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花40分鐘慢跑5公裡,正常飲食情況下,能否有效減肥?我的觀點是:不一定。
我們要定義一下什麼是「正常飲食」?按普通理解就是,保持當前的飲食習慣,不做什麼改變。而每個人的「當前飲食習慣」實際都是不一樣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一個統一標準的「正常飲食」,而且路人甲的正常飲食可能是一天攝入3000千卡熱量,而路人乙的正常飲食可能是一天攝入2000千卡的熱量。無論你每天正常飲食攝入的熱量是多還是少,並非能否實現減肥的關鍵,關鍵是攝入的熱量是否低於消耗的熱量,也就是要形成一個能量差,以迫使身體動用脂肪來供能,這才能瘦。
貼士:能量差是瘦下來的關鍵,有人立刻想到節食,甚至絕食。這樣能量差不就最大化了?身體如果是如此簡單的機器,你就太小看造化之功了。身體對於飢餓(包括飲食的減少)有一套精妙而複雜的防護機制,以防止自己被餓死。正是這種機制,能夠令採用飢餓減肥辦法的人,在恢復正常飲食後獲得報復性的反彈。這裡不細究了。
理解了這點之後,我們其實更關心每天5公裡跑是否能讓熱量總消耗超過總攝入。最直接的辦法是自己拿出計算器來估算一天攝入的食物總熱量,然後再估算出一天總的熱量消耗,包括基礎代謝(約佔總消耗的60至75%)、食物熱效應(即由於進食、消化、吸收、代謝而引起的能量消耗,約佔總熱量的10%)、體力活動消耗(約佔總熱量的30%)。5公裡跑消耗的熱量因人而異,可以採用跑步App上估算的耗能值,一般約在300至400千卡間。分別估算出熱量進出總值後,相減就能得出結果了。
這麼計算實際上挺麻煩的,也並不一定準確,只能做一個參考。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保持當前「正常飲食」的情況下執行每天跑5公裡的運動計劃,然後每周定期測一次體脂率,就能直觀地看到變化趨勢。如果體脂率沒有什麼變化或明顯的下降,說明熱量攝入過高,需要調減熱量攝入值。
建議手動估算和定期實測相結合,因為手動估算能明確熱量來源的食物結構,以及找到潛在的飲食問題。比如實測後發現體脂率無變化,減少油炸類食物攝入,同時適當減少了晚餐主食的量,結果體脂率在下一次的測量中有明顯下降,說明調整有效。
對於長期運動健身的朋友,每天5公裡跑可能並不算是多大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量,身體能很好地適應。這種情況下,可能對減脂並沒有特別的作用。實際案例中,還有多年堅持運動健身但不控制飲食的朋友,患上了脂肪肝。一打聽,這些小夥伴多半愛吃甜膩食物,像巧克力、奶油蛋糕、冰淇淋、五花肉等,有些還時不時地有吃夜宵的習慣。此外,從消耗脂肪的運動時長上來看,超過30分鐘的長時間有氧運動能有效的減脂(儘管在前30分鐘脂肪也是供能的,但非主力),所以5公裡跑減脂效果一般。但如是在一次60分鐘的力量訓練後,再去慢跑5公裡,則另當別論,減脂效果會不錯。
對於從不運動的新手開始每天5公裡跑減肥,卻可能效果明顯,甚至在不怎麼控制飲食(至少保持原先的「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也是如此,許多人將這種情況稱為「減肥新手福利期」。這可能與身體為了適應劇烈的運動帶來的變化,需要更快地適應,從而更多的消耗熱量有關。
貼士:事實上,從不運動的人根本無法適應每天5公裡跑的運動方案。即便是對於長期健身的朋友,也不建議天天跑。身體需要休息和恢復的時間。
小結一下:
(1)減肥的關鍵是形成能量差,即讓吃進去的熱量小於消耗的熱量。
(2)如何確保能量差?建議計算和實測相結合。
(3)5公裡跑對新手減肥更容易見效,而對於長期堅持健身的朋友則可能不會有什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