麼是肌肉記憶,其實所有人都有的,比如打字。不看鍵盤盲打,就是靠肌肉記憶的。打的多,自然就打的快。鋼琴就是彈的多,自然就彈的好。每天用十個小時練琴和每天用一個小時練琴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必須有差距的。

最近一個叫miumiu的小姑娘火遍全世界。他的父親從她三歲開始給她吉他啟蒙,如今六歲就已經出名了,她每天練吉他的時間是4-5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一直是父親陪練的,他的父親是一個吉他老師(業餘的)。

不陪練不成才,無論是樂器還是語言,都適用。

英語學習,沒那個閒工夫,你可以給孩子放音頻,沒人說不行,但有沒有效果,效果如何,試過就知道了。別的不說,就給他放一年音頻,看看孩子會不會自己說英語。

但出於對每個孩子負責的原則,有必要多說一句,三歲以內的孩子還是別放了,孩子會抑鬱的。如果你想養一個無情無感的孩子,那就隨意。

孩子學每個東西都是對爹媽的考驗,爹媽幾乎都要重新學一遍。英語也是一樣。前150節課都是簡單句,至多有幾個單詞眼生,不僅為了孩子也是為了方便給孩子啟蒙的爹媽,有個慢慢滲透的過程。

但,不陪孩子,就想讓孩子說一口熟練英語,那是不可能的!不陪孩子,他也許會一些個別單詞,也會簡單句子,但像說漢語一樣說英語,不可能。

所以大家看出問題的癥結了麼?其實沒對錯之分,而在於你想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如果你只想讓孩子大量讀漢語書,開拓視野,英語隨便涉獵一點,學點就行,那自然不用陪娃讀英語書的,陪他讀漢語書就行了;如果你想讓孩子以後大量讀英語書,那必須也只能從現在開始每天定時定量陪孩子說英語;如果你只想讓孩子彈鋼琴開發一下左右腦,不想將來如何如何,那自然不用花大量時間陪練了;如果你想讓孩子某個樂器或者繪畫方面有點造詣,則一定要定時定量陪孩子練習技藝;

隨便學和好好學,怎麼學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在給孩子英語啟蒙前,先問問自己,你是要他隨便學,還是好好學。

這個課程的目標是讓孩子在六七歲的時候,能自主閱讀哈利波特,以及所有適齡的書,都讓他讀。為什麼呢?因為,只要你仔細去看去找就能發現,咱們的兒童文學作品,完全可以用「貧瘠」來形容。翻翻小學課外讀物,多少是翻譯國外文章?!不說小學,就說如今各個育兒大V推薦的漢語幼兒繪本,有幾本不是翻譯國外的作品?!

幾乎全都是!如果有不是翻譯作品的,還請留言告知一下,讓大家都開開眼界。

以前提過,翻譯作品會缺失一些東西,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為什麼不讓孩子直接看原著呢。

至於課內讀物,不想多說了,聽說魯迅都被摘除了是麼。。。

人活一世,也許沒時間沒精力沒能力沒錢去看遍世界,但我們可以看書。在看書這件事上,眾生平等,書中的世界未必美好,但其帶來的感悟和體驗,是錢買不到的。培養孩子的相應能力,是我們作為父母給他的最好財富。

繼續第54天的英語啟蒙吧。

課程音頻:

文字內容如下:

親子互動場景1:

之前咱們陪孩子認知「異同」了(same,different),今天咱們來區分微妙差異。小娃娃的智商怎麼提高,就是這些細節決定的。

可以進行如下對話:

Ok.Let&39;s much bigger.這也是湯匙,但太大了

What is it?

It is a ladle.這是大湯勺

A ladle has a long handle.它有一個長長的把手

We can ladle water with it.我們可以用它來盛水

Just like this.像這樣

Scoop water with this ladle.

