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郵萬裡、國脈所系。自1896年大清郵政官局成立以來,中國郵政已走過近120年風雨歷程。
一路前行,助推中國郵政永續發展的「密碼」越發清晰:作為國家重要的社會公用事業,「誠信」是郵政人恪守的職業操守,「創新」是郵政人鮮明的形象寫照。
「鴻雁精神」鑄就招牌
時至今日,在一些偏遠落後的地方,郵遞仍是人們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途徑。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郵政5.2萬個支局所中,四分之三的網點、三分之二的郵路在農村。
中國郵政有18萬名郵遞員,每天把7800多萬件郵件和報刊等傳遞到城市鄉村、千家萬戶。在世界各國郵政中,中國郵政普遍服務和特殊服務的業務種類是最多的,服務範圍是最廣的。
從20世紀50年代的羅淑珍,到「深山信使」王順友、「溜索姑娘」尼瑪拉木,再到「最美郵遞員」群體,他們都有一個信念:情系萬家、信達天下。
這一信念,深刻反映了當代郵政企業的使命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郵政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升級,已經發展成為經營傳統郵政業務、金融、包裹快遞、電子商務的現代企業集團。
讓數據說話——
1998年郵電分營時,中國郵政總收入只有287億元,虧損179億元;到2014年,中國郵政總收入已躍升至4047.7億元,年均增長18%,利潤總額356.5億元。
在2015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中,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位居143位,比2011年上升了200位;在「2015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位居22位,比2011年上升了15位。
改革「點燃」無窮活力
從報刊亭,到郵政局所,到村郵站,近年來中國郵政不斷加大便民服務平臺的創新和投入,贏得百姓好評。目前,全國5.2萬處營業局所、2.8萬個報刊亭以及30萬個便民服務站、「三農」服務站、村郵站等,已變成各具特色的綜合便民服務平臺。
眼下,中國郵政已經累計完成了8440個補建的鄉鎮郵政局所的開業運營,為廣大農民提供信函、報刊、包裹、郵儲、匯兌、貸款、保險、農資配送、農村電商等各類服務;2012年以來,郵儲銀行累計發放小微企業貸款2.4萬億元,解決了1200萬戶小微企業的資金短缺困難。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郵政傳統業務市場需求萎縮了,但中國郵政緊抓新機遇,改革創新動力依然十足。
目前,中國郵政正在積極探索對速遞物流等競爭性業務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與阿里巴巴等電商企業及民營快遞公司合作;同時,積極「走出去」,正在洽談在美國、澳大利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建立海外倉,助推跨境電商發展。
以郵政包裹快遞為例,業務量由2011年的7.4億件上升到2014年的16.3億件,年均增幅29.8%;其中,國際包裹快遞業務量由2011年的6494萬件上升到2014年的4.1億件,年均增幅84.6%,在跨境電商輕小件寄遞市場佔有率超過60%。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總經理李國華說,「在『十三五』即將開局之際,我們將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的理念,深化企業改革,加快創新驅動,全力推動中國郵政平穩健康發展。」
「深耕」優秀文化基因
11月29日,北京,2015年郵票收官之作《圖說我們的價值觀》特種郵票首發。
郵票,是國家名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巧妙地濃縮於這一「方寸世界」。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特種郵票圖名分別為「有國才有家」「中國夢牛精神」「中國夢我的夢」,內容則巧妙選取了《鳥巢》《牛精神》《夢娃》三個畫面,形象地宣傳、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郵政非常重視發揮社會效益。2013年至2014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了「尋找最美郵遞員」大型公益活動。通過這一平臺,葉其懂、葛軍、唐真亞等一批優秀基層郵遞員走進了公眾視野,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郵政作為服務行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與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這次活動,正是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次成功嘗試。」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黨組書記張亞非指出。
「近年,中國郵政努力踐行央企在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責任與義務,2013年發行了《美麗中國》郵票,2013至2015年連續3年發行了中國夢系列特種郵票,著力反映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國集郵總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2016年,中國郵政還將發行《海上絲綢之路》郵票,充分利用郵票這一特殊的文化載體,弘揚主旋律,傳達正能量。
(光明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楊亮)