Now look at both of them.看它們倆

Baby&39;s bottle.這是爸爸的水瓶子

Daddy fills water in it and drinks water from it.裝水喝的

Then look at this.看這個

It is Baby&39;s see whether they are the same.這倆瓶子一樣麼

Oh,they are not.不一樣

Because there is a straw here in baby&39;s bottle.爸爸的沒有呀

They are both bottles.都是瓶子

But they are different bottles.不一樣的瓶子

拓展:其實雙語的孩子,在區分微妙差異方面是有天然優勢的,這也是雙語啟蒙的附加能力。孩子會主動辨別,區分一些相似物體的微妙之處。

親子互動場景2:

極限遊戲,其實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都有能力跟他玩的,讓他體驗極限的刺激。比如拋高高,或者拎他轉圈圈。風險自然是有,但選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尺度,是可以的。比如,有的爸爸能把孩子拋過頭頂然後接住,咱做不到,咱就拋高個10-20公分也可以啊,也能產生失重感的,也刺激好玩的。

可以進行如下對話:

Ok.Let&39;s do it again.再來一次

Carry Baby,throw baby and catch baby.提起來,扔起來,接住

Baby giggles.寶寶笑了

Oh,baby likes it.

Now let&39;s have some other fun.再玩個

This is our windowsill.這是咱們的窗臺

Stand on the windowsill,please.站上去吧

Then,jump.跳吧

Oh,baby is afraid.寶寶害怕

Don&39;s ok.

Jump again.再來一次

You can jump only when daddy protects you.只有爸爸保護你,你才能跳。

Could we make a pinkie promise.拉鉤呀

Ok.

That&39;t jump unless daddy protects Baby.除非爸爸保護你,否則不能跳。

拓展:其實簡單的「極限」,程度輕點的是安全又好玩的。但尺度無法定義,大家都悠著點,安全第一。小娃娃骨頭嫩,別閃著脖子閃著腰,最重要的是別把娃摔了。曾經有個新聞,爸爸總和孩子玩拋高高的遊戲,這個爹也厲害,能拋的特別高,每次兒子都開心極了。然後有一天,當爹的出差了,去外地,一忙就是三個月,回來後繼續跟兒子玩拋高高。但是小孩子長的快,三個月沒拋了,手也生了,順著習慣一把扔上去,結果沒接住,他自己都不相信,竟然沒接住!

總之,安全第一,量力而行!

好啦,今天課程到這裡,下期見~

這是一個連續課程,感興趣就關注吧~

相關焦點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54天)
    總有讀者問:一定要給寶寶讀英文書麼,一定要和寶寶說英語麼,一定不能放音頻麼,一定要漢語時間多過英語麼,以後英語基礎好了,漢語又有大環境,還不是一樣學麼?這些問題,在前面課程裡都解釋了很多遍了,所以不再贅述了。今天就說說別的。鋼琴可以說是「必備技藝」了。
  • 隨便學和好好學,怎麼學是不一樣的:和孩子說英語(第54天)
    總有讀者問:一定要給寶寶讀英文書麼,一定要和寶寶說英語麼,一定不能放音頻麼,一定要漢語時間多過英語麼,以後英語基礎好了,漢語又有大環境,還不是一樣學麼?這些問題,在前面課程裡都解釋了很多遍了,所以不再贅述了。今天就說說別的。鋼琴可以說是「貧民必備技藝」了。有大把買不起學區房的,但都能學的起鋼琴,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到處可見學鋼琴的孩子。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4天)
    上面說的是上學後的孩子,那麼學前呢?學前其實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陪孩子玩。這個玩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只要一心一意看著孩子,聽他說話,陪她嘮嗑,一起看書,都叫玩。昨天課程提到一句話:小孩子最好的玩具是大自然和爸爸媽媽。今天展開說一下,很多爹媽給娃娃買玩具,那真是怎麼都停不下來。覺得這個也好,那個也贊。這個能培養邏輯能力,那個能鍛鍊動手能力。
  • 每天和寶寶說英語(第85天)
    很多人說,這不講情了啊,大難臨頭就要飛了啊。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講情,去把丈夫賭債還上,無異於支持他賭,那這個家庭的災難並沒解決,而是剛剛開始,以後沒準丈夫會讓妻子賣 淫支持他賭博呢。這兩個例子是比較極端的。再說一個:妻子白天上班,晚上照顧孩子,分身無暇,然後給丈夫分配了一個任務,買圍欄(防止孩子掉床)。
  • 每天和寶寶說英語(第84天)
    漢語要買經典,英語也要買經典。但有個現實問題擺在眼前,很多英語繪本,和孩子讀,因為內容太抽象,孩子看不懂。有的甚至圖畫也很抽象,這個時候,可以買也可以放在那,讓孩子自己去讀,不建議共讀。那英語繪本裡最推薦的親子共讀是什麼呢,是階梯讀物。要注意,純漢語繪本(非譯本)是沒有階梯繪本的。咱們壓根就沒有階梯這類分級系統。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7天)
    英語啟蒙就是一個複雜問題。中國人的英語幾乎都是啞巴英語,即便是211,985大學畢業的,也有大把人說不流利,自己說都費勁,更不要提給孩子啟蒙了。看過前面課程的朋友必然知道,英語啟蒙到一定階段是有瓶頸期的。主要表現為孩子拒絕說英語。因為他的強勢母語是漢語,他說漢語更輕鬆自在,自然更愛說英語。一次徒步看到一對法國夫妻,在國內教英語,神奇的是,生源絡繹不絕。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0天
    還是鼓勵大夥多跟孩子說話,尤其是英語,孩子越小越好,國內外多項研究都表明,語言能力開發越早,越受益。但這個課程也確實不僅僅是說英語這麼簡單,會把培養各方面能力植入到語言裡去,一邊說話,一邊也順便培養了一些能力。爭取全方面培養寶寶,不遺漏。為什麼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提倡多說話進行「教育」呢?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37天
    英語啟蒙,尤其是男寶,一定要早早抓起來,讓他無從反感英語,將來也就不會拖後腿。除此之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十年寒窗學來的英語,實用性真的不強。本科讀完出來,有幾個人知道hiccup和burp的區別?什麼時候用strip,什麼時候用stripe?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6天)
    很多人覺得聰明和智慧是一回事,其實兩者差得遠了。舉個例子就明白了,一代大牛傑克馬就不聰明,三次高考數學成績1,19,79,顯然不是聰明娃;但他有大智慧,所以阿里一路走到今天。給大夥講個自己家的故事。起因呢就是投資,本息一直滾,動力呢就是膽子大,別人都停了還一直投,結果呢就是1999年,一口氣拿回了三十萬(本錢差不多十萬)。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39天
    剩下一種就是給孩子各種「教育」了。懂教育和懂教育的彼此還不一樣,因為大家「懂」的東西不一樣。有的家裡早早就給孩子誦讀古文,引經據典,唐詩宋詞輪著來了。甚至一歲內就開始認字的也不在少數。極少數人會給孩子英語啟蒙,給孩子英語啟蒙的人裡,極少數人會陪孩子說話嘮嗑做遊戲,一般就放個音頻,放個動畫片了事了。其中利弊,前面課程聊了幾萬字了不再贅述。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38天
    從小就懂得珍惜時間的孩子,將來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趣的事和人上,在做選擇的時候更加理性客觀。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選擇。正如一歲內就選擇給孩子英語啟蒙的父母。短短幾年的時間,省了孩子將來多少的「努力」,孩子可以把「多出來」的時間用來看多少書,漲多少知識見識,提升多少思維能力。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0天
    還是鼓勵大夥多跟孩子說話,尤其是英語,孩子越小越好,國內外多項研究都表明,語言能力開發越早,越受益。但這個課程也確實不僅僅是說英語這麼簡單,會把培養各方面能力植入到語言裡去,一邊說話,一邊也順便培養了一些能力。爭取全方面培養寶寶,不遺漏。為什麼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提倡多說話進行「教育」呢?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4天)
    上面說的是上學後的孩子,那麼學前呢?學前其實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陪孩子玩。這個玩的範圍是很廣泛的,只要一心一意看著孩子,聽他說話,陪她嘮嗑,一起看書,都叫玩。昨天課程提到一句話:小孩子最好的玩具是大自然和爸爸媽媽。今天展開說一下,很多爹媽給娃娃買玩具,那真是怎麼都停不下來。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9天
    以後課程會有簡讀和精讀課的。很多人說,小學三年級是個分水嶺。沒有形成良好聽課能力、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的孩子,等早年提前學的知識儲備用光了,成績就開始下滑,而很多習慣好的孩子「後來者」居上。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歲內英語啟蒙的孩子,和那些沒啟蒙,但後天習慣及內驅力培養到位的孩子相比,成績上是看不出明顯優勢的,人家十歲前沒學過英語,也可能考148分的,並不是很難的。如果單從應試角度看,英語是最沒必要提前學的,但凡下點苦功夫,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六年時間也能把英語提到理想分數了。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36天
    這些書每天時不時陪孩子看幾頁,照著讀就可以了。不需要拓展太多,沒有必要,一本書能順利讀下來,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從頭看到尾,需要很多次的鍛鍊。所以,簡單照著讀就可以了。接下來聊下一個問題:跟爸爸媽媽互動遊戲和看書,孩子更喜歡哪個呢?當然是互動啦!書的內容再有趣,孩子也get不到「笑點」。
  • 和寶寶說英語(第45天)
    現如今的90後和00後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用他們的話說,十八年寒窗696,好容易拿了碩士學位找了「好」工作,緊接著就是996的生活。房子壓力,婚姻壓力,養娃壓力。消費降級不僅僅是「買不起」,更多是壓根不想買,因為沒有欲望。不僅沒有花錢的欲望,也沒有掙錢的欲望。這種想法不能說錯。可是顯然忽略了一點:躺平之後呢,生活會不會更糟糕呢。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56天)
    焦慮這個東西,無論你說不說,它都存在的.只是有的人很把它當個事,有的人不把它當個玩意.很多佛系的爹媽,看到別人家孩子拿了大提琴比賽大獎,會說:&34;看到別人考進名校說,&34;看到人家小小年紀就才藝通達,去各地參加比賽和表演就說:&34;看到別人家孩子小小年紀成才的路很多,並不只有一條路,這句話沒錯.但無論是走哪條路的,這些爹媽都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抽出大量的時間去陪孩子練習打基礎了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56天
    焦慮這個東西,無論你說不說,它都存在的.只是有的人很把它當個事,有的人不把它當個玩意.很多佛系的爹媽,看到別人家孩子拿了大提琴比賽大獎,會說:"又不是只有這一條路."看到別人考進名校說,"又不是只有這一條路."看到人家小小年紀就才藝通達,去各地參加比賽和表演就說:"又不是只有這一條路."
  • 教育是教育,愛是愛,是有區別的: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58天)
    根據二八定律,人群中只有兩成的人重視孩子的教育,而這些重視教育的人裡,只有兩成會給孩子英語啟蒙。英語啟蒙可,也不可,都行,前面課程裡說的太多了,今天就不說了。很多父母是佛系的,無論是高學歷還是低學歷。一個朋友,自己讀到博士,小提琴繪畫全能,可見小時候也是練過來的,但她不給自己的孩子報任何班,用她自己的話說:除了閱讀,別的什麼都不管,哪天孩子自己想學了,提要求了,再滿足他。
  • 每天和孩子說英語第42天
    在養孩子成本不高的情況下,人們會選擇多生多養,總有一個能登科;但在大城市裡,金錢成本暫且不論,單說時間精力成本就耗費不起,所以少子化可以說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至於養孩子最終的成果,一般獨生子女家庭,爹媽們會認為都是「家庭教育」的結果。而多子女家庭,爹媽們會承認個體差異在孩子成長中的潛在作用,淡化家庭背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